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个体在经历灾难性或危机性事件时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危机问题。文章以266名优秀运动员为被试,探讨我国优秀运动员竞赛挫折后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优秀运动员在竞赛失败后忧伤、焦虑和失望感受强烈,自责较多,麻木和怀疑较少,否认最少;且不同性别、不同水平运动员的心理感受状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竞赛失败后,运动员的心理反应变化分为爆发期、续发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建议:心理干预应以运动员竞赛失败后的心理反应阶段为依据,干预要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且不同阶段心理干预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关键词:竞赛挫折 心理特征 变化规律 优秀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04-03
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比较严重的自然灾难和突发事故,这类灾难性事件给当事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危机问题,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创伤心理,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心理危机意味着稳定的心理平衡状态的严重破坏_。诸多研究者发现,个体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情绪、认知及行为方面的反应上,如情绪上表现出焦虑、恐惧、忧郁、悲伤及愤怒等,认知上表现出绝望、怀疑、不信任等,行为上表现出自闭、自责、沮丧、攻击、逃避等。心理危机出现后,干预应对不及时或方法不当,会对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甚至出现诸如情感解离、麻木、过度警觉、性格大变等创伤性应激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所经历的灾难性或危急性事件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难以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无法实现,其实质就是挫折。而在竞技体育领域,经历竞赛挫折或失败是每一名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也是必须经历的客观存在。作为运动员在渴望和追求胜利的同时又必须随时准备承受失败。从某种意义上看,竞技体育中更多的人是失败者,失败成为了大多数参与者在对成功和胜利的追求中必然要面对的一种结果,这也正是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所在。根据挫折理论解释,运动员受挫后,心理反应表现为情绪性反应和理智性反应。情绪性反应是指遭受竞赛挫折时伴随着的紧张、烦恼、焦虑等反应,它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如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残等心理危机。理智性反应实质上是遭受竞赛挫折后一种意志行为的表现,如审时度势、克服自卑、坚持目标、保持信念、采取积极性应对策略等,这正是运动员超越自我所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只有真正了解和准确把握运动员竞赛挫折后(特别是重大竞赛)的心理状态特征与变化规律,才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干预应对策略,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基于此,本研究借助于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我国优秀运动员竞赛挫折后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以便于教练员准确掌握运动员竞赛挫折后的心理状况,为采用有效的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相应的参考和依据。
1、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1.1.1 被试
采用自编的运动员竞赛失败心理感受状态初始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被试为北京、天津、江苏、辽宁和吉林地区的266名优秀运动员,其中健将86人,一级180人;男性150人,女性116人;年龄2207±5.22岁,训练年限为9.88±5.56年;专项分布于田径、篮球、游泳、柔道、乒乓球、射击、体操及速滑等11个大项中的25个小项。
1.1.2 测量工具
根据需要,本研究将竞赛挫折定义为竞赛失败,即比赛没有达到预定的竞赛目标,而不涉及到比赛的暂时性落后、进攻受阻等等。研究设计了半开放式访谈提纲共编制5个问题,核心问题是要求被试“讲述自己是否遭遇过重大赛事的比赛失败,如果遭遇过,请继续回答其余4个问题”,其余4个问题主要用于帮助被试提取记忆,回忆竞赛失败后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恢复期的应对干预方法以及心理基本恢复的大约时间,如“竞赛失败时,你是怎样的心理感受?”,“你是怎样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等。走访江苏、天津和辽宁地区的部分体工队,向教练员或领队讲清楚访谈目的,恳请其帮忙推荐和联系符合访谈条件要求的运动员,即在重大赛事中遭遇过竞赛失败的一级以上运动员。共计推荐受访者32人,受多种原因影响,成功访谈35人。其中健将21人,一级14人;男性20人,女性15人;年龄23.23±3.98岁,训练年限8.56±4.02年;专项分布于田径、足球、游泳、柔道、羽毛球、体操及射击7个大项中的11个小项。
访谈由3名课题组成员分别与被试一对一进行,每次访谈约为15-30分钟。访谈结束后,立即对记录的文字稿是否客观反映访谈内容征求被试意见,纠正偏差后对文字稿进行归类分析。首先对文字稿进行逐字逐行分析,提取文字的主题意义进行编码,然后请2名社会心理学专家和3名运动心理学专家与课题组成员一起比较分析编码内容,将内容相似的编码归类在一起,仔细比较主题的异同,将意义完全相同的予以合并,意义相近又略有差异的全部保留。如有关竞赛失败时的心理感受描述“失败的那一刻我感到天都塌了”和“那次比赛失败让我彻底绝望了”。将归类分析后的资料进行条目化,即依照核心意义进行文字修饰和加工,使条目句意完整化、书面化和简洁化。经过上述步骤后,最后得到有关竞赛失败后的心理感受的相关题目31个,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构成运动员竞赛失败心理感受状态初始量表。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保留16个题目,分属于忧伤、焦虑、失望、否认、麻木、自责和怀疑等7个维度,组成正式量表。正式量表的拟合指标为:X2/df=5.83,CFI=0.90,GFI=0.93,AGFI=0.88,RMSEA=0.04,分半信度为0.84,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a α系数为0.87,可见量表的测量学指标良好,可以反映出运动员在重大竞赛中比赛失败时的心理感受状态,且量表的信度较好,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 1.1.3 测量过程
在教练员或领队的帮助下,采用集体统一测试和个别单独测试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5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有效回收率为87.21%。
1.2 数据处理
测试所得数据全部录入Excel软件包,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常规性数据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的心理特征
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后的心理感受状况见表1。从表l可知,我国运动员在重要赛事中竞赛失败主要会带来忧伤、焦虑、失望、否认、麻木、自责和怀疑等7个方面上的心理感受,集中体现了竞赛失败给运动员个体的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负性影响。由于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理论中值为3,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竞赛失败后对忧伤、焦虑和失望的感受强烈,自责较多,麻木和怀疑较少,否认最少。
2.2 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后心理感受的差异特征
比较不同性别运动员在竞赛失败后心理感受的差异特征发现(见表1),女性在忧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女性在否认和怀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性,男女运动员在焦虑、失望、麻木和自责维度上的得分则无显著性差异。
比较不同运动等级在竞赛失败后心理感受的差异特征发现(见表1),健将级运动员在焦虑、否认和怀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一级运动员的得分,在忧伤、失望、麻木和自责维度上的得分则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反应,一般包含着情绪唤醒、情绪体验、情绪认知和情绪行为等成分。忧伤、焦虑和失望是典型的负性情绪,而麻木则往往是由于负性情绪过于强烈所导致的理性认知上的无法控制,自责、怀疑和否认则是典型的情绪认知。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后表现出了强烈的负性情绪,但并没有导致麻木状态。说明这种负性情绪是以宣泄和疏导为主,从情绪理论上看,负性情绪的宣泄和疏导有利于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较少怀疑表明运动员并不会因为竞赛失败就轻易怀疑自己的能力。较多自责表明,运动员面对竞赛失败更愿意从自身能力表现和比赛发挥上寻找原因。否认最少,说明运动员不愿采用逃避失败的现实获取心理上暂时安慰的策略,也从侧面反映出运动员大都可以面对比赛失败的现实,而失败并没有摧毁运动员的信念系统。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有利于运动员尽早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愈挫弥坚,有利于运动员形成坚韧顽强的心理品质。因为,从负性情绪的认知理论看,忧伤、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的重要根源是消极的信念,个体如果带着消极的认知偏见与环境互动,就有可能产生一系列怀疑、否认等退缩和不当行为,严重妨碍其适应;而适应不良的反馈又会进一步强化消极的认知倾向和信念,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可以轻易地摧毁个体的信念。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运动员竞赛失败后心理感受的7个维度中,怀疑较少,否认最少,说明我国运动员不会因为竞赛失败而轻易地走入消极信念——不良适应的恶性循环中。
女性在忧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表明竞赛失败给女性运动员带来的忧伤强于男性。忧伤类似于心境,表达的是一种弥散持久、舒缓较弱的伤感,这或许与女性的情感比较细腻而更易多愁善感的心理特性相关。女性在否认和怀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性。表明女性运动员对竞赛失败所造成的心理打击的承受力度强于男性,推测这或许与女性运动员有着更为坚强的心理坚韧性有关。
健将级运动员在焦虑、怀疑和否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一级运动员的得分,表明竞赛失败给健将级运动员所带来的紧张、不安和恐惧等负性情绪的影响明显低于一级运动员。与一级运动员相比也不会对信念系统造成过多的损伤,因而仅出现较少的怀疑和否认,或许这就是其能成长为运动健将的主要原因之一。
4、小结
人在面临压力应激事件时的心理反应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而且不同的个体各个反应阶段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均不相同。因此,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后的忧伤、焦虑、失望、否认、麻木、自责和怀疑等心理感受强度也会随着时间变化,通过访谈也同样发现很难以准确的时间去界定运动员竞赛失败后心理变化的各个阶段,但各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却具有共同的特征。因此,借助于灾难心理学关于灾后心理反应的划分方法,也可以相应地将运动员竞赛失败后的心理反应划分为爆发期、续发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建议相应的心理干预应以此为依据,同样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且不同阶段心理干预的侧重点也应各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结果所表述的是被试整体在竞赛失败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虽然这种心理特征有利于及时宣泄和疏导负性情绪来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可以帮助运动员尽早走出失败阴影、形成愈挫弥坚的优秀品质。但不能据此而排除少数个别运动员因竞赛失败出现心理危机或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因此,相应的心理干预也应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干预针对性。
关键词:竞赛挫折 心理特征 变化规律 优秀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04-03
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比较严重的自然灾难和突发事故,这类灾难性事件给当事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危机问题,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创伤心理,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心理危机意味着稳定的心理平衡状态的严重破坏_。诸多研究者发现,个体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情绪、认知及行为方面的反应上,如情绪上表现出焦虑、恐惧、忧郁、悲伤及愤怒等,认知上表现出绝望、怀疑、不信任等,行为上表现出自闭、自责、沮丧、攻击、逃避等。心理危机出现后,干预应对不及时或方法不当,会对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甚至出现诸如情感解离、麻木、过度警觉、性格大变等创伤性应激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所经历的灾难性或危急性事件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难以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无法实现,其实质就是挫折。而在竞技体育领域,经历竞赛挫折或失败是每一名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也是必须经历的客观存在。作为运动员在渴望和追求胜利的同时又必须随时准备承受失败。从某种意义上看,竞技体育中更多的人是失败者,失败成为了大多数参与者在对成功和胜利的追求中必然要面对的一种结果,这也正是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所在。根据挫折理论解释,运动员受挫后,心理反应表现为情绪性反应和理智性反应。情绪性反应是指遭受竞赛挫折时伴随着的紧张、烦恼、焦虑等反应,它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如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残等心理危机。理智性反应实质上是遭受竞赛挫折后一种意志行为的表现,如审时度势、克服自卑、坚持目标、保持信念、采取积极性应对策略等,这正是运动员超越自我所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只有真正了解和准确把握运动员竞赛挫折后(特别是重大竞赛)的心理状态特征与变化规律,才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干预应对策略,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基于此,本研究借助于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我国优秀运动员竞赛挫折后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以便于教练员准确掌握运动员竞赛挫折后的心理状况,为采用有效的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相应的参考和依据。
1、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1.1.1 被试
采用自编的运动员竞赛失败心理感受状态初始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被试为北京、天津、江苏、辽宁和吉林地区的266名优秀运动员,其中健将86人,一级180人;男性150人,女性116人;年龄2207±5.22岁,训练年限为9.88±5.56年;专项分布于田径、篮球、游泳、柔道、乒乓球、射击、体操及速滑等11个大项中的25个小项。
1.1.2 测量工具
根据需要,本研究将竞赛挫折定义为竞赛失败,即比赛没有达到预定的竞赛目标,而不涉及到比赛的暂时性落后、进攻受阻等等。研究设计了半开放式访谈提纲共编制5个问题,核心问题是要求被试“讲述自己是否遭遇过重大赛事的比赛失败,如果遭遇过,请继续回答其余4个问题”,其余4个问题主要用于帮助被试提取记忆,回忆竞赛失败后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恢复期的应对干预方法以及心理基本恢复的大约时间,如“竞赛失败时,你是怎样的心理感受?”,“你是怎样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等。走访江苏、天津和辽宁地区的部分体工队,向教练员或领队讲清楚访谈目的,恳请其帮忙推荐和联系符合访谈条件要求的运动员,即在重大赛事中遭遇过竞赛失败的一级以上运动员。共计推荐受访者32人,受多种原因影响,成功访谈35人。其中健将21人,一级14人;男性20人,女性15人;年龄23.23±3.98岁,训练年限8.56±4.02年;专项分布于田径、足球、游泳、柔道、羽毛球、体操及射击7个大项中的11个小项。
访谈由3名课题组成员分别与被试一对一进行,每次访谈约为15-30分钟。访谈结束后,立即对记录的文字稿是否客观反映访谈内容征求被试意见,纠正偏差后对文字稿进行归类分析。首先对文字稿进行逐字逐行分析,提取文字的主题意义进行编码,然后请2名社会心理学专家和3名运动心理学专家与课题组成员一起比较分析编码内容,将内容相似的编码归类在一起,仔细比较主题的异同,将意义完全相同的予以合并,意义相近又略有差异的全部保留。如有关竞赛失败时的心理感受描述“失败的那一刻我感到天都塌了”和“那次比赛失败让我彻底绝望了”。将归类分析后的资料进行条目化,即依照核心意义进行文字修饰和加工,使条目句意完整化、书面化和简洁化。经过上述步骤后,最后得到有关竞赛失败后的心理感受的相关题目31个,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构成运动员竞赛失败心理感受状态初始量表。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保留16个题目,分属于忧伤、焦虑、失望、否认、麻木、自责和怀疑等7个维度,组成正式量表。正式量表的拟合指标为:X2/df=5.83,CFI=0.90,GFI=0.93,AGFI=0.88,RMSEA=0.04,分半信度为0.84,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a α系数为0.87,可见量表的测量学指标良好,可以反映出运动员在重大竞赛中比赛失败时的心理感受状态,且量表的信度较好,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 1.1.3 测量过程
在教练员或领队的帮助下,采用集体统一测试和个别单独测试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5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有效回收率为87.21%。
1.2 数据处理
测试所得数据全部录入Excel软件包,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常规性数据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的心理特征
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后的心理感受状况见表1。从表l可知,我国运动员在重要赛事中竞赛失败主要会带来忧伤、焦虑、失望、否认、麻木、自责和怀疑等7个方面上的心理感受,集中体现了竞赛失败给运动员个体的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负性影响。由于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理论中值为3,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竞赛失败后对忧伤、焦虑和失望的感受强烈,自责较多,麻木和怀疑较少,否认最少。
2.2 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后心理感受的差异特征
比较不同性别运动员在竞赛失败后心理感受的差异特征发现(见表1),女性在忧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女性在否认和怀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性,男女运动员在焦虑、失望、麻木和自责维度上的得分则无显著性差异。
比较不同运动等级在竞赛失败后心理感受的差异特征发现(见表1),健将级运动员在焦虑、否认和怀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一级运动员的得分,在忧伤、失望、麻木和自责维度上的得分则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反应,一般包含着情绪唤醒、情绪体验、情绪认知和情绪行为等成分。忧伤、焦虑和失望是典型的负性情绪,而麻木则往往是由于负性情绪过于强烈所导致的理性认知上的无法控制,自责、怀疑和否认则是典型的情绪认知。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后表现出了强烈的负性情绪,但并没有导致麻木状态。说明这种负性情绪是以宣泄和疏导为主,从情绪理论上看,负性情绪的宣泄和疏导有利于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较少怀疑表明运动员并不会因为竞赛失败就轻易怀疑自己的能力。较多自责表明,运动员面对竞赛失败更愿意从自身能力表现和比赛发挥上寻找原因。否认最少,说明运动员不愿采用逃避失败的现实获取心理上暂时安慰的策略,也从侧面反映出运动员大都可以面对比赛失败的现实,而失败并没有摧毁运动员的信念系统。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有利于运动员尽早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愈挫弥坚,有利于运动员形成坚韧顽强的心理品质。因为,从负性情绪的认知理论看,忧伤、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的重要根源是消极的信念,个体如果带着消极的认知偏见与环境互动,就有可能产生一系列怀疑、否认等退缩和不当行为,严重妨碍其适应;而适应不良的反馈又会进一步强化消极的认知倾向和信念,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可以轻易地摧毁个体的信念。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运动员竞赛失败后心理感受的7个维度中,怀疑较少,否认最少,说明我国运动员不会因为竞赛失败而轻易地走入消极信念——不良适应的恶性循环中。
女性在忧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表明竞赛失败给女性运动员带来的忧伤强于男性。忧伤类似于心境,表达的是一种弥散持久、舒缓较弱的伤感,这或许与女性的情感比较细腻而更易多愁善感的心理特性相关。女性在否认和怀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性。表明女性运动员对竞赛失败所造成的心理打击的承受力度强于男性,推测这或许与女性运动员有着更为坚强的心理坚韧性有关。
健将级运动员在焦虑、怀疑和否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一级运动员的得分,表明竞赛失败给健将级运动员所带来的紧张、不安和恐惧等负性情绪的影响明显低于一级运动员。与一级运动员相比也不会对信念系统造成过多的损伤,因而仅出现较少的怀疑和否认,或许这就是其能成长为运动健将的主要原因之一。
4、小结
人在面临压力应激事件时的心理反应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而且不同的个体各个反应阶段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均不相同。因此,我国运动员竞赛失败后的忧伤、焦虑、失望、否认、麻木、自责和怀疑等心理感受强度也会随着时间变化,通过访谈也同样发现很难以准确的时间去界定运动员竞赛失败后心理变化的各个阶段,但各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却具有共同的特征。因此,借助于灾难心理学关于灾后心理反应的划分方法,也可以相应地将运动员竞赛失败后的心理反应划分为爆发期、续发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建议相应的心理干预应以此为依据,同样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且不同阶段心理干预的侧重点也应各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结果所表述的是被试整体在竞赛失败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虽然这种心理特征有利于及时宣泄和疏导负性情绪来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可以帮助运动员尽早走出失败阴影、形成愈挫弥坚的优秀品质。但不能据此而排除少数个别运动员因竞赛失败出现心理危机或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因此,相应的心理干预也应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干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