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我国铸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贫富差距问题也凸显出来。为了更为有效地解决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应从建立贫者表达利益诉求的机制、增加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以及加强道德宣传促进道德分配等三方面继续着手予以解决。
【关键词】贫富差距 利益表达 造血式帮扶 道德分配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35-02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38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海外媒体多次使用的“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等提法也说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亦被世界所认可。但与此同时有些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贫富差距问题”就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亟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突出;其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其三,行业收入差距悬殊。为了有力解决以上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监督惩处机制;第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第三,强化税收调节功能,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第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破解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有效路径,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继续着手予以解决。
一、完善贫者利益表达机制
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将“利益表达”定义为:“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政治要求的过程称为利益表达。”[1]当然“利益”并非仅指人们的政治利益,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利益均属于利益的范畴。利益表达对于贫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贫者之所以称为“贫者”,正是由于其经济利益上处于贫穷状态。除经济利益外,一般情况下贫者处于社会底层,尽管人数众多,但由于其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组织社会化整合度较低,无论在政治、文化、法律或其他领域中均缺乏相应的利益代表,造成利益表达渠道堵塞,导致贫者利益表达诉求失效,逐渐出现“贫困——利益表达无效——愈加贫困”的怪圈。而在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使得中国社会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即低产阶级和高产阶级比重较高,中产阶级比重较低。在此基础上若再不重视贫者利益表达诉求,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目前我国贫者的利益表达机制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社会团体利益表达制度等。虽已有制度的设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乡镇基层政权选举、选民缺少监督和罢免代表的权利、信访部门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等。[2]
因此本文认为还需从以下方面完善贫者利益表达机制:第一,完善制度保障。根据贫者的实际需求,健全、规范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社会团体利益表达制度等,避免因制度设计的不全面而引起的贫者利益表达低效。此外,完善和落实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贫者利益表达、改善贫者经济状况的重要路径。第二,促进教育公平。大多数贫者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无法真正高效地参与到利益表达中来,并且随着我国教育市场化的推行,教育开支占家庭总开支的比重越来越大,教育愈加成为贫者家庭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加大对贫者教育的投入,对贫者自身进行培训再教育、对贫者的子女进行教育救助或学费减免等政策。第三,发展非政府组织(NGO)。要提高贫者的组织社会化整合度,就必须建立起能够代表其利益的非政府组织,这样才能聚合贫者的力量、更有效地进行贫者利益诉求。
二、提高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贫困地区的扶助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输血式救助和造血式帮扶。输血式救助是比较常见的扶贫方式,具体办法主要是向贫困地区直接提供资金及物资等物质方面的救助,如灾难救助、低保救助等。我国在输血式救助方面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已达1877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已达5207万人。但近年来,随着国际上救助理念的不断进步,对贫困人员救助的目的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实现了从保障被救助者的生存状况到保障被救助者的生活情况的指向性上的跨越。这种指向性上的跨越在实践中就表现为开始注重“造血式帮扶”这一救助手段,提高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所谓“自身造血”又称“内生型”的自主经济增长模式,由于贫困地区自主发展的能力属于内生变量,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取决于事物的内生变量。因此,我们在对贫困地区进行救助时也应大力促进被救助者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摆脱贫困。在目前我国对贫困地区的救助中,输血式救助仍处于主导性地位,有些贫困地区造血式帮扶的救助办法尚未启动,而有些启动了的地区由于此种办法不受重视而效果低下。面对这种救助形势,目前我国凸显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贫困县过度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帮扶,并不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为讽刺的莫过于部分贫困县在被评为国家级贫困县后,竟在大屏幕上宣传“热烈祝贺××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字样。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目前在我国全面启动造血式帮扶、重视提升贫困地区自主经济增长能力的刻不容缓。
大力发展造血式帮扶,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努力。本文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要根据各贫困地区的区位因素以及地理条件的特色发展帮助其确定并发展具有其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其次,在经济资助上,除了例常的扶贫拨款外,更需要创新经济资助办法。如可以实行创新的金融扶贫办法,向贫困县的小微企业及农牧民投放小额信用贷款,帮助贫困农牧民进行创业,发展产业。最后,在教育上,需加大贫困家庭科教文化的投入。贫者之所以会产生跨代贫困,关键在于教育的缺乏。即由于贫困家庭无法承担高额的教育费用,只能选择让其子女辍学,继而导致其子女受教育水平低下、缺乏谋生能力,造成贫者的后代依旧贫困的跨代贫困现象。因此,我们亟需改善贫者的受教育状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巴西的优秀经验。巴西十分重视教育扶贫,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奖学金计划”,即为贫困家庭中上学的孩子每月提供15雷亚尔的奖学金;同时为贫困的高中生提供奖学金,鼓励其努力学习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此外,巴西政府还规定公立大学必须留出一定的名额给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学生等等[3],巴西这些为改善贫者教育状况而实施的有效举措都值得我国借鉴。 三、加强道德宣传促进道德分配
在我国,普遍为人民熟知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政府也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尤为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造就了我国一批富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于1994年首次提出“道德分配”即“第三次分配”,他认为“道德分配就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5]。道德分配主要存在捐赠、募捐等具体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下,道德分配是极其重要的。首先,道德分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对道德水平的要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仁爱”的思想始终占据主流,而社会主义也正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因此以慈善为主的道德分配正符合中国人的这一思想观念。其次,道德分配也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补充。在我国现阶段前两种分配方式虽为主要实行的分配方式,但它们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如遇到洪涝或地震等自然灾害时,靠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就无法分配给予灾民足够的赈灾资金,此时便迫切需要道德分配方式作为重要补充。最后,道德分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拉大,尤其是部分富人“为富不仁”,并未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反而大肆地挥霍浪费钱财,导致社会上出现仇富心理,很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因此,大力提倡道德分配,鼓励富人承担社会责任,将一部分钱财用于慈善事业,既可以改善贫者生活状况,又可以促进富人和贫者之间关系的和谐。
落实到实践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道德分配:首先,应做好宣传工作。目前,我国人民对于道德分配尚不了解,慈善意识也较为淡薄,可使用宣传册、公益广告等方式向人们宣传道德分配这种新型分配方法,使人们对其了解、崇尚并逐渐参与进来。其次,可树立优秀典型以激励人们参与道德分配。根据实际慈善和捐赠的情况,可对进行道德分配时表现突出的富人授予荣誉称号,激励其继续积极参与道德分配,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道德分配中来。最后,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使道德分配有适用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的一部法律是《公益事业捐赠法》,该法原则性强,但缺乏具体落实的实施细则。因此,应建立更多合理可行的有关道德分配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王金情.我国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白维军,王奕君.巴西缩小贫富差距的做法及启示[J]. 经济纵横,2012(3).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邓志平. 社会财富分配的三个层次及其逻辑统一[J].理论与现代化,2010(1).
【关键词】贫富差距 利益表达 造血式帮扶 道德分配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35-02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38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海外媒体多次使用的“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等提法也说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亦被世界所认可。但与此同时有些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贫富差距问题”就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亟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突出;其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其三,行业收入差距悬殊。为了有力解决以上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监督惩处机制;第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第三,强化税收调节功能,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第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破解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有效路径,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继续着手予以解决。
一、完善贫者利益表达机制
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将“利益表达”定义为:“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政治要求的过程称为利益表达。”[1]当然“利益”并非仅指人们的政治利益,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利益均属于利益的范畴。利益表达对于贫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贫者之所以称为“贫者”,正是由于其经济利益上处于贫穷状态。除经济利益外,一般情况下贫者处于社会底层,尽管人数众多,但由于其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组织社会化整合度较低,无论在政治、文化、法律或其他领域中均缺乏相应的利益代表,造成利益表达渠道堵塞,导致贫者利益表达诉求失效,逐渐出现“贫困——利益表达无效——愈加贫困”的怪圈。而在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使得中国社会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即低产阶级和高产阶级比重较高,中产阶级比重较低。在此基础上若再不重视贫者利益表达诉求,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目前我国贫者的利益表达机制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社会团体利益表达制度等。虽已有制度的设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乡镇基层政权选举、选民缺少监督和罢免代表的权利、信访部门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等。[2]
因此本文认为还需从以下方面完善贫者利益表达机制:第一,完善制度保障。根据贫者的实际需求,健全、规范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社会团体利益表达制度等,避免因制度设计的不全面而引起的贫者利益表达低效。此外,完善和落实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贫者利益表达、改善贫者经济状况的重要路径。第二,促进教育公平。大多数贫者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无法真正高效地参与到利益表达中来,并且随着我国教育市场化的推行,教育开支占家庭总开支的比重越来越大,教育愈加成为贫者家庭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加大对贫者教育的投入,对贫者自身进行培训再教育、对贫者的子女进行教育救助或学费减免等政策。第三,发展非政府组织(NGO)。要提高贫者的组织社会化整合度,就必须建立起能够代表其利益的非政府组织,这样才能聚合贫者的力量、更有效地进行贫者利益诉求。
二、提高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贫困地区的扶助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输血式救助和造血式帮扶。输血式救助是比较常见的扶贫方式,具体办法主要是向贫困地区直接提供资金及物资等物质方面的救助,如灾难救助、低保救助等。我国在输血式救助方面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已达1877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已达5207万人。但近年来,随着国际上救助理念的不断进步,对贫困人员救助的目的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实现了从保障被救助者的生存状况到保障被救助者的生活情况的指向性上的跨越。这种指向性上的跨越在实践中就表现为开始注重“造血式帮扶”这一救助手段,提高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所谓“自身造血”又称“内生型”的自主经济增长模式,由于贫困地区自主发展的能力属于内生变量,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取决于事物的内生变量。因此,我们在对贫困地区进行救助时也应大力促进被救助者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摆脱贫困。在目前我国对贫困地区的救助中,输血式救助仍处于主导性地位,有些贫困地区造血式帮扶的救助办法尚未启动,而有些启动了的地区由于此种办法不受重视而效果低下。面对这种救助形势,目前我国凸显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贫困县过度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帮扶,并不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为讽刺的莫过于部分贫困县在被评为国家级贫困县后,竟在大屏幕上宣传“热烈祝贺××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字样。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目前在我国全面启动造血式帮扶、重视提升贫困地区自主经济增长能力的刻不容缓。
大力发展造血式帮扶,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努力。本文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要根据各贫困地区的区位因素以及地理条件的特色发展帮助其确定并发展具有其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其次,在经济资助上,除了例常的扶贫拨款外,更需要创新经济资助办法。如可以实行创新的金融扶贫办法,向贫困县的小微企业及农牧民投放小额信用贷款,帮助贫困农牧民进行创业,发展产业。最后,在教育上,需加大贫困家庭科教文化的投入。贫者之所以会产生跨代贫困,关键在于教育的缺乏。即由于贫困家庭无法承担高额的教育费用,只能选择让其子女辍学,继而导致其子女受教育水平低下、缺乏谋生能力,造成贫者的后代依旧贫困的跨代贫困现象。因此,我们亟需改善贫者的受教育状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巴西的优秀经验。巴西十分重视教育扶贫,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奖学金计划”,即为贫困家庭中上学的孩子每月提供15雷亚尔的奖学金;同时为贫困的高中生提供奖学金,鼓励其努力学习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此外,巴西政府还规定公立大学必须留出一定的名额给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学生等等[3],巴西这些为改善贫者教育状况而实施的有效举措都值得我国借鉴。 三、加强道德宣传促进道德分配
在我国,普遍为人民熟知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政府也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尤为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造就了我国一批富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于1994年首次提出“道德分配”即“第三次分配”,他认为“道德分配就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5]。道德分配主要存在捐赠、募捐等具体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下,道德分配是极其重要的。首先,道德分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对道德水平的要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仁爱”的思想始终占据主流,而社会主义也正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因此以慈善为主的道德分配正符合中国人的这一思想观念。其次,道德分配也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补充。在我国现阶段前两种分配方式虽为主要实行的分配方式,但它们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如遇到洪涝或地震等自然灾害时,靠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就无法分配给予灾民足够的赈灾资金,此时便迫切需要道德分配方式作为重要补充。最后,道德分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拉大,尤其是部分富人“为富不仁”,并未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反而大肆地挥霍浪费钱财,导致社会上出现仇富心理,很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因此,大力提倡道德分配,鼓励富人承担社会责任,将一部分钱财用于慈善事业,既可以改善贫者生活状况,又可以促进富人和贫者之间关系的和谐。
落实到实践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道德分配:首先,应做好宣传工作。目前,我国人民对于道德分配尚不了解,慈善意识也较为淡薄,可使用宣传册、公益广告等方式向人们宣传道德分配这种新型分配方法,使人们对其了解、崇尚并逐渐参与进来。其次,可树立优秀典型以激励人们参与道德分配。根据实际慈善和捐赠的情况,可对进行道德分配时表现突出的富人授予荣誉称号,激励其继续积极参与道德分配,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道德分配中来。最后,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使道德分配有适用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的一部法律是《公益事业捐赠法》,该法原则性强,但缺乏具体落实的实施细则。因此,应建立更多合理可行的有关道德分配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王金情.我国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白维军,王奕君.巴西缩小贫富差距的做法及启示[J]. 经济纵横,2012(3).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邓志平. 社会财富分配的三个层次及其逻辑统一[J].理论与现代化,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