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被动地接收海量信息到主观参与和传播信息,这种发展模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影响到博物馆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的转型;智慧博物馆由此萌芽,进入发展期。智慧博物馆包含智慧藏品保护与管理、智慧展示与服务等方面,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然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博物馆将迎来崭新的智慧时代。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智慧保管工作;智慧展示与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被动地接收海量信息到主观的参与和传播信息,这种发展模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影响到博物馆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的转型,智慧博物馆由此萌芽,进入发展期。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博物馆的展示方式都是以静态的“摆放”展示为主,藏品的信息介绍也大多止步于基本信息的罗列,公众便从这些仅有的信息中去了解藏品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随着博物馆的兴起,它先后经过了博物馆信息补充数字化、数字化博物馆的过程,现今逐步进入智慧时代。传统博物馆主要关注的是藏品的保管及陈列等功能,在信息的补充过程中,主要以藏品图片及部分信息的搜罗为主,并以2D的形式表现,整体处在博物馆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生动性;而数字化的博物馆则更多利用了网络及多媒体等技术,将3D及虚拟现实等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展示中,增加了展览的生动性,进一步激发公众的兴趣,更好地实现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智慧数字博物馆则是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在数字建设的基础上,更强调“智慧”的概念,渗透到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分,如:智慧保管工作、智慧展示工作、智慧服务工作等,个性化的分析与服务,它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Eiji Mizushima在2001年将智慧博物馆定义为:自动控制博物馆的运行、管理和展览;控制博物馆的环境(展览环境和保存环境);具有信息和通信能力;能够控制计算机和新媒体设施;智慧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博物馆相关的人与物等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从中得到的数据可以更好地让博物馆看到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博物馆的教育、展示、管理、服务、传播等工作的发展,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智慧藏品保护
藏品保管工作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预防性保护的智能化、数据管理的智能化、藏品查找的智能化、信息统计的智能化上。
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永远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心之一,它直接影响到藏品受损害的程度及藏品的寿命,所以在藏品工作中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便要求藏品工作要充分调动相关人员意识,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及损坏控制。藏品种类的不同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不同,所以按照藏品质地进行分类,进行温湿度调控,是藏品预防性保护中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在藏品保管的工作中要注重大环境及小环境的温湿度、有害气体、光线、霉菌、虫害等的控制。大环境包括藏品库房、暂存空间、展厅,而小环境包括库房柜架、储存盒及展柜等。良好的储存环境是文物的生命线,所以博物馆应该充分考虑如何给文物营造一个良好的存储环境,延长其寿命。除了传统的运用空调、除湿机、加湿机等机器来进行调控的做法外,还应该进一步采用“文物环境实时监测智能系统”,此系統可以随时传送文物储存空间的各项数据,实现风险识别的及时性,同时系统可以针对每日所传送的各项数据对藏品储存环境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为文物保管者提供相应的检测数据及风险评估报告,通过这些数据,保管人员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藏品储存环境的风险值,做出科学的处理方式,更好地实现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同时文物的本体保护工作也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保管角度而言,保管员不能对于藏品本体进行实时监测,故而无法及时发现藏品本体的病变,大多藏品的老化及损伤都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所以实现对文物本体的实时检测也是智慧藏品保管的内容之一,无线传感便可实时获取文物本体的健康状况,且通过分析得出风险预控与治疗性修复的建议,有效降低有害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二、智慧藏品管理
数据信息管理是藏品保管工作的基础,全面的数据采集对于藏品管理及利用来说尤为关键,藏品信息采集包括藏品号、名称、年代、尺寸、质地、级别、收藏来源、全形图、局部图、分类、入藏年代及注销年代等信息,而智慧数据库的信息采纳除此之外,还可包含藏品的3D图、信息描述、音频、视频、著录、学术研究文章、其他相关藏品链接等信息,通过多维度的信息采集来充实藏品数据库,为每件藏品添加全面的信息和拓展数据,搭建博物馆智能系统可以充分容纳藏品的基础信息并且打通各部门的壁垒,可按部门充分完善藏品提取信息,如:典藏部可添加藏品基本信息、修复及排架信息,展览部可添加藏品的展览提用信息,信息部可添加藏品的传播引用信息,发展部可添加藏品的文创采用信息等,公教部门可以添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藏品讲解、讲座采用等信息,这些数据的补充可以让智能数据库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分析数据,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智能分析结果,使得藏品管理、展览工作、公众教育更加的智能和便捷。
海量藏品信息的容纳就要求了藏品的查找筛选工作也一定要同步发展,在传统模式下,通常保管工作者会借助Excel表格进行基本信息及上架信息的录入,同步制作库房藏品卡片进行藏品具体位置的定位与查找,这种查找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藏品卡片有其使用寿命,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会老化,还需保管人员继续制作藏品卡片,使得保管工作者常重复单一工作,且不利于藏品的便捷查询,而智慧的藏品查找可借助RFID射频识别系统,让每个藏品拥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再运用电子身份证对其进行追踪,可实现出入库管理、定位查找、盘库统计等有效动态信息记录,不仅可以让保管员迅速得知藏品的储存位置,还可以优化藏品管理流程,实现与文物普查平台的无缝导入,简化和避免重复工作,实现智慧博物馆人与物并重的发展理念。如:“南京博物院的RFID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上传了200万余张影像资料,系统数据容量达4200GB的庞大数据库。”由此也可看出国内博物馆的智慧藏品管理正在逐步发展并投入运用,让文物资源进一步得到高效利用。由于博物馆每年都会有新入藏的藏品,所以入藏藏品的数量变化是藏品管理的常规内容,这项数据的变化、统计和审核往往会使总账人员进行单调的重复统计,也容易出现统计上的失误;而智慧化的数据统计则可以实现数据的精细化,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可以得到逐年新入藏品的数据分析,具有便捷性、准确性及智慧性。 三、智慧展示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展览,智慧展示方式也是智慧博物馆构成的重要部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基本是展柜陈列,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生动性。数字化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虽比传统展示方式多样、活跃,有多媒体、三维技术的参与,但与智慧博物馆展示方式相比,观众的互动体验还是比较差,参与度也较低。智慧博物馆的展示更为的高科技与多样,除了三维技术的应用外还有互动体验,如:“智能多宝阁、VR及AR应用,全景虚拟漫游”等形式。
故宫的端门数字博物馆便是智慧展示的最佳例子,故宫端门数字博物馆经过了两年的紧张建设,于2015年12月22日试运行,通过高精度的文物数据提供及严谨的学术考证,把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智慧数字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数字多宝阁是由2排9列高清屏幕组合而成,其中囊括近百件故宫器物的高精度模型,其中约有50件文物可以让观众通过触摸放大进行藏品细部的观察,还有7件文物,以多媒体方式对观众解读更详细的内容。经典的展陈方式碍于光线、展柜、展示方向的限制,使得观众与展品之间总是隔着距离,无法观看到展品的细部。而此种智能多宝阁的展示方式无疑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可以让观众对于经典器物的局部有进一步的了解。
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给展览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赋予展品新的生命,使“静止”的文物“鲜活”了起来,通过科技手段对藏品曾放置的空间及场景进行复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零距离观赏文物,体验历史空间,增强参观体验。像故宫数字宫廷原状——三希堂便是此种展示方式,它利用高清投影系统营造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通过仿真建模,还原三希堂的原始陈列,使得观众如同漫步于三希堂之中,零距离地欣赏宫廷陈列原貌,感受空间,很好地瓦解了保护文物与营造良好观展体验之间的矛盾,拓展了观展视野,加深了展示效果。而360°全景虚拟漫游除了真实再现馆内场景外,还可以运用3D图片及文字解说,加深浏览者的印象,使浏览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更为自主与自由地欣赏展览。
四、智慧服务
作为博物馆传播的窗口,博物馆的网站建设、导览服务、微信公众号、衍生品开发都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时代的发展要求博物馆的服务也要迈入新的阶段,博物馆官网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可以有效地展示博物馆各类信息,随着智能软件的开拓,博物馆APP的开发也是一个新的趋势。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全方位传播,且内容应具备丰富性,除了相关的信息介绍外,3D效果全方位的展示,文物相关的研究链接、视频、音频、知识点等都可以进行补充。要善于开发与藏品相关的益智类游戏等,提升浏览人员的兴趣,让公众更好的感受到文物背后所包含的厚重历史,增添“娱教性”。
智能导览的开发可以充分地运用移动终端,结合定位技术,对观众进行定位分析,捕捉观众所处区域的展品信息进行解说,加深观众对于藏品的理解,同时也可收集观众进入展厅的人数、观展时间、停留时长、展品受欢迎程度等观众行为数据,通过分析得出报告,使博物馆更加了解观众的行为偏好,对于深化博物馆的服务起着重要作用。
微信语音导览是现今博物馆比较通行的一种传播途径,随着微信的普及,公众在关注博物馆的公众号后,可以随时根据公众号所发布内容了解展览展讯及活动,可在公众号上进行展览参观预约及门票购买,同时发送展品编号,还可获得相关展品的介绍、图片、视频等相关信息,完善了购票及了解藏品信息的途径,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博物馆衍生品的开发也是近年来博物馆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内容,衍生品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放在小卖部兜售的纪念品而是一个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授权创意产品。当代人对于哪里都能买到的商品已经失去兴趣,所以曾经传统的艺术衍生品已经难受其青睐,这些原因都迫使博物馆对其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进行变革。而更具有创意和趣味性的衍生品则更适合当代人的“口味”。而通过智能观众行为分析,也可以为衍生品的开发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譬如观众更喜欢在某一展品前进行停留观赏,也就是说此展品的公众欢迎度较高,通常来说针对此展品所研发的衍生品则会更加受欢迎,而充满趣味性的衍生品开发也会使得公众对相关的展品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促进了观众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衍生品的销量,形成良好的互动链。
五、发展瓶颈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对传统展陈方式颠覆性的改革,从基础设计的重建,到软件造作系统的投入,到配套设施管理的升级改造,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很多博物馆受资金方面的限制,无法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上日程。”的确如此,除了部分资金充沛的大馆外,大部分的博物馆碍于资金的限制,无法大刀阔斧地进行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只能在局部采用个别数字手段,显得局促。智慧博物馆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相关的技术还是亟待进一步的开发,很多设备使用周期短、耗费资金大、维护成本高,所以适用性较差,这也是阻碍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人的角度来讲,有的技术由于缺乏前期沟通和打磨,所以造成了虽然斥重资建设完成的技术平台却不好用,便打了退堂鼓,不再进行新技术的实验,还退回到传统的模式中去,如藏品管理系统,有的藏品管理系统前期缺乏与保管员的沟通和试运行磨合和完善,导致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理解所搭建的智能平台不适用,保管人员在使用后觉得用得不顺手、不习惯,便还是用传统的Excel表格模式进行工作,没有达成原定效果。
可想而知,在智慧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面临问题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要树立大局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手中的工作,要重视资源的共享,积极配合相关工作,拓展可靠的技术供应商,减少耗材的使用寿命,降低博物馆的资金压力,让智慧博物馆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途越走越远,迎来崭新的时代。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贺琳、杨晓飞:《浅析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现状》[J].中国博物馆,2018年第3期,第116-126页。
王茜:《博物馆藏品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展望》[J].《中國港口》,2018年第S2期,第79-86页。
王平、秦丽荣、朱芊晔:《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才智》,2018年第18期,第216-217页。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智慧保管工作;智慧展示与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被动地接收海量信息到主观的参与和传播信息,这种发展模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影响到博物馆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的转型,智慧博物馆由此萌芽,进入发展期。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博物馆的展示方式都是以静态的“摆放”展示为主,藏品的信息介绍也大多止步于基本信息的罗列,公众便从这些仅有的信息中去了解藏品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随着博物馆的兴起,它先后经过了博物馆信息补充数字化、数字化博物馆的过程,现今逐步进入智慧时代。传统博物馆主要关注的是藏品的保管及陈列等功能,在信息的补充过程中,主要以藏品图片及部分信息的搜罗为主,并以2D的形式表现,整体处在博物馆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生动性;而数字化的博物馆则更多利用了网络及多媒体等技术,将3D及虚拟现实等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展示中,增加了展览的生动性,进一步激发公众的兴趣,更好地实现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智慧数字博物馆则是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在数字建设的基础上,更强调“智慧”的概念,渗透到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分,如:智慧保管工作、智慧展示工作、智慧服务工作等,个性化的分析与服务,它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Eiji Mizushima在2001年将智慧博物馆定义为:自动控制博物馆的运行、管理和展览;控制博物馆的环境(展览环境和保存环境);具有信息和通信能力;能够控制计算机和新媒体设施;智慧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博物馆相关的人与物等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从中得到的数据可以更好地让博物馆看到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博物馆的教育、展示、管理、服务、传播等工作的发展,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智慧藏品保护
藏品保管工作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预防性保护的智能化、数据管理的智能化、藏品查找的智能化、信息统计的智能化上。
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永远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心之一,它直接影响到藏品受损害的程度及藏品的寿命,所以在藏品工作中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便要求藏品工作要充分调动相关人员意识,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及损坏控制。藏品种类的不同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不同,所以按照藏品质地进行分类,进行温湿度调控,是藏品预防性保护中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在藏品保管的工作中要注重大环境及小环境的温湿度、有害气体、光线、霉菌、虫害等的控制。大环境包括藏品库房、暂存空间、展厅,而小环境包括库房柜架、储存盒及展柜等。良好的储存环境是文物的生命线,所以博物馆应该充分考虑如何给文物营造一个良好的存储环境,延长其寿命。除了传统的运用空调、除湿机、加湿机等机器来进行调控的做法外,还应该进一步采用“文物环境实时监测智能系统”,此系統可以随时传送文物储存空间的各项数据,实现风险识别的及时性,同时系统可以针对每日所传送的各项数据对藏品储存环境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为文物保管者提供相应的检测数据及风险评估报告,通过这些数据,保管人员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藏品储存环境的风险值,做出科学的处理方式,更好地实现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同时文物的本体保护工作也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保管角度而言,保管员不能对于藏品本体进行实时监测,故而无法及时发现藏品本体的病变,大多藏品的老化及损伤都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所以实现对文物本体的实时检测也是智慧藏品保管的内容之一,无线传感便可实时获取文物本体的健康状况,且通过分析得出风险预控与治疗性修复的建议,有效降低有害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二、智慧藏品管理
数据信息管理是藏品保管工作的基础,全面的数据采集对于藏品管理及利用来说尤为关键,藏品信息采集包括藏品号、名称、年代、尺寸、质地、级别、收藏来源、全形图、局部图、分类、入藏年代及注销年代等信息,而智慧数据库的信息采纳除此之外,还可包含藏品的3D图、信息描述、音频、视频、著录、学术研究文章、其他相关藏品链接等信息,通过多维度的信息采集来充实藏品数据库,为每件藏品添加全面的信息和拓展数据,搭建博物馆智能系统可以充分容纳藏品的基础信息并且打通各部门的壁垒,可按部门充分完善藏品提取信息,如:典藏部可添加藏品基本信息、修复及排架信息,展览部可添加藏品的展览提用信息,信息部可添加藏品的传播引用信息,发展部可添加藏品的文创采用信息等,公教部门可以添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藏品讲解、讲座采用等信息,这些数据的补充可以让智能数据库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分析数据,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智能分析结果,使得藏品管理、展览工作、公众教育更加的智能和便捷。
海量藏品信息的容纳就要求了藏品的查找筛选工作也一定要同步发展,在传统模式下,通常保管工作者会借助Excel表格进行基本信息及上架信息的录入,同步制作库房藏品卡片进行藏品具体位置的定位与查找,这种查找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藏品卡片有其使用寿命,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会老化,还需保管人员继续制作藏品卡片,使得保管工作者常重复单一工作,且不利于藏品的便捷查询,而智慧的藏品查找可借助RFID射频识别系统,让每个藏品拥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再运用电子身份证对其进行追踪,可实现出入库管理、定位查找、盘库统计等有效动态信息记录,不仅可以让保管员迅速得知藏品的储存位置,还可以优化藏品管理流程,实现与文物普查平台的无缝导入,简化和避免重复工作,实现智慧博物馆人与物并重的发展理念。如:“南京博物院的RFID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上传了200万余张影像资料,系统数据容量达4200GB的庞大数据库。”由此也可看出国内博物馆的智慧藏品管理正在逐步发展并投入运用,让文物资源进一步得到高效利用。由于博物馆每年都会有新入藏的藏品,所以入藏藏品的数量变化是藏品管理的常规内容,这项数据的变化、统计和审核往往会使总账人员进行单调的重复统计,也容易出现统计上的失误;而智慧化的数据统计则可以实现数据的精细化,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可以得到逐年新入藏品的数据分析,具有便捷性、准确性及智慧性。 三、智慧展示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展览,智慧展示方式也是智慧博物馆构成的重要部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基本是展柜陈列,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生动性。数字化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虽比传统展示方式多样、活跃,有多媒体、三维技术的参与,但与智慧博物馆展示方式相比,观众的互动体验还是比较差,参与度也较低。智慧博物馆的展示更为的高科技与多样,除了三维技术的应用外还有互动体验,如:“智能多宝阁、VR及AR应用,全景虚拟漫游”等形式。
故宫的端门数字博物馆便是智慧展示的最佳例子,故宫端门数字博物馆经过了两年的紧张建设,于2015年12月22日试运行,通过高精度的文物数据提供及严谨的学术考证,把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智慧数字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数字多宝阁是由2排9列高清屏幕组合而成,其中囊括近百件故宫器物的高精度模型,其中约有50件文物可以让观众通过触摸放大进行藏品细部的观察,还有7件文物,以多媒体方式对观众解读更详细的内容。经典的展陈方式碍于光线、展柜、展示方向的限制,使得观众与展品之间总是隔着距离,无法观看到展品的细部。而此种智能多宝阁的展示方式无疑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可以让观众对于经典器物的局部有进一步的了解。
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给展览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赋予展品新的生命,使“静止”的文物“鲜活”了起来,通过科技手段对藏品曾放置的空间及场景进行复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零距离观赏文物,体验历史空间,增强参观体验。像故宫数字宫廷原状——三希堂便是此种展示方式,它利用高清投影系统营造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通过仿真建模,还原三希堂的原始陈列,使得观众如同漫步于三希堂之中,零距离地欣赏宫廷陈列原貌,感受空间,很好地瓦解了保护文物与营造良好观展体验之间的矛盾,拓展了观展视野,加深了展示效果。而360°全景虚拟漫游除了真实再现馆内场景外,还可以运用3D图片及文字解说,加深浏览者的印象,使浏览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更为自主与自由地欣赏展览。
四、智慧服务
作为博物馆传播的窗口,博物馆的网站建设、导览服务、微信公众号、衍生品开发都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时代的发展要求博物馆的服务也要迈入新的阶段,博物馆官网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可以有效地展示博物馆各类信息,随着智能软件的开拓,博物馆APP的开发也是一个新的趋势。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全方位传播,且内容应具备丰富性,除了相关的信息介绍外,3D效果全方位的展示,文物相关的研究链接、视频、音频、知识点等都可以进行补充。要善于开发与藏品相关的益智类游戏等,提升浏览人员的兴趣,让公众更好的感受到文物背后所包含的厚重历史,增添“娱教性”。
智能导览的开发可以充分地运用移动终端,结合定位技术,对观众进行定位分析,捕捉观众所处区域的展品信息进行解说,加深观众对于藏品的理解,同时也可收集观众进入展厅的人数、观展时间、停留时长、展品受欢迎程度等观众行为数据,通过分析得出报告,使博物馆更加了解观众的行为偏好,对于深化博物馆的服务起着重要作用。
微信语音导览是现今博物馆比较通行的一种传播途径,随着微信的普及,公众在关注博物馆的公众号后,可以随时根据公众号所发布内容了解展览展讯及活动,可在公众号上进行展览参观预约及门票购买,同时发送展品编号,还可获得相关展品的介绍、图片、视频等相关信息,完善了购票及了解藏品信息的途径,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博物馆衍生品的开发也是近年来博物馆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内容,衍生品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放在小卖部兜售的纪念品而是一个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授权创意产品。当代人对于哪里都能买到的商品已经失去兴趣,所以曾经传统的艺术衍生品已经难受其青睐,这些原因都迫使博物馆对其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进行变革。而更具有创意和趣味性的衍生品则更适合当代人的“口味”。而通过智能观众行为分析,也可以为衍生品的开发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譬如观众更喜欢在某一展品前进行停留观赏,也就是说此展品的公众欢迎度较高,通常来说针对此展品所研发的衍生品则会更加受欢迎,而充满趣味性的衍生品开发也会使得公众对相关的展品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促进了观众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衍生品的销量,形成良好的互动链。
五、发展瓶颈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对传统展陈方式颠覆性的改革,从基础设计的重建,到软件造作系统的投入,到配套设施管理的升级改造,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很多博物馆受资金方面的限制,无法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上日程。”的确如此,除了部分资金充沛的大馆外,大部分的博物馆碍于资金的限制,无法大刀阔斧地进行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只能在局部采用个别数字手段,显得局促。智慧博物馆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相关的技术还是亟待进一步的开发,很多设备使用周期短、耗费资金大、维护成本高,所以适用性较差,这也是阻碍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人的角度来讲,有的技术由于缺乏前期沟通和打磨,所以造成了虽然斥重资建设完成的技术平台却不好用,便打了退堂鼓,不再进行新技术的实验,还退回到传统的模式中去,如藏品管理系统,有的藏品管理系统前期缺乏与保管员的沟通和试运行磨合和完善,导致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理解所搭建的智能平台不适用,保管人员在使用后觉得用得不顺手、不习惯,便还是用传统的Excel表格模式进行工作,没有达成原定效果。
可想而知,在智慧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面临问题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要树立大局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手中的工作,要重视资源的共享,积极配合相关工作,拓展可靠的技术供应商,减少耗材的使用寿命,降低博物馆的资金压力,让智慧博物馆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途越走越远,迎来崭新的时代。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贺琳、杨晓飞:《浅析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现状》[J].中国博物馆,2018年第3期,第116-126页。
王茜:《博物馆藏品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展望》[J].《中國港口》,2018年第S2期,第79-86页。
王平、秦丽荣、朱芊晔:《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才智》,2018年第18期,第216-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