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提出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强化企业治理,防范经营风险。
关键词:组织结构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企业治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经营风险日益加大,建立先进的内部控制,怎样优化组织结构,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防范经营风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互动关系分析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内部控制是通过企业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机制来实现的,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机制必须体现内部控制的实质。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的交叉部分是分工、职责划分及协调,目的都是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有些组织机构与内部控制的交叉大,例如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组织结构之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组织机构与内部控制的交叉相对较小,例如生产安全管理部门、市场策划部门等。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是人员(授权与分工)、资金和信息,通过建立职能结构、权责结构、层次结构或网络结构,进行分工协调,实施内部控制。企业对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控制过程有效整合,导致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交叉区域发生变化。
从管理者角度看,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核心都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基本目标是保证企业目标实现,并减少虚假信息,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结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二、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内部控制
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企业治理的重要体现,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能充分的达到管理目的和绩效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或提升;有了明晰的组织结构,企业中的内部控制和各个管理职能才能有效发挥应有作用。
1.优化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要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决策、执行、监督分权制衡制度,建立所有者层次和经营者层次内部控制组织,不相容职务分离,达到有效的制衡。所有者层次内部控制组织代表所有者利益。向股东会委派财务董事、财务监事或财务总监,主要债务人列席董事会,董事会中建立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或内部控制委员会、设立独立董事等。建立财务委员会作为投资中心的核心组织,对财务负责人实施制衡,提高财务决策科学性:建立的审计委员会与经营者独立,同时要确立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经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制约关系,避免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层次内部控制组织主要为经营者控制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服务,为履行其经营管理责任而发挥作用。企业存在各类弱势群体,在企业控制设计和财务组织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对大股东或内部人形成制衡。
2.优化组织机构的运行体制机制
为了使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协调高效地运行,应明确组织机构中各个部门、岗位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根据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的原则,使每一项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是由一个机构或岗位单独完成,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或岗位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完成。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業务流程和规章制度,确保这些业务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企业都应依据自身的业务特点、机构与岗位的设置等方面的情况,科学设计并严格遵守各项业务流程,防止业务活动出现错弊,确保其高效完成。
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企业治理结构都非常重视激励与约束机制。要使企业的内部组织、岗位乃至整体的行为及其结果始终保持与企业的目标一致,就必须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方法:一是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只有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以后,才能根据企业业绩的好坏进行奖惩。二是科学的目标管理。组织全体员工分别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尤其是让其参与企业长远目标的制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3.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内部控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众多的领域,以往的组织结构已不能继续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柔性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结构。企业面临的治理风险、技术风险加大,经营者及其治理创新、技术人员及其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货币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下降。 必须建立以货币资本和经营者、技术创新者的人力资本为基础,以界定这两种资本的关系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建立对经营者、技术创新者和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且突出对经营者、技术创新者的激励与约束。组织结构的这些变化,不仅直接地改变了它所承载的那部分内部控制,而且要求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也相应做出变化。
市场经济下,企业既要追求高收益,又要增强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把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融合在一起,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物流系统、生产系统和人事系统的有机结合(ERP系统),财务信息就不会再局限于反映和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而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增强分析的深度和及时性,为风险控制提供实时信息,提升内部控制的价值。
三、结论
组织结构是随着企业内外部诸多因素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和发展的。只有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其运行体制机制,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更好的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内部控制,才能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新生:“企业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第4期
[2] 孙 萍:“谈企业治理下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3] 仇兵奎“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中国论文联盟网www.lwlm.com
关键词:组织结构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企业治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经营风险日益加大,建立先进的内部控制,怎样优化组织结构,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防范经营风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互动关系分析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内部控制是通过企业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机制来实现的,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机制必须体现内部控制的实质。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的交叉部分是分工、职责划分及协调,目的都是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有些组织机构与内部控制的交叉大,例如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组织结构之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组织机构与内部控制的交叉相对较小,例如生产安全管理部门、市场策划部门等。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是人员(授权与分工)、资金和信息,通过建立职能结构、权责结构、层次结构或网络结构,进行分工协调,实施内部控制。企业对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控制过程有效整合,导致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交叉区域发生变化。
从管理者角度看,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核心都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基本目标是保证企业目标实现,并减少虚假信息,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结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二、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内部控制
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企业治理的重要体现,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能充分的达到管理目的和绩效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或提升;有了明晰的组织结构,企业中的内部控制和各个管理职能才能有效发挥应有作用。
1.优化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要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决策、执行、监督分权制衡制度,建立所有者层次和经营者层次内部控制组织,不相容职务分离,达到有效的制衡。所有者层次内部控制组织代表所有者利益。向股东会委派财务董事、财务监事或财务总监,主要债务人列席董事会,董事会中建立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或内部控制委员会、设立独立董事等。建立财务委员会作为投资中心的核心组织,对财务负责人实施制衡,提高财务决策科学性:建立的审计委员会与经营者独立,同时要确立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经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制约关系,避免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层次内部控制组织主要为经营者控制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服务,为履行其经营管理责任而发挥作用。企业存在各类弱势群体,在企业控制设计和财务组织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对大股东或内部人形成制衡。
2.优化组织机构的运行体制机制
为了使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协调高效地运行,应明确组织机构中各个部门、岗位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根据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的原则,使每一项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是由一个机构或岗位单独完成,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或岗位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完成。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業务流程和规章制度,确保这些业务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企业都应依据自身的业务特点、机构与岗位的设置等方面的情况,科学设计并严格遵守各项业务流程,防止业务活动出现错弊,确保其高效完成。
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企业治理结构都非常重视激励与约束机制。要使企业的内部组织、岗位乃至整体的行为及其结果始终保持与企业的目标一致,就必须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方法:一是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只有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以后,才能根据企业业绩的好坏进行奖惩。二是科学的目标管理。组织全体员工分别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尤其是让其参与企业长远目标的制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3.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内部控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众多的领域,以往的组织结构已不能继续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柔性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结构。企业面临的治理风险、技术风险加大,经营者及其治理创新、技术人员及其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货币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下降。 必须建立以货币资本和经营者、技术创新者的人力资本为基础,以界定这两种资本的关系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建立对经营者、技术创新者和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且突出对经营者、技术创新者的激励与约束。组织结构的这些变化,不仅直接地改变了它所承载的那部分内部控制,而且要求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也相应做出变化。
市场经济下,企业既要追求高收益,又要增强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把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融合在一起,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物流系统、生产系统和人事系统的有机结合(ERP系统),财务信息就不会再局限于反映和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而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增强分析的深度和及时性,为风险控制提供实时信息,提升内部控制的价值。
三、结论
组织结构是随着企业内外部诸多因素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和发展的。只有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其运行体制机制,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更好的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内部控制,才能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新生:“企业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第4期
[2] 孙 萍:“谈企业治理下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3] 仇兵奎“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中国论文联盟网www.lwl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