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结构,美文的肌理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ua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袁恒雷的妻子,评论丈夫的作品难免被别人说有自卖自夸之嫌,可我更愿意称之为夫唱妇随、诗文唱和,最起码我可以做到红袖添香。
  我的先生本身是名高中教师,教政治的,但他有颗诗心文心。他跟我说,小学初中他作文常做范文,高三某次月考作文拿过全年级第一。以现在他不大不小的文学成绩来看,我相信他不是吹牛。我也确实挺佩服他的,无论是在哪里,等飞机、等火车、等客车,坐在书房、坐在办公室、坐在我身边,一旦拿起笔来写或者拿起书本读,他真的是可以坐住冷板凳的,几个小时过去,意犹未尽。这种“坐功”比我强许多,和他比,我对文学最多是爱好,玩票的,他是可以做我老师的,我闺蜜一个电话我就屁颠地跟着去逛街做腐女了,我先生却依然哈得下腰为文。
  当然,身为他的妻子,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我们认识以后,他的所有作品,我非常荣幸又被逼无奈地成为第一读者——他可不管我心情如何,写完要么微信传我,要么把我拉到电脑前,叫我非提出个一二三才作罢。这种时候,我基本都是愿意当个批改作业的老师的。最初,我不愿意看,那时候我对文学很不“感冒”。我是名护士,理科生出身,但是一直有着的都是颗少女心。之所以喜欢上文学,并能在全国一些报刊发点小作品,都是拜先生所赐的。所以,最开始读他文字,那真的是完全出于對他的礼貌尊重,或者酸点讲,就是爱啊!人家歌词都这样唱:“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既然我的先生爱好文学,看他乐此不疲的样子如同少年般纯真,我就陪着他一起玩耍吧!于是,我也便和他一起走上了这条“溜光大道”!
  也就是说,我先生是我的文学领路人。而直至读到他越来越多的作品,我的鉴赏能力无疑也跟着提了上来。确实,我是他文学成长最直接的见证者了,见证了他这些年在文学路上的摸爬滚打,一次次出去采风、一本本书的阅读、一篇篇大小文章的发表、一份份样报稿费来到我们面前。
  所以,2018年秋我读到这篇《雨滴 花香 清茶》时,我有点小惊喜,对于先生的散文创作来说,这篇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不光是因为篇幅比之前的长,而是他能够对自己过往生命中的重要片段进行有机整合与全面梳理。
  通读这篇散文,可以看出他虽然并不是刻意为之,但达到的客观效果却是呈现出了这样的美学结构——前三节多以抒情为主,后两节以叙事为主,这很有宋词的上下阙结构特点。而内文无论从语言凝练、引述、叙议结合等方面来说,都堪作美文了。我是很欣慰于他这是积了十余年的功力来创作出来的,而且不必说别的,单说里面的引述就既有耳熟能详的诗词歌曲,又有给人陌生感的甚至掉书袋的生僻典故——如果不生僻全是大家熟悉的东西的话,那写出来又有何价值呢?所以,我先生这篇作品下了功夫,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读此文可以看出,他是重视生活积累的。许多作品正是人人眼中有,人人又笔下无。比如本文提到的那些牵牛花、荷花、芍药什么的,盛夏时候,无论南方北方,无论城市乡村,都会有许多花花草草盛开。但是作家们就是生活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们能够捕捉到不易为别人察觉的气息味道,将它们如蜜蜂采蜜一样一一撷取出来,进行艺术加工后,真的是酿出了芬芳的蜜。并且,读本文令我对比联想到先生去年在《散文》第五期发表的《丁香与丁香花》,两篇虽然都写的是丁香,可是一篇侧重于诗词性随笔,一篇侧重于眼前的花朵带来的观感。而本文创作手法和《丁香与丁香花》一脉相承,他依然运用自己丰富的古今文本积累,将那些可以批评吸纳的素材,有机地融入到文章创作中来,或引用或化用或解读或对比呈现,丰富的材料运用,直接就会令文本变得厚实耐读,运用通俗的话讲叫,读了后很“涨姿势”。
  近些年来,他主攻的方向是在书评上,其实他读书很慢,每年最多读30本,但恰如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倡导的那样——读书不在贪多,贵在精读,贵在消化。这30本书,至少有20本他都要写出读书笔记。他和我说,写作到一定程度遇到瓶颈很正常,他这是要遍访名家,再次积淀,量的积累后自然会有质的突破。
  无疑,这篇《雨滴 花香 清茶》自然是他精心阅读各路名家后的潜心力作。文学创作固然是著述等身很好,保质保量很好,可是,如果真的能做到量并不多,但篇篇是立得住的精品,甚至是可以传世很久的佳作,那无疑更令人称道。古往今来,有多少作品成了过往云烟,既然我们写了,何不把每一个字都写到极致呢!我先生身为满族作家,他很欣赏阿来和鲍尔吉·原野,说他们身为少数民族作家,却把汉语的美写到极致。他以他们为标杆,也要向那个高度奋进。看他这样肯刻苦付出,我相信他的这个文学梦的实现,并不遥远了。
  责任编辑|李 东
其他文献
轻往  旧物。安静的林子里藏着痛  我想过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想你  一首诗的长度。过后  打开电脑听一首老歌,让自己靠着椅子睡着  半夜冻醒后,脑海里有一棵树  我试图用鲁智深的气力拔掉  月光下,你温一壶酒,拉我  树下细酌  阮籍虽狂……  我却可以扑(你)怀痛哭  无题  即白,一只鸟儿对着最后的夜色  灯火寥落,一分钟的思念被拉长成夜  弯月照过窗台又落了下去  梦中人,依旧没有入梦  春去
期刊
“叮……”随着一枚硬币从钱包里掉到地上的声音,我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许多年前。  昏暗的房间里,我正坐在地上发脾气,祖母则盘腿坐在炕上,一边看着,一边笑着哄着。我从手缝里看祖母,见她还没有要掏钱的意思,于是便大声地哭起来。祖母实在没有办法,只听“哎”的一声,便将手伸进衣襟里。我蹭一下起来,站在祖母跟前。我知道,祖母衣襟里有个手帕,里面包着钱。果然,祖母拿出了那个手帕,四角打开,再打开里面的一层,取出
期刊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女人,一辈子守在大山里与黄土疙瘩打交道。别人眼中的母亲各有千秋,然而在我眼中,母亲却是那样的伟大。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家里条件并不很好,一切的经济来源全靠种地。加之,陕北的白于山区大多都是沟壑纵横,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四个,为了让我们都能上学读书,母亲吃了很多苦。  如今,母亲已将年迈六旬,身材瘦小,皮肤面部已呈麦色,皱纹爬上了眼角额
期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东北的黑土地里,朴实勤劳的人们像春种秋收的庄稼一样,生生不息,一茬过后又新长出另一茬来。从黑土地里走出来的人,每颗心都是从泥土里孕育出来的种子,一入泥土便生根发芽,散发出家乡的气息,只有把脚深深扎在肥沃的黑土地里,心里才踏实。背井离乡虽已多年,唯有童年那些往事像一张张年画叠在记忆深处,烙在心里。  又至中秋,思念顺着辽河水,缓缓流淌进二人转的腔调里。扇子一抖,手绢一转,“拉场
期刊
四十年前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穿着件旧花棉袄,坐上父亲的架子车,拉一车解开的枋板,来到西安交大附近的皇甫村。  我的大哥在交大商場给一位鳏居的老人打工,卖烤红薯。第二天正好是周末,大哥早早地卖完了红薯,帮父亲拉了架子车,到北池头村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去卖枋板。我戴着大哥给我新买的红帽子和棉手套,暖暖和和地东瞅西看,还不时用手给大哥指着从身旁急速而过的小汽车,大哥看着我高兴的样子说:“这有啥好看的?离这儿
期刊
一场秋汛过后,家乡的河流已改变了模样。河床上的石头被浆洗了一番,白白净净的,像我童年的脸庞。那些石头上陈年的青苔,连同这一河的往事都被带走了。此刻,我看见了秋风正和落叶舞蹈,舞池的尽头,河流温婉地拐过了弯。  我看懂了河的心思,秋水与石头的交织、碰撞是轻柔的,秋水有十个纤细的手指,而河床似乎只需三个黑白色的琴键。哗……啦……啦……单调悦耳的音符,他们是在日夜弹奏一曲庆典吗?  一定是在庆典,庆贺河
期刊
夏日的拙政园  苏州园林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凡到过苏州者,观赏园林是必不可少的。名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不观赏就不能感受古典园林工艺之精、造诣之深,也不能体会游园之趣、兴味之长。  在通往拙政园的街口,我有意放慢了脚步,环顾四处扫视了一番。入伏之后,烈日似火一样炙烤着姑苏古城,大街上骑着电瓶车的男女老少从身旁一晃而过,载客的公交车、私家车从路面疾驰而过,撑伞的行人在人行道上步履匆匆而过……人们
期刊
暮秋,万物萧条。高山牧人散放了牦牛,它们自由结伴走入山林寻找冷草、木叶果腹。在大树下,山窝里避风度日。  一场初冬的雪落到了进出麦铺牧场的谷口,白马和仁青开始着手准备冬喂的粮食——玉米面炒藏盐。我在白马家越冬,将随他们一道去麦铺冬喂。仁青的拖拉机载着我们驶向了白茫茫的峡谷,六个车轮子为峡谷碾压出了一条崭新的路途。越往深处去雪越厚,堆垒在路边的柴垛像一道道白色的城墙。渡过一座桥,拖拉机开始朝着山向上
期刊
父亲是极愿意让我们苦读书的,他几乎十年不添一件新衣,终年不沾荤腥,却愿意为我们读书3.5分揭贷款;但他也是极厌恶我们读“闲书”的,就是当今老师提倡孩子们需要多读的课外书。谁要读“闲书”,他就骂谁不成器,一股恨铁不成钢的劲。而我却恰恰不争气的特别喜欢“闲书”,但我也是万万不敢在家里,在他眼皮底下读的。挨骂事小,书被没收了事就大了。  那时候,书籍相当匮乏,全村也找不出几本像样的书来。好在,有户原本姓
期刊
1  故乡多沟壑,少山。  幼时居于村庄,对于大山的景象,几乎全凭影视作品里的场景和闲暇时刻的想象。唯一欣慰的是,可以在某个清朗的早晨,跟着父亲去往田地里的路上,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视野尽头,隐约浮现出一座山峰的脉络,时而清晰可见,时而模糊难辨。  “爸,那是什么山,距离我们远吗?”我随口问道。  “那是石门山,在山沟对面的另外一边塬上,有几十公里吧!”父亲说。  我本想细问一下关于山沟、塬以及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