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校园生态资源推进初中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2008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足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是培育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科学课程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利用校内常见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校本课程,就是基于校园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开发的。它重点关注学生的动手体验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挖掘生态资源的全息育人功能,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让学生体验“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自制酸碱指示剂;校园生态资源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校与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目前,大多数学校在开发课程时往往着眼于校外资源,而校外资源往往数量不够或者获取不便,使得拓展性课程的开发遇到瓶颈。与此同时,很多校内的寶贵资源,却往往被忽视。我校为15年制学校,占地150亩,绿地面积30046平方米,校园植被覆盖率高。另外,学校各学部均拥有校园农场,其植物种植各具特色:六艺部设置“闻香园”,高中部设置“药用植物园”,初中部设置“果园”,小学部设置“菜园”。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立足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科学课程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尝试开发了“利用校内常见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校本课程。
  一、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利用校内常见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校本课程在内容上对接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酸性、碱性的概念,且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来获取知识。但是,学生往往认为只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对酸碱指示剂发现的历史和原理了解得并不多。“利用校内常见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课程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生物学科知识的热情,让学生体验“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观。
  根据这样的课程定位,笔者确立了如下四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1.通过网络查阅酸碱指示剂发现的历程,能提出可利用校园内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的猜想。
  2.动手操作,掌握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
  3.运用对比试验,对比分析各类指示剂颜色变化的情况,找出最合适做酸碱指示剂的植物,形成勇于探究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根据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会显示不同颜色的性质,能利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检验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洗发水、洗洁精、碳酸饮料、各类果汁的酸碱性,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思想。
  二、课程的实施流程
  (一)利用科学史,激发兴趣
  【演示实验】教师表演“魔术”,演示指示剂遇酸或碱溶液变色的实验。
  【学生活动】基于已学知识解释该魔术的原理。
  【教师提问】(前期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是哪位科学家最先发现并提取的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提取于何处?
  【学生查阅资料得出】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上,为了洗掉花瓣上的酸,他把花浸泡在水中。过了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变成了红色。他请助手把紫罗兰花瓣分成小片再投到其他的酸溶液中,结果花瓣都变成了红色[1]。为了得到更丰富的资料,波义耳从一些植物中提取汁液,最终从石蕊地衣中提取出变色效果好的紫色浸出液——紫色石蕊试液。
  【教师提问】植物中的色素种类繁多,那有没有像石蕊一样能做酸碱指示剂的呢?我们能在校园里寻找一些能制作酸碱指示剂的植物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魔术”引入课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回顾旧知,培养学生善于解释现象的能力。利用课前布置的查阅资料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寻科学史,增加对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校园内的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
  (二)遍访校园,采摘植物
  【学生活动】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15分钟时间,遍访校园,从校园中采摘自己认为可以制作酸碱指示剂的植物。校园内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六艺部四大区块植物类型分区明确,学生在所采摘的植物上标记名称。
  设计意图:教师不作范围的限制,意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学习不能止步于教室内,生活中处处是学习科学的场所,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态度。
  (三)设计方案,自主探究
  【教师提问】如何利用已经采摘的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
  【学生活动】
  1.以个人为单位,自主设计制作植物酸碱指示剂的方法,可以采用画图或文字表述的方式。
  2.将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随机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受到波义耳不小心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上的影响,学生往往会认为,直接在植物叶片、花瓣、果实或其他部位上滴加酸或碱,然后观察植物颜色变化即可。
  【模拟实验】教师利用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发现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模拟实验,发现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植物几乎不变色。
  【教师提问】如何解决此问题?
  【问题拆解】
  1.植物的哪一成分遇酸碱溶液会变色?
  2.如何提取该成分?
  【学生解决问题1】学生打开教师提供的锦囊包内的资料卡,进一步了解植物遇酸碱溶液变色的原因。
  【学生解决问题2】回顾“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这一实验中将叶片褪色的方法,并回忆实验注意事项,再观看蔬菜在沸水中色素流出的视频。   【学生活动】依据问题1、问题2的解决方案,重新设计改进实验方案。
  【教师讲述】花青素也可运用与溶解叶绿素相同的方法——利用5mL酒精溶液将其溶出,为加快溶解速度,可用研钵将其捣烂后充分溶解。水果可直接取其果汁使用,部分蔬菜可以利用沸水溶解出色素。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注意实验变量的控制。
  【师生活动】共同制定实验步骤:
  1.取样品在研钵中碾碎,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使其充分接触几分钟后溶出。
  2.用多层纱布过滤,得到样品色素的酒精溶液。将滤液装在小烧杯中,放在桌上备用。
  3.仔细观察试剂瓶中装有的滤液(自制酸碱指示剂)的颜色。
  4.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pH=2)、稀氢氧化钠(pH=13)溶液,然后分别使用胶头滴管滴入3滴已制成的植物色素指示剂的酒精溶液,观察其变色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完成酸碱指示剂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全体学生参与讨论,集思广益。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勇于尝试,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将存在的问题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并逐一解决攻破,帮助学生建立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这一过程十分重要。然后,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评析,再与学生共同制定方案。这样,既保證了课堂教学的可行度,也保障了学生在动手前先自主思考。
  (四)小组合作,自制酸碱指示剂
  【学生活动】依照实验步骤,小组合作制作酸碱指示剂。表1为学生的实验结果汇总表。
  【学生活动】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填写自制酸碱指示剂展板,向全班交流展示,展板内容包括小组成员、选取植物名称、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等。
  (五)总结评价,用于生活
  【学生活动】
  1.反思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小组之间合作讨论交流。
  2.将自制的酸碱指示剂带回家中,运用自制指示剂判断家中的洗衣液、洗洁精、白醋等生活用品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将课堂制作所得用于生活,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测定家中物品的酸碱性,体会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课程开发的总结与反思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校园生态资源是学生可触摸的资源。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开展科学探究,是有效进行科学教学的关键途径。从学生的身边获取教学资源,可以增添课堂的亲切感、熟悉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而初中科学课程中有多个可利用校园生态资源的内容,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5节《常见的植物》教学时,对校园植物进行实地考察并分类;在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物质的密度》一课教学时,可开展“蔬果密度测量”比赛;在八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时,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背地性等。校园生态环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场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素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校园内的生态资源分布,因地制宜,使校园生态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独特的可被利用的资源,开发科学课程资源并拓展系列课程。
  (二)学科融合,发展思维能力
  浙江省推进初中科学课程改革已经有30多年,综合科学课程在一些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全方位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突出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等。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教师应注重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其他各学科的融合,例如上述课例的教学,就融合了化学与生物的相关知识,能培养学生更为全面的思维能力。
  (三)多元评价,促进反思与进步
  学生选择的植物材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酸碱指示剂制作的成败,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状态。本节课,笔者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设计制作方案过程中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并用的思维习惯;教学后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估,引导学生在实验后有所学、有所悟。但如何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表,如何利用自评、互评或者教师评定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这些问题还有待后续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与解决。
  参考文献:
  [1]周信军,黄爱民,吴俊明.“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学案设计[J].化学教学,2011(9):33-36.
其他文献
铁磁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不仅具有传统形状记忆合金的热弹性记忆效应,在磁场作用下也表现出特殊的磁控效应。铁磁形状记忆合金输出应变较大,具有传感以及驱动双重功能,极大的拓展了形状记忆材料的应用前景,是智能材料领域的热门研究之一。其中Ni_2MnGa合金是第一种被发现具有此种特性的合金,对Ni_2MnGa合金的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然而单晶Ni_2MnGa合金易碎,不利于实际应用。因此既能
近年来,纺织品制备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织物的自动吸附夹持和移位是有待解决的技术关键之一。现有夹持织物技术包括机械夹持、静电吸附夹持、真空吸附夹持等。但是对于夹持输送织物这种具有透气、柔软等特殊性质的材料来说,现有夹持输送技术尚存在可靠性差、缺乏设计依据等问题。真空吸附夹持以其体积小、高效、质量轻、不易损伤工件、结构紧凑等优点,应用广泛。为此,本文针对织物真空吸附夹持,开展相关理论与试验研究,可为织物加工过程中织物的自动吸附输送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1)首先分析了织
随着汽车、航空航天工业的飞速发展,传统机加工生产的零部件无法同时满足轻量化要求和高强度要求,因此,采用具有高强度、高刚度和轻重量的钣金弯曲结构件替代机加工零部件就成为了必然趋势。钣金弯曲成形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由于金属材料机械性能无法保证完全一致性和传统钣金弯曲工艺固有的特点,使得钣金弯曲成形的弯曲回弹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从而无法保证钣金弯曲结构件生产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本文选取了一种汽车手刹基座弯曲结构件为实例,首先分析了采用模具弯曲成形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刀具与工件间的摩擦,特别是高速切削时,摩擦副快速上升的温度,极易短时间内导致刀具失效。过渡金属氮化物作为切削刀具的保护层,例如CrN薄膜和TiN薄膜,在当今工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薄膜的主要特点是硬度高、摩擦系数低和好的耐腐蚀性。近年来,氮化钼(Mo2N)薄膜因硬度高、摩擦系数低、与钢的附着力好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进一步降低Mo2N的摩擦系数,提高硬度,本文主要研究了Mo2N/MoS2、Mo-Al-C-N两种钼基复合薄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通过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SE
电弧增材制造是一种利用多层,多道堆叠原理,由若干层熔敷金属片层层累积叠加直接成型高致密度、高性能的三维构件的快速制造方法,它是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本文基于CMT研究以316不锈钢零件为基板的增材制造技术,选定直壁零件作为增材制造过程中的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数值仿真研究了温度场、应力场,然后分析了增材制造工艺和成形件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研究了316不锈钢CMT-3D打印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使用SYSweld软件规划有限元模
摘 要:“非指示性”理念有助于摆脱传统的“师本”课堂,其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可称为“我的学习我做主”,具体为:学习要点由学生自选与共选;新课导入由学生自主设计;新课教学由学生当命题人;课堂检测由学生当小考官;归纳巩固由学生总结和互评。当然,“非指示性”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中还要“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以教师的专业性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成长。   关键词:“非指示性”教育理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政课的议学活动设计,是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等要求,议学活动设计应该“贴近生活、贴合目标、贴紧思维、贴切情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向心力、驱动力、感染力”,落实核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经历学习的过程,即没有理解知识;二是传统的单篇教学导致学生没有自主消化理解的时间,篇与篇之间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呈碎片化和零散化。而追求理解的单元整合教学“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立足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要素,整合目标、内容、任务、资源等,进行单元一体化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理解;大概
期刊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培养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情境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从“感悟—强化—明辨—落实”中不断提升,将爱国主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情境的建构要秉持融合生成的系统观念,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逻辑,从乡土资源中寻找素材让学生感悟爱国之情,创设两难情境强化学生强国之志,精选时事话题帮助学生明辨报国之理,最终在日常
期刊
摘 要:2021年6月浙江高考地理试题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选材广泛,贴近生活,深化地理实践力;重视原理,注重综合思维的培养;以生为本,彰显人文关怀;聚焦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彰显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这样的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可通过用地理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地理的思维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用地理的价值去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