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雷山县是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2013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13个帮促发展困难县和全省首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 2014年被列为贵州省扶贫攻坚示范县。通过分析雷山县近年来扶贫开发具体做法、扶贫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扶贫措施,为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扶贫攻坚;贫困地区;扶贫措施;雷山县
一、贵州省雷山县概况
贵州省雷山县属于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辖5镇3乡,其中贫困乡镇4个,贫困乡镇发生率为50%。共154个行政村、1305个村民小组,其中贫困村90个,贫困村发生率58.44%。总人口15.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0363人,贫困人口发生率22.02%。
1.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贵州省雷山县是一个面积小县、人口小县、经济小县和工业小县,全县总面积仅为1218平方公里,其中有近360平方公里处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全县总人口15.7万人;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98亿元,人均GDP为2845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64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1亿元,总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都是最小,全县没有工业园区。
2.县域资源禀赋概况
贵州省雷山县是一个生态资源大县、民族文化大县、传统村落大县和旅游大县,县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雷公山,森林覆盖率达70.3%,拥有苗族芦笙舞、苗年、苗绣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57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全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最多的县。
二、主要做法
1.打基础拔穷根
加强通村油路建设,该县154个行政村中有134个村已通油路,当地政府要求在2015年底实现村村通油路;凯雷(凯里—雷山)高速公路建设将于2015年底建成通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建中型水库——鸡鸠水库一座,启动西江水库等小型水库三座。启动实施县城苗疆盛世城市综合体、蚩尤大道、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城镇化水平已达32%;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累计完成“小康房”农村危房改造13500户,“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有序。
2.抓产业促增收
该县借助其被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省手工艺产业示范区”和被评为“中国茶文化之乡”的契机,大力大力發展乡村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通过产业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706元上升到2014年的6064元,增加了4358元。2014年,该县西江镇、方祥乡、达地乡3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2014年共接待游客488.36万人次,同比增长3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36亿元,同比增长24.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33%。已建茶园14.8万亩,其中可采摘7.8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共94家,其中扶贫龙头企业13家。2014年,完成茶青产量9980吨,实现综合产值8.73亿元,红茶实现出口并创汇2245万元。此外,中药材、种养殖业、果品业等产业逐步呈现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3.扩覆盖强保障
该县加强以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建设工程。多方筹集资金1亿元,完成县第四中学建设;扎实推进“9+3”、“4+2”教育工程,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到2014年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3%。2014年医疗卫生支出累计完成1.3亿元,投入新农合医疗资金4421万元,参合人数13.76万人,参合率99.6%。累计完成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城乡居民新型养老保险参保70288人,已实现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4.清家底强管理
该县以国家新扶贫标准为定量依据,完成了90个贫困村14409户49187人的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并严格按照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做到农村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明确2145名干部与1132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并要求不脱贫不脱钩。每年整合各部门资金1亿元以上,集中投入到重点乡镇和重点村寨进行全方位扶贫。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至2014年,该县财政收入仅为2.93亿元,尚不足3亿元,保民生、保运转、搞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资金大部分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缺乏加工、品牌宣传、销售方面资金的投入,扶贫攻坚的原动力不足。
2.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虽然当前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较快,但由于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和农产品市场的波动起伏挤压了增收空间,加上受自然、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
四、攻坚措施与主要思路
1. 广开思路,因情施措,普惠政策
导致贫困的原因千类万种,而且会千变万化,要找准万变不离其中的独特发展优势。在发展路子上,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可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也可以一业为主、多品共生,只要能持续增收,就可以谋篇布局。在措施力度上,推进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2.保护生态,推动发展,双胜共羸
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的石漠化现状给人巨大而深远的警示,必须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要处理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关系,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一方面狠抓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示范和增长点,抓好本地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努力形成特色品牌。着力打造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工业盆景和工业景区,解决农特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中药材加工、山泉水开发等产业的加工生产问题。
3防弱防害,防灾减灾,防止反贫
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要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贫困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避灾避险能力。在加大对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虫防疫投入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动员贫困群众购买森林保险、母猪保险、农房保险、大病保险等政策性补助保险,防止因灾反贫和因病返贫。针对贫困地区薄弱环节特别是民族村寨木质建筑居多,消防设施配置不齐,随时都有火烧连营的隐患,要加大专项资金支持,提高防范能力,最大程度消除安全隐患,防止毁灭性的火灾侵袭。
4重视教育,注重文化,借势发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要着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尽快在贫困地区普及十五年义务教育,提高治贫能力。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搞好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劳动技能的覆盖面,防止因愚致贫。加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扶持力度,创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和产品转换利用试点示范工程,拓宽增收渠道。
5创新模式,全民参加,全面攻坚
扶贫攻坚是一场硬仗,特别是在基础和力量都薄弱的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更需要全民参与。要建立一系列的全民参加机制,鼓励和引导各族各界参与到这一场战役中来。要探索建立项目滚动实施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效益。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2]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关键词:扶贫攻坚;贫困地区;扶贫措施;雷山县
一、贵州省雷山县概况
贵州省雷山县属于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辖5镇3乡,其中贫困乡镇4个,贫困乡镇发生率为50%。共154个行政村、1305个村民小组,其中贫困村90个,贫困村发生率58.44%。总人口15.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0363人,贫困人口发生率22.02%。
1.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贵州省雷山县是一个面积小县、人口小县、经济小县和工业小县,全县总面积仅为1218平方公里,其中有近360平方公里处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全县总人口15.7万人;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98亿元,人均GDP为2845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64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1亿元,总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都是最小,全县没有工业园区。
2.县域资源禀赋概况
贵州省雷山县是一个生态资源大县、民族文化大县、传统村落大县和旅游大县,县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雷公山,森林覆盖率达70.3%,拥有苗族芦笙舞、苗年、苗绣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57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全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最多的县。
二、主要做法
1.打基础拔穷根
加强通村油路建设,该县154个行政村中有134个村已通油路,当地政府要求在2015年底实现村村通油路;凯雷(凯里—雷山)高速公路建设将于2015年底建成通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建中型水库——鸡鸠水库一座,启动西江水库等小型水库三座。启动实施县城苗疆盛世城市综合体、蚩尤大道、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城镇化水平已达32%;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累计完成“小康房”农村危房改造13500户,“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有序。
2.抓产业促增收
该县借助其被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省手工艺产业示范区”和被评为“中国茶文化之乡”的契机,大力大力發展乡村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通过产业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706元上升到2014年的6064元,增加了4358元。2014年,该县西江镇、方祥乡、达地乡3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2014年共接待游客488.36万人次,同比增长3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36亿元,同比增长24.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33%。已建茶园14.8万亩,其中可采摘7.8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共94家,其中扶贫龙头企业13家。2014年,完成茶青产量9980吨,实现综合产值8.73亿元,红茶实现出口并创汇2245万元。此外,中药材、种养殖业、果品业等产业逐步呈现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3.扩覆盖强保障
该县加强以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建设工程。多方筹集资金1亿元,完成县第四中学建设;扎实推进“9+3”、“4+2”教育工程,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到2014年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3%。2014年医疗卫生支出累计完成1.3亿元,投入新农合医疗资金4421万元,参合人数13.76万人,参合率99.6%。累计完成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城乡居民新型养老保险参保70288人,已实现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4.清家底强管理
该县以国家新扶贫标准为定量依据,完成了90个贫困村14409户49187人的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并严格按照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做到农村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明确2145名干部与1132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并要求不脱贫不脱钩。每年整合各部门资金1亿元以上,集中投入到重点乡镇和重点村寨进行全方位扶贫。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至2014年,该县财政收入仅为2.93亿元,尚不足3亿元,保民生、保运转、搞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资金大部分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缺乏加工、品牌宣传、销售方面资金的投入,扶贫攻坚的原动力不足。
2.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虽然当前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较快,但由于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和农产品市场的波动起伏挤压了增收空间,加上受自然、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
四、攻坚措施与主要思路
1. 广开思路,因情施措,普惠政策
导致贫困的原因千类万种,而且会千变万化,要找准万变不离其中的独特发展优势。在发展路子上,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可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也可以一业为主、多品共生,只要能持续增收,就可以谋篇布局。在措施力度上,推进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2.保护生态,推动发展,双胜共羸
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的石漠化现状给人巨大而深远的警示,必须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要处理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关系,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一方面狠抓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示范和增长点,抓好本地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努力形成特色品牌。着力打造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工业盆景和工业景区,解决农特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中药材加工、山泉水开发等产业的加工生产问题。
3防弱防害,防灾减灾,防止反贫
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要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贫困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避灾避险能力。在加大对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虫防疫投入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动员贫困群众购买森林保险、母猪保险、农房保险、大病保险等政策性补助保险,防止因灾反贫和因病返贫。针对贫困地区薄弱环节特别是民族村寨木质建筑居多,消防设施配置不齐,随时都有火烧连营的隐患,要加大专项资金支持,提高防范能力,最大程度消除安全隐患,防止毁灭性的火灾侵袭。
4重视教育,注重文化,借势发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要着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尽快在贫困地区普及十五年义务教育,提高治贫能力。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搞好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劳动技能的覆盖面,防止因愚致贫。加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扶持力度,创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和产品转换利用试点示范工程,拓宽增收渠道。
5创新模式,全民参加,全面攻坚
扶贫攻坚是一场硬仗,特别是在基础和力量都薄弱的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更需要全民参与。要建立一系列的全民参加机制,鼓励和引导各族各界参与到这一场战役中来。要探索建立项目滚动实施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效益。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2]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