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发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货币政策对金融压力增加的状态依赖反应,并使用附加因子的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解决横截面相互依赖问题。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对高金融压力反应强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市场波动。相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经常性地对金融压力做出反应,但在很高的金融压力时期,更多地采用宏观审慎政策应对金融市场波动。从选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样本来看,中央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压力采取反周期的货币政策,且只有在金融压力特别高的时期,反周期的政策才不显著。发达国家和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金融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反应”(17YJA790078);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项目“考虑不确定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参数识别方法与应用研究”(71863008)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发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货币政策对金融压力增加的状态依赖反应,并使用附加因子的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解决横截面相互依赖问题。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对高金融压力反应强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市场波动。相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经常性地对金融压力做出反应,但在很高的金融压力时期,更多地采用宏观审慎政策应对金融市场波动。从选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样本来看,中央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压力采取反周期的货币政策,且只有在金融压力特别高的时期,反周期的政策才不显著。发达国家和地区只有在高金融压力时期对经济增长下降采取反周期的货币政策;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更少采用利率政策恢复经济增长。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2002—2017年121个国家和地区数据,分析了中央银行作为宏观审慎政策主体对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以及主体选择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中央银行作为宏观审慎政策主体能够显著提升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并对不同类型工具产生异质性影响。中央银行能够加强缓冲型工具、借款人工具以及资产负债工具在抑制信贷扩张方面的作用;改善缓冲型工具和借款人工具在降低金融机构杠杆水平方面的效果;提高借款人工具和资产负债工具在缓解跨境资本流动方面的效力。但对于资产负债工具调整金融机构杠杆水平以及缓冲型工具调控跨境资本流动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由中小银行不断扩张而引发的银行业竞争通过优化企业间的要素配置降低了资源错配。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相应年份金融业分支机构数据,考察银行业竞争对城市资源错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竞争通过优化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显著减少了资源错配。在运用双重差分法和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竞争的加剧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了企业的TFP水平,这种效应在民营企业、小企业和东部地区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银行业竞争提高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金融或实体经济领域去杠杆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使用时变参数模型测算我国与G7国家的减债牺牲率时变冲击乘数、累积乘数和现值乘数,并实证分析减债牺牲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减债存在成本,但减债并不会持续危及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发展有助于降低宏观减债成本;杠杆相关变量均有门限效应,高杠杆时去杠杆有利于降低企业减债成本。通过对比最优杠杆率发现,2018年我国的宏观和企业杠杆均高于最优杠杆率,尤其是企业杠杆,但家庭杠杆率尚存上升空间。未来,监管部门可采用加大家庭杠杆和降低企业杠杆的结构性措施进一步稳步
已有研究指出,完美市场中卖方分析师应该只关注股票最新的基本面信息,其决策与过时信息无关。本文则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修正会受到前期信息的影响,即公司前一期的基本面信息(未预期盈余,SUE)会成为分析师对当期基本面信息的认知参考点。具体而言,如果最新SUE相对于前一期SUE具有凸显性,分析师更有可能根据最新SUE修正其盈余预期,并且明星分析师和非明星分析师都会依赖参考点进行决策。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现象不能被信息波动、分析师乐观偏差和利益冲突等理论所解释。本文还发现,上市公司管理者有可能利用信息接收者的上述参
2019年,全球经济下滑超出预期,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货币政策不得不同步转向宽松,低利率乃至负利率成为常态。全球经济正在陷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困局。然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除印度外的15个成员国完成了所有文本谈判。以亚洲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试图打破当前国际经贸合作僵局,拓展经济增长空间。
本文将高阶矩波动(GARCHSK)模型和Frequency Connectedness方法相结合,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视角量化国际股市间高阶矩风险溢出效应,并运用滚动时间窗法刻画国际股市间的动态时变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除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外,国际股市间的高阶矩风险溢出效应同样十分显著;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加拿大股市主要扮演风险净溢出者的角色,而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股市主要扮演风险净接受者的角色;国际股市间的均值和峰度溢出效应主要在短期(1~5天)传播,波动和偏度溢出效应主要在
基于1995-2015年28个国家(地区)的845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以研发投入度量的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够显著提高东道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创新的边际促进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干预较多以及法治环境较差的国家(地区)中更加显著。本文从跨国视角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企业创新的影响,为理解外资银行进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来自企业创新活动层面的新经验证据,也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为了对冲外汇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市场中的羊群效应,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5月26日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本文基于TVP-VAR模型,构造了时变的溢出指数,通过量化分析方法考察了"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基准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导致人民币中间价对其他汇率的溢出效应降低,中间价的基准地位被削弱。第二,从整个人民币汇率体系来看,"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提高了汇率体系的总体溢出水平,系统的联动效应增强。第三,"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对短期
本文运用TVP-FAVAR模型构建动态金融形势指数测度中国金融周期,基于小波变换方法,探究了金融周期的波动特征,以及不同频率波动成分的叠加机理,并采用频域连通性方法,实证检验了不同频带下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交互影响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由不同频率的波动成分叠加而成,其中,主周期表现为3~4年的中周期波动成分,高频短周期波动仅在各金融子市场波动的共同驱动下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低频长周期波动主要源自信贷、汇率和房地产市场波动;金融周期波动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了较高的冲击影响,且主要表现为中短期效应
本文基于国际清算银行实体经济宏观杠杆率数据,采用包含傅里叶级数的非线性面板SPSM单位根检验方法与GSADF泡沫检验模型,研究了中国实体经济及各部门宏观杠杆率的收敛性和泡沫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实体经济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均值并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中国实体经济、居民部门、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私人非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均存在显著的泡沫特征。实体经济、非金融企业部门和私人非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已经走出泡沫区间,且长期来看存在收敛性;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宏观杠杆率仍处于泡沫之中,且表现为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