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氤氲淡雅清新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hb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艺术院副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诗书画院、成都画院特聘画家,东坡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竹篱画院执行副院长。
  一组以水墨幻象吟咏自然、歌唱生命、开启心智的图式在画家吴晓东的笔下流淌出一条通向自由精神的独立大道。遁着这条思路,我们看到了一个水墨氤氲、气象万千的新世界。直觉告诉我们,这是超越现实的“诗与远方”。它被架构在空灵之上,是一种沉醉于心的觉知觉醒。
  万物沉静,又都暗含生机,是这组作品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正好契合了新朦胧主义的绘画理念。试看那些浮动的荷花、莲蓬在空气和水雾的挤压下,变得灵动飘逸。此时,天空、云层、大地、湖水,幻化成水墨交融的自然奇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幻梦之景。在这里,不管是怡然自得的荷鸭、奔涌的荷花,还是昂然挺立的花叶莲蓬,抑或是梦魇中的秘境、巍峨的雪山……都涌动着一股生命的暗流,激发起强烈的集体无意识精神,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丛林记忆的深处:那是儿时一连串的梦境,似曾相似,若有若无,充斥着自我冲突的模糊影像,这正好暗合了作品里浮动的荷花,这便是画家此番创作的意图。
  “新朦胧主义”发起者之一、日本艺术评论家峰村敏明提出,“作为绘画的朦胧,即通过笔触显现艺术的生命意象,是摆脱既有再现性创作程式的有效方式。”其实,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新朦胧主义绘画的出现正是契合了在全球化深刻影响的今天,一度被现代性压抑的本土文化和思想被重新激发的再生论题,是对现代性的修正,是对迷失在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中的充满焦虑的现代人的唤醒,是浑沌中的光亮。而朦胧之崇高美,暗合了中国画之“气韵”,使得新朦胧主义绘画在中国应运而生。
  画家吴晓东对新朦胧主义绘画的理解,皆体现在一笔一触中。多年的积淀和兼收并蓄促成了这一创新理念,开拓出一片水墨氤氲的新天地,使其笔下的荷花暗香浮动,清冷素雅,呈现出时代的光芒。如作品《霜染芙蓉醉》以三个条幅的形式描述荷花不同时期的生长状态,即待放一花开一花谢。在这幅作品里,画家采用中国画的语境、布局、留白,利用水与墨相互作用的调和关系和宣纸渗化的功能,使其作品飘逸洒脱,烟云生动。同时,借用印象主义手法,打破原有的空间格局,隐去具象的背景,将荷花幻化成一种心象墨运,呈现出一派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景,使其物象清丽典雅,隽永清新,充满了神秘的美感。而宁静之中的静谧,就是心无旁骛,心如止水。而作品《荷塘过雨图》以其独特的视角,营造出“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的文学意境,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另一幅咏荷的作品《荷塘月色》宛如交响乐,绽放出诗一般的浪漫激情。在音乐的旋律下,画面中的荷花充斥着一种骚动不安的紧张情绪,仿佛要冲破边界,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奔涌而去。看似静谧的画面,其内在结构缜密有序,其笔墨精致细微,充满了力的旋律,彰显出荷花强劲的生命力。 “火焰化红莲,天罪自消衍,闻说福寿俱增延”这句源自佛家用语的潜台词,对应了作品《红莲》的象征意义。按照生命轮回的法则,死亡是重生,是涅槃,是向着更高级的生命阶梯迈进。红莲奔放,生机无限。她们相拥着,互相勉励,以炫动的舞姿和飛蛾扑火般的勇气,朝着生命的另一种高度奋勇前行。整幅作品以红色为基调,借用传统剪纸艺术漏白的空间美学原理对画面进行布局,通过设色的深浅和布白的效果来体现适度的明暗和空间层次,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学意境,使画面更加富有情趣。从而展示出红莲坚韧不拔卓尔不凡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的生命意志。同时,也昭示着红莲,必将在烈火中重生。
  如果说《红莲》是歌颂生命自由的咏叹调,那么《荷祭》就是一曲盛赞生命的挽歌。《荷祭》借用安德鲁·怀斯的干笔水彩画风格,以其昏黄的怀旧色彩彰显一种浪漫主义情怀,以此纪念凋零的荷,寄予死亡以美好的祈福。在一片兀自散开的水墨氤氲中,一群黑色的精灵高唱自由的生命赞歌,簇拥着,走向生命的祭坛。这里的荷,不是红莲中的火焰,而是静若处子的圣女。没有死亡的恐惧,只有含笑的生命。她们是美丽的,也是安静的。在这幅作品里,画家打破固有空间格局,以大写意的淡彩铺垫背景以示枯黄的荷叶,并通过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物象叠嶂起伏的情感波动。而没有花叶的荷,变得骨感,俏丽,更加富有内在的张力,在满含深情的吟诵中,荷的生命得以升华。
  按照“新朦胧主义”的特点,“观看”离开了视觉的表象,“绘画”脱离了图像而显现为独立的语言形态。作品《秘境》正是遵循这一条思路,找寻通往”秘境”的道路。在这里,秘境是藏在画家心中不可触碰的心灵感念,是梦魇中的的模糊影像,是丛林中的集体无意识。上升到精神层面时,就是指“迷失的本我”踏破荆棘穿越荒芜重获新生。在这幅作品里,没有具象的主题或轮廓,只是通过水与墨的相互渗透和巧妙的留白,浮现出依稀的光亮,使具象的生命看到了希望。而更大的期待还在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即画面正前方的留白,凸现出天地自然的广袤和无际,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留白的恰到好处,使笔不到而意到的东方美学理论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而“秘境”里通往自由的精神家园在《梦回家山》中找到了答案。经过一系列的梦回与重组,画家如释重负,心绪,便豁然开朗,于是乎梦回的家乡山路,在一片空谷幽蓝的水墨烟云中得到了具象的表达。这也正是现代人困顿与觉醒的“诗与远方”。
  一系列以西部为主题的山水作品在古法中求证。以水墨淡彩的形式,赭石着峰顶或侧坡,融入西画透视理念,烘染天空,并通过墨色的深浅展示中、远、近的距离。整体取平远之势,近景至远景分别以“高远”“平远”“深远”等方式穿插使用,其山势起伏和主次关系以及空间比例既协调又合理,所谓的“经营位置”便是如此。同时,也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深刻领悟。而一些具有西藏特色的图式符号则通过解构主义的方式呈现出新的审美意蕴。
  纵观画家吴晓东系列水墨作品,师古而不泥古。画家吸纳宋、元、明之精髓,即宋之静元之逸明之润,且以工或工兼写或写意的形式呈现一种近距离观看物象的视觉效应。以心造境,取势造意,赋予荷花山水的姿态。其构图饱满又不失空灵,且格调幽远。其物象结构层叠,互为穿插,交织;其笔墨工整严谨,清丽隽逸;骨韵藏深;笔意清润,气韵生动,创造出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境,表达一种象外之象的静谧之美。所谓的象外之象,意即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老子》云:“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对老子的这一理念进行了解释:所谓的“象”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是经过思维加工过后形成的一种整体感受。这正是新朦胧主义绘画发端于此的实践探索,一种对现实感伤的情感发酵。在具体创作方法上,突破了物象原有的空间,重置空间,不突出具象的中心或主题,而是展现一种大状态大物景,体现一种集体无意识精神,以及画家对外部世界的心灵感悟和个性化经验的审美判断。具体到中国写意画的体现就是水墨精神的人格化。它是画家水性、墨性与笔性、心性的高度统一。自古以来,对水墨,以及如何用水、用墨,中国画论里都有着相关的阐释和论述。无论是王维的“水墨为上”,张彦远的“墨分五色”,李觯的“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及凝于神”、还是清代理论家沈宗骞提到的“色即是墨,墨即是色”等,无不说明水在中国画中的无限可塑性。也即水破墨,墨破水。那么,如何在一团墨色中营造出渐变晕化或淡若烟云的水墨效果,使其水墨的品性、意态,形式、质感、韵味独具人文性和个人的图式符号,是画家探求“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的必由路径。
  敬重生命,敬畏自然,是画家吴晓东创作的源泉和根本动力,也是他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这一切又是对东方美学精神的创造性实践探索。为此,我们看到唯美、含蓄、浪漫、诗性,始终贯穿于他的作品中。而支撑这一主题元素和生命哲学的根基是画家娴熟的水墨技法。其水墨互破,得益于娴熟的用水功夫。使其水墨浑然,气韵横生,其笔法淡描轻写,灵动飘逸,物象肌理有质感,笔墨有韵味,作品有深度。所以,无论是空静、虚淡,还是炫动美的崇高,皆富有空间的张力和运动的节奏以及音乐的旋律,由此,到达一种宁静致远的状态。在浩瀚无垠的苍穹,象外之象延伸的意境昭示着“诗与远方”的生活并不是要远离尘嚣,逃避现实,而是要求“自我”沉静下来,回归到“本我”中反思,从而创造出新的“自我”,也即“超我”,这就是画家追求的新境界。
  掐指一算,画家画荷已有三十多年。画家对荷的研究经历了写意、工笔和工写并用的历程。看他初画荷花,虽显拙稚,但激情饱满,灵气十足。后又到西师进修。之后,风格大变。一次次地探索,一次次地蜕变,可谓是孜孜以求,苦心孤诣。直到这一次的大裂变,让人耳目一新。院体的恭稳严谨与之前闲云野鹤般的随意挥洒互为糅合,加上文学的滋养,促成了画家吴晓东艺术的新格局。
其他文献
拜师大隐倪为公,时一九八八年秋。  跟随先生近三十载,其人其书早已深入骨髓。先生人品,风霜高洁;先生书艺,精妙绝伦;先生教诲,受益终生。  二O一五年四月十三日,先生驾鹤西去,魂归道山。一年后,我创作《倪为公书传》,主编《倪为公书法集》,两书分别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和书法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书法报》以走进四川第一站泸州的方式,为两书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和首发式。稍后,整理先生遗墨,突然翻出当年先生
齐建霞  字天暇。师从谢季筠、何应辉先生学习书法多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书法篆刻大专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四川省诗书画院何应辉工作室书法创作高级研修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协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妇女专委员會副主任、四川省书协青少年书法工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特聘书法家、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书画家、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蜀都书画
他们以身作则,他们身体力行。  在父亲的眼中,他是厚重与绚烂的颜色;  在儿子的眼中,他不是单一的颜色,内心静如止水,但又非常豐富。  父亲主攻中国山水,儿子主攻人物;  父亲的画很传统,儿子的画较现代,这是不同的时代赋予的烙印。  父亲希望儿子坚持思考和创作,不断地突破自己;  儿子感谢父亲在其艺术之路上的鼓励与陪伴。  愿他们在山水世界自由翱翔,描绘气象万千的时代风云,抒写内心深处的浩荡之思,
摘要:《蛙》具有极强写实感、同时又有真正的超越性,它极其丰富的写实手法以及虚实共生的审美特质,远远超出了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表象。作者以独特的审美视觉,朴实的写实风格,叙写与感悟结合、现实与魔幻共融,似乎不动声色,却又感动得痛心地回顾过去,剖析人性,反思着一个无奈的特别的时代。  关键词:现实 魔幻 写实风格 审美视觉  《蛙》以独特的结构呈现了一个古老的传统熔铸下的畸形社会图像。它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
摘要:语文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能形成有利于發展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本文就高校语文教学的文本意识做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语文味 高校 语文课堂  引言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施教学方式
一   “我朝乾隆嘉庆年间,元所见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种”,乾嘉之际,随着出土的碑刻不断增多,金石学日益兴盛。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李璧墓志》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出土后不久便归济南金石博物馆存藏,20世纪50年代初移藏至山东省博物馆。此志刻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12月21日,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共三十三行,每行有三十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原石保真程度比较高。由于出土时
摘要:《觉醒》与《海伦娜的觉醒》这两部作品分别讲述了当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境遇。两位女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但性格的差异最终使她们走上不同的归途。本文从两位女主人公命运的异同,分析她们如何沦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寻找并揭示导致她们不同命运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艾德娜海伦娜 女性觉醒 男权社会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美国涌现出一大批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以探讨爱情、婚姻、独立、自由等主题
2017年春季,我十分有幸地受到峨影集团和国家一级导演苗月的邀请,担任广电总局作为重点题材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影片《十八洞村》的电影总美术师及剧组美术指导,参加到影片的主创工作中。  剧本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背景,通过展现湖南湘西大山深处几户村民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故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均被精准
该剧采取了“戏中戏”的模式,将现代故事和传统戏结合在一起,将川剧传统剧目《琵琶记》融入其中,犹如面条中加了美味鲜,味道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传统戏剧是否适合表现现代生活?如何表现?这些问题自新中国成立,现代戏创作被官方重视起来之后就一直争论不休,甚至今天,仍有不少论者认为戏曲并不适合表现现代生活,而样板戏则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并不具备普遍性。那么,传统戏曲在当下究竟如何转型?因为,艺术必然离不开
方寸白布一盏舞台,尺把小人演绎华彩。当青灯之影穿透人物、花草、楼宇……千人千像在画幕的另一端映现,声色犬马、时间百态。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川北皮影主要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地,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