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驱动型写作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写作活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从贴近实际生活的角度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实践中突显写作主体意识,丰富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层次的表现和个性展示。
关键词:真实;交际;评价
写作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量。自2015年始,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占据主流地位,应用性文体写作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也多有出现,而这些与以议论文、记叙文为主要训练内容的传统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相距甚远。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社会热点,创设真实写作情境
综合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发现“真实性”是情境的最大特点。如2017年全国I卷作文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则作文材料本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材料中的十二个关键词,正代表了古老、开放与发展的中国文明,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呈现的是一个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很多来源于社会发生的具体事件,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热点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场景和比较明确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借此培养他们联系社会、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的意识;培养学生能够对具体的新闻事件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力,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被动写作而东拼西凑、无话可说。
如2020年五四前夜,B站推出由国家一级演员“老戏骨”何冰主讲的《后浪》演讲视频,何冰以富有激情和力量的语言向年轻一代表达了自己作为“前浪”对“后浪”的认可、羡慕和希冀。视频刚一播出就获得了网友们的纷纷转载,也招来了网络上一大波批评与谩骂。明明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演讲,为何收到的却是成千上万条恶语批判呢?身为“后浪”中的一员,我们的青年学生对此有什么看法,又该怎么做呢?教师可以据此设置情境任务:“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向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对《后浪》中的这一段文字,作为年轻人,请说说你的看法。将学生放置在这一真实情境中,以青年学生这一当事人的身份论述自己对“大气”、“美美与共”、“包容”等概念的观点,促使其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去思考、写作,从而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指令”。而对《后浪》这则视频演讲、对演讲者何冰的态度本身就包含了学生对材料的真实看法和情感,这也正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强调的“从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通过材料,在引发考生思考、激发起写作欲望的基础上,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重说理论证”。
二、注重交际实践,突显写作主体意识
2019年全国卷I要求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进行演讲稿写作,不少考生忽视了演讲稿的文体特点,脱离写作任务情境,主体部分与一般议论文毫无区别;缺乏写作主体意识,文章内容缺乏鼓动性和感染力,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设计一个写作情境任务的时候,就明确规定了这个写作任务的话题、读者、作者、目的、文体等信息,荣维东教授认为这实质上就是交际语境写作。想要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就要求写作主体能够在写作中依据文体特点,选择适合交际双方的言语形式和交际方式;明确“写作指令”对写作主体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考生”这一实际身份。写作主体除了材料中的显性规定,还需要考虑由时代背景、身份、年龄、工作、经历等方面带来的隐形规定。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往往受传统写作思维的影响,只习惯于自顾自地“自我表达”,而忽视任务写作中的写作主体与读者的动态变化,从而脱离写作任务情境。如何在写作教学中突显写作主体意识?笔者认为,与其在课堂上将重心放在写作技巧的传授上,不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应用中写作,在真实的世界中实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与人交流”的过程。
恰逢端午来临之际,学校要求我们班推荐一名同学作《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的国旗下讲话。笔者以此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举行班级演讲比赛。首先全班讨论,设计演讲稿内容的评分标准;依据评分标准,请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推荐参赛成员参加预赛;预赛仅对演讲稿内容进行打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感受演讲稿与议论文的文体区别,在演讲中鉴别书面语和口语化的效果,进一步强化写作主体在任务写作中的重要性。经过预赛打分,全班同学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合作小组,共同讨论、完善参赛成员的演讲稿,并为决赛进行准备。决赛不仅要关注演讲稿的内容,而且要注重演讲现场。演讲的评分标准从姿态端庄、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语气抑扬顿挫;手势、表情、脱稿等方面促使学生注重演讲的现场感与互动性、演讲效果的鼓动性与激励性。最后由比赛评出的个人奖第一名作为国旗下讲话者,各宿舍合作生成的演讲稿在班级黑板报展示。
任务驱动型写作都可以看做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有着不可或缺的交际功能,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没有主体意识,也没有读者意识,原因就在于“纸上谈兵”多,没有将身份或角色意识融入到写作实际中。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一种双向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社会实践等活动,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真实具体的实践当中,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每一位学生用亲身体验来感受任务写作,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够明确主体意识,增强作文的自主性。
三、丰富评价方式,强化读者对象意识
任务驱动型作文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文章写给谁看,结合读者对象的个性特点(身份、地位、时代文化背景等)来写就显得尤为重要。李密《陈情表》、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虽然寫作对象都是君主,但由于写作主体与写作对象的关系不同,使得两篇文章的用词、语气、情感等截然不同。可见,学生的写作要有一定的读者意识。 在写作学习中,学生往往要通过预想不同的阅读者来培养“读者对象意识”,而这也是我们的写作教学长期缺失的。当前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给出作文题—审题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学生修改”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写作,评价主体多为教师,评价标准基本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权威。故而学生往往将评价者(教师)作为读者对象,高考作文则变成了一切投评卷者所好。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和静态封闭的评价标准难免会使得学生的写作成为“空中楼阁”,也难免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例如2020山东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作文题:文德中学准备就“手机该不该进校园”召开座谈会,请考生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写作指令对读者对象有明确的规定,即“文德中学”的决策者,所以在写作中“文德中学”这个信息要适时体现出来,更要善于从学校的角度想问题,提对策,如此观点才容易被接受。而很多学生在写作中纯粹以自己个人的喜好,或是语文教师(评价者)的好恶为出发点发表观点,没有针对具体的读者对象选择合适的言语形式和交际方式,使得格局不高,效果不佳。
因此,筆者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丰富评价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假设成特定的读者对象进行评价,再由教师评价,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强化读者对象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课程评价,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具体而有操作性的评价活动来关注个体不同的兴趣、表现,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改变旧的评价主体单一化的现象,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以上文提到的《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演讲比赛为例,任务写作的读者对象为全校师生,我们用宿舍互评、班级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教师评价等方式实现了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演讲稿内容评价标准、演讲评分标准的讨论、修改、商定,展示了自我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读者对象意识。当然,鉴于种种原因,我们难以实现所有的读者对象都成为文章的评价主体,但还是要尽量把评价权交给多个评价主体,也应因班制宜、因生制宜,依据班级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多层次的表现和个性展示。
总之,任务驱动型写作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写作活动,有明确的写作主体、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体等,具有情境性、工具性、交际性等特点。为适应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师必须使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个体经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完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丰富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感情,进而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让学生不仅适应作文题型的变化,更能实现思维的转变,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参考文献:
[1]殷晓.《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育探索,2020(2).
[2]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与高考作文命题技术的进步》[J].语文学习,2019(7).
[3]杨丽华. 《例谈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中“写作指令”的情境化设计》 [J].语文月刊,2019(5).
[4]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J].语文学习,2015(7-8).
(作者单位:怀仁中学,江苏 无锡 214196)
关键词:真实;交际;评价
写作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量。自2015年始,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占据主流地位,应用性文体写作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也多有出现,而这些与以议论文、记叙文为主要训练内容的传统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相距甚远。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社会热点,创设真实写作情境
综合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发现“真实性”是情境的最大特点。如2017年全国I卷作文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则作文材料本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材料中的十二个关键词,正代表了古老、开放与发展的中国文明,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呈现的是一个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很多来源于社会发生的具体事件,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热点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场景和比较明确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借此培养他们联系社会、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的意识;培养学生能够对具体的新闻事件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力,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被动写作而东拼西凑、无话可说。
如2020年五四前夜,B站推出由国家一级演员“老戏骨”何冰主讲的《后浪》演讲视频,何冰以富有激情和力量的语言向年轻一代表达了自己作为“前浪”对“后浪”的认可、羡慕和希冀。视频刚一播出就获得了网友们的纷纷转载,也招来了网络上一大波批评与谩骂。明明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演讲,为何收到的却是成千上万条恶语批判呢?身为“后浪”中的一员,我们的青年学生对此有什么看法,又该怎么做呢?教师可以据此设置情境任务:“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向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对《后浪》中的这一段文字,作为年轻人,请说说你的看法。将学生放置在这一真实情境中,以青年学生这一当事人的身份论述自己对“大气”、“美美与共”、“包容”等概念的观点,促使其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去思考、写作,从而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指令”。而对《后浪》这则视频演讲、对演讲者何冰的态度本身就包含了学生对材料的真实看法和情感,这也正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强调的“从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通过材料,在引发考生思考、激发起写作欲望的基础上,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重说理论证”。
二、注重交际实践,突显写作主体意识
2019年全国卷I要求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进行演讲稿写作,不少考生忽视了演讲稿的文体特点,脱离写作任务情境,主体部分与一般议论文毫无区别;缺乏写作主体意识,文章内容缺乏鼓动性和感染力,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设计一个写作情境任务的时候,就明确规定了这个写作任务的话题、读者、作者、目的、文体等信息,荣维东教授认为这实质上就是交际语境写作。想要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就要求写作主体能够在写作中依据文体特点,选择适合交际双方的言语形式和交际方式;明确“写作指令”对写作主体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考生”这一实际身份。写作主体除了材料中的显性规定,还需要考虑由时代背景、身份、年龄、工作、经历等方面带来的隐形规定。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往往受传统写作思维的影响,只习惯于自顾自地“自我表达”,而忽视任务写作中的写作主体与读者的动态变化,从而脱离写作任务情境。如何在写作教学中突显写作主体意识?笔者认为,与其在课堂上将重心放在写作技巧的传授上,不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应用中写作,在真实的世界中实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与人交流”的过程。
恰逢端午来临之际,学校要求我们班推荐一名同学作《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的国旗下讲话。笔者以此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举行班级演讲比赛。首先全班讨论,设计演讲稿内容的评分标准;依据评分标准,请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推荐参赛成员参加预赛;预赛仅对演讲稿内容进行打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感受演讲稿与议论文的文体区别,在演讲中鉴别书面语和口语化的效果,进一步强化写作主体在任务写作中的重要性。经过预赛打分,全班同学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合作小组,共同讨论、完善参赛成员的演讲稿,并为决赛进行准备。决赛不仅要关注演讲稿的内容,而且要注重演讲现场。演讲的评分标准从姿态端庄、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语气抑扬顿挫;手势、表情、脱稿等方面促使学生注重演讲的现场感与互动性、演讲效果的鼓动性与激励性。最后由比赛评出的个人奖第一名作为国旗下讲话者,各宿舍合作生成的演讲稿在班级黑板报展示。
任务驱动型写作都可以看做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有着不可或缺的交际功能,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没有主体意识,也没有读者意识,原因就在于“纸上谈兵”多,没有将身份或角色意识融入到写作实际中。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一种双向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社会实践等活动,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真实具体的实践当中,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每一位学生用亲身体验来感受任务写作,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够明确主体意识,增强作文的自主性。
三、丰富评价方式,强化读者对象意识
任务驱动型作文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文章写给谁看,结合读者对象的个性特点(身份、地位、时代文化背景等)来写就显得尤为重要。李密《陈情表》、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虽然寫作对象都是君主,但由于写作主体与写作对象的关系不同,使得两篇文章的用词、语气、情感等截然不同。可见,学生的写作要有一定的读者意识。 在写作学习中,学生往往要通过预想不同的阅读者来培养“读者对象意识”,而这也是我们的写作教学长期缺失的。当前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给出作文题—审题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学生修改”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写作,评价主体多为教师,评价标准基本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权威。故而学生往往将评价者(教师)作为读者对象,高考作文则变成了一切投评卷者所好。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和静态封闭的评价标准难免会使得学生的写作成为“空中楼阁”,也难免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例如2020山东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作文题:文德中学准备就“手机该不该进校园”召开座谈会,请考生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写作指令对读者对象有明确的规定,即“文德中学”的决策者,所以在写作中“文德中学”这个信息要适时体现出来,更要善于从学校的角度想问题,提对策,如此观点才容易被接受。而很多学生在写作中纯粹以自己个人的喜好,或是语文教师(评价者)的好恶为出发点发表观点,没有针对具体的读者对象选择合适的言语形式和交际方式,使得格局不高,效果不佳。
因此,筆者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丰富评价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假设成特定的读者对象进行评价,再由教师评价,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强化读者对象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课程评价,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具体而有操作性的评价活动来关注个体不同的兴趣、表现,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改变旧的评价主体单一化的现象,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以上文提到的《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演讲比赛为例,任务写作的读者对象为全校师生,我们用宿舍互评、班级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教师评价等方式实现了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演讲稿内容评价标准、演讲评分标准的讨论、修改、商定,展示了自我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读者对象意识。当然,鉴于种种原因,我们难以实现所有的读者对象都成为文章的评价主体,但还是要尽量把评价权交给多个评价主体,也应因班制宜、因生制宜,依据班级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多层次的表现和个性展示。
总之,任务驱动型写作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写作活动,有明确的写作主体、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体等,具有情境性、工具性、交际性等特点。为适应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师必须使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个体经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完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丰富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感情,进而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让学生不仅适应作文题型的变化,更能实现思维的转变,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参考文献:
[1]殷晓.《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育探索,2020(2).
[2]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与高考作文命题技术的进步》[J].语文学习,2019(7).
[3]杨丽华. 《例谈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中“写作指令”的情境化设计》 [J].语文月刊,2019(5).
[4]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J].语文学习,2015(7-8).
(作者单位:怀仁中学,江苏 无锡 21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