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的情感 微观的历史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zmh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奥多 · 采丁
  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创始人 , 国际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 , 被誉为“20 世纪影响世界的 40个思想家之一”, 一生致力于探索人类的交流、体验、情感与渴望。
  
  巨人的肩膀是一定要站的 !
  
  多少年了 , 我一直沉浸在一个自己制造的思维定势中 : 历史与文学的分野很大程度上在于前者为王侯将相列传 , 是宏观领域的 ; 后者以普通人为关注对象 , 偏于微观。如果你要了解康、雍、乾时期的政治变局 , 你可以去查阅清史 , 如果想深入了解当时某个特定阶层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 , 请看《红楼梦》, 以至于我甚至有些偏颇地将文学置于历史的大范畴之内 , 曰历史为大历史、文学为小历史。
  直到读完了《情感的历史》, 我才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阐述普通人的情感 , 也可以将普通人的情绪刻录成册。作者西奥多 · 采丁 (Theodore Zeldin) 的这部著作以及他的诸多主张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 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些努力、记载和芸芸众生的自画像都是为了让后人知道 , 在 21 世纪前后的这段时期 , 世界各国的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 ? 他们的情感历程是怎样的?
  


  书中每一章都会选取一个不同生活、工作背景的现代人的自画像 , 以他们个人私密的而又独特的情感经验为引子 , 导出困扰现代人的各种情感之殇 : 爱、孤独、恐惧、尊严、宽容 , 等等。
  前一阵牛津发大水 , 被困在家里的采丁教授笑言并不感到孤独 ,“这段时候我的脑子里总是飘荡着与各色人等交谈的言行、思绪 , 哪怕他们没有坐在我面前 , 没有出现在我的书中 , 甚至之前都不认识他们。何况还有你 , 一个来自遥远中国的记者和我进行了交流。”
  
  Q&A
  
  Staffers: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情感的历史》弥补了历史学中对普通人的关注空白 , 让“每个普通人都拥有他独特的故事”?
  采丁 :本书再现了我对历史和现在的态度。和大多数历史学家不一样 , 我试图通过历史的最基本元素来还原历史 , 这些基本元素就是——普通人 , 是他们而非王侯将相缔造了历史。我感兴趣的不是人们外在的交流表现 , 而是他们隐藏在这些表现下的情感交互 , 这些其实是常常被忽略的。以古鉴今 , 当我们了解了过去的几个世纪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后 , 我们就能够想象未来世界情感的可能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由此得到极大提升。
  
  Staffers:在这个即使是沙特阿拉伯都废除了奴隶制的时代 , 你非常敏锐地指出现代人时时处于情感的奴隶制之下 , 如何看待这种现代人的不自由 ?
  采丁 :我们都是惯性和传统的囚徒 , 大多数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学史的一大作用就是让你意识到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合与抵制这样的影响。现今大多数职场中人可称之为“兼职奴隶”, 做着那些几乎不能提高智力和道德水准的工作。我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 怎么将我们的日常工作转化为那种能全时提高生活质量的职业 ?
  以现在我们遭受的这场洪水为例 , 这样的自然灾难通常会给人类一种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感 , 如小舟于惊涛骇浪中的无奈与无助。但这种面对巨大力量时感受到的无力感也时时提醒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和奇妙的场面之中。
  
  Staffers:你认为现代社会注定要使人们感到孤独 , 在这个情况下你认为的新的爱情形式是什么 ?
  采丁 :我不认为你的前半句是有事实依据的。是的 , 对于很多不幸的个体而言 , 爱情是最后的避难所之一 , 一个孤独的人能够在这里得到另一个人的认可 , 能够感到一些尚存的高尚的东西。但如果说世界上只有几种成就可以让人不失去自信 , 那爱情无疑是其中之一。
  爱情亦经过了好几个定义阶段。服从、理想化都曾是爱情在人们眼中的含义 , 现如今我们正感受到一种新型的爱情——互惠和平等 , 并在此基础上交换彼此的勇气和理解。我们于芸芸世间找寻的就是可值得信任的他人 , 爱情即是最有效的信任之源。
  
  Staffers:你认为“尊重不能用获得权力的方法获得”, 一旦卷入权力斗争就无法成为无私的人。那你认为一个理想的领袖应该怎样诞生 ?
  采丁 :尊重不需要首领 , 而需要调节人、仲裁人、鼓励者和咨询人。部落里的不少长老在很多时候充当了和平编织者的身份 , 他们会帮助人们互相欣赏 , 帮助他们求同存异 , 允许他们的争吵 ,并把这种争斗控制在自我毁灭警戒线之内。这就是他们被称为“智者”的理由。
  时下的商人们十分热衷于参与领导力培训课程 , 舍得为此投入巨额费用 , 他们希冀从中提升个人魅力以博取他人的尊敬和服从。窃以为他们应该改变这样的关注点。他们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对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他人以及尽可能地拓宽人生各方面的理解。受人爱戴的人通常懂得如何从每个能接触到的人那儿获得启示 , 并回馈给他们广泛认可的人类普遍追求的东西。
  
  Staffers:你的书中描写了不少“充满失败感的人”, 折磨人的就是这种恐惧的绝望 , 你用北欧海盗式的恐惧来形容现代人的恐惧 : 他们不惧死亡 , 但惧怕留下不好的名誉。名誉在现代真的有如炼狱般的魔力吗 ?
  采丁 :芸芸众生追逐的名誉 , 大部分时间谓之“虚名”。我们时刻把自己隐藏在面具之下为的是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 所以我们很难真正地了解其他人。从远古时代到现在 , 每个世纪我们都在踌躇这样的问题 : 透明和诚实是否对我的个人发展更有利 , 所以我开展了缪斯的研究 , 请各种各样的人一起聊天 , 塑造自画像 , 在其间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所想和所感的。
  
  Staffers:现在很多企业都很强调好奇对企业的驱动力。能告诉我们怎么保持好奇与冒险之间的平衡吗 ?
  采丁 :“Difference”也许会成为未来世界中的大主题。现在大部分人找朋友都找那种和自己相像的 , 国家的发展也更倾向于培育统一的文化。新型的生活方式非常考验你对差异很大的个体的衡量 , 这样的锻炼会扩展你的眼界、增加你的天赋、培育你的宽容。一味模仿、求同使你无法生存。好奇与冒险正是追逐差异和未知的两种方式。
  企业家们往往比较急功近利 , 他们通常只会对特定的领域投入好奇心。冒险就有些不同了 : 它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对失败引起的恐惧感的挑战 , 每次失败都是一个学习的经历。所以我认为冒险超越好奇一个台阶。
  我预感商业模式会有一个转变 : 人类个人的冒险行为将会纳入到商业体系中 , 这种因个人冒险而引发的无法预测之结果会与商业目的有效结合起来。
  
  Staffers:你告诫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逃避者 , 我们应该不惮于把逃避变成一种艺术 , 关键点就是要看到逃避的目标 , 是吗 ?
  采丁 :逃遁是每个动物在面临恐吓时都会采取的行为。作为动物种群之一的人类 , 其实在很多状态下也被恐惧支配。不幸的是人们通常没有在逃遁时找到正确的方向 : 我们不知道该往哪里逃 ? 逃回我们藏身的洞穴之中吗 ? 如果大家对生活的意义有一个较以往更清晰的认识 , 或者说知道自己的需求 , 我们就不会关心什么逃遁之类的事 , 而是致力于把错误、恐惧融合到一个更宽泛的人生经历中 , 这样一份全面的人生经历会帮助我们向更有意义的人生终极目标挺进。
  
  Staffers:你认为最佳的生活方式是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 , 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关注点变“我是谁”为“你是谁”, 这具体是什么意思 ?
  采丁 :人类世界经历了六个不同的生活方式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对传统的服从和趋同 ; 第二阶段可以为了成功不惜牺牲一切 ; 第三阶段开始从前一个你死我活的争斗阶段中退出 , 退隐山林 ; 第四阶段为了自身利益投身于知识真理的探索之中 ; 第五阶段就是透视自己 , 充满内省地表达自己 ; 第六阶段也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 就是创新。其实所谓创新也不是一定会创造出好的结果。其间我们需要使用两个工具来促使这种最佳生活方式向好的方向发展 :
  第一 , 我们须得非常熟悉各种生活方式的优劣 , 并且随时探知他人 ( 不只是本国同胞 , 而是所有人类 ) 真正探寻的是什么。
  第二 , 将关注点从自己延及到他人。近几个世纪来 , 人类的个体意识在不断地探索“我是谁”的终极答案。人们似乎觉得可以了解自己了。然而一个人的品质、个性同样取决于他人的看法。我在研究时亦发现个体绝无可能完全了解自己。找到自我也并无多少有趣之处。是的 , 我始终认为了解他人更有趣。你了解的人越多 , 你就能发掘更多的人性 ; 你就能通过将那些人的见识阅历融入到你自己的思想中而获得更大的充实。所以 ,问“你是谁”( 试图了解他人 ) 才是发掘人性的初始问题 , 这远比妄言“我是谁”有意义得多。
其他文献
采访太阳马戏团的动机来自于一本书和一部电影。书的名字叫《太阳马戏团的魔力》,薄薄的册子由太阳马戏团前任创意总监兼首席运营关林恩·休厄德和记者约翰·培根所写。书中的主人公弗兰克也许是个被虚构出来的家伙。弗兰克是个体育经纪人,在拉斯维加斯出差的过程中,为了躲避无聊的商务会议,误走进常驻酒店表演的太阳马戏团的排练场,故此有机会认识了太阳马戏团创意总监戴安,加入马戏团,进行了一次体会之旅。像我们一样,他和
期刊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看到太阳马戏团在拉斯维加斯的演出开始,杨惠贤就着了魔。原来,只要工作一有空余,她就飞越大洋追随马戏团的巡演,现在,她又参与把太阳马戏团引入中国的工作。你很难说这个看了20多遍抖空竹、次次都哭的人不是马戏团中的一分子。  “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的演出从不打折,一年几百场下来,几乎每场激情都如第一日,这和他们的管理是有相关性的。”杨惠贤告诉我,也许不是马戏团成员胜似马戏团成员的她
期刊
在我 , 刚刚过去的 8 月如同一场眼花缭乱的演出 , 节目丰富 , 场次错落 , 演员各异 , 变化神速 , 节奏紧张 , 救场补妆 , 观众纷纭总之 , 似乎工作中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不过奇怪的是 , 在一切风云过后 , 在夏日的黄昏寂静中 , 我忽然有一种感觉 , 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 因为看不到东西被改变 , 周围的一切似乎还和 8 月以前的日子那样进行 , 包括这篇正在写的编者话。  
期刊
提到传统的日本公司,你脑中会搜索哪些key words?“忠诚”、“年工序列”、“终身制”……但是,年轻的Epson希望可以打破这些传统。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希望用更新、更国际化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忠诚并非坏事。但是,传统日本企业的“忠诚”、“年工序列”、“终身制”等工作理念难免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并且这也容易磨灭员工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在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员工愿意将公司视为自己职业生涯
期刊
在纽约地方法律放宽对电话亭上广告发布的限制后 ,Schaps抓住机会准确进入。他与那些独立的电话公司展开合作 , 通过资助其电话亭硬件设备换取对方许可其在电话亭上发布广告。这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哈佛商学院著名的创新管理专家克里斯滕森教授认为 , 只有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 , 才有可能成为颠覆行业竞争态势、形成自身优势的行业领跑者。这也正是 Schaps 所做的。    也许世界上的出租车
期刊
我们正在进入若干年前的预言家们所描绘的未来 : 由于新一代人的出现、知识型员工、信息流通的变化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 , 组织和人的关系正发生变化。组织突然发现自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员工在这里工作、社交、生活、学习、长大 , 甚至变老……不管你的组织是汉迪的“三叶草”还是“联邦式”模型 , 或者是德鲁克描写的“交响乐队”——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 , 你需要知道你所依托的这个组织 , 正在追赶怎样
期刊
作为一个已经3天没有上班、在家写稿的记者 , 我终于做到了《13 罗汉》中那种境界 :See you when I see! 我刚刚用 MSN 和若干同事说完话 , 我说的是 : 这两天怎么样 , 是周五开会吧 , 没问题 , 周五见。而如果我打算不响应他们的召唤 ,他们除了想办法让我接手机 , 否则谁也不知道我在哪儿 ! 正是See you when I see!  See you when I
期刊
还在靠听广播获得最新流行音乐资讯 ? 落伍了 ! 还只敢买著名歌手的 CD 专辑而对新人的唱片不敢下手 ? 落伍了 ! 还在攒钱买一个炫炫的 iPod 来下载 MP3? 落伍了 ! 当你还沉迷于传统的传播媒介和销售手段时 , 早有一批新人类 , 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让你接触到更多更新鲜的音乐。    音乐VS汽车  Jeri Yoshizu/丰田塞恩促销经理/ 加州 , 托兰斯    Jeri Yo
期刊
当爱好“遭遇”工作    在我小时候 ,“爱好”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简直可以和早恋画等号 , 因为爱好会占用学习的一部分时间 , 我妈看见我画画一定会说 , 如果你把这些时间放在学习上 , 你的学习就会有多么多么的好 , 而这样威逼利诱的结果是——我考了一个跟美术有关的专业。包括到现在 , 美术的氛围所带来的灵感在工作上帮了我很多。  爱好对工作和学习来说 , 究竟是洪水猛兽还是灵丹妙药 ? 别人怎
期刊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作者:Chip Heath、Dan Heath  出版时间:2007 年 1 月    Mark Twain 曾经说过 :“真相永远追不上谎言的脚步。”他通过观察发现 , 很多人容易去相信那些本来不值得信任的事情 , 比如都市传奇、阴谋理论以及涉及公共健康的伪造信息同时 , 有些有头有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