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公众解读历史、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文化教育机构。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博物馆也必然与时俱进。那么,当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公众服务工作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关键词:公众服务;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公众解读历史、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文化教育机构。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博物馆也必然与时俱进。目前,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总体呈现出两条轨迹:传统实体博物馆自我发展和近年来智慧博物馆探索实践。那么,当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公众服务工作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提到博物馆,我们目前接触最多的就是传统的实体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由于场地、展陈能力以及出于对文物保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能陈列展出的部分文物。导致大量藏品没有展出机会,信息量有限。比如故宫博物院,每年展出的藏品仅占藏品总量的约5%。文物的特殊性使其在开放时间、地点、陈列形式上也有不少限制,导致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得到制约,对公众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试想,当你步入博物馆,面对的不再是传统博物馆里那冷冰冰的展柜,而是通过高科技数字化虚拟制作出来的古代世界,文物摆放在远古时期它所在的位置,还有古人漫步身旁,从他们口中你可以听到千百年前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些并非天方夜谭,在E时代,无论何种展示古代文明的形式,也许都将在我们熟悉的博物馆中变为现实,如同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一样华丽登场。
一、E时代为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发展带来新方向
E时代出现的数字博物馆,为传统实体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实体的文物展示给观众,并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在实体博物馆内推出数字展厅,来实现传统陈列无法达到的展出效果。如湖北省博物馆对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及其他7件乐器进行高精度文物模型复原,对文物复原件及部分原件进行真实录音,并且统筹在一个数字平台上,通过触控屏进行操作。这套“3D古乐器演奏系统”使众多游客能够以手指敲击或者弹奏的方式对“乐器”进行自由演奏,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使游客在虚拟场景下‘触摸’并演奏古代乐器,在互动的基础上使观众感受古代文明发出的韵律。
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博物馆均已开通网上博物馆这一数字化管理、展示的平台。藉此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域,使公众能随时随地的上网参观浏览。把实体博物馆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源进行数字整合、加工、提升,并辅以多媒体设备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和信息,营造生动、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在公众教育模块提供定期专题讲座、专家面对面等服务内容,使博物馆公众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没有了时空的限制,数字博物馆让公众能在不同界面和模块间任意连接,参观展览、欣赏藏品、聆听讲座、参与学习讨论、留言建议等等,自由自在、惬意方便。
(一)E时代为实体博物馆公众服务向外打开了另一扇窗口,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得以由此窗口传递出去,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意见、建议可以从这里传输进来,极大促进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公众也加强了对博物馆的认识与了解。
(二)E时代促使博物馆潜在观众转变为实体博物馆观众。博物馆网站上高品质的3D虚拟展览、丰富的馆藏文物和数字模拟的场景,以及缤纷多彩的活动、讲座等内容,纷纷激发了公众们前往实地参观、体验现实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转而成为实体博物馆的真实观众。
(三)E时代数字博物馆成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新兴途径。世界之大,时空的距离阻碍了公众亲临实体博物馆参观的脚步,但他们却可以在数字博物馆里徜徉。数字博物馆提供的虚拟展览和对博物馆馆藏珍品的3D展示,加深了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和了解,赢得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和传播。
(四)E时代网上博物馆是博物馆进行远程第二课堂教育的活动课堂。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博物馆第二课堂的远程教学更为方便快捷,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远程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公众,将博物馆内丰富的展示资源、馆藏文物和研究成果利用数字技术制作成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网站上提供在线教学项目及下载,进行远程教学。并在特定的时段内,由博物馆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为学习者答疑解惑及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二、E时代智慧博物馆是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
2014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第六届博物馆博览会上,科技创新成为当仁不认的主题。E时代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博物馆与科技开发公司的合作日益加深,云计算、互联网和4G等信息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博物馆中。合作内容涵盖了博物馆展陈设计搭建、高科技产品开发、文物修复、文创产品开发、文化传播等几十个门类。各类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更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互联网络获取资讯,这一发展趋势给数据信息的管理和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为博物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服务提供了更强的技术保障。智慧博物馆,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理念呼之欲出。
公众的需要既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生命所系,也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用多维互动展示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无缝交流,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是智慧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内涵所在。步入博物馆,实现WIFI全覆盖,让你体验到手机飞速上网的乐趣。通过无线网络,你的手机、IPAD、电脑等一切智能终端均可获得博物馆方方面面的信息。不用毫无头绪的东问西问。展厅在哪里?讲解员在哪里?洗手间在哪里?优选参观路线是什么?一切的一切尽在掌握、了然于心,简单而从容。 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智慧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博物馆如何在新技术时代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重点围绕博物馆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知识、心理、行为、需求等各类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从保障藏品安全、提高展陈质量、改善参观体验、优化服务内容等目标需求出发,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今后,这种外部管理还将由观众服务发展到社会服务,实现对社区、学校、社会团体、企业、媒体及一般公众的全面覆盖。
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公众推出智慧服务的理念,并做了诸多有益尝试。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博物馆公众服务新体验。其服务方式主要有:虚拟参观、互动展览、数字导览、信息推送等。网络3D虚拟展示采用三维全景、超高清摄影、互联网快速浏览等高科技手段,让公众在家中就可轻松游历各大博物馆。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宫”iPad应用软件,就可以通过虚拟主人公的视角游览故宫,系统还带有每个景点的语音讲解,可以使用户将有趣的历史知识与全景式故宫图像结合起来,使观众足不出户领略故宫的魅力。数字导览方便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还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看”到复原的遗址、重现的场景,获得深度的历史信息。
三、E时代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E时代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方向与发展模式,但就现实而言,E时代博物馆建设及公众服务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数字化建设千馆一面,公众反应差。如:滥用声光电技术;3D虚拟博物馆内容粗制滥造;数字信息单向传递,不考虑观众切身感受,毫无时效性、真实感不强;有的博物馆数字展厅观众寥寥无几,影片时长控制不合理,播放展览背景的多媒体影片鲜有观众看完。展厅自助导览设备不够醒目,内容较为简单空泛,几乎无人问津。博物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形成一座座信息孤岛。
(二)对智慧博物馆的认知与技术水平不协调。博物馆管理人员看不清智慧博物馆建设对于提高博物馆整体管理水平和发展的重要性,忽略基础的数字平台构建只在意新鲜的虚拟展示。未与时俱进的观念阻碍了智慧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与其相关的技术、信息资源、设备、知识产权保护等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和制订相对滞后,已建成的数字博物馆系统平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为未来智慧博物馆整合和网络资源共享传播埋下隐患。
(三)经费预算问题是制约E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数字化高科技需要使用的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虽然前景美好,奈何成本过高,与博物馆的经费预算相距甚远,诸多经费不足的博物馆普遍只能望尘莫及。
综上所述,就目前而言,智慧博物馆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国内众多博物馆距离实现智慧化还任重道远。然而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不懈努力做出有益的尝试,将进一步推进E时代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让公众更畅快地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韵;博物馆也得是智慧的——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8日
[2]孟欣;从数字化到智慧化: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中国文化报》;2014年10月30日[3]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中国博物馆》;2013年04期
关键词:公众服务;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公众解读历史、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文化教育机构。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博物馆也必然与时俱进。目前,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总体呈现出两条轨迹:传统实体博物馆自我发展和近年来智慧博物馆探索实践。那么,当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公众服务工作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提到博物馆,我们目前接触最多的就是传统的实体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由于场地、展陈能力以及出于对文物保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能陈列展出的部分文物。导致大量藏品没有展出机会,信息量有限。比如故宫博物院,每年展出的藏品仅占藏品总量的约5%。文物的特殊性使其在开放时间、地点、陈列形式上也有不少限制,导致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得到制约,对公众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试想,当你步入博物馆,面对的不再是传统博物馆里那冷冰冰的展柜,而是通过高科技数字化虚拟制作出来的古代世界,文物摆放在远古时期它所在的位置,还有古人漫步身旁,从他们口中你可以听到千百年前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些并非天方夜谭,在E时代,无论何种展示古代文明的形式,也许都将在我们熟悉的博物馆中变为现实,如同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一样华丽登场。
一、E时代为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发展带来新方向
E时代出现的数字博物馆,为传统实体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实体的文物展示给观众,并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在实体博物馆内推出数字展厅,来实现传统陈列无法达到的展出效果。如湖北省博物馆对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及其他7件乐器进行高精度文物模型复原,对文物复原件及部分原件进行真实录音,并且统筹在一个数字平台上,通过触控屏进行操作。这套“3D古乐器演奏系统”使众多游客能够以手指敲击或者弹奏的方式对“乐器”进行自由演奏,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使游客在虚拟场景下‘触摸’并演奏古代乐器,在互动的基础上使观众感受古代文明发出的韵律。
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博物馆均已开通网上博物馆这一数字化管理、展示的平台。藉此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域,使公众能随时随地的上网参观浏览。把实体博物馆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源进行数字整合、加工、提升,并辅以多媒体设备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和信息,营造生动、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在公众教育模块提供定期专题讲座、专家面对面等服务内容,使博物馆公众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没有了时空的限制,数字博物馆让公众能在不同界面和模块间任意连接,参观展览、欣赏藏品、聆听讲座、参与学习讨论、留言建议等等,自由自在、惬意方便。
(一)E时代为实体博物馆公众服务向外打开了另一扇窗口,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得以由此窗口传递出去,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意见、建议可以从这里传输进来,极大促进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公众也加强了对博物馆的认识与了解。
(二)E时代促使博物馆潜在观众转变为实体博物馆观众。博物馆网站上高品质的3D虚拟展览、丰富的馆藏文物和数字模拟的场景,以及缤纷多彩的活动、讲座等内容,纷纷激发了公众们前往实地参观、体验现实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转而成为实体博物馆的真实观众。
(三)E时代数字博物馆成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新兴途径。世界之大,时空的距离阻碍了公众亲临实体博物馆参观的脚步,但他们却可以在数字博物馆里徜徉。数字博物馆提供的虚拟展览和对博物馆馆藏珍品的3D展示,加深了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和了解,赢得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和传播。
(四)E时代网上博物馆是博物馆进行远程第二课堂教育的活动课堂。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博物馆第二课堂的远程教学更为方便快捷,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远程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公众,将博物馆内丰富的展示资源、馆藏文物和研究成果利用数字技术制作成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网站上提供在线教学项目及下载,进行远程教学。并在特定的时段内,由博物馆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为学习者答疑解惑及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二、E时代智慧博物馆是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
2014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第六届博物馆博览会上,科技创新成为当仁不认的主题。E时代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博物馆与科技开发公司的合作日益加深,云计算、互联网和4G等信息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博物馆中。合作内容涵盖了博物馆展陈设计搭建、高科技产品开发、文物修复、文创产品开发、文化传播等几十个门类。各类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更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互联网络获取资讯,这一发展趋势给数据信息的管理和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为博物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服务提供了更强的技术保障。智慧博物馆,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理念呼之欲出。
公众的需要既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生命所系,也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用多维互动展示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无缝交流,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是智慧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内涵所在。步入博物馆,实现WIFI全覆盖,让你体验到手机飞速上网的乐趣。通过无线网络,你的手机、IPAD、电脑等一切智能终端均可获得博物馆方方面面的信息。不用毫无头绪的东问西问。展厅在哪里?讲解员在哪里?洗手间在哪里?优选参观路线是什么?一切的一切尽在掌握、了然于心,简单而从容。 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智慧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博物馆如何在新技术时代为公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重点围绕博物馆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知识、心理、行为、需求等各类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从保障藏品安全、提高展陈质量、改善参观体验、优化服务内容等目标需求出发,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今后,这种外部管理还将由观众服务发展到社会服务,实现对社区、学校、社会团体、企业、媒体及一般公众的全面覆盖。
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公众推出智慧服务的理念,并做了诸多有益尝试。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博物馆公众服务新体验。其服务方式主要有:虚拟参观、互动展览、数字导览、信息推送等。网络3D虚拟展示采用三维全景、超高清摄影、互联网快速浏览等高科技手段,让公众在家中就可轻松游历各大博物馆。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宫”iPad应用软件,就可以通过虚拟主人公的视角游览故宫,系统还带有每个景点的语音讲解,可以使用户将有趣的历史知识与全景式故宫图像结合起来,使观众足不出户领略故宫的魅力。数字导览方便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还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看”到复原的遗址、重现的场景,获得深度的历史信息。
三、E时代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E时代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方向与发展模式,但就现实而言,E时代博物馆建设及公众服务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数字化建设千馆一面,公众反应差。如:滥用声光电技术;3D虚拟博物馆内容粗制滥造;数字信息单向传递,不考虑观众切身感受,毫无时效性、真实感不强;有的博物馆数字展厅观众寥寥无几,影片时长控制不合理,播放展览背景的多媒体影片鲜有观众看完。展厅自助导览设备不够醒目,内容较为简单空泛,几乎无人问津。博物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形成一座座信息孤岛。
(二)对智慧博物馆的认知与技术水平不协调。博物馆管理人员看不清智慧博物馆建设对于提高博物馆整体管理水平和发展的重要性,忽略基础的数字平台构建只在意新鲜的虚拟展示。未与时俱进的观念阻碍了智慧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与其相关的技术、信息资源、设备、知识产权保护等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和制订相对滞后,已建成的数字博物馆系统平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为未来智慧博物馆整合和网络资源共享传播埋下隐患。
(三)经费预算问题是制约E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数字化高科技需要使用的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虽然前景美好,奈何成本过高,与博物馆的经费预算相距甚远,诸多经费不足的博物馆普遍只能望尘莫及。
综上所述,就目前而言,智慧博物馆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国内众多博物馆距离实现智慧化还任重道远。然而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不懈努力做出有益的尝试,将进一步推进E时代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让公众更畅快地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韵;博物馆也得是智慧的——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8日
[2]孟欣;从数字化到智慧化: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中国文化报》;2014年10月30日[3]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中国博物馆》;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