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不能违反市场经济三个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供需规律和竞争规律。”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复旦大学作《中国经济发展的导向》演讲中指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要把以前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手撤走。
他认为,中国经济应该摆脱GDP崇拜,过度依赖投资拉高GDP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应更多依靠综合要素生产力,包括科技创新、劳动力的素质和管理等。
过度依赖投资如抽鸦片
成思危指出,中国经济应该摆脱GDP崇拜,过度依赖投资拉高GDP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更多需要依靠综合要素生产力,主要是科技创新、劳动力的素质和管理等,依靠投资并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据国外新古典经济学的方程式,投资的速度增长率不应该超过GDP增长率的1.4倍,但是中国这几年投资增速维持在20%以上,远高于GDP增速1.4倍的标准。
他坦言,多年来的大量投资造成了GDP水分,如豆腐渣工程和一些建成后无法投产的项目,还有过于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这种发展模式,他做了一个“刻薄”的比喻,“过度地依赖投资,跟抽鸦片一样,越抽越上瘾”。这些投资包含的GDP水分促使人们在追求政绩之时要不断地靠增加投资来保持它的增长。
因此,他呼吁:“一个没有水分的7%,也比一个有水分的9%好。”经济发展要转移到效益和质量的立脚点上来,就必须要解决GDP崇拜和单纯追求GDP、追求政绩的问题。
政府调控要遵守市场规律
谈到国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思危很激动:“我们从指令经济到市场经济很长一个过程中,一直是‘强政府、弱市场’局面。”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他对此解释道,任何社会都是指令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都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两方面起作用,要密切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关键在于“度”。
政府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不能违反市场经济三个基本规律,首先是价值规律。他表示,不应违反价值规律,价格不应过分背离价值,“补贴和限价只能是权宜之计,限价的结果可能会减弱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市场的供求关系的扭曲。而补贴的结果就可能给有些人提供钻空子的机会。”
事实上,扭曲价值规律往往会造成教训。“比如,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对油价限价,结果香港的车开到深圳,澳门的车开到珠海,不但把油箱加满,还带着塑料箱,也给它加满。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到中国来,没油了,得给它加油让它飞回去,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油价低,给了人家有利益可取的可趁之机。”
补贴同样如此,“猪肉紧张的时候,去补贴养猪的生产者,结果刺激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大量养猪造成市场上供过于求,最后肉价又下降,反而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他强调,并不是不赞同补贴政策,而是补贴的对象应针对消费者,尤其是那些低收入者。
政府宏观调控还应遵循供求规律,价格是供求最重要的信号。目前往往还有指令性经济残余的痕迹,成思危说起五六年前在浙江出差时一位官员的诉苦,当时他们发现当地用电缺口大,就申请建电厂,但这一申请被否决了,造成有的工厂停三开四,有的居民家里有空调却不能开,不得不到人防工程里避暑。成思危强调,应该相信市场的信号,不要用自己主观的判断来代替市场的信号。
此外,竞争规律也是调控时应当遵循的。竞争是取得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受益的因素,但由于利益的驱动,那些先占有市场的企业,肯定不希望有新竞争者加入。成思危做了个形象的解释:“就像挤公共汽车,没挤上的时候嚷嚷着‘还挤得上’,一旦上车了就会说‘挤不上了,等下一辆吧’,那块上车的踏板成了‘变心板’”。
他认为,应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只有高水平的进来,才能淘汰低水平的,最终受益人还是消费者。政府不该用宏观调控来保护垄断,而是要鼓励竞争。“固然有些行业进入门槛较高,企业垄断地位明显,这并没有什么,但是我们反对利用其垄断地位来牟取不正当利益者。”
郭树清“英雄生不逢时”
成思危表示,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要把以前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手撤走。他提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精简机构后反而会出现机构膨胀。他指出,精兵简政,如果政府管事太多,哪怕减少人员,之后还要借调来,达不到精简的目的。政府首先应该要分析这事到底该不该管。
政府并不是万能的,管不管得了更要理性判断。他举例说道:“股民炒股会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比如朋友的意见,如果大家都说值得投资,那么对股市的信心自然就有了。股民的预期并不是领导讲话或者证监会发布政策就能够改变的,像在2007年股市疯涨的时候,政府采取增加印花税等手段但收效甚微。”
成思危表示,他替郭树清遗憾,“他上台后推行了许多改革,但是英雄生不逢时,正值大家信心最低的时候。如果放在合适的时候,那些改革是相当好的。我很支持他的一些想法,比如上市公司退市,我在2005年就有提出,那时恰逢牛市,鱼龙混杂。”
他说,市场的问题非常复杂,政策需要与时俱进,政策的出台要考虑到其影响。“任何政策都会有漏洞,最近离婚现象增加,就是说明政策有漏洞。这时候就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凡是不需要政府管的、企业能够做主的、市场能够决策的,那就让市场去做。”
审批制改革需重实质
“有人这么定义审批制: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最近还有人加了条备注:说你行的人要行。这四句话很形象,没道理可言。”成思危说,在一定程度上,官员腐败的根源就在于审批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他看来,现在大力改革审批制度的方向就是:第一,不需要审批的不要去批;第二,可以用核准和备案的制度,不要用审批制。核准制相对审批制更加进步,核准有条件,也规定了核准期限,不核准可追查原因,甚至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异议。备案制更为宽松,事项备案,发生问题后再追查。
3月17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首场答记者问上提到:“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成思危认为,审批事项的减少不仅要在数量上,更要在实质上。有些地方出现过先增加审批事项,随后减少可有可无的审批事项,关键的权力并没有砍掉。“要分析这些事情需不需要审批,像涉及到国防、民生等问题的重大事项的确需要。重点是要真正地推行改革。”
“政府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不能违反市场经济三个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供需规律和竞争规律。”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复旦大学作《中国经济发展的导向》演讲中指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要把以前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手撤走。
他认为,中国经济应该摆脱GDP崇拜,过度依赖投资拉高GDP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应更多依靠综合要素生产力,包括科技创新、劳动力的素质和管理等。
过度依赖投资如抽鸦片
成思危指出,中国经济应该摆脱GDP崇拜,过度依赖投资拉高GDP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更多需要依靠综合要素生产力,主要是科技创新、劳动力的素质和管理等,依靠投资并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据国外新古典经济学的方程式,投资的速度增长率不应该超过GDP增长率的1.4倍,但是中国这几年投资增速维持在20%以上,远高于GDP增速1.4倍的标准。
他坦言,多年来的大量投资造成了GDP水分,如豆腐渣工程和一些建成后无法投产的项目,还有过于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这种发展模式,他做了一个“刻薄”的比喻,“过度地依赖投资,跟抽鸦片一样,越抽越上瘾”。这些投资包含的GDP水分促使人们在追求政绩之时要不断地靠增加投资来保持它的增长。
因此,他呼吁:“一个没有水分的7%,也比一个有水分的9%好。”经济发展要转移到效益和质量的立脚点上来,就必须要解决GDP崇拜和单纯追求GDP、追求政绩的问题。
政府调控要遵守市场规律
谈到国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思危很激动:“我们从指令经济到市场经济很长一个过程中,一直是‘强政府、弱市场’局面。”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他对此解释道,任何社会都是指令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都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两方面起作用,要密切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关键在于“度”。
政府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不能违反市场经济三个基本规律,首先是价值规律。他表示,不应违反价值规律,价格不应过分背离价值,“补贴和限价只能是权宜之计,限价的结果可能会减弱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市场的供求关系的扭曲。而补贴的结果就可能给有些人提供钻空子的机会。”
事实上,扭曲价值规律往往会造成教训。“比如,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对油价限价,结果香港的车开到深圳,澳门的车开到珠海,不但把油箱加满,还带着塑料箱,也给它加满。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到中国来,没油了,得给它加油让它飞回去,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油价低,给了人家有利益可取的可趁之机。”
补贴同样如此,“猪肉紧张的时候,去补贴养猪的生产者,结果刺激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大量养猪造成市场上供过于求,最后肉价又下降,反而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他强调,并不是不赞同补贴政策,而是补贴的对象应针对消费者,尤其是那些低收入者。
政府宏观调控还应遵循供求规律,价格是供求最重要的信号。目前往往还有指令性经济残余的痕迹,成思危说起五六年前在浙江出差时一位官员的诉苦,当时他们发现当地用电缺口大,就申请建电厂,但这一申请被否决了,造成有的工厂停三开四,有的居民家里有空调却不能开,不得不到人防工程里避暑。成思危强调,应该相信市场的信号,不要用自己主观的判断来代替市场的信号。
此外,竞争规律也是调控时应当遵循的。竞争是取得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受益的因素,但由于利益的驱动,那些先占有市场的企业,肯定不希望有新竞争者加入。成思危做了个形象的解释:“就像挤公共汽车,没挤上的时候嚷嚷着‘还挤得上’,一旦上车了就会说‘挤不上了,等下一辆吧’,那块上车的踏板成了‘变心板’”。
他认为,应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只有高水平的进来,才能淘汰低水平的,最终受益人还是消费者。政府不该用宏观调控来保护垄断,而是要鼓励竞争。“固然有些行业进入门槛较高,企业垄断地位明显,这并没有什么,但是我们反对利用其垄断地位来牟取不正当利益者。”
郭树清“英雄生不逢时”
成思危表示,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要把以前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手撤走。他提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精简机构后反而会出现机构膨胀。他指出,精兵简政,如果政府管事太多,哪怕减少人员,之后还要借调来,达不到精简的目的。政府首先应该要分析这事到底该不该管。
政府并不是万能的,管不管得了更要理性判断。他举例说道:“股民炒股会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比如朋友的意见,如果大家都说值得投资,那么对股市的信心自然就有了。股民的预期并不是领导讲话或者证监会发布政策就能够改变的,像在2007年股市疯涨的时候,政府采取增加印花税等手段但收效甚微。”
成思危表示,他替郭树清遗憾,“他上台后推行了许多改革,但是英雄生不逢时,正值大家信心最低的时候。如果放在合适的时候,那些改革是相当好的。我很支持他的一些想法,比如上市公司退市,我在2005年就有提出,那时恰逢牛市,鱼龙混杂。”
他说,市场的问题非常复杂,政策需要与时俱进,政策的出台要考虑到其影响。“任何政策都会有漏洞,最近离婚现象增加,就是说明政策有漏洞。这时候就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凡是不需要政府管的、企业能够做主的、市场能够决策的,那就让市场去做。”
审批制改革需重实质
“有人这么定义审批制: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最近还有人加了条备注:说你行的人要行。这四句话很形象,没道理可言。”成思危说,在一定程度上,官员腐败的根源就在于审批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他看来,现在大力改革审批制度的方向就是:第一,不需要审批的不要去批;第二,可以用核准和备案的制度,不要用审批制。核准制相对审批制更加进步,核准有条件,也规定了核准期限,不核准可追查原因,甚至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异议。备案制更为宽松,事项备案,发生问题后再追查。
3月17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首场答记者问上提到:“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成思危认为,审批事项的减少不仅要在数量上,更要在实质上。有些地方出现过先增加审批事项,随后减少可有可无的审批事项,关键的权力并没有砍掉。“要分析这些事情需不需要审批,像涉及到国防、民生等问题的重大事项的确需要。重点是要真正地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