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有声诵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五方面阐述了新课程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37-1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初中阅读教学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的能力,正是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努力实践的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语文早读课。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授《社戏》一文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学生创设了一幅幅江南水乡图景,并配上优美的配乐,用flash播放。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如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式自读,即围绕每遍课文,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先集体自读,找出疑难或问题,然后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互补互助,自己解决问题。也可指导学生讲授一些自读课文,可让一些程度较高的同学事先准备好,接着上台轮流主讲,对于课堂上的一些疑难,可由“小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讨论,然后达成共识,最后采取师生评议的方式,总结成败得失。这样,学生可得到多方锻炼,其他同学既有新鲜感,也受到榜样的激励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阅读与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有声诵读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例如,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仅凭几节语文课,就想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是很难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一是要带领学生直接走进生活去体验、感悟、印证。要教育学生一个大语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这就是语文,让他们清楚语文无处不在,只要用心,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生。二是要广泛涉猎。仅仅靠教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阅读能力提高的可能。鲁迅说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业内对这一点是有着广泛的共识的。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就充分体现这一点,并作了规定: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名著推荐与阅读”中列出了多部古今中外名著。
五、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37-1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初中阅读教学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的能力,正是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努力实践的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语文早读课。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授《社戏》一文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学生创设了一幅幅江南水乡图景,并配上优美的配乐,用flash播放。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如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式自读,即围绕每遍课文,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先集体自读,找出疑难或问题,然后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互补互助,自己解决问题。也可指导学生讲授一些自读课文,可让一些程度较高的同学事先准备好,接着上台轮流主讲,对于课堂上的一些疑难,可由“小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讨论,然后达成共识,最后采取师生评议的方式,总结成败得失。这样,学生可得到多方锻炼,其他同学既有新鲜感,也受到榜样的激励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阅读与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有声诵读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例如,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仅凭几节语文课,就想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是很难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一是要带领学生直接走进生活去体验、感悟、印证。要教育学生一个大语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这就是语文,让他们清楚语文无处不在,只要用心,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生。二是要广泛涉猎。仅仅靠教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阅读能力提高的可能。鲁迅说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业内对这一点是有着广泛的共识的。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就充分体现这一点,并作了规定: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名著推荐与阅读”中列出了多部古今中外名著。
五、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