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来奇石作知己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它留给人间无尽的爱,难怪古今名人多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爱石、藏石成癖,把感情寄托在石头上,怡情明志,留下脍炙人口的趣闻。
  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最有名的石迷,他对收集石子很有兴趣,并以石为伴,他在《双石》诗中写道:“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又在《北窗竹石》中咏道:“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表明他晚年以石为伴,以慰终年。他喜欢赏石,论石,以石自比,他在《太潮石》诗写道:“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诗中对太湖石的形象,特征和意蕴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诗中提出的“小中见大”的赏石原则直到今天仍得到人们认同。这正是“方寸天地间,境比天地宽”。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钟情于石,他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所到之处广泛收集奇石,得意失意,奇石总成知巳,还写了许多咏石诗文。一次,他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一块为绿色,一块为玉白,石上山峦迤逦,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爱,就借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句命名为“仇池石”。他将这双石置于案头,每日都要玩赏一番,他曾得意地说;“仆所藏仇池石,稀世之宝也”,并在《双石诗》中写道:“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安。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往仇池”。苏东坡的这块仇池石,后来被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看中,借走不还,苏东坡不让步,便提出王诜以大画家韩干所画二马交换,为了这件事,当朝几位名人都卷了进去。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玩石如醉如痴,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故事,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米颠拜石”一直传为美谈。他曾在涟水为官,因当地毗邻美石产地——灵壁县,因而米芾藏石很多,上佳石子,他一一品题其名,藏于雅斋,“入玩则终日不出”。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谓之“握游”。他热衷于玩石引起上司的不满,《宋稗类抄》记载,按察史杨次公前经视察,责问米芾:“朝廷以千里郡付公,哪得终日弄石?”米芾从左袖中取出一块“嵌空玲珑、色极清润”的石子,在手中翻滚,问杨:“此石何如?”杨不屑一顾;米芾又从袖里摸出一块“叠峰层峦,奇巧又胜”的石子,杨仍不屑一顾;最后米芾又掏出一颗“尽天画神镂之巧”的石子,对杨说:“如此之石,哪得不爱?”杨竟一把夺之,说:“非独公爱,我亦爱也,”经登车而去。
  明代大书法家米万钟也是个石迷,他的诗画名噪一时,在六合县当县令时,时常搜购雨花石,公务之余,“衙斋孤赏,自品题,终日不倦。”他藏有18枚绝巧的奇石,分别以诗句命名,如“三山半落青天外”、“门对寒流雪满山”等,还请画家吴文仲作成《灵岩石图》,请胥子勉写成序文《灵山石子图说》,这是有摄影以前,中国最早的关于玩石的图片记载之一。他每请人观赏这些石子,都要“拭几焚香,授简命赋”,才叫书童捧上奇石,继而把客引至石斋,端出上乘美石,最后才从袖中亮出极品,可谓郑重其事。据说米万钟的夫人陆氏也是个赏石奇才,只要听到石子叩击声,就可辨别某石以文绮取胜,某石以泽润取胜,审音定品,不须目视,可见她玩石玩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现代爱国名人沈钧儒秉性坚强,特别喜爱石头,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与石居”,在这里,书架书桌、窗台上都摆满了各种形色优美的奇石,有从访问德国时在昔日希特勒“总统府”废墟上拾来的,有从访问俄罗斯时在拉兹里夫火车站旁1917年列宁住过的草棚旁拾回的,也有些朋友赠送的,因此每块石子都蕴含纪念意义。他之所以爱石,这正如他诗中写的那样:“吾生尤好石,谓足取其坚。掇拾满所居,于髯为榜焉”。他一生中把一腔感情倾注于石头,因而现代诗人郭沫若在他的“与石居”的匾额上写诗赞道:“磐磐大石固可赞,一拳之小亦可观;与石居者与善游,其性既刚且能柔;柔能为民役,刚能反寇仇。先生之风,绝超时空,何以补之,以召童蒙”。
  享誉世界画坛的现代画家张大千也酷爱收藏奇石,他客居美国洛杉矶时,曾在海滩上发现一块宛若一幅台湾地图的巨石,张大千视为珍宝,题名“梅丘”。1978年,大千移居台湾,友人将这块巨石运到台湾大千“摩耶精舍”,置放在“听寒亭”和“翼然亭”之间;而在他的故乡四川青城山,也有“听寒”和“翼寒”两亭,其间也有块“梅丘”石头,看来:张大千爱石,是用以寄托一腔故园山水之情。张大千逝世后,人们将他安葬于“梅丘”巨石之下,这正如他生前所吟:“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现代著名画家叶浅予十分爱石,他的书斋里摆满了各种奇石,搜集观赏石子成癖。一次他在香港办画展,在香港画家张玲麟家看到一块芝麻石,爱不释手,张玲麟见他如此爱石,便将那块在明妃的故乡香溪急流冒险寻得的爱物送给了他。在叶浅予的书斋里,每块石头他都能讲出有趣的故事来,有古巴海岸的珊瑚石、长江三峡的五彩石、广西红水河的苇叶纹卵石等,这些石子有的峻奇,有的圆滑彩秀,格外惹人喜爱。
  现代著名作家孙犁对收集石子很有兴趣,他说:“人在寂寞无聊时,爱上或迷上什么,那种劲头也是难以常情理喻的”。在青岛养病期间他几乎每天要到海边捡石子,把捡回石子放在水里泡着,五颜六色很美观,无事之时,他就欣赏这些新颖别致、奇形怪状的石子,心里总是舒畅的。在他家窗台上,还摆着一个大鱼缸,里面盛着许许多多被清水浸泡的石子,那赭红色的,是他从南京雨花台买到的,那白色的,是他从大连海边拾到的,还有那黄色、褐色、蓝色的石子,是他从青岛采集的,可见他对石子十分着迷。
  当代诗人牛汉对奇石情有独情,他在《记我与石头的友谊》一文中说:“生人走进我的陋室……会发现在案头和书橱里,有许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被供在显眼的地方。书、石头、再加上我,就大体形成我生存的境况”。他认为石头有“三个高洁的品性,第一,它坚硬,经得住埋没,抗得住腐化;第二,它沉默,耐得住寂寞;第三,它心中聚着不灭的火”。他还深沉地说:“与我朝夕相处的这些石头,在那漫长而困厄的岁月中拯救过我,赐予我的力量……石头与书成为我离不开的神圣存在,成为我生活和生命亲密的伴侣”。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更是爱石如命,他的书房是个石头世界,那些拾的、买的、赠的,从天南地北采集来的各色石头堆满一屋。他风趣地说:“这天下姓贾的都与石头有缘,贾宝玉不是青梗石峰上一顽石么?”爱石成癖的贾平凹有篇美文叫《丑石》,这是他最早写石头的文章,此后,他又陆续写了几十篇石头文章,且在报纸上开起了专栏,因而他又风趣地说:“我快成地质学家了”。他收集的每一块奇石都有个故事,1986年5月,贾平凹的小说《古堡》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他陪导演行走在外景地陕西米粮乡的一条河滩上时,发现了化印在一块石头上的老子李耳,贾平凹把这尊老子坐化石拿回书房,放在一个专门腾空的书架上。
其他文献
台独叫嚣更国号,疯狂威胁和平。是非曲直有公评,中华原一体,那许乱横生?  两岸同胞皆骨肉,同文同种同荣。炎黄儿女要中兴,法规规范在,分裂必严惩!
期刊
红梅笑迎金鸡唱,  八十一岁乐又康。  儿女堂前多尽孝,  党的关怀暖心房。    牢记先辈马列教,  离而不休谱新章。  鹤发更有少年志,  永作先进“红夕阳”。    注:适逢2005年2月24日我八十一岁生日,我们海洋局老干办的同志们前来贺寿,并送来了“保先”的学习材料。学之有感。
期刊
说到老年人再婚,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双方除了年龄、性格、身体状况适合外,还要妥善处理好很多相关的琐事,否则,很容易影响老人再婚的质量。  我有两位同在铁路系统工作的老同事,他们在晚年婚后活得非常愉快、幸福。他们不但能互相关心、照顾,与双方子女和睦相处,而且还在子女们的帮助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郊区盖了一处三室二厅一厨一卫,外加200平方米大院落的“别墅”,浪漫而潇洒地过上了回归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期刊
许多老年人喜爱各种各样的好花,例如梅花、玫瑰、兰花、桂花、菊花、牡丹、水仙、荷花、杜鹃等等,我也很喜爱这些好花。但我最喜爱的还是“迎春花”。  尽管中国产的“迎春花”在花卉中并不出色,是极普通而平凡不显眼的花。可是它从孕育至开放前后的艰苦奋斗的一系列作为,却充分显示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使我从中悟到了一些生命的真谛,进一步懂得怎样去做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生命才有真
期刊
忘掉年龄    “人不思老,老不将至”。心理不老,态度积极。乐观向上,洋洋得意。    忘掉怨恨    人生难免,碰碰磕磕。无怨无恨,心平气和。心理安宁,生活快乐。    忘掉悲痛    天灾人祸,失去亲人。老是悲痛,损害身心。自我解脱,振作精神。    忘掉气愤    气愤伤身,加快心跳。气血堵塞,血压升高。心胸开扩,自在逍遥。    忘掉忧愁    多愁善感,滋生疾病。容易患上,抑郁之症。不愁
期刊
有些事往往不是人们事先能预见的,原定的目标不一定能实现,而没有想过的事后来却变成了自己全力以赴的事业。鲁迅和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但他们都没有成为医生,却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大作家、大文豪、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些和当医生的初衷真是相去甚远了。  王子东同志的绘画生涯,也是她始料未及的事。她的少年时代在川南重镇泸州渡过,青年时期考入了成都华西大学(现在的川大)的家政系,读的是当一个贤妻良母主
期刊
日本投降六十春,八年抗战记犹新。  民贫国弱受人欺,落后挨打教训深。  民族复兴莫忘本,永怀先烈育后人。  继承发展向前进,奋发图强慰忠魂。    纪念遵义会议七十周年  李冀峰    播州会议航舵转,胜利长征凯歌喧。  推倒三山人民乐,迎来盛世举国欢。  注:播州即现在的遵义。
期刊
主席讲话举世闻,“四个绝不”义凛然。  情真意切善意表,是非利害祸福阐。  “九二”共识台承认,平等协商弃前嫌。  台湾人民希望寄,祖国统一万年安。    贺“三八”老年妇女门球赛  冉砚农    “三八”妇女喜气扬,佘群挂帅上战场。  南征北战不惧苦,健康长寿百年享。
期刊
谒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  杜必成  山河壮丽烁南州,漫道雄关抗寇仇。  东北中原残弹在,西南陲域炮坑留。  坚贞国士刀枪勇,狼狈洋兵战地溜。  华夏儿孙须警惕,小泉常拜罪魁头!    诗二首  周毓修    七十晋八抒怀    风雨人生路曲长,回眸皓首激情扬。  江山挚爱抒慷慨,花月疏怀耻恋狂。  笔走龙蛇追剑器,诗吟梅雪沁心香。  骥当砺志时俱进,盛世弦歌颂夕阳。    春游东山莫厘峰    莫厘
期刊
“随遇而安”亦作“随寓而安”,旧版《辞海》对该词的解释含有贬义:“剥削阶级所提倡的一种消极处世的态度。处在各种环境中都要安然自得,满足现状。”后一句的解释,尚较贴近该词的本意,称其为“消极的处世态度”,不免有失偏颇,而将这种处世态度扣上“剥削阶级”的帽子,更是大失其当。  平时,不少人爱用“随遇而安”一词来批评他人或自嘲,以至使其成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同义词。我年轻时,对此词并无深解,于活了一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