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的学习,对价值观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探讨提出: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价值实践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对价值的评判准则与评价,也就是人们关于是非、好坏、荣辱、美丑、善恶、得失、值得与否等价值判断的立场、观念、态度的总和。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趋向。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条件与途径,这其中,世界观是价值观赖以形成的前提,方法论是价值观赖以形成的手段,认识论是价值观赖以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讲话;价值观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四风”问题的剖析,涉及到了价值观问题;进而,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学习,又涉及到了价值观问题。这种情况反映出,价值观问题在我国当前的各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拟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价值观问题予以粗浅的探讨。
一、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该问题的探讨仅局限于政治和道德领域,因而难以形成完整的价值观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初哲学界首开价值观研究的先河之后,价值观研究热度逐渐攀升,涉及的學科不断扩展。目前,涉及价值观研究的学科已经扩展到哲学、伦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医学等多种学科,它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了探索。比如,哲学界认为,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简称,“是人们心目中关于一切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和标准的总称”[1];伦理学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2];价值观“就是对于什么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3];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4];等等。所有这些关于价值观概念的探讨,由于是不同学科各从自己的特殊领域得出的结论,相互间缺乏彼此借鉴和理论整合,因而也就带有局部性和特殊性,还不是一般的价值观概念。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学术界关于价值观概念的探讨仍处于一种热烈的讨论之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
但是,虽然各个学科对价值观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如果对他们加以概括,却可以发现它们之中具有共同性。这就是,他们都认为“价值观是人特有的一种观念体系和动力系统,这种观念体系和动力系统指向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从而是人们对各种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5]。据此,不妨对价值观的概念做出如下的概括: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价值实践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对价值的评判准则与评价,也就是人们关于是非、好坏、荣辱、美丑、善恶、得失、值得与否等价值判断的立场、观念、态度的总和。
二、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趋向。关于这个问题,须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构成说起。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相关理论认为,由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人便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从把握,没有意义,因此,人的价值由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所构成。所谓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所谓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这就是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一致”[6]。这里,由于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者间关系的理解与处理方式不同,人的价值观就有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区分。所谓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指在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基础上,把社会价值也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所谓个人主义价值观,是指割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把个人价值也即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极端化并将其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很清楚,集体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价值也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放在第一位,会引导人们的行为趋向于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而个人主义价值观把个人价值也即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放在第一位,会导致人们的行为趋向于极端个人主义。
关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正向导向作用,在此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为例加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8],换言之,这段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关于这一点,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南大学教授李建华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文中曾有着很好的阐述:“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白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上述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范畴,因而从它对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的定向导航作用中,也就清楚地反映出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正向导向作用。
关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负向导向作用,可以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四风”问题的剖析为例加以说明。大家知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剖析的“四风”,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其中,“享乐主义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奢靡之风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6]。这种种表现显然是背离集体主义价值观而过分追求“个人”满足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从而使一些人的行为趋向于极端个人主义的结果。 三、价值观的形成条件与途径
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而它的形成也就有着一定的条件与途径。实践表明,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条件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最一般的角度而言,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世界观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
世界观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的价值观赖以形成的前提,因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的价值观。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剖析的官僚主义为例。如果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就会形成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而认识到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样一来,就会克服官僚主义,形成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而如果从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就会形成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6]的官僚主义,并由此形成“自我膨胀、长官意志、轻视群众”的价值观。
2.方法论是价值观形成的手段
方法论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的价值观赖以形成的手段,同样,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也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的价值观。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剖析的形式主义为例。如果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认识到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即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内容,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克服各种形式主义,把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内容方面,从而形成以“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6]为荣的价值观。而如果背离唯物辩证法原则,从形而上学出发,把形式与内容相割裂,看不到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就会醉心于追求脱离内容的形式,从而陷入“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只看形式、不看内容”的形式主义泥潭,并由此形成陶醉于“出镜头、露脸面、做样子”的价值观。
3.认识论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样,认识论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的价值观赖以形成的基础,同样,不同的认识论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从实践第一,认识第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就会克服各种忽视实践的错误倾向,从而形成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为荣的价值观。而如果背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从唯心主义认识论出发,就会颠倒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否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从而导致“轻视实践、主观臆断、流于空谈”等弊病的发生,并由此形成陶醉于“唯我独尊、我说了算”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的学习,对价值观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和价值观的形成条件与途径。由于笔者水平的限制,这些探讨是很肤浅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大家宝贵的批评怠见,以便把这方面的研究深化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德顺.谈谈当前的价值观念的变革[J].前线,1993(8):6.
[2]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3]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5.
[4]源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2):1.
[5]谭咏梅,王山.多学科视角下的价值观概念和内涵{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
[6]徐荣海.“四风”的哲学剖析[N].光明日報/2013年/9月/9日/第013版.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8]人民日报评论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年/2月/22日/第001版.
[9]李建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4年/2月/10日/第001版.
作者简介:张威(1976—),男,陕西西安人,硕士,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政治理论教研室,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当代社会发展。
【关键词】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讲话;价值观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四风”问题的剖析,涉及到了价值观问题;进而,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学习,又涉及到了价值观问题。这种情况反映出,价值观问题在我国当前的各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拟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价值观问题予以粗浅的探讨。
一、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该问题的探讨仅局限于政治和道德领域,因而难以形成完整的价值观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初哲学界首开价值观研究的先河之后,价值观研究热度逐渐攀升,涉及的學科不断扩展。目前,涉及价值观研究的学科已经扩展到哲学、伦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医学等多种学科,它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了探索。比如,哲学界认为,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简称,“是人们心目中关于一切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和标准的总称”[1];伦理学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2];价值观“就是对于什么是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3];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4];等等。所有这些关于价值观概念的探讨,由于是不同学科各从自己的特殊领域得出的结论,相互间缺乏彼此借鉴和理论整合,因而也就带有局部性和特殊性,还不是一般的价值观概念。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学术界关于价值观概念的探讨仍处于一种热烈的讨论之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
但是,虽然各个学科对价值观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如果对他们加以概括,却可以发现它们之中具有共同性。这就是,他们都认为“价值观是人特有的一种观念体系和动力系统,这种观念体系和动力系统指向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从而是人们对各种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5]。据此,不妨对价值观的概念做出如下的概括: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价值实践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对价值的评判准则与评价,也就是人们关于是非、好坏、荣辱、美丑、善恶、得失、值得与否等价值判断的立场、观念、态度的总和。
二、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趋向。关于这个问题,须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构成说起。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相关理论认为,由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人便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从把握,没有意义,因此,人的价值由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所构成。所谓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所谓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这就是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一致”[6]。这里,由于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者间关系的理解与处理方式不同,人的价值观就有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区分。所谓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指在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基础上,把社会价值也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所谓个人主义价值观,是指割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把个人价值也即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极端化并将其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很清楚,集体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价值也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放在第一位,会引导人们的行为趋向于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而个人主义价值观把个人价值也即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放在第一位,会导致人们的行为趋向于极端个人主义。
关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正向导向作用,在此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为例加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8],换言之,这段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关于这一点,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南大学教授李建华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文中曾有着很好的阐述:“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白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上述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范畴,因而从它对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的定向导航作用中,也就清楚地反映出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正向导向作用。
关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负向导向作用,可以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四风”问题的剖析为例加以说明。大家知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剖析的“四风”,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其中,“享乐主义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奢靡之风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6]。这种种表现显然是背离集体主义价值观而过分追求“个人”满足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从而使一些人的行为趋向于极端个人主义的结果。 三、价值观的形成条件与途径
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而它的形成也就有着一定的条件与途径。实践表明,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条件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最一般的角度而言,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世界观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
世界观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的价值观赖以形成的前提,因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的价值观。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剖析的官僚主义为例。如果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就会形成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而认识到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样一来,就会克服官僚主义,形成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而如果从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就会形成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6]的官僚主义,并由此形成“自我膨胀、长官意志、轻视群众”的价值观。
2.方法论是价值观形成的手段
方法论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的价值观赖以形成的手段,同样,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也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的价值观。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剖析的形式主义为例。如果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认识到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即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内容,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克服各种形式主义,把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内容方面,从而形成以“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6]为荣的价值观。而如果背离唯物辩证法原则,从形而上学出发,把形式与内容相割裂,看不到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就会醉心于追求脱离内容的形式,从而陷入“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只看形式、不看内容”的形式主义泥潭,并由此形成陶醉于“出镜头、露脸面、做样子”的价值观。
3.认识论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样,认识论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的价值观赖以形成的基础,同样,不同的认识论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从实践第一,认识第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就会克服各种忽视实践的错误倾向,从而形成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为荣的价值观。而如果背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从唯心主义认识论出发,就会颠倒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否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从而导致“轻视实践、主观臆断、流于空谈”等弊病的发生,并由此形成陶醉于“唯我独尊、我说了算”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的学习,对价值观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和价值观的形成条件与途径。由于笔者水平的限制,这些探讨是很肤浅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大家宝贵的批评怠见,以便把这方面的研究深化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德顺.谈谈当前的价值观念的变革[J].前线,1993(8):6.
[2]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3]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5.
[4]源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2):1.
[5]谭咏梅,王山.多学科视角下的价值观概念和内涵{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
[6]徐荣海.“四风”的哲学剖析[N].光明日報/2013年/9月/9日/第013版.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8]人民日报评论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年/2月/22日/第001版.
[9]李建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4年/2月/10日/第001版.
作者简介:张威(1976—),男,陕西西安人,硕士,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政治理论教研室,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当代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