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学校规范管理和上级教育主管机构的监管下,校园内老师对学生进行外力人身攻击以及学生对学生的人身伤害——我们统称为校园暴力的现象越来越少,而另一种写检讨、罚抄写、语言讥讽、唠叨、孤立等方式的“软暴力”现象却又有抬头迹象。应当说这种软暴力现象虽未伤及学生的身体,既不伤筋断骨也未流血,即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精神抑郁、人格扭曲的严重不良恶果,可谓“杀人不见血的刀”。所以我在此强烈呼吁各教育主管机构:要警惕校园软暴力。
镜头一:
某次文明班评比,班里各方面表现出色,但关键时刻却有一学生违纪,从而丢掉了差不多到手的文明班“流动红旗”。班主任大为恼火,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为什么还是丢了这次文明班的流动红旗?就是因为一粒“老鼠屎”!它的威力可真大呀!”然后,大家就义愤填膺地对这名违纪同学进行声讨……不久,这个学生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镜头二:
校运会开始了,班主任要求每个同学都到操场为本班运动员助威,同学们都踊跃参与,但有两个学生很快就溜回了教室。对此,班主任很不满意,在班上批评了这两个同学。班干部也对同学们说:“有人不理集体了,我们该怎么做呢?”这两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鄙视、责备的目光注视下抬不起头来。之后,这两个人就被其他同学疏远和孤立了,成为郁郁寡欢的离群孤雁。
这就是典型的“群体软暴力”——群体对个人进行的“精神处罚”。它虽不是一种肉体上的暴力,但实质也是一种“恃强凌弱”行为,是“强势”的集体中的群体力量对“弱势”的个人进行的压制与孤立。它通过挖苦打击、歧视诟骂、心理强制、孤立排斥等过激、恶劣的手段对个人进行精神上的惩罚,与暴力冲突相比,它的危害相对隐蔽,一下子不易觉察,因而,班主任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1、“群体软暴力”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心理上的惩罚比暴力更令人畏惧,对学生精神上的伤害更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是有需求的。“群体软暴力”剥夺了学生安全、情感、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在学校,再也没有比受到群体的排斥、同伴的抛弃更令学生伤心的事了。他们会因孤独无助而自暴自弃,或者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成为丧失信心与勇气的“校园伤兵”。
二、“群体软暴力”会使学生失去自我。“软暴力”往往是与班主任的简单说教连在一起的,这样,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内在体验,他们在校遵守纪律、好好表现只是为了“不给班集体抹黑”,而没有自己内在的思考,只要照着集体的意愿去做就是了——这种对集体的盲从和依赖使学生失去了自我。试想,当这些外力不复存在时,当离开了班主任和班级这个“磁场”时,学生还有这么好的表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内在体验和成长需求!许多学生出现在校表现很好而在家却令家长失望的“两面人”情况,不能不说与这种环境有很大关系。
三、“群体软暴力”容易形成畸形的班集体。迫于集体的压力,大家不敢“越雷池半步”,班级或许会很“平静”。但这是怎样的一种“平静”呢?看看上面提到的那个班级的情形:班里的同学关系冷漠,曾有几个学生动过转到其他班的念头,部分学生说:“太闷了,整天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在班里感觉很压抑,觉得在学校是一种煎熬”。但同时,一些同学会为班级的小团体利益,不惜做出有悖道德的事,如撒谎、侵害他人等。这是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是畸形的、不健康的班级。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与“完美无缺”就像那飘在空中的肥皂泡,虽然好看,却会很快破裂。
所以,班主任要保持警惕,避免“群体软暴力”的发生。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加强引导,把握好集体舆论的方向,使大家有正确的集体荣辱观;在班级管理上,注意不要扭曲集体对个人的熏陶与影响,使大家懂得同学关系是以团结互助为基础的,对有缺点、犯错的同学,应给予帮助而不是抛弃与排斥。所有同学要共同进步,才能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班主任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粗暴地說教,更不应借助集体的这个外在力量通过“强权”的方式去强制干预,而要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学生个人的内化体验去达到教育效果。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不只是为了集体,更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镜头一:
某次文明班评比,班里各方面表现出色,但关键时刻却有一学生违纪,从而丢掉了差不多到手的文明班“流动红旗”。班主任大为恼火,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为什么还是丢了这次文明班的流动红旗?就是因为一粒“老鼠屎”!它的威力可真大呀!”然后,大家就义愤填膺地对这名违纪同学进行声讨……不久,这个学生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镜头二:
校运会开始了,班主任要求每个同学都到操场为本班运动员助威,同学们都踊跃参与,但有两个学生很快就溜回了教室。对此,班主任很不满意,在班上批评了这两个同学。班干部也对同学们说:“有人不理集体了,我们该怎么做呢?”这两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鄙视、责备的目光注视下抬不起头来。之后,这两个人就被其他同学疏远和孤立了,成为郁郁寡欢的离群孤雁。
这就是典型的“群体软暴力”——群体对个人进行的“精神处罚”。它虽不是一种肉体上的暴力,但实质也是一种“恃强凌弱”行为,是“强势”的集体中的群体力量对“弱势”的个人进行的压制与孤立。它通过挖苦打击、歧视诟骂、心理强制、孤立排斥等过激、恶劣的手段对个人进行精神上的惩罚,与暴力冲突相比,它的危害相对隐蔽,一下子不易觉察,因而,班主任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1、“群体软暴力”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心理上的惩罚比暴力更令人畏惧,对学生精神上的伤害更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是有需求的。“群体软暴力”剥夺了学生安全、情感、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在学校,再也没有比受到群体的排斥、同伴的抛弃更令学生伤心的事了。他们会因孤独无助而自暴自弃,或者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成为丧失信心与勇气的“校园伤兵”。
二、“群体软暴力”会使学生失去自我。“软暴力”往往是与班主任的简单说教连在一起的,这样,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内在体验,他们在校遵守纪律、好好表现只是为了“不给班集体抹黑”,而没有自己内在的思考,只要照着集体的意愿去做就是了——这种对集体的盲从和依赖使学生失去了自我。试想,当这些外力不复存在时,当离开了班主任和班级这个“磁场”时,学生还有这么好的表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内在体验和成长需求!许多学生出现在校表现很好而在家却令家长失望的“两面人”情况,不能不说与这种环境有很大关系。
三、“群体软暴力”容易形成畸形的班集体。迫于集体的压力,大家不敢“越雷池半步”,班级或许会很“平静”。但这是怎样的一种“平静”呢?看看上面提到的那个班级的情形:班里的同学关系冷漠,曾有几个学生动过转到其他班的念头,部分学生说:“太闷了,整天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在班里感觉很压抑,觉得在学校是一种煎熬”。但同时,一些同学会为班级的小团体利益,不惜做出有悖道德的事,如撒谎、侵害他人等。这是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是畸形的、不健康的班级。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与“完美无缺”就像那飘在空中的肥皂泡,虽然好看,却会很快破裂。
所以,班主任要保持警惕,避免“群体软暴力”的发生。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加强引导,把握好集体舆论的方向,使大家有正确的集体荣辱观;在班级管理上,注意不要扭曲集体对个人的熏陶与影响,使大家懂得同学关系是以团结互助为基础的,对有缺点、犯错的同学,应给予帮助而不是抛弃与排斥。所有同学要共同进步,才能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班主任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粗暴地說教,更不应借助集体的这个外在力量通过“强权”的方式去强制干预,而要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学生个人的内化体验去达到教育效果。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不只是为了集体,更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