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群体软暴力”的危害及预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ta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学校规范管理和上级教育主管机构的监管下,校园内老师对学生进行外力人身攻击以及学生对学生的人身伤害——我们统称为校园暴力的现象越来越少,而另一种写检讨、罚抄写、语言讥讽、唠叨、孤立等方式的“软暴力”现象却又有抬头迹象。应当说这种软暴力现象虽未伤及学生的身体,既不伤筋断骨也未流血,即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精神抑郁、人格扭曲的严重不良恶果,可谓“杀人不见血的刀”。所以我在此强烈呼吁各教育主管机构:要警惕校园软暴力。
  镜头一:
  某次文明班评比,班里各方面表现出色,但关键时刻却有一学生违纪,从而丢掉了差不多到手的文明班“流动红旗”。班主任大为恼火,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为什么还是丢了这次文明班的流动红旗?就是因为一粒“老鼠屎”!它的威力可真大呀!”然后,大家就义愤填膺地对这名违纪同学进行声讨……不久,这个学生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镜头二:
  校运会开始了,班主任要求每个同学都到操场为本班运动员助威,同学们都踊跃参与,但有两个学生很快就溜回了教室。对此,班主任很不满意,在班上批评了这两个同学。班干部也对同学们说:“有人不理集体了,我们该怎么做呢?”这两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鄙视、责备的目光注视下抬不起头来。之后,这两个人就被其他同学疏远和孤立了,成为郁郁寡欢的离群孤雁。
  这就是典型的“群体软暴力”——群体对个人进行的“精神处罚”。它虽不是一种肉体上的暴力,但实质也是一种“恃强凌弱”行为,是“强势”的集体中的群体力量对“弱势”的个人进行的压制与孤立。它通过挖苦打击、歧视诟骂、心理强制、孤立排斥等过激、恶劣的手段对个人进行精神上的惩罚,与暴力冲突相比,它的危害相对隐蔽,一下子不易觉察,因而,班主任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1、“群体软暴力”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心理上的惩罚比暴力更令人畏惧,对学生精神上的伤害更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是有需求的。“群体软暴力”剥夺了学生安全、情感、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在学校,再也没有比受到群体的排斥、同伴的抛弃更令学生伤心的事了。他们会因孤独无助而自暴自弃,或者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成为丧失信心与勇气的“校园伤兵”。
  二、“群体软暴力”会使学生失去自我。“软暴力”往往是与班主任的简单说教连在一起的,这样,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内在体验,他们在校遵守纪律、好好表现只是为了“不给班集体抹黑”,而没有自己内在的思考,只要照着集体的意愿去做就是了——这种对集体的盲从和依赖使学生失去了自我。试想,当这些外力不复存在时,当离开了班主任和班级这个“磁场”时,学生还有这么好的表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内在体验和成长需求!许多学生出现在校表现很好而在家却令家长失望的“两面人”情况,不能不说与这种环境有很大关系。
  三、“群体软暴力”容易形成畸形的班集体。迫于集体的压力,大家不敢“越雷池半步”,班级或许会很“平静”。但这是怎样的一种“平静”呢?看看上面提到的那个班级的情形:班里的同学关系冷漠,曾有几个学生动过转到其他班的念头,部分学生说:“太闷了,整天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在班里感觉很压抑,觉得在学校是一种煎熬”。但同时,一些同学会为班级的小团体利益,不惜做出有悖道德的事,如撒谎、侵害他人等。这是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是畸形的、不健康的班级。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与“完美无缺”就像那飘在空中的肥皂泡,虽然好看,却会很快破裂。
  所以,班主任要保持警惕,避免“群体软暴力”的发生。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加强引导,把握好集体舆论的方向,使大家有正确的集体荣辱观;在班级管理上,注意不要扭曲集体对个人的熏陶与影响,使大家懂得同学关系是以团结互助为基础的,对有缺点、犯错的同学,应给予帮助而不是抛弃与排斥。所有同学要共同进步,才能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班主任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粗暴地說教,更不应借助集体的这个外在力量通过“强权”的方式去强制干预,而要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学生个人的内化体验去达到教育效果。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不只是为了集体,更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它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英语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教学 新观念 有效性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交际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去运用它、驾驭它。而我们现阶段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每个班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搞得老师教得很辛
期刊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渗透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结构,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来丰富我的课堂,从中体会到了
期刊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相对狭小,他们有比成人更强烈的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愿望。满足这种愿望要含蕴大量的英语词汇,通过机械的英语词句记忆很难满足,也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把单独枯燥的英语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既满足学生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愿望,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
期刊
摘 要:教育教学中,教学文本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给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无限的平台。教学文本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文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关键词:教学文本 英语自主阅读 课前自学 自主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了学生的角色形象。教师不再是垄断课堂的
期刊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注重“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学上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为目的,忽视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重视少数尖子生的选拔和培养,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忽视了终身体育的功能,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运动技术,可是这些技术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并无多大的用处,以致于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什么。这不能不说是
期刊
民本主义是指站在民众立场上,维护民众利益、反映民众意志的思想主张,即以民为本位,把民看作国家根本。中共十六大提出要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民本理想和借鉴国外具有普遍价值的民本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一些古史传说,我们了解到远古时期的中国先民生活在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人平等,都能自由表
期刊
摘 要:传统文化的缺失,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出现了偏差,暴露出诸如崇尚暴力、冷漠无情、缺乏感恩、意志薄弱、缺乏自律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初步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涉及的主要传统文化内容以及融入传统文化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体育教学 自主探究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
期刊
课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英语语言知识的获得以及言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无不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课文教学实际上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笔者总结摸索出了课文教学应注意的六个问题:  一、一定要搞好预习  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准备工作远比教师的讲授重要得多。”预习是一种课前准备,又是一种自学形式。每种课型进行之前都要让学生预习。通读理解课之
期刊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主要有“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等等。  一、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要求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是教育实施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