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用创新思维去学习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流。
可当手中拿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该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阶段的课,困惑挣扎了一段时间后,《祝福》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清醒的认识。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是一点突破的方法。
在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课文、作者、背景有了相关的了解之后,我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谁害死了祥林嫂?针对这一问题给学生时间分小组讨论,要求形成文字。在讨论之后,我得到的是如下答案:
1.一组认为祥林嫂的一生是多舛的,她受到过无数次硬刀子的伤戮。先是嫁给小她十岁的祥林,尔后丧失;逃出樊笼后又被恶狠狠的婆婆捆绑着抢回去,恶婆婆为了让小儿子娶亲,居然从鲁四老爷手中把祥林嫂抢出,将其卖给贺老六,除去儿子办喜事的费用,还净赚了十多千,祥林嫂对她婆婆而言,只是一件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所以一组学生认为,是卖她的“婆婆”害死了她。
2.二组认为是鲁四老爷。这个封建政权的代表人物,《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不同于黄世仁,全然没有恶人式的嘴脸。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只是在他对早已蜕变为保皇党的康有为也要大骂其新党时,才偶有人觉得他也有点坏。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府,当听到卫老婆子说她“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时,鲁四老爷就皱了皱眉,只是四婶见其“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来”,于是鲁四老爷略一冷静后才吞吞吐吐地说了声:“然而……”。这使这位崇尚理学的老夫子猛地想到了应协助祥林家维护其应有的族权和夫权。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四叔虽然照例皱着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但这一次雇佣祥林嫂,他心里是严格地把握着分寸的。他“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当新正到来之时,祥林嫂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去取烛台时,多次被四婶制止。对于这种反常,可怜的祥林嫂是不得其解的。她只得“讪讪的缩了手”,“疑惑的走开”。但对熟谙封建礼教的人来说,却是再明白不过的了。祥林嫂一嫁再嫁,两度丧夫,又失其子,说明其命之“大恶”,尽管两度嫁人都是被强制的,但“罪人”之恶名必须由她担着。当柳妈告诉她赎身之“妙法”,她才显露出恐怖的神色,才感到不能做稳奴隶的危机。然而,她仍幻想着“妙法”的奇效。于是,“她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西头去”,在土地庙捐了条供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求赎罪求生,但在手持封建礼教软刀子的鲁四老爷及其家人面前,祥林嫂最后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努力,还是徒劳的。当她最后一次为鲁家冬至祭祖去拿酒杯和筷子时,遭到了四婶的呵斥,鲁四老爷紧跟着其后叫她走开。所以是鲁四老爷害死了她。
3.三组认为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基本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害死了她。他们与祥林嫂同属一个阶层,却在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过程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卫老婆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利嘴,在有钱人和穷人之间周旋,为了谋取生存,终日为有钱人奔走,花言巧语,见风使舵。正是她将祥林嫂送进鲁家,又与婆婆设计,把祥林嫂抢走,在祥林嫂遭受二次丧夫厄运时,又将其投入虎口;柳妈与祥林嫂同样受雇于鲁家,但她更甘于做奴隶,自己天天吃斋念佛做“善女人”,可是却拿祥林嫂再嫁取笑,作为打发时间的话题谈资,更可恨的是告诉祥林嫂死后会被两个死去的男人争,阎王会把她锯成两段,又出法子“捐门槛”。
4.还有学生认为是大伯收屋时的蛮横,如果能给祥林嫂一屋可住,也不会再次去鲁镇,就不会死去。
5.还有学生认为是鲁镇群众的奚落,这些人物与祥林嫂都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然而偏偏又是他们责备、折磨着祥林嫂,使之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学生讨论得很热烈,答案越来越多,最后有一名学生说是狼害死了祥林嫂,因为狼吃了阿毛,她唯一的寄托已经没了,我趁势导引这只“狼”不只是现实中的吃阿毛的狼,还有像鲁四老爷等无形的狼。
接着又有学生开始谈到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如一张网,它无处不在。既有鲁四老爷式的封建势力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又有或有意或无意地维护着封建观念的愚昧众生,还有受害者祥林嫂本人的自觉就范。这样看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某个人造成的,是冷酷的社会害死了祥林嫂。
下课后还有学生在争论。通过反思,对这一课时的感悟有如下几点:
1.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会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传统的给课文分层、介绍背景和写作意图、分析主题思想,只能让学生局限在固定的框框中而对学习产生厌烦。形形色色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要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这节课用“谁害死祥林嫂”为突破点,其实在大家的分析中已经完成了分析小说的主要任务。
2.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主人的权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力,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节课上我基本没有说话,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关键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是传统的老师主导课堂,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3.語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个体的见解与感悟,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和强化。因此,需要拓展课堂的容量。只有让个体去表达切身的体会、独到的见解,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字、词、句的积累贯串到课堂的每一部分,学生才有真正的收获,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乘胜追击,拓展容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开放课堂,自主探究,不仅学生收获很大,教师也会学到很多,所以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大纲。就像有的学生说是狼害死了祥林嫂,在备课的时候其实我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结论,但是我没有否定这个结论,而是趁势导引出“无形的狼”,这样就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可当手中拿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该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阶段的课,困惑挣扎了一段时间后,《祝福》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清醒的认识。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是一点突破的方法。
在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课文、作者、背景有了相关的了解之后,我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谁害死了祥林嫂?针对这一问题给学生时间分小组讨论,要求形成文字。在讨论之后,我得到的是如下答案:
1.一组认为祥林嫂的一生是多舛的,她受到过无数次硬刀子的伤戮。先是嫁给小她十岁的祥林,尔后丧失;逃出樊笼后又被恶狠狠的婆婆捆绑着抢回去,恶婆婆为了让小儿子娶亲,居然从鲁四老爷手中把祥林嫂抢出,将其卖给贺老六,除去儿子办喜事的费用,还净赚了十多千,祥林嫂对她婆婆而言,只是一件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所以一组学生认为,是卖她的“婆婆”害死了她。
2.二组认为是鲁四老爷。这个封建政权的代表人物,《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不同于黄世仁,全然没有恶人式的嘴脸。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只是在他对早已蜕变为保皇党的康有为也要大骂其新党时,才偶有人觉得他也有点坏。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府,当听到卫老婆子说她“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时,鲁四老爷就皱了皱眉,只是四婶见其“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来”,于是鲁四老爷略一冷静后才吞吞吐吐地说了声:“然而……”。这使这位崇尚理学的老夫子猛地想到了应协助祥林家维护其应有的族权和夫权。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四叔虽然照例皱着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但这一次雇佣祥林嫂,他心里是严格地把握着分寸的。他“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当新正到来之时,祥林嫂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去取烛台时,多次被四婶制止。对于这种反常,可怜的祥林嫂是不得其解的。她只得“讪讪的缩了手”,“疑惑的走开”。但对熟谙封建礼教的人来说,却是再明白不过的了。祥林嫂一嫁再嫁,两度丧夫,又失其子,说明其命之“大恶”,尽管两度嫁人都是被强制的,但“罪人”之恶名必须由她担着。当柳妈告诉她赎身之“妙法”,她才显露出恐怖的神色,才感到不能做稳奴隶的危机。然而,她仍幻想着“妙法”的奇效。于是,“她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西头去”,在土地庙捐了条供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求赎罪求生,但在手持封建礼教软刀子的鲁四老爷及其家人面前,祥林嫂最后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努力,还是徒劳的。当她最后一次为鲁家冬至祭祖去拿酒杯和筷子时,遭到了四婶的呵斥,鲁四老爷紧跟着其后叫她走开。所以是鲁四老爷害死了她。
3.三组认为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基本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害死了她。他们与祥林嫂同属一个阶层,却在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过程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卫老婆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利嘴,在有钱人和穷人之间周旋,为了谋取生存,终日为有钱人奔走,花言巧语,见风使舵。正是她将祥林嫂送进鲁家,又与婆婆设计,把祥林嫂抢走,在祥林嫂遭受二次丧夫厄运时,又将其投入虎口;柳妈与祥林嫂同样受雇于鲁家,但她更甘于做奴隶,自己天天吃斋念佛做“善女人”,可是却拿祥林嫂再嫁取笑,作为打发时间的话题谈资,更可恨的是告诉祥林嫂死后会被两个死去的男人争,阎王会把她锯成两段,又出法子“捐门槛”。
4.还有学生认为是大伯收屋时的蛮横,如果能给祥林嫂一屋可住,也不会再次去鲁镇,就不会死去。
5.还有学生认为是鲁镇群众的奚落,这些人物与祥林嫂都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然而偏偏又是他们责备、折磨着祥林嫂,使之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学生讨论得很热烈,答案越来越多,最后有一名学生说是狼害死了祥林嫂,因为狼吃了阿毛,她唯一的寄托已经没了,我趁势导引这只“狼”不只是现实中的吃阿毛的狼,还有像鲁四老爷等无形的狼。
接着又有学生开始谈到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如一张网,它无处不在。既有鲁四老爷式的封建势力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又有或有意或无意地维护着封建观念的愚昧众生,还有受害者祥林嫂本人的自觉就范。这样看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某个人造成的,是冷酷的社会害死了祥林嫂。
下课后还有学生在争论。通过反思,对这一课时的感悟有如下几点:
1.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会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传统的给课文分层、介绍背景和写作意图、分析主题思想,只能让学生局限在固定的框框中而对学习产生厌烦。形形色色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要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这节课用“谁害死祥林嫂”为突破点,其实在大家的分析中已经完成了分析小说的主要任务。
2.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主人的权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力,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节课上我基本没有说话,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关键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是传统的老师主导课堂,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3.語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个体的见解与感悟,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和强化。因此,需要拓展课堂的容量。只有让个体去表达切身的体会、独到的见解,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字、词、句的积累贯串到课堂的每一部分,学生才有真正的收获,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乘胜追击,拓展容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开放课堂,自主探究,不仅学生收获很大,教师也会学到很多,所以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大纲。就像有的学生说是狼害死了祥林嫂,在备课的时候其实我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结论,但是我没有否定这个结论,而是趁势导引出“无形的狼”,这样就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