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倍访华看中日关系走向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l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邀嘉宾
  ■ 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保筠
  ■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刘江永
   主持人 人民论坛记者 蒋海洋
  
  2006年10月8日至9日,新当选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了“旋风式”访问,引起亚洲和世界的普遍关注。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将对促进亚太地区稳定与发展,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期我们约请了两位专家就安倍首相访华与中日关系走向问题进行解读。
  人民论坛:在小泉时代,中日关系日趋恶化。安倍就任后,多次表态要修补亚洲外交,并表示要首先恢复日中、日韩首脑会谈。那么,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如何?安倍是怎么修复的?
  杨保筠: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过去执政5年间顽固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导致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中日关系降至冰点。这不仅使日本的盟国美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感到忧虑,也损害了其本国利益和国际形象。
  安倍就职后在国会参众两院回答各党代表质询时多次表示,日中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改善处于冷淡状态的日中关系,为构筑日中面向未来的关系而努力。他希望日中举行首脑会晤,就相互的想法、目标和理想举行坦诚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赖关系。
  为了实现访华,安倍在不可能被回避的历史问题方面多次释放善意。出任首相后,他在国会回答有关历史问题的质询时表示,政治家对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发表意见,具有外交和政治上的意义。他数次引用“村山谈话”说,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应当基于对战争在国内外造成巨大损害这一事实进行反省。
  人民论坛:依照惯例,历届日本新政府首脑都首访美国,而这次安倍却选择了中国作为首访国家,这明确显示了日本新一届领导人希望打破目前中日关系僵局,以访华为契机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而中国邀请安倍在10月8日访华并举行中日领导人峰会,当天恰逢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的第一天,充分显示中国对这次中日首脑会晤的高度重视。这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是什么?
  刘江永:安倍执政后打破了日本外交惯例,把中国作为出访的第一个国家,然后顺访韩国。这体现了他具有顺应日本国内主流民意,迅速调整自身原有立场的能力。同时,也是日本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日本国家利益使然。
  杨宝筠: 在经济方面,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已经成为日本商品的最大进口国。对中国而言,稳定良好的中日关系也至关重要。中国的周边稳定需要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台湾问题也需要日本的合作,改善中日关系已成为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也需要包括日本在内的外来资金和技术。现在,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国、投资国,因此,两国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已经确定。
  此外,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地区的大国,在解决区域乃至国际问题中都能够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朝鲜宣布核试验在促成中日首脑实现会晤中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
  同时,改善中日关系也是日本国民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人民论坛:安倍晋三首访中国,体现出安倍内阁急于修复日本同中国关系的强烈愿望。中国政府发展同日本长期友好合作的方针是一贯的,对安倍内阁改善日中关系的积极姿态自然会予以响应,体现出与日方一道努力实现中日关系转圜的诚意。那么,安倍访华取得什么阶段性的成就?对中日关系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刘江永:中方给予安倍访华很高的外交礼遇,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分别会见了安倍首相,并就改善两国关系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访问结束后双方发表新闻公报。双方同意,继续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各项原则,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以200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契机,通过举办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大力开展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杨宝筠:安倍首相访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为改善中日关系提供重要契机,不仅有利于扭转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下滑趋势,而且将推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并会对推进东亚地区和平、发展与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安倍这次访华不可能解决中日两国间的所有问题。考虑到中日两国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中日双方真正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和落实已达成的共识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人们期待安倍首相能够“言必信,行必果”,使此次对中国的破冰之旅成为两国携手走向未来的新起点。
  人民论坛:安倍晋三当选自民党总裁之前曾发表许多不利于中日友好的言论,并曾前往参拜靖国神社,安倍访华后的实际行动势必受到日本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安倍访华后的中日走向将如何?
  杨宝筠: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就在安倍首相访华后,中日之间的一系列高层交流和对话就接踵而至。10月9日晚,中国外长李肇星应约与日本外相麻生太郎通电话,双方表示将认真落实安倍晋三首相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10月15日至17日,日本国国会参议院议长扇千景率日本国国会参议院代表团访华。10月15日至19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前往日本参加“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就中日关系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讨新形势下的前景展望。
  人们有理由认为,只要中日两国领导人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充分发挥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气;只要中日两国国民加强彼此交流和相互理解,业已“破冰”的中日政治关系就能够迎来温暖的春天。
  刘江永:安倍首相访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首先,它是21世纪初中日关系谋求转圜的重要标志。其次,它将为改善中日关系提供重要契机。第三,它对推进东亚地区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和谐亚洲的建立离不开中日之间的良好关系。
  但是从未来前景看,关于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安倍曾表示任内不会“公式”参拜,但又称是否参拜过不会宣布。这就给他自己今后怎么走留下一个不确定因素。如何“取信于邻”,仍将是安倍内阁今后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其他文献
智库要与政府“若即若离”    人民论坛:有媒体对我国20家主要的智库统计发现,两成以上的负责人为退休官员,如外经贸部原副部长龙永图还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董事等。对此您如何看待?  薛澜:退休官员加入智库,在国外十分常见,在国内也应该成为趋势。因为这些退休官员对政策制定过程有亲身体会。他们对政策过程的独到理解是学者研究无法替代的,吸纳他们进入智库对提高这些智
期刊
“官员风水”乱象剖析    评述由头 去年年末喧嚣一时的南方某省高速公路上用公共财政修建的塔楼究竟是“镇妖楼”还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图腾,至今说法不一;但因此引发的争议也体现了媒体与民众对公共建筑中风水元素的极大关切。公共建筑是城市的骨骼,它的生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格局与面貌,近年来,公共建筑中越来越多地被融入了风水因素,各地的“风水楼”不断涌现,这其中有怎样的玄机?“风水楼”与公共
期刊
中国智库崛起的国际借鉴    评述由头 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是现代政府决策链的重要一环,一流的智库需要一流的学者,同样,一流的智库也造就一流的学者。中国智库在倍受赞誉的同时,其中一些学者也被批评为“表现拙劣”。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库崛起之路上坎坷不断——宽松的外部环境怎样建立?如何打开官方、民间智库并举的局面?如何使智库更好地发挥科学影响思想和政策的作用?都值得我们深思。发达国家智库的建立和
期刊
在我看来,一个社会中,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这种社会结构是比较有弹性的    “弹性社会”和“刚性社会”这种提法本身,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我们要争取的是“弹性社会”,要消除的是“刚性社会”。其实世界上,既找不到纯粹的“弹性社会”,也找不到纯粹的“刚性社会”。    现实中“弹性”、“刚性”往往被曲解    “弹性”是从物理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但在日常生活
期刊
赵智勇: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之芯  党内和谐在社会和谐中处于核心位置,是社会和谐之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组织所无法比拟的。党可以借助执政资源,通过制定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全体人民树立和谐理念,以党内和谐之风带动政通之风、促进人和之风。党员领导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在构建社会和谐中起着骨干
期刊
2001年重汽集团经过改革重组,建立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汽)。改革重组5年来,中国重汽不仅实现了起死回生的历史性转折,而且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每年都以70%以上的速度增长,增长幅度居全国重卡行业之首。  中国重汽改革重组的成功范例,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及众多媒体的关注,人们称之为“重汽现象”。  一次党委书记马纯济会见来访的外国客人,这名外国客人带着疑虑说:我三次到中国重汽,
期刊
调查前言    2006年曾有内参报道三峡库区:“心态不稳,暗流涌动,回旋余地小,出事概率大”。截至2007年5月底,三峡移民动态资金完成535亿元,折合静态投资375亿元(1993年5月价格水平),占原先初步设计的400亿元移民包干资金的94%。数目巨大的移民资金,在给三峡库区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这样一个难题:如何管好、用好移民资金,使之切实用到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上,从而确保三峡工
期刊
中国经济至少还可以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展望发展前景,其动力来自四个方面:规模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潜在的市场规模产生的内需,中国深入改革产生的制度变迁和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    中国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28年仍保持着近10%的高速发展并不多见,因此,被称之为“中国的奇迹”也并不为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成为国际上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否能够继续?能持续
期刊
成都文化始终围绕着一个基本内核,这个内核就是“道”。它既成就了成都文化的多元性,也成就了成都文化显著而独特的个性特征    文化是有国界、民族、甚至区域之分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萌生、运行和发展于一个特定的地域时空中的。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特定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以及由之而来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等,这就构成了某种特有的文化。无论是
期刊
编者按:从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有3年多时间,3年多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取得了巨大成效。本组4篇文章围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介绍了一些地方的经验,并约请专家进行了评论。    嘉 宾:  ■ 中共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石晶  ■ 中共甘肃省临洮县委书记 郭永昌  ■ 主持人 人民论坛记者 陈阳波    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摆在首位    人民论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