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认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家的心目中,梁思成的“认真”是出了名的。就拿1937年他到五台山佛光寺考察的事来说吧,不論是从殿宇的外形还是从石经幢都能看出,这座寺是唐代的建筑。但梁思成不死心,为了求得更直接的证据,他从附近村庄里借来高大的梯子,端着脸盆拿着刷子,把几道梁都刷洗干净,终于在一道梁上看到了褪色的题记:“唐大中十一年重建”,才放心地离开。
  1938年4月,西南联大,也就是北大、清华、南开的联合大学开始创立,对校长梅贻琦交给的设计方案,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进行了认真的设计,两个月的时间内五易其稿,因为资金的缺乏,他们高楼改矮楼,矮楼改平房,最后将砖墙改为土墙,梁思成始终认认真真地工作。但当校长让他把房顶的青瓦变成茅草时,梁思成再也按捺不住愤怒的心情,他把图纸砸在梅贻琦的办公桌上,质问梅贻琦,这样的土墙茅草房,还用得着一个建筑学教授呕心沥血地设计吗?
  1944年夏天,盟军准备轰炸中国的日军占领区,盟军司令让梁思成看看轰炸时要保护哪些古建筑。梁思成把圈了不少红圈的图纸交给司令部时说,还有两个城市也需要保护,但这两个城市不在中国,是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美国人虽然感到奇怪,但在第二年夏天轰炸日本时,还是没有轰炸这两个城市。让这两个城市的很多古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所以日本人对这件事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这两个城市的恩人。
  1947年,梁思成在北京大学开设过“中国建筑史课程”,他在给同学们上完最后一节课说:“课上完了,还是考一考吧,大家说说怎么考?”见没有人发言,他以为大家都是选课的,又让选课的同学举手,见还是没人举手,他自言自语道:“原来都是旁听的,谢谢大家捧场。”说完作了一个大揖扬长而去。他对教学的认真,还表现在当清华大学系主任时,给同学们上“建筑概论”课,为了让大家明白“尺度”的含义,他先画了一只小狗,又在小狗的旁边画了一座与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狗窝。他又在狗的旁边画了一个大的屋子,再问学生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房子。梁思成笑了,说这就是“尺度”的含义。他的这个讲解,同学们没有不懂的。
  1955年,林徽因去世,梁思成没忘与林徽因的约定,“谁先死,活着的人都要为对方设计墓碑,连图也要亲自画,不能找人代替”。梁思成亲自为林徽因设计了墓碑并亲自画了图,在这块墓碑上,还有金岳霖题写的挽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梁思成的“认真”又可见一斑。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常把混日子消磨时光的人说成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字里行间都说明和尚的钟是非常好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和尚的钟真的那么好撞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说和尚的钟好撞,只不过是我们俗人的一厢情愿,说明我们俗人看的只是表面现象,并不了解和尚的个中甘苦。  就拿“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里的钟声来说吧,它要求撞钟的和尚必须在二十分钟内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后一下一定是敲在十二点整
期刊
五四运动从1919算起,至今已经100年,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五四运动是一段不能忘怀的追忆,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五四运动的浪潮前后,有着一个个“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身影。  罗家伦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刊物《新潮》杂志的主编之一,也是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起草者,更是五四运动中重要的学生代表人物。罗家伦进入北大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影响下,他和傅斯年、顾颉刚等人为提倡文学革命而创办《
期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年份,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徹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五四运动的展开,让中国工人阶级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也让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启蒙性和开创性独立于中国社会进程,
期刊
人们思想的改变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学的改变也是如此。从晚清起就开始酝酿的“言文合一”的语言变革,在新文化运动中积蓄力量,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又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将这场惊天动地的变革推向高潮……从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到1927年冬后期创造社活动提倡革命文学运动,这短短的十年对于文届不啻于海啸地震般的震撼。在这场震动中,不仅仅有零余者的哀叹,更有
期刊
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历史跨越,都伴随着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  春秋戰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圣人先贤纷纷若书说,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景象,推动中国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14至18世纪,欧中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继兴起,推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1840年以后,封建中国日益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在此来到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  辛
期刊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它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国运,从中衍生出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启发了无数中华儿女,激励和鼓舞着广大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  五四运动孕育了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其中的核心。自鸦片战争以降,到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中国人已为救亡图存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
期刊
琵琶的一重性格,是属于北方风沙的霹雳弦惊,即使在昭君手上,也是哀怨里不减风霜北地之意;  而琵琶的另一重性格,是属于江南丝竹的悠扬婉转,是更贴近女儿情的一种委婉动人。  将琴代语,聊写衷肠,琵琶斜倚在女子怀中,总像是殷殷切切、等同于女性的诉说。  似乎,琵琶的一个文化标签,就是专属于女子的标签。  最著名的女性与琵琶的词作,要数宋代晏几道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
期刊
唐时高人通过品茶诠释时间:时间是在空间里完成的,空间是在山水间完成的,山水是在品茶中完成的,品茶是在诗人心中完成的。  唐时的品茶费时较多,关键在煮;到宋时茶是点出来的,时间就费在那后面的斗茶之上;再后来到明时的冲泡,那时间就费在了“孵茶馆”上。无论唐煮、宋点还是明冲泡,总之,都是让人停下来,面对世界,或者反观内心。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从前读到此诗,心中便是一幅画:李白背对着我席地
期刊
池者,自然不大。一汪水,一洼塘,寻寻常常。但只需几片莲,一两朵静静的绽放,这随处可见的一汪水泊就立显不凡,有着特别的气场。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被喻之“花之君子”。  离我们九百多年前的某日,—个叫周敦颐的儒者,伫立赣州的—个莲池边,凭栏放目,触景生隋,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抒写出莲之高洁风
期刊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如他所说,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为了中国站起来,为了平等、民主、自由,曾经有那么一代人,愿意从学校、工厂走出去,凭着自己的思想、青春和热血,去拼搏,去奋斗。他们,就是五四新青年,真正的少年中国,正是从他们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