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秋九月,刚结束产假的我,被安排接手六年级六班的语文教学。我暗暗叫苦——早有耳闻,六年级要共读《三国演义》!可叹自己活了三十多年,除了以前出现在教科书中的篇目,还没正经读过《三国演義》呢,这可如何是好!思来想去,要求孩子们读的,作为老师起码得以身作则吧。还是赶紧买书,读书吧!
关键词:《三国演义》;阅读;感悟
开学第一周,孩子们军训。备课间隙,我就开始“啃”《三国》了。且不说初读文言文,面对诸多生字与艰涩词汇的百般不适应,单是那一个一个轮番出场的英雄人物就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更让人崩溃的是,他们一会儿投奔这个,一会儿又攻打那个。人物、事件、地点、官职,让习惯了“走马观花”阅读法的我实在是“招架不住”了。因此,一周的时间里,我只勉勉强强、马马虎虎地读了五回。
第二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周一到周五一天读一回,周末一天读两回”的读书计划,并建议孩子们利用饭前饭后及课间的零散时间来阅读,便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我们的共读计划。结果,那周周五上午统计读书成果的时候,我便遭到了“当头棒喝”——多数同学读了一两回,还有的根本就没读。回到办公室里,我甚是苦恼。后来仔细一想,自己初读《三国演义》不也是困难重重吗?何况是几乎没有任何文言文阅读经验的孩子们呢?原先孩子们利用零碎时间读的《草房子》《城南旧事》《青铜葵花》等都是通俗易懂又贴切他们生活的,如今再用这样的方式来攻《三国演义》,显然就不太合适了。
想清楚这一点,我心便明朗了许多。那周末,我将读前两回作为周末作业,多数孩子完成的还不错。
第三周,我们继续。在读的过程中,一个个人物和地名真是让人应接不暇,边读边忘是家常便饭。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在读书时圈画关键词句,总结每一页写了什么内容。每读完一回,在章节题目旁用百字左右归纳这一回的主要内容。如此一来,读书的效果果真是好了很多。我便赶紧将这个方法教给孩子们,同时,要求他们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想随手写下来。慢慢地,孩子们也开始边读书边批注了,只是批注的都是简单的感想。我便又赶紧地搜罗材料,系统地给孩子们讲了讲批注的形式和方法。
就这样,大概读到20多回的时候,我慢慢感觉到即使不这么做,也基本能记住每回的内容了,而且还有了不停读下去的欲望。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进入状态”了吧。孩子们似乎也慢慢找到了感觉,每次晚自习前或者是没有其他任务的时候,基本都是静静地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在读。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在心底里默默地欢喜。
国庆假期后,我们教研组在张晖和魏玉清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召开了一次读书分享会。1-12的序号各对应一个故事,提前两天抽序号准备故事,教研会上一一分享。刚好我当时正在思考如何召开班级读书分享会呢,便当即决定“现学现卖”,把此做法应用到我们班。具体的,在此便不详说了。
10月底的一次教研会,教研组要求出示两节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汇报课。当时我刚读完了上册,孩子们基本也读完了前45回。在确定了“做批注,品刘备”这一选题后,孩子们利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回顾所读章节,找出了与刘备有关的故事和段落,再批注,以便分享会上结合批注品析人物。甚至于有的孩子“走火入魔”到了在餐厅吃饭的时间都趴在餐桌上批注读书的程度。
分享会上,孩子围绕“刘备是个怎样的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展示、发言:
韶涵说:“从刘备泣放徐庶的故事中,我读出了刘备的仁慈。徐庶掌握了刘备这边军中的许多机密。如果他去曹操处,被曹操所用,有可能会给刘备带来灭顶之灾。孙乾建议杀徐庶,虽然残忍,也是为了大计。但刘备说自己宁死也不为这不仁不义之事。可见其仁慈。”
俊伟说:“三拒徐州中,我觉得刘备是个正人君子。在那个年代,人人为了争地盘而左征右战,徐州作为人口众多的富庶之地,是兵家必争之地。陶谦主动相让三次,刘备却坚持不受,别人再三劝说也无济于事,可见其正直。”
泓臣说“在三拒徐州中,还有一句话令我非常感动——徐州百姓拥挤于府前哭拜,恳求刘备领徐州百姓,刘备才许权领徐州牧,可见刘备深得民心。”
恩赐说:“我来补充,与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三拒荆州。刘表几次相让,刘备即使自己身处生死存亡之际,也坚持不受”
……
分享会上,孩子们结合自己所做的批注,各抒己见,品析刘备,在品析人物时有理有据,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
汇报课后,前来听课的领导们、老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其中最触动我的就是——要做到阅读和分享形式的多样化。我决定从这方面入手。
当天晚自习,我决定“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对分享会上谈到的与刘备有关的故事以及刘备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整理,并将成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天,我们又进行了写作练习,在安排任务时我还试行了“一文三写”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六七个基础弱的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故事,十个基础好读书好的同学能与人物对话,其他中间水平的同学写某个故事的读后感。这样一来,既让作文内容多样化,又照顾到了孩子们的读书和理解水平,效果还是不错的。就这样,我们品、绘、写,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立体式整理。
就在那周末,可巧,打开许久不看的电视,某卫视正在播放《三国演义》。更巧的是,当时的剧情是刘备前去东吴求亲,与我们的阅读进度相吻合。于是,我就在班级群发了个消息,建议有时间的孩子可以结合影视资料来读这一部分。之后我又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听书的应用,有文章朗读的,也有说书形式的,感觉还都不错。下一步,我也将会运用到我们的读书活动中来。
不知不觉中,自己读书已到七十回,孩子们也读完了第一本。虽然一路走的磕磕绊绊,但我相信,前方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平、越走越宽。
作者简介:
刘莉娟,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关键词:《三国演义》;阅读;感悟
开学第一周,孩子们军训。备课间隙,我就开始“啃”《三国》了。且不说初读文言文,面对诸多生字与艰涩词汇的百般不适应,单是那一个一个轮番出场的英雄人物就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更让人崩溃的是,他们一会儿投奔这个,一会儿又攻打那个。人物、事件、地点、官职,让习惯了“走马观花”阅读法的我实在是“招架不住”了。因此,一周的时间里,我只勉勉强强、马马虎虎地读了五回。
第二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周一到周五一天读一回,周末一天读两回”的读书计划,并建议孩子们利用饭前饭后及课间的零散时间来阅读,便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我们的共读计划。结果,那周周五上午统计读书成果的时候,我便遭到了“当头棒喝”——多数同学读了一两回,还有的根本就没读。回到办公室里,我甚是苦恼。后来仔细一想,自己初读《三国演义》不也是困难重重吗?何况是几乎没有任何文言文阅读经验的孩子们呢?原先孩子们利用零碎时间读的《草房子》《城南旧事》《青铜葵花》等都是通俗易懂又贴切他们生活的,如今再用这样的方式来攻《三国演义》,显然就不太合适了。
想清楚这一点,我心便明朗了许多。那周末,我将读前两回作为周末作业,多数孩子完成的还不错。
第三周,我们继续。在读的过程中,一个个人物和地名真是让人应接不暇,边读边忘是家常便饭。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在读书时圈画关键词句,总结每一页写了什么内容。每读完一回,在章节题目旁用百字左右归纳这一回的主要内容。如此一来,读书的效果果真是好了很多。我便赶紧将这个方法教给孩子们,同时,要求他们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想随手写下来。慢慢地,孩子们也开始边读书边批注了,只是批注的都是简单的感想。我便又赶紧地搜罗材料,系统地给孩子们讲了讲批注的形式和方法。
就这样,大概读到20多回的时候,我慢慢感觉到即使不这么做,也基本能记住每回的内容了,而且还有了不停读下去的欲望。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进入状态”了吧。孩子们似乎也慢慢找到了感觉,每次晚自习前或者是没有其他任务的时候,基本都是静静地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在读。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在心底里默默地欢喜。
国庆假期后,我们教研组在张晖和魏玉清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召开了一次读书分享会。1-12的序号各对应一个故事,提前两天抽序号准备故事,教研会上一一分享。刚好我当时正在思考如何召开班级读书分享会呢,便当即决定“现学现卖”,把此做法应用到我们班。具体的,在此便不详说了。
10月底的一次教研会,教研组要求出示两节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汇报课。当时我刚读完了上册,孩子们基本也读完了前45回。在确定了“做批注,品刘备”这一选题后,孩子们利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回顾所读章节,找出了与刘备有关的故事和段落,再批注,以便分享会上结合批注品析人物。甚至于有的孩子“走火入魔”到了在餐厅吃饭的时间都趴在餐桌上批注读书的程度。
分享会上,孩子围绕“刘备是个怎样的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展示、发言:
韶涵说:“从刘备泣放徐庶的故事中,我读出了刘备的仁慈。徐庶掌握了刘备这边军中的许多机密。如果他去曹操处,被曹操所用,有可能会给刘备带来灭顶之灾。孙乾建议杀徐庶,虽然残忍,也是为了大计。但刘备说自己宁死也不为这不仁不义之事。可见其仁慈。”
俊伟说:“三拒徐州中,我觉得刘备是个正人君子。在那个年代,人人为了争地盘而左征右战,徐州作为人口众多的富庶之地,是兵家必争之地。陶谦主动相让三次,刘备却坚持不受,别人再三劝说也无济于事,可见其正直。”
泓臣说“在三拒徐州中,还有一句话令我非常感动——徐州百姓拥挤于府前哭拜,恳求刘备领徐州百姓,刘备才许权领徐州牧,可见刘备深得民心。”
恩赐说:“我来补充,与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三拒荆州。刘表几次相让,刘备即使自己身处生死存亡之际,也坚持不受”
……
分享会上,孩子们结合自己所做的批注,各抒己见,品析刘备,在品析人物时有理有据,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
汇报课后,前来听课的领导们、老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其中最触动我的就是——要做到阅读和分享形式的多样化。我决定从这方面入手。
当天晚自习,我决定“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对分享会上谈到的与刘备有关的故事以及刘备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整理,并将成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天,我们又进行了写作练习,在安排任务时我还试行了“一文三写”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六七个基础弱的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故事,十个基础好读书好的同学能与人物对话,其他中间水平的同学写某个故事的读后感。这样一来,既让作文内容多样化,又照顾到了孩子们的读书和理解水平,效果还是不错的。就这样,我们品、绘、写,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立体式整理。
就在那周末,可巧,打开许久不看的电视,某卫视正在播放《三国演义》。更巧的是,当时的剧情是刘备前去东吴求亲,与我们的阅读进度相吻合。于是,我就在班级群发了个消息,建议有时间的孩子可以结合影视资料来读这一部分。之后我又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听书的应用,有文章朗读的,也有说书形式的,感觉还都不错。下一步,我也将会运用到我们的读书活动中来。
不知不觉中,自己读书已到七十回,孩子们也读完了第一本。虽然一路走的磕磕绊绊,但我相信,前方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平、越走越宽。
作者简介:
刘莉娟,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世纪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