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我国的脱贫任务有着决定性影响。金融扶贫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模式便是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通过信贷、保险等金融手段为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贫困人口提供所需金融产品和服务,促使我国的扶贫工作形成金融扶贫“输血”带动产业扶贫“造血”的模式。食用菌特征与扶贫目标的统一性、食用菌栽培环境与贫困地区的空间匹配性、國家政策的助推性共同显示食用菌产业扶贫合理可行。从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精准化、政府政策的权威导向作用、市场扶贫的“源头活水”作用、智力扶贫的保障作用和监督审查的透明化5个维度探讨了食用菌产业扶贫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扶贫;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S-9;F8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9-0250-03
Development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Take the Edible Fungi Industry for Instance
WANG Wenzhe1,DONG Shixue2,GE Yanxiang3 et al
(1.College of Financ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2.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Shandong 271018;3.Linyi Vegetable Office,Linyi,Shandong 276000)
AbstractThe most widely used model in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 financing mode, which provides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poor people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rough financial means such as credit and insurance, and promot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ur country to form the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blood transfusion”, which promotes the model of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hematopoietic”. Industry poverty relief as the key constituent part of accurate poverty relief “great groups” , has a conclusive effect to overcome poverty in our country. Edible mushrooms’ characteristic is uniform with poverty relief goal,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is matching with the space in poor areas, national policy’s promotion shows the reasonable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poverty relief. We discussed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poverty relief from the precision of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 guiding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y, the flexible function of market poverty, the security effect of intellectual poverty and the lucency of supervision and review five dimensions, meanwhile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Edible fungus industry;Accurate poverty relief;Operation mechanism
中共十八大召开以后,扶贫工作被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在5年内依靠“五个一批”的针对性策略帮助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表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党中央之所以紧锣密鼓地安排部署,组合拳频出,是因为我国的脱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决定性时刻,现余的贫困人口,在贫困程度和脱贫难度上都是“硬骨头”[1]。
扶贫作为关乎民生的社会焦点问题,向来是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学者围绕产业扶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桂拉旦等[2]针对具有先天性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科学的扶贫模式,通过融合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来提升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效应,以此作为扶贫路径。黄文宇[3]研究发现,茶产业是一个很好的产业扶贫项目,但现实中存在参与主体权责利混乱,绩效与目标存在差距。邢成举[4]对阳县的苹果产业扶贫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扶贫方式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和正向价值,但也导致了一定水平的资源配置不均和贫困固化。王相华等[5]基于柳州市的资源禀赋条件,分析指出精准扶贫给食用菌产业扶贫带来了新契机,食用菌产业扶贫可有效帮助农户脱贫。白丽等[6]以易县的食用菌产业为例,探究了食用菌产业扶贫的运行模式及效果,并对产业扶贫模式的选择和相关主体的利益联合机制进行了细致解析。笔者通过对食用菌产业特征的阐释,剖析了食用菌产生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契合性,详细探讨了金融扶贫带动食用菌产业的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1食用菌的产业特征阐释
食用菌产业是否适合作为金融扶贫带动产业精准扶贫的产业,食用菌是否能够完成精准扶贫这一任务,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理清食用菌产业的属性特征。
1.1经济效应
食用菌生产成本低、见效快、经济效益高。食用菌的原材料涵盖范围广,主要包括棉籽壳、玉米芯、秸秆、稻草和木屑枝条等。这些生产原料大都属于农副产品下脚料和废弃物,价格低廉,因而食用菌的生产成本较低。生产周期短是食用菌的一大特性,相对于果树3~4年的生长期,食用菌的生长周期一般在3~4个月,草菇的生长周期甚至仅1个月。因此,见效快是食用菌的标签之一。与玉米、小麦等一般农作物相比,食用菌因自身营养保健价值显著,市场售价较高,部分高档品种价格甚至远超肉类。所以,食用菌的利润可观。例如,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栽培双孢菇,收益可达22.5万元/hm2。凭借生产成本低、见效快和利润高的特性,食用菌在产业扶贫中一直是重要选项。
1.2社会效应
食用菌不仅具有保健功能,还能丰富旅游和拉动就业。食用菌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重要营养物质,不仅抗癌、强心,还能护脏和养颜。这就使得食用菌在完善国民饮食需求、改善民众饮食结构和强建国民身体素质方面功不可没。随着消费模式的不断创新,食用菌采摘、食用菌观赏品尝和食用菌主题旅游成为新兴的食用菌消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的休闲时光,也填充了娱乐文化和旅游产业。另外,食用菌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口失业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和增强社会稳定有积极影响。
1.3生态效应
食用菌尤其擅长变废为宝。农业废弃物,尤其是农业秸秆,是食用菌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农业废弃物如若不能进行合理的处理,必然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恶势力,投入食用菌生产便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例如,食用菌通过农业秸秆进行生产,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还能缓解因秸秆焚烧导致的生态污染。此外,食用菌菌渣还可以作为饲料和肥料进行再利用,在养殖效果和改良土壤品质方面,成效显著。因此,食用菌产业对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居民的健康消费意识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上涨的。近年来,在食用菌宣传和居民健康饮食意识的双重作用下,食用菌的消费需求直线上升。另外,随着食用菌产业链延伸观念的逐渐增强,食用菌的深加工进一步拓展了食用菌市场。综合考量食用菌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食用菌可以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食用菌产业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契合性剖析
2.1食用菌特征与扶贫目的的统一性
扶贫的目的在于让贫困户脱贫,食用菌的经济效应能够很好地诠释其扶贫功能。我国现阶段的扶贫力求帮助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而不是救助性的暂时脱贫。将食用菌产业列入精准扶贫机制,食用菌的社会效应便有了用武之地。食用菌扶贫不仅能够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还能够进行技术支持培训和指导。食用菌产业扶贫能够帮助贫困户掌握生产技术,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使贫困户拥有真正脱贫的技术法宝,而不是暂时性脱贫现象。此外,精准扶贫要求我们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生态扶贫,食用菌的生态效应在这一层面上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因此,食用菌的特性与扶贫目的能够达成高度统一。
2.2空间位置的匹配性
生存环境致贫在我国的致贫原因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生存环境致贫主要源于当地环境恶劣。贫困地区大都是山区,地形崎岖不平,耕地面积少,但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这对于食用菌栽培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深山老林,存在野生菌种资源的概率更大,这对于仿野生食用菌栽培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后6位的省分别为甘肃、贵州、青海、云南、西藏和陕西,这6个省(自治区)的共同特点是辖区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优质农用土地资源的稀缺和贫困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以甘肃、云南、陕西、大别山区、太行山区、秦巴山区为代表的贫困山区基于当地的地形环境考虑,70%选择通过食用菌进行精准扶贫。这说明贫困地區和适宜食用菌种植区域在空间位置上匹配性较高。
2.3金融扶贫工程中国家政策的助推性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凭借“五个一批”方案实现农户脱贫,达成我国的百年目标,实现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的“五个一批”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保兜底脱贫一批。所谓发展生产脱贫即指产业扶贫,而发展产业扶贫便需要政府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扶贫对该产业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十三五”规划着重强调,要发展特色产业进行扶贫,将产业扶贫工作放在脱贫攻坚八大重点任务的首位,把产业扶贫看作是重中之重。
2016年5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出台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把发展特色产业视为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由于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多,辐射范围最广,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和教育脱贫都要依托产业发展获取长期稳定的就业增收。为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印发的《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中指出,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可建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通过金融精准扶贫,将金融政策的优惠带给特定企业。
金融扶贫的社会背景以及政策要求为食用菌产业扶贫创造了条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食用菌产业,完全能够胜任产业扶贫任务。贵州省为助推脱贫攻坚,发布《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目前,在全国的592个贫困县中,有420个选择食用菌产业进行扶贫。食用菌产业扶贫可以作为时代要求和国家政策下的一个良性选择。
3金融扶贫带动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运行机制 3.1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精准化
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精准化必须涵盖扶贫地点精准化、扶贫对象精准化、扶贫过程精准化和脱贫成效精准化4个方面。为了确保脱贫成效精准化,在扶贫地点、扶贫对象和扶贫过程的具体选择实施中,应定向瞄准,科学执行。
食用菌产业扶贫必须将产业项目投放到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可以根据国家的相关贫困指标进行界定,但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地区都适合进行食用菌扶贫。这就要求在实际的选择中综合考量贫困地区的各方面具体情况,摸清贫困地区种植食用菌的优劣势,确定适宜的贫困地区进行食用菌扶贫。耕地面积的大小、资源丰富度、气候条件、有无食用菌种植历史、脱贫的迫切性、劳动力资源等都是判断是否适合食用菌扶贫的因素。
扶贫对象的精准化体现在扶贫群体的瞄准上,扶贫必须保证贫困农户是最终和最大的综合收益人。食用菌产业扶贫必须基于贫困地区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在该贫困地区识别需要进行扶贫的人口、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应作为重点扶贫对象。产业扶贫不同于低保扶贫,除去贫困户以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作为扶贫的对象。通过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扶植,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带头作用,有效带动当地居民生产致富。
扶贫过程的精准化强调食用菌产业扶贫的实施。食用菌产业扶贫必须贯彻因地制宜思想,分析不同贫困地区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食用菌品种进行栽培。由于食用菌的富集属性,食用菌的场地选择必须无污染且远离污染源。此外,食用菌作为一种被食用的真菌,在其栽培过程中用药一定要精准,谨防病变和微生物污染。扶贫过程的精准化内涵在于使扶贫过程中的各项事宜都能够理清顺序、区分轻重、顾全大局、科学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食用菌产业扶贫的成效,才能有效完成贫困户脱贫任务。
3.2金融扶贫惠农政策的权威导向作用
在食用菌的产业扶贫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必须重视政策的引导和帮助作用,以国家政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将政策的权威性和带动性转化为生产力。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的负责人员,要掌握国家在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和规定,以便在后续的实施中不仅可以做到有章可循,还可以做到章为我用。在食用菌的产业扶贫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国家在扶贫理念、扶贫资金、扶贫补贴和扶贫机构设置等细节方面的相关政策规定。
食用菌產业扶贫最适合采取金融精准扶贫产业链扶贫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肩负大额资金投资、技术培训、信息收集、产品收购营销和产品加工等责任;合作社负责吸纳农户入社和日常生产管理;农户主要进行食用菌的栽培。而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这种模式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在此,要贯彻共享理念,以关键利益联结点为纽带,合理分配产业链条上各节点的利益,杜绝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科学进行政府扶植来激发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头作用,同时确保贫困户受益。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进行土地入股,通过股份分红增加收入。根据国家政策,食用菌扶贫可以还结合光伏项目,发展光伏食用菌生产。
在食用菌扶贫中,应高度重视扶贫资金和扶贫补贴的处理,根据涉农资金的倾斜政策,通过项目申报及时获取。关于扶贫资金,应根据国家规定设立专项资金账户,对资金的来往支出进行详细的核算记录,做到专款专用。对于食用菌扶贫的补贴,一定要根据措施精准到户要求,落实到户,严防以集体名义代领冒领造成的私吞侵吞补贴款。对于经济收入无法承担食用菌生产投资的贫困户,可以依据国家政策进行贷款,也可以申请扶贫资金。
扶贫机构的设置可以确保食用菌扶贫能够行之有效。在具体的食用菌扶贫管理中,应该设置县级扶贫负责部门,部门人员应包括了解食用菌产业的专业人员,并在县的基础上设立镇级和村级负责人。通过基层负责人迅速向上级反映扶贫执行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便于上层机构及时商讨解决对策,这对于食用菌产业扶贫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3市场扶贫的“源头活水”作用
市场扶贫是在扶贫中注入活水,形成扶贫的源泉作用。产业发展是一项经济活动,产业扶贫须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进行食用菌产业扶贫,首先应该对整体和当地的食用菌市场进行了解。摸清食用菌市场的细分状况、分析占有率,判断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确定食用菌的栽培品种和重点发展方向。
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对于还不存在龙头企业或者企业实力较薄弱的贫困地区,应加强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培育。除此之外,食用菌产业扶贫还应将产业链延伸纳入重点工作内容,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食用菌产业链中深加工环节比较薄弱,表现为深加工的企业较少、深加工的方式保守、深加工的力度欠缺。因此,在食用菌扶贫中需重视食用菌深加工,拓展食用菌的加工渠道,创新食用菌的加工方式,提高食用菌的市场需求。
食用菌产业扶贫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既有市场上,还要创造新的市场,制造新的商机。国家鼓励金融精准扶贫鼓励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食用菌产业的具体情况,食用菌扶贫可以创造食用菌观赏品、食用菌采摘、食用菌主题餐厅、食用菌养生会馆和食用菌旅游等市场机会。而且食用菌扶贫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拓展电商业务,进行线上销售。“互联网+”不仅能够拓宽食用菌的销售渠道,还有助于食用菌企业和食用菌栽培区打造市场强势品牌,品牌效应又正向作用于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只有从食用菌市场视角进行扶贫,才能真正为扶贫带来活力和动力,更好地带动农民脱贫。
3.4智力扶贫的保障作用
我国的贫困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贫困地区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是指人们所具备的道德和文化水平、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处于窘迫的生活状态,以致于部分贫困人口思想保守落后、不思进取,而这种麻木思想与贫困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食用菌扶贫必须先扶智。
扶智主要表现为“扶志”和“扶技”,这也是食用菌“造血式”扶贫的两个方面。所谓“扶志”是指,通过对贫困户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处境和能力,从而丢弃原有的“等靠要”思想。通过教育使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他们在脱贫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扶智教育中尤其要重视贫困户子女上学问题,对贫困户和贫困户子女进行双向教育,促使他们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切断由于教育问题导致的贫穷代际传递。所谓的“扶技”就是授人以“渔”,在食用菌扶贫中要对贫困户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使贫困户掌握能够获取长期稳定收入的技术。只有这种内外兼修的“造血式”扶贫,才能够打破单纯金融扶贫“输血式”扶贫的时效性太短难题,真正杜绝“越扶越贫”现象和返贫现象。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
贫困地区容易存在人口结构不合理、科学素质欠缺和治理能力低下等问题。要真正解决贫困问题,不仅需要依靠贫困户的智力,还要借助外部智力。因此,在食用菌扶贫过程中,政府企业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制定政策优惠吸引外部人才。这里的外部人才不仅指技术人才,还包括管理人才。大学生村官也可以作为人才引进的一部分,借助他们的高素质、高水平和高热情为食用菌扶贫进行规划、引导和管理。
3.5监督审查机制的透明化
为确保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的高效进行,必须设置透明的监督审查机制,确保金融精准
扶贫将优惠的金融政策切实带给贫困地区所需企业。监督审查机制需要明确监督审查的对象、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扶贫资金专项账户应作为食用菌扶贫的重点监督审查对象。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监督审查对象还应当包括项目的审查部门、实施部门和管理部门,要对食用菌扶贫项目的参与主体进行从上到下的监督审查。
鉴于食用菌扶贫的涉及层次和参与部门比较多、监审周期比较长,所以在监审指标和监审方法上的设计上都要合理化、透明化。监审指标的设计要融合扶贫的硬性指标和食用菌行业的特殊性,通过专家商讨来具体制定。监审指标出炉后要发送给相关部门和主体,使其了解食用菌扶贫的量化要求。在监审方法上要采取内外监审双行线,既要进行内部监审,还要通过毫无利益联系的第三方进行审查,对扶贫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定期公示。只有在这样透明的监督审查下,食用菌扶贫才能高产高效。
4结论与讨论
通過全面分析食用菌的产业特征和精准扶贫的内涵要求,发现食用菌产业和金融扶贫带动的产业精准扶贫存在较高的契合性,食用菌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优质实现路径。为了食用菌扶贫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帮助贫困户脱贫,仅仅依靠运行机制是不充分的,应综合借助多方面的力量。
4.1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
“十三五”规划赋予精准扶贫5年的时效期,在小康社会和百年目标的追求中,现阶段的扶贫工作至关重要,刻不容缓。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为扶贫工作中的关键行为和更多细节提供实施依据。相关法律可以考虑从扶贫部门的职能定位、扶贫资金的具体开支、扶贫人才的引进等方面进行补充。
4.2健全扶贫服务体系
健全的服务体系可以推动金融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在食用菌扶贫工作中应做好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地区实现交通顺畅、网络通畅、公共服务便利。健全的服务体系能够解决贫困户的就业和教育问题,使贫困户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脱贫战斗中。健全的服务体系还能保障食用菌扶贫的物流和信息流顺畅,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资金投入,取得更显著的扶贫成效。
4.3融合社会资源,加强食用菌扶贫的广度和深度
进行食用菌扶贫不仅要衡量扶贫的经济成效,还要考评食用菌扶贫的可持续性,因此要加强食用菌扶贫的深度。食用菌扶贫的深度可以表现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市场的横向延伸,使食用菌产业能够在本地立足,使当地居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加强食用菌扶贫的广度是指以扶贫引招商。过去的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的专项拨款和政府的配套资金,资金来源太单一。在食用菌扶贫中,应该以扶贫为契机进行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的力量,融合社会资源进行扶贫。
参考文献
[1]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2] 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37(2):64-68.
[3] 黄文宇.产业扶贫项目主体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的优化:基于 P 县“万亩有机茶园”项目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56-61,92.
[4] 邢成举.科技扶贫、非均衡资源配置与贫困固化:基于对阳县苹果产业科技扶贫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16-121.
[5] 王相华,黄日保,陈华,等.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的可行性探讨:以广西柳州市为例[J].广西农学报,2016,31(4):74-75,78.
[6] 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河北省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河北学刊,2015,35(4):158-162.
关键词金融扶贫;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S-9;F8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9-0250-03
Development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Take the Edible Fungi Industry for Instance
WANG Wenzhe1,DONG Shixue2,GE Yanxiang3 et al
(1.College of Financ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2.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Shandong 271018;3.Linyi Vegetable Office,Linyi,Shandong 276000)
AbstractThe most widely used model in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 financing mode, which provides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poor people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rough financial means such as credit and insurance, and promot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ur country to form the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blood transfusion”, which promotes the model of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hematopoietic”. Industry poverty relief as the key constituent part of accurate poverty relief “great groups” , has a conclusive effect to overcome poverty in our country. Edible mushrooms’ characteristic is uniform with poverty relief goal,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is matching with the space in poor areas, national policy’s promotion shows the reasonable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poverty relief. We discussed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poverty relief from the precision of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 guiding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y, the flexible function of market poverty, the security effect of intellectual poverty and the lucency of supervision and review five dimensions, meanwhile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Edible fungus industry;Accurate poverty relief;Operation mechanism
中共十八大召开以后,扶贫工作被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在5年内依靠“五个一批”的针对性策略帮助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表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党中央之所以紧锣密鼓地安排部署,组合拳频出,是因为我国的脱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决定性时刻,现余的贫困人口,在贫困程度和脱贫难度上都是“硬骨头”[1]。
扶贫作为关乎民生的社会焦点问题,向来是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学者围绕产业扶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桂拉旦等[2]针对具有先天性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科学的扶贫模式,通过融合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来提升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效应,以此作为扶贫路径。黄文宇[3]研究发现,茶产业是一个很好的产业扶贫项目,但现实中存在参与主体权责利混乱,绩效与目标存在差距。邢成举[4]对阳县的苹果产业扶贫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扶贫方式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和正向价值,但也导致了一定水平的资源配置不均和贫困固化。王相华等[5]基于柳州市的资源禀赋条件,分析指出精准扶贫给食用菌产业扶贫带来了新契机,食用菌产业扶贫可有效帮助农户脱贫。白丽等[6]以易县的食用菌产业为例,探究了食用菌产业扶贫的运行模式及效果,并对产业扶贫模式的选择和相关主体的利益联合机制进行了细致解析。笔者通过对食用菌产业特征的阐释,剖析了食用菌产生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契合性,详细探讨了金融扶贫带动食用菌产业的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1食用菌的产业特征阐释
食用菌产业是否适合作为金融扶贫带动产业精准扶贫的产业,食用菌是否能够完成精准扶贫这一任务,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理清食用菌产业的属性特征。
1.1经济效应
食用菌生产成本低、见效快、经济效益高。食用菌的原材料涵盖范围广,主要包括棉籽壳、玉米芯、秸秆、稻草和木屑枝条等。这些生产原料大都属于农副产品下脚料和废弃物,价格低廉,因而食用菌的生产成本较低。生产周期短是食用菌的一大特性,相对于果树3~4年的生长期,食用菌的生长周期一般在3~4个月,草菇的生长周期甚至仅1个月。因此,见效快是食用菌的标签之一。与玉米、小麦等一般农作物相比,食用菌因自身营养保健价值显著,市场售价较高,部分高档品种价格甚至远超肉类。所以,食用菌的利润可观。例如,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栽培双孢菇,收益可达22.5万元/hm2。凭借生产成本低、见效快和利润高的特性,食用菌在产业扶贫中一直是重要选项。
1.2社会效应
食用菌不仅具有保健功能,还能丰富旅游和拉动就业。食用菌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重要营养物质,不仅抗癌、强心,还能护脏和养颜。这就使得食用菌在完善国民饮食需求、改善民众饮食结构和强建国民身体素质方面功不可没。随着消费模式的不断创新,食用菌采摘、食用菌观赏品尝和食用菌主题旅游成为新兴的食用菌消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的休闲时光,也填充了娱乐文化和旅游产业。另外,食用菌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口失业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和增强社会稳定有积极影响。
1.3生态效应
食用菌尤其擅长变废为宝。农业废弃物,尤其是农业秸秆,是食用菌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农业废弃物如若不能进行合理的处理,必然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恶势力,投入食用菌生产便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例如,食用菌通过农业秸秆进行生产,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还能缓解因秸秆焚烧导致的生态污染。此外,食用菌菌渣还可以作为饲料和肥料进行再利用,在养殖效果和改良土壤品质方面,成效显著。因此,食用菌产业对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居民的健康消费意识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上涨的。近年来,在食用菌宣传和居民健康饮食意识的双重作用下,食用菌的消费需求直线上升。另外,随着食用菌产业链延伸观念的逐渐增强,食用菌的深加工进一步拓展了食用菌市场。综合考量食用菌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食用菌可以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食用菌产业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契合性剖析
2.1食用菌特征与扶贫目的的统一性
扶贫的目的在于让贫困户脱贫,食用菌的经济效应能够很好地诠释其扶贫功能。我国现阶段的扶贫力求帮助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而不是救助性的暂时脱贫。将食用菌产业列入精准扶贫机制,食用菌的社会效应便有了用武之地。食用菌扶贫不仅能够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还能够进行技术支持培训和指导。食用菌产业扶贫能够帮助贫困户掌握生产技术,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使贫困户拥有真正脱贫的技术法宝,而不是暂时性脱贫现象。此外,精准扶贫要求我们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生态扶贫,食用菌的生态效应在这一层面上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因此,食用菌的特性与扶贫目的能够达成高度统一。
2.2空间位置的匹配性
生存环境致贫在我国的致贫原因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生存环境致贫主要源于当地环境恶劣。贫困地区大都是山区,地形崎岖不平,耕地面积少,但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这对于食用菌栽培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深山老林,存在野生菌种资源的概率更大,这对于仿野生食用菌栽培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后6位的省分别为甘肃、贵州、青海、云南、西藏和陕西,这6个省(自治区)的共同特点是辖区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优质农用土地资源的稀缺和贫困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以甘肃、云南、陕西、大别山区、太行山区、秦巴山区为代表的贫困山区基于当地的地形环境考虑,70%选择通过食用菌进行精准扶贫。这说明贫困地區和适宜食用菌种植区域在空间位置上匹配性较高。
2.3金融扶贫工程中国家政策的助推性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凭借“五个一批”方案实现农户脱贫,达成我国的百年目标,实现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的“五个一批”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保兜底脱贫一批。所谓发展生产脱贫即指产业扶贫,而发展产业扶贫便需要政府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扶贫对该产业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十三五”规划着重强调,要发展特色产业进行扶贫,将产业扶贫工作放在脱贫攻坚八大重点任务的首位,把产业扶贫看作是重中之重。
2016年5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出台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把发展特色产业视为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由于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多,辐射范围最广,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和教育脱贫都要依托产业发展获取长期稳定的就业增收。为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印发的《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中指出,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可建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通过金融精准扶贫,将金融政策的优惠带给特定企业。
金融扶贫的社会背景以及政策要求为食用菌产业扶贫创造了条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食用菌产业,完全能够胜任产业扶贫任务。贵州省为助推脱贫攻坚,发布《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目前,在全国的592个贫困县中,有420个选择食用菌产业进行扶贫。食用菌产业扶贫可以作为时代要求和国家政策下的一个良性选择。
3金融扶贫带动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运行机制 3.1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精准化
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精准化必须涵盖扶贫地点精准化、扶贫对象精准化、扶贫过程精准化和脱贫成效精准化4个方面。为了确保脱贫成效精准化,在扶贫地点、扶贫对象和扶贫过程的具体选择实施中,应定向瞄准,科学执行。
食用菌产业扶贫必须将产业项目投放到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可以根据国家的相关贫困指标进行界定,但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地区都适合进行食用菌扶贫。这就要求在实际的选择中综合考量贫困地区的各方面具体情况,摸清贫困地区种植食用菌的优劣势,确定适宜的贫困地区进行食用菌扶贫。耕地面积的大小、资源丰富度、气候条件、有无食用菌种植历史、脱贫的迫切性、劳动力资源等都是判断是否适合食用菌扶贫的因素。
扶贫对象的精准化体现在扶贫群体的瞄准上,扶贫必须保证贫困农户是最终和最大的综合收益人。食用菌产业扶贫必须基于贫困地区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在该贫困地区识别需要进行扶贫的人口、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应作为重点扶贫对象。产业扶贫不同于低保扶贫,除去贫困户以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作为扶贫的对象。通过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扶植,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带头作用,有效带动当地居民生产致富。
扶贫过程的精准化强调食用菌产业扶贫的实施。食用菌产业扶贫必须贯彻因地制宜思想,分析不同贫困地区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食用菌品种进行栽培。由于食用菌的富集属性,食用菌的场地选择必须无污染且远离污染源。此外,食用菌作为一种被食用的真菌,在其栽培过程中用药一定要精准,谨防病变和微生物污染。扶贫过程的精准化内涵在于使扶贫过程中的各项事宜都能够理清顺序、区分轻重、顾全大局、科学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食用菌产业扶贫的成效,才能有效完成贫困户脱贫任务。
3.2金融扶贫惠农政策的权威导向作用
在食用菌的产业扶贫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必须重视政策的引导和帮助作用,以国家政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将政策的权威性和带动性转化为生产力。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的负责人员,要掌握国家在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和规定,以便在后续的实施中不仅可以做到有章可循,还可以做到章为我用。在食用菌的产业扶贫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国家在扶贫理念、扶贫资金、扶贫补贴和扶贫机构设置等细节方面的相关政策规定。
食用菌產业扶贫最适合采取金融精准扶贫产业链扶贫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肩负大额资金投资、技术培训、信息收集、产品收购营销和产品加工等责任;合作社负责吸纳农户入社和日常生产管理;农户主要进行食用菌的栽培。而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这种模式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在此,要贯彻共享理念,以关键利益联结点为纽带,合理分配产业链条上各节点的利益,杜绝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科学进行政府扶植来激发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头作用,同时确保贫困户受益。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进行土地入股,通过股份分红增加收入。根据国家政策,食用菌扶贫可以还结合光伏项目,发展光伏食用菌生产。
在食用菌扶贫中,应高度重视扶贫资金和扶贫补贴的处理,根据涉农资金的倾斜政策,通过项目申报及时获取。关于扶贫资金,应根据国家规定设立专项资金账户,对资金的来往支出进行详细的核算记录,做到专款专用。对于食用菌扶贫的补贴,一定要根据措施精准到户要求,落实到户,严防以集体名义代领冒领造成的私吞侵吞补贴款。对于经济收入无法承担食用菌生产投资的贫困户,可以依据国家政策进行贷款,也可以申请扶贫资金。
扶贫机构的设置可以确保食用菌扶贫能够行之有效。在具体的食用菌扶贫管理中,应该设置县级扶贫负责部门,部门人员应包括了解食用菌产业的专业人员,并在县的基础上设立镇级和村级负责人。通过基层负责人迅速向上级反映扶贫执行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便于上层机构及时商讨解决对策,这对于食用菌产业扶贫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3市场扶贫的“源头活水”作用
市场扶贫是在扶贫中注入活水,形成扶贫的源泉作用。产业发展是一项经济活动,产业扶贫须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进行食用菌产业扶贫,首先应该对整体和当地的食用菌市场进行了解。摸清食用菌市场的细分状况、分析占有率,判断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确定食用菌的栽培品种和重点发展方向。
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对于还不存在龙头企业或者企业实力较薄弱的贫困地区,应加强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培育。除此之外,食用菌产业扶贫还应将产业链延伸纳入重点工作内容,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食用菌产业链中深加工环节比较薄弱,表现为深加工的企业较少、深加工的方式保守、深加工的力度欠缺。因此,在食用菌扶贫中需重视食用菌深加工,拓展食用菌的加工渠道,创新食用菌的加工方式,提高食用菌的市场需求。
食用菌产业扶贫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既有市场上,还要创造新的市场,制造新的商机。国家鼓励金融精准扶贫鼓励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食用菌产业的具体情况,食用菌扶贫可以创造食用菌观赏品、食用菌采摘、食用菌主题餐厅、食用菌养生会馆和食用菌旅游等市场机会。而且食用菌扶贫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拓展电商业务,进行线上销售。“互联网+”不仅能够拓宽食用菌的销售渠道,还有助于食用菌企业和食用菌栽培区打造市场强势品牌,品牌效应又正向作用于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只有从食用菌市场视角进行扶贫,才能真正为扶贫带来活力和动力,更好地带动农民脱贫。
3.4智力扶贫的保障作用
我国的贫困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贫困地区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是指人们所具备的道德和文化水平、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处于窘迫的生活状态,以致于部分贫困人口思想保守落后、不思进取,而这种麻木思想与贫困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食用菌扶贫必须先扶智。
扶智主要表现为“扶志”和“扶技”,这也是食用菌“造血式”扶贫的两个方面。所谓“扶志”是指,通过对贫困户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处境和能力,从而丢弃原有的“等靠要”思想。通过教育使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他们在脱贫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扶智教育中尤其要重视贫困户子女上学问题,对贫困户和贫困户子女进行双向教育,促使他们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切断由于教育问题导致的贫穷代际传递。所谓的“扶技”就是授人以“渔”,在食用菌扶贫中要对贫困户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使贫困户掌握能够获取长期稳定收入的技术。只有这种内外兼修的“造血式”扶贫,才能够打破单纯金融扶贫“输血式”扶贫的时效性太短难题,真正杜绝“越扶越贫”现象和返贫现象。 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
贫困地区容易存在人口结构不合理、科学素质欠缺和治理能力低下等问题。要真正解决贫困问题,不仅需要依靠贫困户的智力,还要借助外部智力。因此,在食用菌扶贫过程中,政府企业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制定政策优惠吸引外部人才。这里的外部人才不仅指技术人才,还包括管理人才。大学生村官也可以作为人才引进的一部分,借助他们的高素质、高水平和高热情为食用菌扶贫进行规划、引导和管理。
3.5监督审查机制的透明化
为确保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的高效进行,必须设置透明的监督审查机制,确保金融精准
扶贫将优惠的金融政策切实带给贫困地区所需企业。监督审查机制需要明确监督审查的对象、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扶贫资金专项账户应作为食用菌扶贫的重点监督审查对象。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监督审查对象还应当包括项目的审查部门、实施部门和管理部门,要对食用菌扶贫项目的参与主体进行从上到下的监督审查。
鉴于食用菌扶贫的涉及层次和参与部门比较多、监审周期比较长,所以在监审指标和监审方法上的设计上都要合理化、透明化。监审指标的设计要融合扶贫的硬性指标和食用菌行业的特殊性,通过专家商讨来具体制定。监审指标出炉后要发送给相关部门和主体,使其了解食用菌扶贫的量化要求。在监审方法上要采取内外监审双行线,既要进行内部监审,还要通过毫无利益联系的第三方进行审查,对扶贫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定期公示。只有在这样透明的监督审查下,食用菌扶贫才能高产高效。
4结论与讨论
通過全面分析食用菌的产业特征和精准扶贫的内涵要求,发现食用菌产业和金融扶贫带动的产业精准扶贫存在较高的契合性,食用菌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优质实现路径。为了食用菌扶贫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帮助贫困户脱贫,仅仅依靠运行机制是不充分的,应综合借助多方面的力量。
4.1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
“十三五”规划赋予精准扶贫5年的时效期,在小康社会和百年目标的追求中,现阶段的扶贫工作至关重要,刻不容缓。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为扶贫工作中的关键行为和更多细节提供实施依据。相关法律可以考虑从扶贫部门的职能定位、扶贫资金的具体开支、扶贫人才的引进等方面进行补充。
4.2健全扶贫服务体系
健全的服务体系可以推动金融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在食用菌扶贫工作中应做好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地区实现交通顺畅、网络通畅、公共服务便利。健全的服务体系能够解决贫困户的就业和教育问题,使贫困户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脱贫战斗中。健全的服务体系还能保障食用菌扶贫的物流和信息流顺畅,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资金投入,取得更显著的扶贫成效。
4.3融合社会资源,加强食用菌扶贫的广度和深度
进行食用菌扶贫不仅要衡量扶贫的经济成效,还要考评食用菌扶贫的可持续性,因此要加强食用菌扶贫的深度。食用菌扶贫的深度可以表现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市场的横向延伸,使食用菌产业能够在本地立足,使当地居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加强食用菌扶贫的广度是指以扶贫引招商。过去的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的专项拨款和政府的配套资金,资金来源太单一。在食用菌扶贫中,应该以扶贫为契机进行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的力量,融合社会资源进行扶贫。
参考文献
[1]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2] 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37(2):64-68.
[3] 黄文宇.产业扶贫项目主体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的优化:基于 P 县“万亩有机茶园”项目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56-61,92.
[4] 邢成举.科技扶贫、非均衡资源配置与贫困固化:基于对阳县苹果产业科技扶贫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16-121.
[5] 王相华,黄日保,陈华,等.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的可行性探讨:以广西柳州市为例[J].广西农学报,2016,31(4):74-75,78.
[6] 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河北省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河北学刊,2015,35(4):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