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恶性”的苏醒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睡恶性”苏醒,有时酿成不可想象的惨剧。警惕啊,人性的弱点!
  优秀检察官仓森,突然杀了一位叫珠江的女人。吊诡讽刺的是,上司指定,由仓森指挥侦查自己作案的杀人事件,以配合警方。仓森害怕至极,但觉得作案手段滴水不露,“反正查不出凶手,事件也许会进入迷宫”,强迫自己镇静下来。然而,疑案最终告破。
  珠江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娘,跟仓森素昧平生,他为什么杀人家呢?
  这是一次人性的异化,一次命运的偶然遭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必然。
  大学时代,攻读法律的仓森学业出色,但家境贫困,不能像别的同学那样购买昂贵的法律典籍。他成功偷了一次书。后来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偷书,成了他的习惯———“这是极具魅力的”,但同时,“浊黑的东西在内心聚集、栖居”。“那习性在司法考试及格后持续了两三年,不久当上检察官,随后结婚,便消失了”。
  消失不是根除。一次,当妻女去看望岳父时,仓森懒得做饭,在超市食品柜前,“曾经暗淡的阴影突然掠过他的胸膛”,神使鬼差,他竟“无意识”地把未结账的一些食品装进购物袋。他一回头,恰恰碰上也在选购食品的珠江的目光。他感到了寒意,于是调查珠江行踪,严密筹划,在一座公寓里杀死了珠江。
  这是日本小林久三的小说《错误的谋杀》的大概情节。
  仓森并不想杀人,却剥夺了一条无辜性命。此前的他并不穷凶极恶,突然间却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为什么?
  这里的直接原因,是害怕;害怕的起因,乃是疑心。而最根本原因,是仓森没有驱逐掉潜藏于心中的“暗鬼”,使得“沉睡的恶性”适时苏醒,且未能及时遏制其膨胀。
  他疑心珠江看见了他的偷窃行为。他疑心珠江会举报他。而他的这种行为一旦曝光,对于一个以与犯罪作斗争为天职的检察官来说,身败名裂不说,更不啻于被判了死刑。于是,由疑心而起杀心,由杀心而致杀戮,一场惨剧酿成,一条鲜活的生命消逝,一个优秀检察官毁掉。当他的恶行造成不可收拾后果时,他又企图掩盖真相。
  这个仓森,毋庸置疑可恨得很。他的可恨,一是未能根除偷窃积习,一是做坏事而居然杀人灭口,极端败坏了检察官的声誉。但抛开可恨,他还有令人唏嘘的地方。他穷而偷书,是为了学习。后來不偷了,说明他认为这勾当不光彩。他掩盖偷窃行为,主要原因是他觉得一个检察官,千不该万不该去偷东西,况且他并不缺那点买食品的钱。
  从仓森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人内心的一点点阴暗,也许潜藏着一场场大祸。而一个平素似乎善良之人,为了掩饰不利于自己的真相,为了名誉地位,可以立刻变得凶残起来。多么可怕!
  说到偷书,一些中国名人自传载,他们小时都有这经历。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窃书不算偷”的“雅念”,孔乙己便是此类典型。所以,名人们对于自己的偷书行径津津乐道,不以为然,并且乐意公示出来,叫大家共赏。当然,他们自己这样显摆,也许会被看作雅事,而一旦被人揭发,还是觉得丢脸吧!
  丢脸事小,因为无耻之徒,本来就不要脸。偷书事也不大,穷小子后来发达了,趁钱了,自然便不偷了。但如果任“沉睡的恶性”植根内心而至于再度萌发,不加警惕,也必然长出恶果。如今在知识分子中,剽窃、抄袭种种不端和犯法行为,所在多有,不时耳闻。对名人作品肆无忌惮地侵权,不正是“偷书”的延续,或者说另一种意义上的“偷书”吗?事发,盗窃者却极力辩解,实施另一种“杀人”把戏,即精神杀戮,为的是证明别人“诬告”,自己才堪称堂堂正正的“原创者”。在这点上,他们比仓森更为不堪……
其他文献
“说十六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天,年轻的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发呆,就在这时,树上掉下来了一颗苹果,砸中了牛顿的脑袋。牛顿揉了揉自己发痛的脑袋,看着地上的苹果,想:‘为什么苹果会向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飞呢?’于是,细心的牛顿开始了他的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父亲对他的孩子如是说道。  “不要在苹果树下坐着!”孩子答道。  “不。”父亲微笑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
期刊
分粥的故事讲,有七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吃一桶粥,总是不够吃,于是他们决定选一位道德高尚者分粥,几天后发现还是分粥者有余,别人不足。“改选”“抓阄”“轮流”,增设“监督”等方式来决定分粥人,都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决定“每人一天轮值分粥,但分粥者要最后拿粥”。奇迹出现了,每人的粥几乎同样多,谁也没有意见。这个小故事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人类社会诸多矛盾,令人深思。  从政治学的角度
期刊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万斛粟”,可算是對读书的“益处”作了最为形象亦最为诱人的概括与描述了。今人虽说对读书的“益处”时有新见识、新说道,但据我所见,很多还是这“颜如玉、黄金屋、万斛粟”九字经的翻版。  蒙田说:“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图利,也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装饰自己的内心。”法郎士则说得更形象:“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读书,
期刊
近日,在读一本关于阮籍的书时,看到他登上广武山叹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桥段。作者罗列了目前为止对阮籍这句话的三种解析:一是秦末无英雄,遂使刘项两个“竖子”成名;二是刘项二人均非英雄,只是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使得刘邦成了名;三是自己生活的年代没有真正的英雄,使得那些狐鼠之辈成名。  这几乎成为一桩历史公案,且不去管他。  我想说的是,许多人在谈到项羽时,会因袭《史记》的说法,将项羽贴上“妇
期刊
《二十四孝图》为我国古代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今天在一些地方又将它全盘请出来担当重任,堂而皇之占领了孝悌文化阵地。笔者到某景点游览,看到主干道的《二十四孝图》宣传栏,二十四孝全部展示,没有取舍,顿时想起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二十四孝图》,鲁迅因此而生发出这么一篇幽默风趣寓意深刻的散文,也许是《二十四孝图》最大的贡献吧。  《二十四孝图》中有几个粗略看去可以仿效的故事,鲁迅是以戏
期刊
汉语中的“井”字,中间加一个点儿,就成了日语中的一个词儿,怎么念不知道,但意思我明白———盖饭是也。  日本有盖饭,中国有盖浇饭,二者之间有没有传承、借鉴之类的关系,不晓得,但好像都是各自餐饮系列中的常见品种,貌似比较简单。不过,简单不等于粗劣,这一点,在日本的餐饮市场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前不久,我小住日本,在京都的一个多星期,入住一家民宿,早晚两餐在“家”里打理,午饭则外出觅食。转场大阪以后,早餐
期刊
据史料记载,五代周世宗时,掌管官酒的曹彬遇到担任殿前指挥使的赵匡胤向他索酒吃。曹彬正色道:“这是官酒,不能给人。”说着,他自己掏钱另外去买了酒菜来请赵匡胤。看到这个故事,心想,曹彬,你真傻!  傻之一,不给“领导”面子。老话说“人活脸,树活皮”,让某人没了面子,称“打脸”。“赵领导”找你要酒吃,那是给你面子,你却顶回去,不给他面子。在封建社会你知道不给领导面子的后果吗?轻则丢了饭碗,重则要了性命。
期刊
就从一起交通事故说起:9月20日早上,深圳一名洗车场员工何某,驾驶一辆越野小客车,在深圳龙岗区将横过马路的女子李某碾轧。李某在送医院途中抢救无效死亡。横过马路的李某,也是个驾驶员,她下车看了一眼缓缓而来的越野车,然后缓缓往马路对面走去。此时她的想法肯定是,驾驶员应当“礼让三先”:先让、先慢、先停。而这个何某,心里也在想:你一个行人,应当先给我(车)让路才对,于是仍然照常我行我素……  当双方都没有
期刊
钱锺书先生是大学者,博古通今,融贯中西,改革开放之后被学界誉为“文化昆仑”。但他的学术代表作《谈艺录》等,或者文学代表作如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其实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完成的,那时的影响还仅限于学界或孤岛上海的读者。之后他几乎销声匿迹,行事低调。他的重新被重视,应该说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旅美华裔学者夏志清教授。  夏志清在其学术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
期刊
何為幽默?据辞书讲,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是为幽默。众所周知,国人缺乏幽默,但又需要幽默,应当多些幽默。那么,幽默从何而来呢?近读冯巩的经典语句,似乎悟到些许答案。  丰富的智慧。要来幽默,得有丰富的智慧。也就是说,对人世间的是非曲直了然于心,判断正确,从而褒贬有当,敲到点子上,能有预期的反响。针对一毛不拔的抠门儿主,冯巩说,“铁公鸡还会留点铁锈呢,你根本就是个不锈钢公鸡”!可谓击中要害,使其哭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