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哪位大师、把13世纪世界诗圣经典引入中国清真寺教材?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sa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13世纪世界诗圣经典",指的是中古时期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被世界誉为极具崇高人道主义思想的世界文化名人萨迪及其名作《花园》等。萨迪名作被公认为"经典",乃因他广阔视野和开阔胸襟融入大量平易简练、明白晓畅、清新自然的民间谚语、格言、警句等;借其时具地气的质朴流畅的底层语言、民间智慧,抒发并深化了对人世嫉恶如仇、仁善至上而普爱人类的伊斯兰文化情感的主题。萨迪饱含平民激情,体现了13世纪其
其他文献
笔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发现当前甘青两省的"花儿"传承在传承人、传承时间和传承空间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笔者针对其主要问题,就政府主导下如何保障民众参与权、保护整体文化生态、避免过度商业化、积极支持学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等方面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
期刊
云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纳忠教授在1957年3月14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清代云南回族人与伊斯兰教文化》一文中说:“云南回族对伊斯兰学术的教学与研究,大约开始于元代……可以考得出的,大概开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云南回族人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一2月14日下午,当我接到林老归真的电话后,我第一反应是订机票,去北京,践行我们最后的约会!当晚11点半我到达北京。2月15日上午,我赶到位于牛街教子胡同小寺街的西城区回民殡仪馆,想探望“埋体”,只隔着冷藏室厚厚的铁门,为林老做了“杜阿宜”。16日晨礼后,我随众人最后一次探望“埋体”,其后跟随牛街礼拜寺“伊玛目”站了“者那则”,并到北京市回民公墓,和众人一起抬“埋体”、下葬,念“苏勒”(经文)。
2015年4月11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土族《格萨尔》说唱”中期总结及规划会议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顺利召开,特别对《格萨尔》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建成了“格萨尔文化展厅”,甘肃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薛占平、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烨分别发言,肯定了此项工作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为新建成的“格萨尔文化展厅”举行了揭牌仪式。
今年是羊年。羊年舂节,我们诚祝我刊新老作者和广大读者“三羊开泰”!有留学生和蒙古、藏、维吾尔等民族研究生问:为什么只是三只羊就“吉利”呢?老师答曰:古时中国阳、羊、祥三字谐音同声,羊也指阳。由此“三羊”实指“三阳”(古书《周易》里以卦象变化引申出从农历十一月冬至后、十二月和正月分别是一阳生,二阳生和三阳生);或又说一天里太阳的朝阳:启明,正阳:中天,夕阳:辉照。部表示其时阳光勃勃生机。“泰”是安宁,善、好之意。
我理解的圆桌恳谈会,就是话题谈得稍微轻松一点,所以我准备的发言和前面的先生稍稍有些不同。我想,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学科的领军人物,我就从领军人物这个角度,说说郝苏民先生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一是郝先生具有广博的学术积累。其实,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非常需要这种基本素养。这方面,郝先生是我们的一个典范。他的文史哲研究,还有文艺创作,都展示了这种才能。而且还有语文学,刚才贺电里谈到他关于八思巴文碑文的研究。
首先向今天与会领导,各位老师、朋友深深鞠躬,表示诚挚感谢! 我校返四门专业同仁欲办学科建设研讨谋划已久,今天这半天会,形虽“仪式”,意不寻常;会前会后的践行叙述,研讨、共识等的操作、实施,仍在进行时态中。所以,我“登台”非“总结”越俎代庖,仅以个人身份对诸君参与研讨,郑重诚表致意并作一二解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