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杜郎口中学最富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改革是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的彻底转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是较为鲜见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其特点是: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环境解放学生。如此的课堂教学改革,给杜郎口中学解决了“三学”问题,获得了“三赢”。
关键词:生机与活力 课堂 学生动起来 课堂还给学生 解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1(c)-0166-01
蜚声国内外的杜郎口中学走过了一段由“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的改革之路。其中最富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改革是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的彻底转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是较为鲜见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 让学生“动”起来
1999年秋,杜郎口中学校长在调研的基础上,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教师“一言堂”、教学水平能力均不高等问题,校长带领教职工共同拟定出杜郎口中学第一份比较相对完整的《课堂评价标准》。上课要求:(1)课堂气氛A、微笑授课B、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2)活动形式:形式多样、情趣浓厚、寓教于乐;能体现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3)学生活动量:学生活动35分钟以上为优,30分钟以上为良,29分钟以下为一般。(4)教师基本功:A、板书有条理,能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在黑板上,版面设计美观科学。B、讲普通话。为了改变传统课堂的面貌,为了使教师们掌握教改的内涵,《课堂评价标准》还特别提出了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标准:“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
这个《课堂评价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拉开了帷幕。该校“教育长征”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改革评价制度!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整体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到2000年7月,在全县23所初中综合评价中位居中游。
2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经过一年的改革,杜郎口中学尝到了甜头。但校长崔其升并不满足。针对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现状,明确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这一模式,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从根本上的转变。
老师困惑怀疑:“老师不讲,学生能会吗?”“如果老师不讲也行的话,那还用老师干嘛?”“老师讲学生们听的教学延续了几百上千年,还从来没听说过老师可以不讲的道理。”“我们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了半天,有时还听不明白,现在不让老师多讲,这不是胡闹吗?”家长愤怒:“我们农村的孩子上学是为了考学,这样折腾,岂不是害了孩子,坑了家长,谁家的孩子上学容易?”
面对这些不理解,学校领导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每个班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雀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在全校营造教改的氛围,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多层面开展课堂推进。学校规定领导班子要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经过校领导班子发动宣传,教师们陆续上达标课,对约20%不过关的教师,经过“扶贫工程”上过关课。
在教师群体中的这种变革是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推动之初,校长崔其升第一个上的观摩课。——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坚定了大家改革的决心。自此,杜郎口中学在自己的“自救发展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但针对“10+35”模式,在杜郎口中学仍然有部分教师暗中“对抗”。校长查课时发现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个别教师竟和他玩起了猫捉老鼠似的“迷藏”——既然不让明讲那就偷着讲:来检查时不讲,检查走了再接着讲;不让在讲台上讲,就在台下讲;怕别人发现就小声讲。更有甚者,专门安排学生把着门口“放哨”,一旦发现“敌情”,立即向老师报告,等到“险情”解除,该讲还讲。
校长崔其升意识到,假如不遏止这种苗头并任其蔓延下去,改革就会半途而废,回到老路上去。就会危及杜郎口中学未来的改革,那后果不堪设想,矫枉必须过正,唯有置之死地,乱世重典,才有可能“逼”出希望。越是想讲就偏不让讲!把事故意做“绝”未尝不是策略。校长崔其升针对此现象明确要求课堂45分钟,教师一句话、一个字也不准讲,没有商量和通融的余地,谁讲就处理谁——经济处罚,停课两周。他还更加“无理”地硬性规定,不准讲,还必须想方设法保证成绩,谁的成绩下滑,等同处理。这一决定一出台,几乎所有人都站出来反对,教师、家长、家人。立时,雪片一样的控告信飞到县、市教育局,领导也坐不住了,几次来学校找崔其升,领导见他态度坚决,放话说,既然你已经决定了,成绩上见高低!山东省一所学校校长在评价杜郎口中学“0+45”的课堂改革时,用了八个字概括:颠覆、奇迹、震撼、敬佩。他说,杜郎口中学能有今天的成功,不算奇迹,崔校长敢于这样做才是奇迹!
如果说“10+35”,“0+45”是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的话,那么他们同时也把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为了学习可以随意走动,到黑板上写、画、作、练;可以下桌到另一同学或老师那里请教,几个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去排课本剧。同学在黑板上讲题,全班同学可以围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半圆型、方阵型皆可。黑板写满了,同学可借用水泥地面做黑板。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没有清规戒律更看不到教师的一统天下。所以,他们自己说,在课堂上有的只是学生们的心灵相约、感情奔放,普通的学生要我学,优秀的学生我要学,杰出的学生要学我。
3 创设环境解放学生
随着改革的深入,2002年新学期,开始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课桌排列变为分组排位,对面而坐。
2003年开始,他们砸掉讲台,撤掉讲桌。在砸掉讲台,撤走课桌的同时,增加黑板,提高板面利用次数,短平快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杜郎口中学各班教室的黑板多:前黑板、后黑板、北黑板、走廊黑板。黑板是学生用笔来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是建立自我反馈和知识训练及巩固的阵地,是产生自信,增强学习能力的神板。用山东省教科所原所长王积众的话说:“不能把教室内外的四面黑板等同于学生的练习簿,它有三个作用,一是通过黑板上的展示,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批改,做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知识的及时强化和巩固;二是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写到黑板上,起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作用,因而也就拓宽了学生彼此的知识面;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写字的机会。通过在黑板上写,提高了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有效地解决了人们普遍担心的计算机时代学生不会写汉字的问题”。
他们经过近8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形成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给杜郎口中学带来了什么?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是解决了“三学”问题,即厌学问题、辍学问题、升学问题。一是获得了“三赢”,即优秀生赢、较弱生赢、教师赢——学生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相长)。
关键词:生机与活力 课堂 学生动起来 课堂还给学生 解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1(c)-0166-01
蜚声国内外的杜郎口中学走过了一段由“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的改革之路。其中最富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改革是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的彻底转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是较为鲜见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 让学生“动”起来
1999年秋,杜郎口中学校长在调研的基础上,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教师“一言堂”、教学水平能力均不高等问题,校长带领教职工共同拟定出杜郎口中学第一份比较相对完整的《课堂评价标准》。上课要求:(1)课堂气氛A、微笑授课B、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2)活动形式:形式多样、情趣浓厚、寓教于乐;能体现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3)学生活动量:学生活动35分钟以上为优,30分钟以上为良,29分钟以下为一般。(4)教师基本功:A、板书有条理,能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在黑板上,版面设计美观科学。B、讲普通话。为了改变传统课堂的面貌,为了使教师们掌握教改的内涵,《课堂评价标准》还特别提出了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标准:“生龙活虎,欢呼雀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
这个《课堂评价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拉开了帷幕。该校“教育长征”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改革评价制度!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整体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到2000年7月,在全县23所初中综合评价中位居中游。
2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经过一年的改革,杜郎口中学尝到了甜头。但校长崔其升并不满足。针对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现状,明确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这一模式,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从根本上的转变。
老师困惑怀疑:“老师不讲,学生能会吗?”“如果老师不讲也行的话,那还用老师干嘛?”“老师讲学生们听的教学延续了几百上千年,还从来没听说过老师可以不讲的道理。”“我们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了半天,有时还听不明白,现在不让老师多讲,这不是胡闹吗?”家长愤怒:“我们农村的孩子上学是为了考学,这样折腾,岂不是害了孩子,坑了家长,谁家的孩子上学容易?”
面对这些不理解,学校领导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每个班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雀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在全校营造教改的氛围,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多层面开展课堂推进。学校规定领导班子要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经过校领导班子发动宣传,教师们陆续上达标课,对约20%不过关的教师,经过“扶贫工程”上过关课。
在教师群体中的这种变革是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推动之初,校长崔其升第一个上的观摩课。——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坚定了大家改革的决心。自此,杜郎口中学在自己的“自救发展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但针对“10+35”模式,在杜郎口中学仍然有部分教师暗中“对抗”。校长查课时发现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个别教师竟和他玩起了猫捉老鼠似的“迷藏”——既然不让明讲那就偷着讲:来检查时不讲,检查走了再接着讲;不让在讲台上讲,就在台下讲;怕别人发现就小声讲。更有甚者,专门安排学生把着门口“放哨”,一旦发现“敌情”,立即向老师报告,等到“险情”解除,该讲还讲。
校长崔其升意识到,假如不遏止这种苗头并任其蔓延下去,改革就会半途而废,回到老路上去。就会危及杜郎口中学未来的改革,那后果不堪设想,矫枉必须过正,唯有置之死地,乱世重典,才有可能“逼”出希望。越是想讲就偏不让讲!把事故意做“绝”未尝不是策略。校长崔其升针对此现象明确要求课堂45分钟,教师一句话、一个字也不准讲,没有商量和通融的余地,谁讲就处理谁——经济处罚,停课两周。他还更加“无理”地硬性规定,不准讲,还必须想方设法保证成绩,谁的成绩下滑,等同处理。这一决定一出台,几乎所有人都站出来反对,教师、家长、家人。立时,雪片一样的控告信飞到县、市教育局,领导也坐不住了,几次来学校找崔其升,领导见他态度坚决,放话说,既然你已经决定了,成绩上见高低!山东省一所学校校长在评价杜郎口中学“0+45”的课堂改革时,用了八个字概括:颠覆、奇迹、震撼、敬佩。他说,杜郎口中学能有今天的成功,不算奇迹,崔校长敢于这样做才是奇迹!
如果说“10+35”,“0+45”是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的话,那么他们同时也把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为了学习可以随意走动,到黑板上写、画、作、练;可以下桌到另一同学或老师那里请教,几个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去排课本剧。同学在黑板上讲题,全班同学可以围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半圆型、方阵型皆可。黑板写满了,同学可借用水泥地面做黑板。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没有清规戒律更看不到教师的一统天下。所以,他们自己说,在课堂上有的只是学生们的心灵相约、感情奔放,普通的学生要我学,优秀的学生我要学,杰出的学生要学我。
3 创设环境解放学生
随着改革的深入,2002年新学期,开始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课桌排列变为分组排位,对面而坐。
2003年开始,他们砸掉讲台,撤掉讲桌。在砸掉讲台,撤走课桌的同时,增加黑板,提高板面利用次数,短平快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杜郎口中学各班教室的黑板多:前黑板、后黑板、北黑板、走廊黑板。黑板是学生用笔来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是建立自我反馈和知识训练及巩固的阵地,是产生自信,增强学习能力的神板。用山东省教科所原所长王积众的话说:“不能把教室内外的四面黑板等同于学生的练习簿,它有三个作用,一是通过黑板上的展示,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批改,做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知识的及时强化和巩固;二是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写到黑板上,起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作用,因而也就拓宽了学生彼此的知识面;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写字的机会。通过在黑板上写,提高了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有效地解决了人们普遍担心的计算机时代学生不会写汉字的问题”。
他们经过近8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形成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给杜郎口中学带来了什么?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是解决了“三学”问题,即厌学问题、辍学问题、升学问题。一是获得了“三赢”,即优秀生赢、较弱生赢、教师赢——学生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