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和推进素质教育,可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满堂灌”和“满堂问”仍然充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贯彻在口头上,应试教育却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的现实表象使素质教育成为当前社会舆论中的热点和实际教育中的盲点。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病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满堂灌;弊病;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1-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14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一直采取的是“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针对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问”存在的弊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克服这两个问题,笔者现在谈一些具体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满堂灌”和“满堂问”的弊病
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我讲过的,学生就应该接受,于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便从题目讲到背景,从作者讲到体裁,从分段讲到段意归纳,从主题思想讲到写作特点,不厌其烦地讲,甚至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哈欠连天,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课堂上东提一个问题,西提一个观点,甚至接连提出十几个问题,都要求学生一一回答。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有的不假思索,随口应答,而有的干脆不思考,任由教师提问。这种“牵牛式”的提问,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境地,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得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从“满堂灌”的一潭死水到“满堂问”,走出了“注入式”的泥沼,却跌入了“纯提问式”的深渊。“满堂灌”和“满堂问”形式有别而实质相同,“满堂灌”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而出现的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法单一化、固定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满堂问”貌似“启发式”教学,但由于不注意提问的质量,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满堂灌”。“满堂灌”和“满堂问”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满堂灌”和“满堂问”都是当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现行的教育方式,即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看成了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拼命地向学生填灌大量的死的知识,致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俨然成了自己单方面向学生“教”的过程——教师自己讲课让学生听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出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教师—学生—知识三方因素构成的一個传递系统,更是形成了天天一个样,年年一个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运转模式。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心智也处于极大的压抑状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根本无法调动起来,求知欲望更是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则是完全闭眼不看,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动机、不同热情、不同毅力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忽视了。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千篇一律地套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模式,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规律。
(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都非常习惯于运用一种自己常有的、对课堂狭义的理解和对语文课教学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完全把语文教学定位于向学生简单地传授语文科目的内容,即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主要任务。众所周知,对于语文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字词到句篇,从课文到文章形式,把“中心思想、文章逻辑”看作一种静态、僵死的“语料堆砌物”,对其他的一些涉及文章中心的论点和论调只字不提,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完全无法沾边,教师自己或许也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一些机械、烦琐并缺乏情感和理性分析的“反复无效”的训练,最终致使个别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让他们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更深一些便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完全无法谈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是忽视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了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努力发挥学生个性的有效空间和时效,同时也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最好时机。
(三)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
“满堂灌”和“满堂问”究其原因,都是应试教育的时代产物。应试教育是脱离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争取考上一个好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而且,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片面向学生强调知识的灌输,导致教育视野狭隘,向学生灌输“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手段,考分是教学的唯一追求”的不良学习理念。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大多数教师信奉的是“时间加汗水”且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为学生大搞“题海战术”,致使在课堂上师生一个个疲于奔命,学习上捉襟见肘。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各项需要都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便是更新教师的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对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进行认识。因为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以各类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不断发展,使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将把我们的民族创新精神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创新和应用、知识传播的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在当前则是处于知识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的地位。在当前新的时期,语文课作为各种学科的基础性科目,更是一切技术产生和信息发展的基础所在,即在当前的知识经济社会中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精准地把握语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不断发展的趋势,同时进一步明确有关语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目标和任务,并不断学习。 (二)摒弃“满堂灌”和“满堂问”,优化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反对课堂教学模式化。“满堂灌”和“满堂问”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必将被淘汰。优化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二是由传统、陈旧的“注入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三是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根本宗旨在于:要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且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和主动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更是要创设一种民主、开放、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主动权,包括思考权、讨论权、活动权,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真正的协调发展。课堂上,学生不再是静止的、被动接受的“录音机”和“知识宣传品”,取而代之的便是一个运动的,同时视点和角度都在不断变化,并主动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像机”。而且,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应该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创设问题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诱导学生的高尚情操。真正做到使语文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少慢费差”走向一种“少时高效,轻负高质”的佳境。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便是课程教学实施,而课程教学实施的最主要途径便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于新课程对当前的课堂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为了适应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广大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同时积极投入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来,在教学中做到努力实践、不断进取。虽然当前全国上下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但个别地区的教学还是没有摆脱“满堂灌”和“满堂问”的困局,完全没有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教师只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活动则完全不重视;教师平时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只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却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学生的认识系统,而忽略学生的非认识系统。针对上述这些弊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因此广大语文教师更是要懂得深厚的教育理论,同时应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及时优化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他们探索、发现、总结规律,把质疑、治疑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施教之初,贵在激励与启发,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兴趣盎然,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由教师的主动、学生的被动,变为学生的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变为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变为师生共同成长,才是成功的教育。另外,要做到从师生关系上优化课堂。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引导者、组织者;是教练员、服务员;是“主导”而不是“主人”;是“人师”,而不是“经师”。学生是人而不是物,同样,教师是人而不是“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的职责是以先学身份育后学者,以基础之人育发展之人。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融洽、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自己的敬畏感,改变“我训你听、我教你学、我管你服”的傳统教育方式和格局。
三、结语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思想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坚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语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莹.探析初中语文素质教育[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2).
[2]王书琴.浅谈语文素质教育的教与学[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1).
关键词:语文;满堂灌;弊病;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1-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14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一直采取的是“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针对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问”存在的弊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克服这两个问题,笔者现在谈一些具体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满堂灌”和“满堂问”的弊病
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我讲过的,学生就应该接受,于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便从题目讲到背景,从作者讲到体裁,从分段讲到段意归纳,从主题思想讲到写作特点,不厌其烦地讲,甚至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哈欠连天,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课堂上东提一个问题,西提一个观点,甚至接连提出十几个问题,都要求学生一一回答。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有的不假思索,随口应答,而有的干脆不思考,任由教师提问。这种“牵牛式”的提问,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境地,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得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从“满堂灌”的一潭死水到“满堂问”,走出了“注入式”的泥沼,却跌入了“纯提问式”的深渊。“满堂灌”和“满堂问”形式有别而实质相同,“满堂灌”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而出现的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法单一化、固定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满堂问”貌似“启发式”教学,但由于不注意提问的质量,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满堂灌”。“满堂灌”和“满堂问”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满堂灌”和“满堂问”都是当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现行的教育方式,即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看成了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拼命地向学生填灌大量的死的知识,致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俨然成了自己单方面向学生“教”的过程——教师自己讲课让学生听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出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教师—学生—知识三方因素构成的一個传递系统,更是形成了天天一个样,年年一个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运转模式。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心智也处于极大的压抑状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根本无法调动起来,求知欲望更是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则是完全闭眼不看,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动机、不同热情、不同毅力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忽视了。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千篇一律地套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模式,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规律。
(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都非常习惯于运用一种自己常有的、对课堂狭义的理解和对语文课教学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完全把语文教学定位于向学生简单地传授语文科目的内容,即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主要任务。众所周知,对于语文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字词到句篇,从课文到文章形式,把“中心思想、文章逻辑”看作一种静态、僵死的“语料堆砌物”,对其他的一些涉及文章中心的论点和论调只字不提,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完全无法沾边,教师自己或许也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一些机械、烦琐并缺乏情感和理性分析的“反复无效”的训练,最终致使个别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让他们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更深一些便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完全无法谈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是忽视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了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努力发挥学生个性的有效空间和时效,同时也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最好时机。
(三)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
“满堂灌”和“满堂问”究其原因,都是应试教育的时代产物。应试教育是脱离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争取考上一个好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而且,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片面向学生强调知识的灌输,导致教育视野狭隘,向学生灌输“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手段,考分是教学的唯一追求”的不良学习理念。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大多数教师信奉的是“时间加汗水”且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为学生大搞“题海战术”,致使在课堂上师生一个个疲于奔命,学习上捉襟见肘。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各项需要都是极不相适应的。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便是更新教师的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对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进行认识。因为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以各类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不断发展,使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将把我们的民族创新精神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创新和应用、知识传播的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在当前则是处于知识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的地位。在当前新的时期,语文课作为各种学科的基础性科目,更是一切技术产生和信息发展的基础所在,即在当前的知识经济社会中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精准地把握语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不断发展的趋势,同时进一步明确有关语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目标和任务,并不断学习。 (二)摒弃“满堂灌”和“满堂问”,优化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反对课堂教学模式化。“满堂灌”和“满堂问”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必将被淘汰。优化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二是由传统、陈旧的“注入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三是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根本宗旨在于:要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且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和主动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更是要创设一种民主、开放、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主动权,包括思考权、讨论权、活动权,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真正的协调发展。课堂上,学生不再是静止的、被动接受的“录音机”和“知识宣传品”,取而代之的便是一个运动的,同时视点和角度都在不断变化,并主动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像机”。而且,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应该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创设问题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诱导学生的高尚情操。真正做到使语文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少慢费差”走向一种“少时高效,轻负高质”的佳境。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便是课程教学实施,而课程教学实施的最主要途径便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于新课程对当前的课堂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为了适应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广大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同时积极投入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来,在教学中做到努力实践、不断进取。虽然当前全国上下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但个别地区的教学还是没有摆脱“满堂灌”和“满堂问”的困局,完全没有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教师只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活动则完全不重视;教师平时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只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却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学生的认识系统,而忽略学生的非认识系统。针对上述这些弊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因此广大语文教师更是要懂得深厚的教育理论,同时应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及时优化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他们探索、发现、总结规律,把质疑、治疑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施教之初,贵在激励与启发,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兴趣盎然,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由教师的主动、学生的被动,变为学生的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变为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变为师生共同成长,才是成功的教育。另外,要做到从师生关系上优化课堂。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引导者、组织者;是教练员、服务员;是“主导”而不是“主人”;是“人师”,而不是“经师”。学生是人而不是物,同样,教师是人而不是“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的职责是以先学身份育后学者,以基础之人育发展之人。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融洽、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自己的敬畏感,改变“我训你听、我教你学、我管你服”的傳统教育方式和格局。
三、结语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思想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坚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语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莹.探析初中语文素质教育[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2).
[2]王书琴.浅谈语文素质教育的教与学[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