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苦是一种行为精神,懂吃苦的人能更深度的把想和做联系起来!真正的把人生价值和劳动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如今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么?不用说就是吃苦耐劳精神了。而吃苦耐劳,就一个个体来说是立世之本;就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立国之本,或者说是立族之本。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人舔犊之情的浓烈,恐怕要算全球第一了。特别是由于家庭和家族观念太强烈,孩子几乎就是整个家庭和家庭的希望,所以上辈人总是过分地溺爱和袒护下辈人。那么中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在父母的言行影响下潜移默化,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其成长与其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一,隔代教育阻止了吃苦耐劳教育的实施。受传统的影响,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主动充当保姆的角色,甚至有一种隔代亲的根深蒂固意识根植于人们的骨髓。就是父母与子女或者女婿、儿媳的关系多么恶劣和不谐调,但与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的关系却格外地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代亲。正是这种隔代亲,使上代人所有的错综复杂的爱,都倾注在了孙子代身上。同时由于与孙子代关系的亲疏,还关系到与子女代关系亲疏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所以隔代关系,就有了一些更复杂的内涵,使隔代教育人为制造了许多障碍。又由于对孙子代的教育爷奶辈总想要对得起子女们,所以大多数都纵容孙辈们。而我们的大多数孙子辈都是由爷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即便有知识的父母们,都知道让孩子吃苦耐劳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可也无法付诸行动。
其二,攀比风盛行阻碍了吃苦耐劳教育的实现。“你看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啦!”“有什么什么高档东西啦!”“多会享福啦!”“谁家的孩子基本不做什么啦!”等,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享福的。正是这种一个看一个的跟风攀比现象,惯养出了孩子身上的骄横和纨绔精神。当然,那是吃苦耐劳讲都不敢讲的,“什么年代了?还老一套,什么吃苦不吃,耐劳不耐劳的。”肯定被旁人或者孩子或者孙子抢白得干瞪眼。
其三,总替孩子设计好安乐窝的思想意识让吃苦耐劳的计划破产。父母应把吃苦耐劳的传家宝传给他们,让他们学生会自己生存。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的成果,他们才会倍加珍惜,倍感幸福。
其四,总觉得孩子还小的思想意识让吃苦耐劳流产。有人总结说:“孩子在父母眼里,再大也是孩子。”正是这种情结,使子女和上几代人之间产生了鸿沟。孩子要做什么事了,上代人总说:“你还小,等长大了再说。”“那事你别做,你还小,做不了。”不做事,哪来的吃苦耐劳精神。 吃苦耐劳,说小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着想,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这竞争日益强大的世界,你能生存得下去吗?说大点,是为了民族的存亡,也是具民族良知的表现。我们一定要着力培养下一代的吃苦耐劳精神。
2.学校教育方面
一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体,导致学生体质差,吃苦耐劳精神很差,学生体质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不平衡。
二是对快乐体育和素质教育观念的误解:首先,对快乐体育理解为:师生皆以为“嘻嘻哈哈”上体育课,高兴就行了,教师忽视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甚至有人曲解“快乐体育课”为“放羊课”。其次,把素质教育曲解为身体素质教育,认为练好身体素质就等于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于是一些学校体育课就变成了身体素质练习课,造成学生体育课单调乏味,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哪能培养学生自觉的吃苦耐劳精神。
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在长辈的溺爱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的生活中,他们有着太多太多的不适应,表现出很多不良的行为。像我们班有一位女同学张茜茜,她学习不错,但在班级的劳动中她总是想办法逃避,我让她担任英语组长她也不肯,原因只是因为当班干部忙碌,占据了她的玩耍时间……我觉得这一切说到底就是一个字“懒”,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我尝试着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首先,我找张茜茜同学谈话,告诉她要乐于为班集体服务,要有吃苦精神,给她讲关于雷锋同志的故事,使其很乐意的承担了英语组长的角色。接着,我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全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了解到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并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打算或做法。虽是面对全体学生,但张茜茜同学能感受到我的良苦用心,她在发言中说:“我今后一定改正缺点,为班级体服务,做一名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好学生……”另外,我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和多媒体,搜集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让他们写观后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进一步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通过这些措施,加之我在评价学生时,总是有意识的表扬那些在劳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在刺激与激励的双重作用下,张茜茜同学已经能按时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而且表现突出。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该同学在学校表现优秀,但在家中却很少劳动,原因是家长太爱孩子了,舍不得用孩子。为了巩固我的教育效果,我专门进行了一次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在谈话中告诉其溺爱孩子就是害孩子的道理,鼓励他们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以亲自带领孩子下田地,学习农民伯伯勤劳、俭朴、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是课堂中、书本上、网络上学不到的,但都是自身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家长接受了我的观点,并按我的建议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到现在,高诗诗同学已经做到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还学会了做饭、拖地,真真正正成为了父母干家务的小帮手。
我一直坚信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为,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能吃苦,才能开拓;能开拓,才能有所作为。在我看来,“吃苦精神”可以用8个字简单地描述一下: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然而“勤”和“恒”也正是学习的保证。
如今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么?不用说就是吃苦耐劳精神了。而吃苦耐劳,就一个个体来说是立世之本;就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立国之本,或者说是立族之本。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人舔犊之情的浓烈,恐怕要算全球第一了。特别是由于家庭和家族观念太强烈,孩子几乎就是整个家庭和家庭的希望,所以上辈人总是过分地溺爱和袒护下辈人。那么中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在父母的言行影响下潜移默化,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其成长与其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一,隔代教育阻止了吃苦耐劳教育的实施。受传统的影响,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主动充当保姆的角色,甚至有一种隔代亲的根深蒂固意识根植于人们的骨髓。就是父母与子女或者女婿、儿媳的关系多么恶劣和不谐调,但与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的关系却格外地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代亲。正是这种隔代亲,使上代人所有的错综复杂的爱,都倾注在了孙子代身上。同时由于与孙子代关系的亲疏,还关系到与子女代关系亲疏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所以隔代关系,就有了一些更复杂的内涵,使隔代教育人为制造了许多障碍。又由于对孙子代的教育爷奶辈总想要对得起子女们,所以大多数都纵容孙辈们。而我们的大多数孙子辈都是由爷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即便有知识的父母们,都知道让孩子吃苦耐劳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可也无法付诸行动。
其二,攀比风盛行阻碍了吃苦耐劳教育的实现。“你看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啦!”“有什么什么高档东西啦!”“多会享福啦!”“谁家的孩子基本不做什么啦!”等,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享福的。正是这种一个看一个的跟风攀比现象,惯养出了孩子身上的骄横和纨绔精神。当然,那是吃苦耐劳讲都不敢讲的,“什么年代了?还老一套,什么吃苦不吃,耐劳不耐劳的。”肯定被旁人或者孩子或者孙子抢白得干瞪眼。
其三,总替孩子设计好安乐窝的思想意识让吃苦耐劳的计划破产。父母应把吃苦耐劳的传家宝传给他们,让他们学生会自己生存。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的成果,他们才会倍加珍惜,倍感幸福。
其四,总觉得孩子还小的思想意识让吃苦耐劳流产。有人总结说:“孩子在父母眼里,再大也是孩子。”正是这种情结,使子女和上几代人之间产生了鸿沟。孩子要做什么事了,上代人总说:“你还小,等长大了再说。”“那事你别做,你还小,做不了。”不做事,哪来的吃苦耐劳精神。 吃苦耐劳,说小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着想,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这竞争日益强大的世界,你能生存得下去吗?说大点,是为了民族的存亡,也是具民族良知的表现。我们一定要着力培养下一代的吃苦耐劳精神。
2.学校教育方面
一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体,导致学生体质差,吃苦耐劳精神很差,学生体质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不平衡。
二是对快乐体育和素质教育观念的误解:首先,对快乐体育理解为:师生皆以为“嘻嘻哈哈”上体育课,高兴就行了,教师忽视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甚至有人曲解“快乐体育课”为“放羊课”。其次,把素质教育曲解为身体素质教育,认为练好身体素质就等于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于是一些学校体育课就变成了身体素质练习课,造成学生体育课单调乏味,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哪能培养学生自觉的吃苦耐劳精神。
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在长辈的溺爱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的生活中,他们有着太多太多的不适应,表现出很多不良的行为。像我们班有一位女同学张茜茜,她学习不错,但在班级的劳动中她总是想办法逃避,我让她担任英语组长她也不肯,原因只是因为当班干部忙碌,占据了她的玩耍时间……我觉得这一切说到底就是一个字“懒”,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我尝试着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首先,我找张茜茜同学谈话,告诉她要乐于为班集体服务,要有吃苦精神,给她讲关于雷锋同志的故事,使其很乐意的承担了英语组长的角色。接着,我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全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了解到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并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打算或做法。虽是面对全体学生,但张茜茜同学能感受到我的良苦用心,她在发言中说:“我今后一定改正缺点,为班级体服务,做一名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好学生……”另外,我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和多媒体,搜集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让他们写观后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进一步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通过这些措施,加之我在评价学生时,总是有意识的表扬那些在劳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在刺激与激励的双重作用下,张茜茜同学已经能按时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而且表现突出。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该同学在学校表现优秀,但在家中却很少劳动,原因是家长太爱孩子了,舍不得用孩子。为了巩固我的教育效果,我专门进行了一次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在谈话中告诉其溺爱孩子就是害孩子的道理,鼓励他们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以亲自带领孩子下田地,学习农民伯伯勤劳、俭朴、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是课堂中、书本上、网络上学不到的,但都是自身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家长接受了我的观点,并按我的建议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到现在,高诗诗同学已经做到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还学会了做饭、拖地,真真正正成为了父母干家务的小帮手。
我一直坚信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为,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能吃苦,才能开拓;能开拓,才能有所作为。在我看来,“吃苦精神”可以用8个字简单地描述一下: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然而“勤”和“恒”也正是学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