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的措施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8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痊愈者27例,好转者7例,无效者4例,临床治愈率为71.1%,总有效率为89.5%。结论: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眩晕症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医 辨证治疗 眩晕症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0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6-02
眩晕是由于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运动性幻觉。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昏),病因较复杂。真性眩晕也称周围性或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呈阵发性的外物或本身的旋转、倾倒感、堕落感,症状重,多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数十秒至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者,多见于前庭外周性病变;假性眩晕又称中枢性或脑性眩晕,患者多感到外物或自身的摇晃不稳感,或左右或前后晃动,注视活动物体时,或嘈杂环境下加重。症状较轻,伴发植物神经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月之久,多见于脑部和眼部等疾患。西医通常采用病因治疗加对症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手术破坏迷路或切断前庭神经来治疗,但眩晕症症状重,易复發,故西医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不是十分良好。因此,近年来中医辨证疗法逐渐成为治疗眩晕症的首选。为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的措施及临床疗效,本文特选取本院收治的38例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眩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8例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眩晕症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龄为31-77岁,平均为51岁;38例患者中颈椎病者11例,高血压病者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5例,美尼尔氏综合征者4例,迷路炎者3例,前庭神经炎者3例,神经衰弱者2例,原因不明者3例。
1.2 临床表现。眩晕多为肝肾的病理变化,由风、痰、虚等因素造成,其症有挟痰、挟火、中虚、下虚,也有治胆、治胃、治肝之分[1]。①肝阳上亢型患者通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因烦劳或恼怒头晕加重,面红,性情急躁,舌红苔薄,弦脉;②痰湿中阻型患者多表现为眩晕伴恶心,头重如蒙,胸闷少食,嗜睡,舌苔白腻,滑脉;③气血亏虚型患者通常表现为眩晕绵绵,动则加剧,劳累则发,面色少华,神疲懒言,舌淡,边有齿痕,脉细;④肾精不足型患者表现为眩晕神委,健忘少寐,耳鸣腰酸,舌质淡红,脉沉细。⑤眩晕伴发症状:a.自主神经症状:血压变化,出汗,面色苍白,腹泻;b.耳部症状:耳聋,耳鸣,耳闷;c.眼部症状:眼前发黑,复视,视物模糊;d.颈部症状:颈项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e.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意识障碍,感觉运动障碍,语言或构音障碍等。
1.3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确定诊断:①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头胀旋转,轻者闭目可减轻或消失,重者如坐车船般,严重者甚至仆倒在地。②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夜寐差,进食差,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症状突发,或反复发作。④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疾病等。⑤测血压,血常规及红细胞数,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做CT、磁共振检查。所有患者均CT、MRI等必要检查,诊断符合西医《神经病学》中眩晕症的诊断标准。
1.4 治疗方法:①肝阳上亢型:治疗宜平肝熄风,可选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进行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用夏枯草膏或全天麻胶囊进行治疗;②痰湿中阻型患者治疗宜燥湿化痰,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对于痰湿中阻型的内耳眩晕症患者还可选用泽泻汤进行治疗;③气血亏虚型患者需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可用归脾汤或益气聪明汤进行治疗。其中归脾汤多用于气血亏虚性眩晕者,而益气聪明汤可用于气虚清阳不升为主者;④肾精不足型患者应补益肾精,常用杞菊地黄丸或杞菊地黄汤剂来治疗,对于肾精不足偏于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而对于肾精不足偏阳虚的患者可用金匮肾气丸。
1.5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来评定治疗效果。①痊愈:眩晕症状及相关体征消失,辅助检查结果显示一切基本正常,并且随访1年无复发;②好转:眩晕症状和临床表现均明显缓解,辅助检查也有改善,随访半年仅有轻度眩晕发作;③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辅助检查无改善。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2 结果
38例患者的眩晕症状及临床表现均有所改善,其中痊愈者27例,好转者7例,无效者4例,临床治愈率为71.1%,总有效率为89.5%。依据中医辨证分型38例患者中肝阳上亢者11例,治愈9例,好转1例,无效1例;痰湿中阻者10例,其中治愈7例,好转1例,无效2例,气血亏虚者9例,痊愈者6例,好转3例;肾精不足者8例,其中痊愈者5例,好转2例,无效1例。
3 讨论
《医学心悟》中有云: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眩晕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病因十分复杂。《素问》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多由于风火,风火皆属于阳,阳主于动,两动相搏,则为眩晕;《景岳全书·眩远》中指出“无虚不作眩”,强调从虚论治;《丹溪心法·头脑》则偏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主张从痰论治,治痰为先。鉴于眩晕症患者的病因复杂,西医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往往无法有效改善病症,而中医则可以在病因不确定的情况下实施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中药辨证治疗眩晕症的同时还可综合调理其机体而减少症状的复发。祖国医学认为眩晕症分为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针对不同分型选用不同治疗的辨证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文中对患者施行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5%,而临床治愈率也达到了71.1%,表明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眩晕症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23
关键词:中医 辨证治疗 眩晕症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0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6-02
眩晕是由于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运动性幻觉。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昏),病因较复杂。真性眩晕也称周围性或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呈阵发性的外物或本身的旋转、倾倒感、堕落感,症状重,多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数十秒至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者,多见于前庭外周性病变;假性眩晕又称中枢性或脑性眩晕,患者多感到外物或自身的摇晃不稳感,或左右或前后晃动,注视活动物体时,或嘈杂环境下加重。症状较轻,伴发植物神经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月之久,多见于脑部和眼部等疾患。西医通常采用病因治疗加对症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手术破坏迷路或切断前庭神经来治疗,但眩晕症症状重,易复發,故西医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不是十分良好。因此,近年来中医辨证疗法逐渐成为治疗眩晕症的首选。为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的措施及临床疗效,本文特选取本院收治的38例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眩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8例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眩晕症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龄为31-77岁,平均为51岁;38例患者中颈椎病者11例,高血压病者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5例,美尼尔氏综合征者4例,迷路炎者3例,前庭神经炎者3例,神经衰弱者2例,原因不明者3例。
1.2 临床表现。眩晕多为肝肾的病理变化,由风、痰、虚等因素造成,其症有挟痰、挟火、中虚、下虚,也有治胆、治胃、治肝之分[1]。①肝阳上亢型患者通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因烦劳或恼怒头晕加重,面红,性情急躁,舌红苔薄,弦脉;②痰湿中阻型患者多表现为眩晕伴恶心,头重如蒙,胸闷少食,嗜睡,舌苔白腻,滑脉;③气血亏虚型患者通常表现为眩晕绵绵,动则加剧,劳累则发,面色少华,神疲懒言,舌淡,边有齿痕,脉细;④肾精不足型患者表现为眩晕神委,健忘少寐,耳鸣腰酸,舌质淡红,脉沉细。⑤眩晕伴发症状:a.自主神经症状:血压变化,出汗,面色苍白,腹泻;b.耳部症状:耳聋,耳鸣,耳闷;c.眼部症状:眼前发黑,复视,视物模糊;d.颈部症状:颈项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e.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意识障碍,感觉运动障碍,语言或构音障碍等。
1.3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确定诊断:①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头胀旋转,轻者闭目可减轻或消失,重者如坐车船般,严重者甚至仆倒在地。②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夜寐差,进食差,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症状突发,或反复发作。④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疾病等。⑤测血压,血常规及红细胞数,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做CT、磁共振检查。所有患者均CT、MRI等必要检查,诊断符合西医《神经病学》中眩晕症的诊断标准。
1.4 治疗方法:①肝阳上亢型:治疗宜平肝熄风,可选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进行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用夏枯草膏或全天麻胶囊进行治疗;②痰湿中阻型患者治疗宜燥湿化痰,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对于痰湿中阻型的内耳眩晕症患者还可选用泽泻汤进行治疗;③气血亏虚型患者需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可用归脾汤或益气聪明汤进行治疗。其中归脾汤多用于气血亏虚性眩晕者,而益气聪明汤可用于气虚清阳不升为主者;④肾精不足型患者应补益肾精,常用杞菊地黄丸或杞菊地黄汤剂来治疗,对于肾精不足偏于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而对于肾精不足偏阳虚的患者可用金匮肾气丸。
1.5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来评定治疗效果。①痊愈:眩晕症状及相关体征消失,辅助检查结果显示一切基本正常,并且随访1年无复发;②好转:眩晕症状和临床表现均明显缓解,辅助检查也有改善,随访半年仅有轻度眩晕发作;③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辅助检查无改善。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2 结果
38例患者的眩晕症状及临床表现均有所改善,其中痊愈者27例,好转者7例,无效者4例,临床治愈率为71.1%,总有效率为89.5%。依据中医辨证分型38例患者中肝阳上亢者11例,治愈9例,好转1例,无效1例;痰湿中阻者10例,其中治愈7例,好转1例,无效2例,气血亏虚者9例,痊愈者6例,好转3例;肾精不足者8例,其中痊愈者5例,好转2例,无效1例。
3 讨论
《医学心悟》中有云: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眩晕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病因十分复杂。《素问》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多由于风火,风火皆属于阳,阳主于动,两动相搏,则为眩晕;《景岳全书·眩远》中指出“无虚不作眩”,强调从虚论治;《丹溪心法·头脑》则偏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主张从痰论治,治痰为先。鉴于眩晕症患者的病因复杂,西医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往往无法有效改善病症,而中医则可以在病因不确定的情况下实施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中药辨证治疗眩晕症的同时还可综合调理其机体而减少症状的复发。祖国医学认为眩晕症分为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针对不同分型选用不同治疗的辨证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文中对患者施行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5%,而临床治愈率也达到了71.1%,表明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眩晕症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