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考虑活动方式中的项目、强度、时间、频率等因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条件和环境,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改变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方法,使教材内容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进而培养她们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关键词】体育活动 身心健康 意义 培养 兴趣
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健康是心理功能的成功性表现,它带来富有成果的活动,完善人际关系,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逆境。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家庭、人际关系、社区和社会是必不可少的(U.S. D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 1999 )。"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兴衰及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但是,大多数学生由于自身生、心理或其他各种原因,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体育活动能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对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体育活动能使个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磨练意志,塑造坚强的性格,提升并强化进取力;随着自我协调性的增强、会逐渐形成自我完美的身体自尊,使心胸变得更开阔,进而增强生活的信心;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目标的实现容易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心理需要,从另一个侧面展现自我,体现人生的价值,产生愉悦感。这种通过体育活动获得的愉悦感能潜移默化的迁移到个体的各种认知方面,积极的角色认知让个体学会承担不同的角色的责任义务等,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和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发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更善于交谈,性格开朗,情商较高,同时,善于关心别人,能够从与朋友相处中得到许多的乐趣。因为体育活动大多是在集体参与中进行的,而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必须树立团队意识,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个体的合作能力,和谐融洽与同伴的关系;体育活动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只有在团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同伴之间要互相了解,彼此熟悉交往的行为习惯,采取有效的交往方式,学会与不同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同伴进行友好交往,履行承担自己的角色职责,促进同伴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团队合作精神,并能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现实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譬如,篮球教学的运球急停跳投要注意跳步或跨步接球时要面对球篮,急停与起跳要衔接好,蹬地快速有力;接球急停跳起投篮要把接球急停与起跳衔接好,第一步要克服向前的冲力,蹬地、起跳要快速有力。教师潜心传授,学生体会练习,一个一个动作纠正,一个一个学生过关,然后在比赛和对抗中练习跳投,让学生来认真总结得与失,让学生练就出真正的精彩。
随着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感知觉的灵敏性、运动表象和操作思维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个体的整体自我和谐水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各种动作技能的教学时间,使前一动作技能的学习至少要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再开始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如跳起投篮的训练,除了教帮助跳起投篮、近距离跳投练习和中远距离跳投练习外,还结合其他技术进行练习。跳投把单独的跳投技术与运、传、突等技术结合起来练习,特别注意解决技术之间的衔接问题,使跳投技术熟练地与其它技术结合运用。身体活动使学生的注意转移,扩大了思维的广度,大量的有效信息进入认知系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心理活动的控制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应启迪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在教学、比赛中学,生的体育活动目标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反复多次的成功经验的活得过程中增强自我效能。如在田径教学中有的学生自身的条件非常好,就是怕吃苦,喜欢耍小聪明,自认为跑的快,训练不自觉,一到练习途中跑的时候就嚷着说肚子痛,跑几趟就不跑了。对于这样意志薄弱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纪律约束;另一方面要进行多角度的情感投入,老师与之谈心,家长给予以鼓励,同学进行帮助,用成功的运动员的故事激励他。从而找准切入口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这样的学生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不断进步,越练越勇, 让自信心、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远大的理想等意志品质的培养都要渗透在平时的训练、实践、比赛活动之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培训过程中,也要注重自身形象,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不仅要训练学生的特长,更重要是在训练过程中要育人,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怎样做人。教师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长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良好的意志品质在身上闪光,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现实的竞争压力等使学生在行为方式上不要害怕失败,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目标的实现,有效提高他们成就动机水平,使这种成就动机和自信心理正迁移到现实领域,让他们更愿意在学业、职业等行为上更趋于追求成功。体育活动的多变性、创造性为人们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提供迁移与参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更快更高效的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冲突,更好的适应面临的各种环境;如,学生徒手无球练习,原地颠球练习,对拿球面想墙壁练习,教师示范持固定球于小腹前学生击球,两人一组一抛一垫练习,对墙扣球练习,对固定球的扣球练习,加上蹲杠铃、举杠铃的力量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不断进步同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生活的品质。通过体育活动,及时调节个体心理矛盾冲突和平衡内心冲突,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思想、建立友谊的能力,积极乐观、勇于竞争,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完善身体素质, 有助于减少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等心理因素。因此,学校应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构建开放型教学体系,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吸引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并强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意识,满足他们娱乐、健身及竞技的需要,使学生养成自觉、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他们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消除隔阂,符合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考虑活动方式中的项目、强度、时间、频率等因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条件和环境,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改变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方法,使教材内容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进而培养她们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姚明焰,甄志平,杨兆春,杜晓红. 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特征与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5 Vol.30 No.5(P648-650).
[2] 郭强. 大学生体育锻炼调节自我的心理健康机制理论探讨[J]. 浙江体育科学2001.11 Vol.29 No.6(P106-110,126).
[3] 韩衍杰. 大学生课余集体锻炼与生理心理协调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9(P98-100).
【关键词】体育活动 身心健康 意义 培养 兴趣
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健康是心理功能的成功性表现,它带来富有成果的活动,完善人际关系,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逆境。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家庭、人际关系、社区和社会是必不可少的(U.S. D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 1999 )。"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兴衰及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但是,大多数学生由于自身生、心理或其他各种原因,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体育活动能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对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体育活动能使个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磨练意志,塑造坚强的性格,提升并强化进取力;随着自我协调性的增强、会逐渐形成自我完美的身体自尊,使心胸变得更开阔,进而增强生活的信心;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目标的实现容易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心理需要,从另一个侧面展现自我,体现人生的价值,产生愉悦感。这种通过体育活动获得的愉悦感能潜移默化的迁移到个体的各种认知方面,积极的角色认知让个体学会承担不同的角色的责任义务等,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和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发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更善于交谈,性格开朗,情商较高,同时,善于关心别人,能够从与朋友相处中得到许多的乐趣。因为体育活动大多是在集体参与中进行的,而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必须树立团队意识,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个体的合作能力,和谐融洽与同伴的关系;体育活动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只有在团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同伴之间要互相了解,彼此熟悉交往的行为习惯,采取有效的交往方式,学会与不同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同伴进行友好交往,履行承担自己的角色职责,促进同伴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团队合作精神,并能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现实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譬如,篮球教学的运球急停跳投要注意跳步或跨步接球时要面对球篮,急停与起跳要衔接好,蹬地快速有力;接球急停跳起投篮要把接球急停与起跳衔接好,第一步要克服向前的冲力,蹬地、起跳要快速有力。教师潜心传授,学生体会练习,一个一个动作纠正,一个一个学生过关,然后在比赛和对抗中练习跳投,让学生来认真总结得与失,让学生练就出真正的精彩。
随着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感知觉的灵敏性、运动表象和操作思维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个体的整体自我和谐水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各种动作技能的教学时间,使前一动作技能的学习至少要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再开始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如跳起投篮的训练,除了教帮助跳起投篮、近距离跳投练习和中远距离跳投练习外,还结合其他技术进行练习。跳投把单独的跳投技术与运、传、突等技术结合起来练习,特别注意解决技术之间的衔接问题,使跳投技术熟练地与其它技术结合运用。身体活动使学生的注意转移,扩大了思维的广度,大量的有效信息进入认知系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心理活动的控制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应启迪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在教学、比赛中学,生的体育活动目标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反复多次的成功经验的活得过程中增强自我效能。如在田径教学中有的学生自身的条件非常好,就是怕吃苦,喜欢耍小聪明,自认为跑的快,训练不自觉,一到练习途中跑的时候就嚷着说肚子痛,跑几趟就不跑了。对于这样意志薄弱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纪律约束;另一方面要进行多角度的情感投入,老师与之谈心,家长给予以鼓励,同学进行帮助,用成功的运动员的故事激励他。从而找准切入口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这样的学生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不断进步,越练越勇, 让自信心、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远大的理想等意志品质的培养都要渗透在平时的训练、实践、比赛活动之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培训过程中,也要注重自身形象,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不仅要训练学生的特长,更重要是在训练过程中要育人,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怎样做人。教师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长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良好的意志品质在身上闪光,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现实的竞争压力等使学生在行为方式上不要害怕失败,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目标的实现,有效提高他们成就动机水平,使这种成就动机和自信心理正迁移到现实领域,让他们更愿意在学业、职业等行为上更趋于追求成功。体育活动的多变性、创造性为人们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提供迁移与参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更快更高效的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冲突,更好的适应面临的各种环境;如,学生徒手无球练习,原地颠球练习,对拿球面想墙壁练习,教师示范持固定球于小腹前学生击球,两人一组一抛一垫练习,对墙扣球练习,对固定球的扣球练习,加上蹲杠铃、举杠铃的力量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不断进步同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生活的品质。通过体育活动,及时调节个体心理矛盾冲突和平衡内心冲突,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思想、建立友谊的能力,积极乐观、勇于竞争,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完善身体素质, 有助于减少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等心理因素。因此,学校应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构建开放型教学体系,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吸引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并强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意识,满足他们娱乐、健身及竞技的需要,使学生养成自觉、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他们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消除隔阂,符合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考虑活动方式中的项目、强度、时间、频率等因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条件和环境,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改变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方法,使教材内容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进而培养她们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姚明焰,甄志平,杨兆春,杜晓红. 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体质特征与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5 Vol.30 No.5(P648-650).
[2] 郭强. 大学生体育锻炼调节自我的心理健康机制理论探讨[J]. 浙江体育科学2001.11 Vol.29 No.6(P106-110,126).
[3] 韩衍杰. 大学生课余集体锻炼与生理心理协调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9(P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