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劣币驱逐良币”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周其仁先生博客里读到《劣币驱逐良币不成立,优胜劣汰违背规律》,该文后来发表于2006年5月28日《经济观察报》,很有意思。对周先生的大名早有耳闻,也念过先生大作,他有乃师张五常先生之风,加之对“劣币驱逐良币”这个现象很有兴趣,所以不敢错过这篇新作。拜读之后,我觉得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葛氏定律(Gresham’s Law,有人译为格雷欣法则,或格雷沙姆定律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周先生以西方公案的方式介绍其来龙去脉,也就是先生说的“以讹传讹”。十六世纪的英王伊丽莎白有位顾问,就是Sir Thomas Gresham(葛氏),他发现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由于在流通中磨损而重量不足,人们便把“足金”储存起来,熔化成金属块,甚至转运出口,只把“不足”的拿到市场上使用。这么一种现象,在约三百年后,经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MacLeod) (《政治经济学基础》,1858年版),归纳为“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good money out of circulation),并命之为“葛氏定律”,从而成为经济学理论中的一大定律。
  笔者要商榷的第一点是,“劣币驱逐良币”这个定律是不是“以讹传讹”。我认为:一是葛氏自己从来没有说过“劣币驱逐良币”;二是这一现象的发现权不在葛氏,之前早有人发现了,“劣币”用于市、“良币”被收藏的现象。然这两个原因都不能说明先生所说的“以讹传讹”。第一个原因,很简单,我们举个先生熟知的“科斯定理”为例,斯蒂格勒的命名是不是“以讹传讹”?第二个原因更是和“以讹传讹”无关,因为不管是“葛氏定律”还是“奥氏定律”,“张氏定律”还是“李氏定律”,所概括的“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现象总是存在的,不知道是以“什么讹”传“什么讹”。
  其实这只是个小节问题,关键在于,先生要驳斥的是“劣币驱逐良币”这个定律,它不成立,因为优胜劣汰违背规律,这个才是根本要商榷的地方。而先生的“以讹传讹”论意在驳斥葛氏定律,实际上风马牛不相及,而且第二个原因也正说明了其现象的存在。在商榷该定律是否成立之前,我还想说,先生文章的开头显示出的某种意蕴,颇值得玩味。
  先生说以讹传讹的“劣币驱逐良币”“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段公案,可是在中国非常流行,大家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常用来作为对可观察事件的规律性总结”,在中国的情形说得没错。那么在其他非西方国家呢?“我们不得而知。去年到印度开会,问过接待人员,回应也是广为人知”。周先生的意思是以讹传讹的“劣币驱逐良币”在西方历史上是公案,“可是”在非西方国家,至少在中国和印度是非常流行。读后以“度君子之腹”来揣摩,先生的意思大概是人家西方都是公案,我们却视为宝贝,是不是“崇洋媚外”?个人鄙见,在马克斯·韦伯的著作中,我读到了这个定律,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信息经济学家阿克罗夫的经典论文里运用了这个定律,哈耶克的论著中也作了阐述,在英语界,我用google网搜查到了十一万七千篇“Gresham’s Law”的网页。这么说是不是这个定律在西方也是“非常流行,大家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常用来作为对可观察事件的规律性总结”呢?尽管里边有反思和完善。
  还是回到“葛氏定律”成立不成立上来。周先生说,“让我们想象回到贵金属货币时代,大家都拿银子付账。试想,要是不足分量的银块照样被作为‘正常的货币’使用,谁又会比别人笨?”在某种意义上,就事论事,不无道理。“欧元之父”蒙代尔(Robert Mundell)在其1998年的著作Uses and Abuses of Gresham’s Law in the History of Money对此问题以及其他有关问题都有精到的论述。在这里,可以说周先生至少没有考虑到,不仅“谁又会比别人笨?”不成立,因为人们的智商是有差别的,而且还有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比如阿克罗夫的“柠檬市场”上,对旧车的信息,车主和顾客所知是不对称的。我们可以说“好”的旧车是“良币”,“差”的旧车是“劣币”。按照阿克罗夫的推理,在市场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买家出的价格是同一个价。比较的“好”车都退出了市场,最终市场上没有旧车。也基于同一个价格的原因,蒙代尔认为,对“葛氏定律”可以接受的表达是:“Good money drives out bad if they exchange for the same price”。因为两者交换价格一样才会发生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写到这里,我们因此可以说周先生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是作出“劣币驱逐良币不成立”的结论,是有些武断了。公平地说,周先生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个定律,因为结尾一段里有这样的话:“在一定的信息和制度成本约束下,劣币可能刺激劣币,也能诱发出更多劣币。但是,还等不到越来越多的劣币把良币驱逐干净,劣币自己就不能维持”。说得没错。只是,还是蒙代尔做得地道,找出了局限条件,比如就提出了一个分界点理论(The Theory of the Breaking Point)的问题。这样,在某个界点之前,“劣币驱逐良币”,过了之后,就不成立了,反而“良币驱逐劣币”。因此,历史上没有出现周先生说的劣币“把全世界人民压得不能动弹”的情形。详细的内容可以看蒙代尔的作品,这里不赘述。
  再一点要商榷的事情是关于理论和真实世界的问题。作为张五常先生的学生,周先生一定知道老师所说的,对复杂世界的简化提炼出经济理论,和在真实世界里找局限条件这两件事情。徒弟操起刀来,就忘了师傅的真传了。阿克罗夫的“柠檬市场”开创了信息经济学,文中就用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个现象作为推理的起点,结果也是同周先生推理的一样,市场上不会有旧车出售,而真实世界却是有大量旧车在出售。因为理论是简化了的帮助人们理解解释世界的工具,而真实世界是复杂的系统。我们有信誉制度,有修车老板可以帮买主检查旧车状况,买主也可能有一定的开车经验,开起来感受旧车状况等等。加上这些,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极端,比如旧车市场没有卖主的情况。
  最后附带提一点制度经济学大讲的制度问题。制度不同也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如大学生找工作,如果以能力为用人标准,单位里会出现“良币驱逐劣币”,否则以关系用人,可以断言,至少部分“良币”会被“劣币”驱逐出去。然后呢?如果有一个世界市场,某地方被驱逐出的“良币”便会流动到以能力为用人标准的地方,从而出现了“楚材晋用”、“孔雀东南飞”以及“出国潮”等。周先生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好多事例来琢磨“劣币驱逐良币”是否成立,它的局限条件及其后果,也可参考先贤如蒙代尔和阿克罗夫等的著作。那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见解更深刻。
其他文献
古代虫灾种类比较多,其中蝗灾是虫灾中占主要位置的灾害。早在殷商的时候,就出现了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为了治理蝗灾,人们起初采取占卜、祭祀等方式。但伴随蝗灾带来的巨大灾难,亦开始深入地探究治理蝗灾的方法和对策。  陈家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用英文发表《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一文。该文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1935年的二千六百四十二年中,我国发生蝗灾的年份共有七百九十六年。每次蝗灾后,百姓苦不
9月10日,为期两天的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一带一路”与华文媒体新发展,来自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会。  会议取得六项成果,包括: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官方网站改版上线,“一带一路”华媒协作云平台上线及“一带一路”采访活动启动,侨宝客户端国别版签约及百家华文媒体入驻“华舆”客户端,中新社与福建省签署对外传播战略合作协议,新书发布和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活跃于文坛,先后担任文学杂志编辑与大学中文教授,发表出版了大量文章与个人文集,当红作品甚至出现了不少盗版,沈本人也逐步成为京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名家名作占据文学场中心地位,不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商业利益考虑,通常更易吸引译者优先选择热销作品进行翻译出版。沈从文的作品自然也被译者们青睐,从二十年代后期起,就陆续有作品由国内知识分子译为日、英、法语发表于各类外文报,随后英美译文
言之有物,意思是文章要有内容;所谓有内容,意思是不管题材是什么,内容都要有价值。  下面就以常识为根据,大致说说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  (一)记实。 记实是把客观存在的某一部分记下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1)所记之实要确是“实”。说话,记事,故意不实的情况所在多有,与我们想谈的问题无关;这里只说本意在记实的。但这也不容易,因为客观存在常常是复杂的,如果知识不丰富,眼光不敏锐,就会为假象所蒙蔽。所记
刘承干一直被世人喻为“傻公子”,他不惜花巨资收购古籍,请人刻书出书,建图书馆,为民国著名藏书家。  刘承干是刘镛的长孙,刘镛长子刘安澜1885年在杭州参加乡试时不幸患病去世,刘安澜没有生育,后刘镛做主将老二刘锦藻的儿子刘承干过继给刘安澜为子,刘安澜夫人邱氏一直抚育刘承干成长,未再嫁。1899年,刘镛过世,此时刘家已成为巨富,刘家四兄弟分产,刘承干作为长子长孙分得大批财产。刘承干《求恕斋日记》持续几
一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先生离开了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15日清早得到消息,我第一时间写信到台湾中山大学给余夫人我存女士,表达我们的不舍与慰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有三年时间工作在高雄,余先生是首屈一指的“文曲星”,他又是这样的了解美国,于是我们便有机会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见面。余先生总是西装笔挺、和颜悦色、谈吐幽默,非常的亲和。一次谈到俄罗斯文学,他问我最喜欢谁?我答道:屠格涅夫。他
在《杨红樱的意义》中,我写到过这样一段话:  童年是整个人生中最可贵与最伟大的时段,而且不管在这个时段里遭遇过多少不幸与苦难,结论依然如此。人这一生中随同生命的早期生态自然展开而同时降临、用以仰望与惊讶人世也藐视人世的人生本领,只有在童年才完全具备,并因此而在任何损毁与伤害、悲情与厄运面前,保持无忧无虑的童年基调。即使是到了青年时段呈现的浪漫情调,与到了耄耋之年才醒悟的“纵浪大化,不喜不惧”的情怀
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检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以下称为“司法解释”),“两高”的“司法解释”是依法打击网络谣言,依法保护言论自由的一次努力。  互联网作为产业对中国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对促进包括言论自由、政府信息公开在内的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提升个人权益意识而言,也功莫大焉。而与此同时,网络的自由空间也难免被一些
[摘 要]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要通过参与活动才能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策划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反思,从而获取经验,实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有效;数学活动经验;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29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背景与导读]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无论是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只有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