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林 以大写意绘就“心相”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初识周伯林,只觉他是位温文儒雅的文化商人;两年间的不断深入交往,才发觉他原来还有另外一面,除了喜好写字作画,还热衷于文学、哲学,尤其喜欢老庄及佛学。他性格朴厚,作品却充满着趣味。品其书法和绘画,能感受到浓郁的文人气息和正大气象,而他笔墨下的“大写意”,更是他“心相”的表达。
  几番风雨后回归初心
  從天真涂鸦到孜孜以求,从个对美术懵懂的少年,蜕变成当今名写意画家,周伯林的绘画征途,是条修行之路,漫漫渡远。
  周伯林毕业于艺术院校,接受过扎实的科班训练,但从艺却并非路坦途。其间,他当过乡村中学老师,也曾下海经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跟随改革开放的大浪潮,周伯林白天做工程,晚上坚持读书画画,有空就会去逛书店看展览。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挣够钱了就去全国办画展。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惑之年的周伯林渐渐发觉自己快迷失了自我。他时常问自己,企业家和画家哪个才是自己想要的后半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在这个徘徊和抉择两难的时候,他先后遇上了艺术人生的领路人:韩庆生、陈玉圃、吴悦石三位导师,也真正开始对艺术有了自己的领悟。从导师韩庆生身上,周伯林开始了对中国画笔墨的系统学习,而陈玉圃的佛学修养让他学会放下内心的挣扎,回归画画的初心。
  在谈到跟吴悦石先生学画的过程时,他说道:“吴先生的博学使我对大写意有了更深的理解,似乎从绘画到哲学给我打通了‘任督二脉’。”于是,周伯林开始在大写意花乌画创作领域纵情驰骋。他的绘画没有刻意地追求对象的形似,而更多地在笔墨和画面的气势、韵律和节奏上下功夫。
  201 3年周伯林入职荣宝斋工作,在日常名家书画的鉴赏、销售过程中,得以过眼无数的名家名作,这不断地滋养着他。从作品的每个细小变化中,可以看出他的笔墨语言越来越深厚。特别是任命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后,香港这个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优越环境,更打开了周伯林的艺术视野和境界,在不断策划推介当代名家艺术交流展的同时,也使得周伯林更清晰地了解到当代艺术发展的脉搏和画家的创作成果和创作心态,对自己绘画艺术今后的走向,也有了更多思考。
  笔墨中的“心相”表达
  在香港荣宝斋采访当天,偶遇周伯林多位画友和粉丝到访。其中位是来找他帮忙为幅书法题跋;另位则是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院院长大桥康雄教授, 出手就收藏了好几幅周伯林书画作品。用这位日本粉丝的原话说,“喜欢周先生作品的笔墨意趣”。
  周伯林的绘画承袭吴齐脉,也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讲究书卷气,以书入画,追求画外意趣。作画之余,尤临池不辍,尤其于“二王” 脉的“江左风流”颇为用心。因此,对于他充满书写意味的大写意花乌绘画,又是他笔墨的个枝蔓和延伸,更是他“心相”的具体表现。他笔下的瘦竹、花卉、兰草、风荷、梅枝或者是怪石,皆能在“逸笔草草”里传达出人文与自然的双重妙趣。在“似与不似”之间,在“象与意”的时空交错里,尽显其通脱散淡。
  书法与绘画虽说有“同源”之说,但毕竟尚有表象上的差异。于此,周伯林确实有其深刻的体悟。所以,早在学校之际,他就已经开始循着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画历程,循序渐进地学习与揣摩。尤其自徐青藤、陈白阳之后的大写意路的花乌,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明人的古质、疏狂,扬州八怪的野逸与清新,八大的幽玄与高远,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他的笔墨语言,并也激发了他对花乌画表现的理性思考与感觉中的率性表达。他深深地知道,中国文人绘画实质是种“目击道存”式的精神体验,是艺术家心智成长的印记与标志。因此,他尤其注重笔墨在当下的状态和画家心灵主体的快慰与充实。
  找寻自己的绘画节奏
  一枚花瓣、一片叶子、一根线条……都足以表达出画家个人的情思意绪。用清代画家恽南田的话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著名绘画理论家沈宗骞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对此周伯林深有同感,他说:“我特别喜欢‘涉笔成趣’四个字,对于笔墨的修炼,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作为个画家应该终其生不断探索的。”
  多年来,周伯林从事文化传播及艺术鉴定工作,得天独厚的环境熏陶,让他视野不断开阔,画的格局也更大了,但对待艺术的赤子之心直坚定从未改变。在带领荣宝斋(香港)转型创新做新尝试的同时,也让周伯林发掘尽多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生活,画风多了些厚重与从容,笔墨也更加轻松和自如。
  周伯林的绘画风格属于典雅与清奇之类,颇见君子之风。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邓福星曾评价:“周伯林将其特有的书意引入画中,凡他所描绘的各种花木,诸如梅的枝干,花的勾勒、花蕊及苔点,竹叶、兰花、松针以及藤萝的枝条等,无不是以草书的笔意写出来的,既具有造型的功能,又能表现物象的动态和质感。当我们观览全图时,便发现特有的笔情墨趣,富有交响乐般的节奏和韵律;可看到画面整体气韵的畅通,想见画家的笔锋在纸上疾驰或停顿,行止自如,直至作品气呵成。”
  作画的境界恰可反映个人的品格精神,尤其是文化的修养,这些都是形成作品气息风格的重要因素。当下艺术界的各类探索可谓纷繁多彩、异象纷呈,在此情形下,周伯林依然能够镇定自如地沿着传统文脉去延展、去创作。这种镇定无疑来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握和自信,更是他对自己人生选择的种自信。
  对于个人风格的形成,周伯林谦虚地表示目前自己的画风还是在学习、吸收和积累的阶段。周伯林始终坚持自己的美学思想、美学主张,从中国画的精神意蕴到笔墨情致,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断付诸实践,砥砺前行。笔墨通心性,现在周伯林正孜孜不倦地寻找属于自己绘画独特节奏,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正如他书录林散之老人的论书诗句所言:“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其他文献
摆脱了维多利亚风格的循规蹈矩,摒弃了美好时代的奢侈,新艺术风格珠宝,以舶来的新风演绎创新的不对称造型。追求无比贴近真正生物形态的自然造型、蜿蜒的曲线、神秘的主题、自然的曼妙、优雅高贵的女性形象……摩登易逝,风格却永存,历史的浪潮从不会将具有金子般价值的珍贵宝藏卷离时代的舞台。新艺术风格珠宝,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新潮风范俘获了当年时代新贵的心,而且至今依然是收藏家们趋之若骛的大热门。  “新艺术”一词源
期刊
本期展场以“不朽”为题,呈现近期两场特展:宁波博物馆的“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和国家博物馆的“大唐风华”,中外两场特展对比来看,似乎带着某种契合。古埃及人笃信来世,生前就为死后积极筹谋,视死如生,这一点与中国古人是何等相似,即使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中外文化的大融合,唐人对视死如生的华夏礼俗依旧坚守,他们同样乐享太平,并把生前美好带到地下。然而,不管是古埃及人还是唐人,他们真正留给今人的从来不
期刊
英国《卫报》近期报道称,位于伦敦东部贝斯纳尔格林的V&A儿童博物馆将于今年进行彻底的重新改造,该建筑将关闭两年,并于2022年重新开放。届时,儿童博物馆将从V&A众多的藏品中选择更多展品进行展示,其中包括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穿过的超人服装、比阿特丽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所绘彼得兔(Peter Rabbit)插画,以及西区戏剧《战马》  (War
期刊
艺术市场换代司空见惯,早些年被称为青年艺术家的70后一代如今已活跃在艺术市场的第一线。在其之后,80后、90后艺术家也如雨后春笋冒出。青年艺术家全面登堂入室已经成为市场中的潮流,小部分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突破百万元级别,甚至有迈入千万元级别者。但同时,不少青年艺术家在没有经过艺术品一级市场推广代理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了拍卖市场,也存在很多利弊。究竟青年艺术板块透出了怎样的市场信息?我们试通过几组青年艺
期刊
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深圳早已被划入全国一线中心城市之列,去年全年GDP突破2.4万亿元,首次超过香港、跻身亚洲城市前五,而深圳的文化艺术行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年轻化”和“去中心化”是深圳年轻艺术家呈现的面貌,他们在这座商业化、模式化、快节奏的新兴城市中裹挟前行,并愈加追寻个性和多元的艺术表达。  繁荣之外的艺术生产  在水之隔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冲击下,深圳的艺术发展也加急了它的脚步。深
期刊
2017年仲夏,《大英一百件文物上的世界史》大展让上海博物馆观者如潮,人馆经常要排队三四个小时,让不少考古粉、历史粉们望而却步。之前大展初到北京国博时,还得以赶在落幕前看了个尾场,人不多,却能轻松自在地看完所有的展品。而我们的故事,也从展览上体量最大的一件展品开始,即密特拉神像。更准确地说,是从他的帽子讲起。  “弗里吉亚式”帽与异邦人  密特拉崇拜流行于古罗马帝国,而这件神像则来自帝国的核心—意
期刊
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氛围有所区别,西南重镇成都艺术聚落的形成显得更加顺势而为,国内也早就给予成都“艺术第四城”的评价。成都青年艺术家们似乎正在越来越享受偏安一隅的生活。但也有外界评论,近几年成都的艺术生态环境处在一种趋于平静的状态,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们过于温和,并且发声力度不够。  包容的艺术生态  居住在成都的青年艺术家们多数都毕业于成渝两地的艺术院校,尽管他们并不全是本地人。但成都闲适的生活节
期刊
犹记得去年大火、豆瓣评分高达9.1的央视节目《国家宝藏》,荧屏上那位气质儒雅、学识渊博的博物馆人李仲谋将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也不禁让人联想工作中的他,又会以怎样的风貌示人?此时,手表上的指针已滑向下午五点,只见上博窗外华灯初上,魔都多姿的夜才刚刚开始。而办公室内那个不知忙碌了多久的身影慢慢停了下来,待来访者纷纷散去后,才终于得见这位圈粉无数的“网红馆长”。  《国家宝藏》幕后的故事  
期刊
2020年一场疫情让国内的艺术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与香港巴塞尔日程紧密相连的苏富比、保利香港、中国嘉德(香港)、邦瀚斯的舂拍日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当然,不稳定的还有刚刚“脱欧”的英国艺术市场,尤其是“脱欧”之后的首个伦敦拍卖周。由于英国和欧盟问的很多“脱欧”细节仍未谈定,受极强不确定性笼罩的这几场拍卖表现不算强劲,虽然个别“明星”拍品仍能拍出高价,但两家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双双下滑,可以看到藏家对商
期刊
好像感到身边的世界沉默了,近40天这样的沉默百年罕有,谁都没有预料到2020年竟然是这样开局。  当枝头有了绿意,春天终于来临,自然界的复苏迹象,终于逐渐消减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惧。在时间被按过暂停键之后,更多人会懂得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刻,也是一个最好的时刻。  中國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一个时刻,在生死面前,为生命动容,开始了群体反思。反思之后,将令我们对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有一个新认知。集美与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