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错”见“正”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om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形的相似”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等图形的延续与深化,在中考数学试题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相似问题中都有哪些容易出现的错误吧.
  一、 审题不清,忽视细节
  例1 某市地图上有一块三角形草地,三边长分别为4 cm,5 cm,6 cm.已知这块三角形草地最短边的实际长度为80 m,求另外两条边的实际长度.
  【错解】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4∶80=1∶20,三角形草地的另外两条边的实际长度分别为:5×20=100(cm), 6×20=120(cm).
  答:这块三角形草地的另外两条边的实际长度分别为100 cm和120 cm.
  【分析】解题时先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求出比例尺,也就是两条线段在统一单位下的长度之比.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两条线段的比与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二是如果给出的线段的长度单位不同,那么必须化为同一长度单位后再求线段的比.错解中就是忽略了将长度单位进行统一,从而导致了错误.
  【正解】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4∶8000=1∶2000,
  三角形草地的另外两条边的实际长度分别为:
  5×2 000=10 000(cm),即100 m,
  6×2 000=12 000(cm),即120 m.
  答:这块三角形草地的另外两条边的实际长度分别为100 m和120 m.
  二、 概念不清,以偏概全
  例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在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中,如果各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②两个矩形有一组邻边对应成比例,这两个矩形相似;
  ③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
  ④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菱形都相似.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错解】A.
  【分析】对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理解不全面,容易出现错误判断.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相似,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各角对应相等,二是各边对应成比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①和③都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所以不正确,而②和④均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因此是正确的.
  【正解】D.
  三、 对应关系不清,思维定式
  例3 在 △ABC和 △A′B′C′中,若∠A=68°,∠B=40°,∠A′=68°,∠B′=72°,则这两个三角形( ).
  A. 既全等又相似 B. 相似
  C. 全等 D. 不能确定
  【错解】D.
  【分析】在解这道题目时,有些同学会这样做:∵∠A=∠A′,∠B ≠∠B′,∴△ABC和△A′B′C′不相似,从而选择D.这样做错在没有根据题意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对应关系,而是由思维定式搭配它们的对应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A=68°,∠B=40°,∴∠C=72°.∵∠A=∠A′,∠C=∠B′,∴△ABC∽△A′C′B′.
  【正解】B.
  例4 如图1,在△ABC中,DE∥BC,AD∶DB=1∶2,DE=2,则BC的长是________.
  【错解】4.
  【分析】运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解题时,找准对应边非常关键.错解中就是因为找错了对应边,才导致求错BC的长.实际上△ADE中边AD的对应边是△ABC中的边AB,而不是DB.
  【正解】∵在△ABC中,DE∥BC,
  ∴△ADE∽△ABC.∴ = .
  又∵AD∶DB=1∶2,DE=2,
  ∴ = .解得BC=6.
  四、 考虑不周,导致漏解
  例5 在△ABC中,∠C=90°,D是边AB上一点(不与点A,B重合),过点D作直线与另一边相交,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样的直线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错解】B.
  【分析】过点D作直线与另一边相交,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已经有一个公共角,只要再作一个直角即可得到三角形相似.而作直角同学们自然会想到作垂线,但作垂线时,一些同学就只想到过点D做边AC和BC的垂线,忽略还可以作AB的垂线,所以符合题意的直线有三条,而不是2条.
  【正解】C.
  例6 如图3,在△ABC中,AB=10 cm,BC=20 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2 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4 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问经过几秒钟,△PBQ与△ABC相似?
  【错解】设经过t秒时,△PBQ与△ABC相似,则AP=2t,BQ=4t,BP=10-2t,且 = ,即 = .解得t=2.5.
  【分析】本题△PBQ与△ABC相似,由于对应关系不确定,所以需要分类讨论.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PBQ∽△ABC;二是△QBP∽△ABC.
  【正解】设经过t秒时,△PBQ与△ABC相似,则AP=2t,BQ=4t,BP=10-2t.
  (1) 当△PBQ∽△ABC时,有 = ,即 = .解得t=2.5.
  (2) 当△QBP∽△ABC时,有 = ,即 = .解得t=1.
  综上所述,经过2.5秒或1秒时,△PBQ与△ABC相似.
  近年来,相似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问题,大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细致审题,认真分析,掌握方法,才能拨“错”见“正”,让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洮西中学)
其他文献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散文创作中最杰出的名篇,在文学史上散发着经久不衰的光辉。在此文中,他道出了以“醉翁”为号的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从行文看,文章以“山水之乐”起笔,以“太守之乐”收笔,似散非散,可以说是一篇格调独特、意境优雅的佳作。因此,只有反复咀嚼这些“乐”字,才能真正读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醉翁描绘他眼里的“乐”  这种“乐”首先体现为山水之
多少次,呆呆地细数窗前的雨滴感叹生活的千篇一律;多少次,痴痴地看着长廊深深浅浅的紫藤埋怨生活的枯燥乏味;甚至也曾有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可终究不再是年少轻狂。  日子依然波澜不惊、不温不火。看着孩子们因沦陷于题海而憔悴的脸,我的心暗暗地疼,于是,习惯把自己织成一只茧,在自己的时光里,孤独着。  一日,课罢,见办公桌上置书一本。捧之端详,乃心仪已久的《小词大雅》。无暇探究那個赠书者,只
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
经过了11天的痛苦煎熬,终于可以站起身走出医院了。迈出医院院门的一刹那,柔煦的阳光洒满周身,轻软的微风拂过脸颊,我贪婪地仰起脸,尽情享受这久违的春光。母亲走过来,拉起我的手臂,我低下头迎向母亲欢欣的目光,然后主动地拽起母亲的手,坚定地走向回家的汽车。  母亲略有些迟疑,受宠若惊地抬头注视着我,眼神中的情绪是复杂的。我知道,这种亲昵的举止对母亲而言是稀罕的,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对母亲的排斥,习惯于远离母
这所备受尊崇的学校历来好学求知,所以你们期待我的演讲能传授永恒的智慧。但现在,这是一个属于真理、追求真理的时刻。  你们已求学四年,而我当校长还不到一年;你们认识三任校长,而我只认识一届的大四学生。所以,经验从何谈起呢?也许你们才是应该传授智慧的人。  让我们把这个毕业典礼想象成一个问答式环节,你们是提问者,那你们大概会问:“福斯特校长,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哈佛苦读四年是为了什么?福斯特校长,
四月了,天还冷着,甚至飘下了雨来。细细密密的雨绵绵地下着,打湿了我的衣襟。我迷茫地望向那株刚开花不久的杏树,小小的杏花在寒寒的春雨中蜷缩着。真像我呵,在学习的重压下低着头久久抬不起来。  冷,真冷,心底的寒意渐渐蔓延至全身,我仍呆呆地看着雨中的杏花。小而白的花朵,只在花蕊处勾出一抹粉红来,却三朵五朵地聚在一起,共同面对着它们平凡却满是挫折的命运。  “哎——小丫头!”我一惊,回头,是那个女人。丈夫
宝剑忍过了烈火焚身的痛苦,终于崭露锋芒;梅花忍过了冰欺雪压的痛苦,终于美丽绽放;虫蛹忍过了破茧蜕变的痛苦,终于振翅飞翔。在人生的成长岁月里,痛苦是必须经历的。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课。  痛苦使人明志,从而洞察天地间的哲思。  孔子生而貌丑,但他勤奋好学,青年时已小有所成。他怀着治世救国的一腔热情周游于列国,渴望将自己的领悟在世间传播。可惜,没有人肯采纳他的意见,王侯将相对他冷嘲热讽,兵荒马乱使他身陷困
温润的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将温暖肆意挥洒,氤氲出一层层光圈,那朵向日葵便在明亮的光线下盛放着,瓣瓣金黄,灼灼耀眼。饱满的黑籽好像随时都会从花盘里跳落出来,向日葵的腰肢被压弯了,可在那温暖明亮的光线下,在它执着追逐阳光的步伐下,我却觉得它轻飘飘的……那是怎样的一朵向日葵啊!  它的根很扎实,虽不曾看到,但我肯定,它必是伸长了每一条根,似爪牙一般紧紧地抓着泥土;它一定汲取了土壤中的每一滴水,因为它长得很
寒香風吹下东碧,山虚水深人绝迹。  石壁矗天回千尺,梅花一枝和雪白。  和羹调鼎非救饥,置身高处犹待时。  冰心铁骨绝世姿,世间桃李安得知?  这是中国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为自己的作品《墨梅图》题写的题画诗。  《墨梅图》是他八十高龄时的作品。画中一笔焦墨勾勒出一株沧桑的老梅,运笔受篆刻影响,如写篆书一般将梅枝从左下角逆行向上。即将冲破画面的梅枝,在右上方呈现了180度的折转,笔势转而折
爸爸又去刘伯那里喝茶了。  刘伯的茶肆在一个深深的小巷里,但不知为什么,生意却很好。店内就是几张仿明黄花梨的桌子。傍晚,爸爸时常在这里与刘伯轻摇折扇,时而啜饮两口,如同两位儒雅的学者。  “爸,刘伯像一位学者。”我半开玩笑。  “回头带你去他的茶园,再好好想一想吧。”爸爸似乎答非所问。  春风又绿江南岸,我驻足在一大片一大片的茶园中,四周都是清清的茶香(茶树嫩叶的清香),采茶工人们背个篾筐,轻轻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