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姆生存思想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qu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埃里希·弗洛姆是美籍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的生存思想既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又借鉴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同时融合了他自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在剖析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人的性格结构造成异化的基础上,揭示了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原因、表现及其后果。弗洛姆的生存思想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引起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倡导建立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存在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 弗洛姆;生存思想;重占有;重存在
  【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54-03
  一、弗洛姆生存思想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使生产力、生产方式有了较大的变革,人类经历了由畜力、人力到机械能、核能的转变,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取代了人脑,科技的改变使人对自己创造的机器、技术顶礼膜拜,逐渐沦为机器的奴隶,技术的傀儡。科技带来的影响远不仅如此,商品交换也不再是拘泥于熟人之间的交易,生产者不再为已知的顾客进行生产,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进行生产与交换,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造就的商品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生产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消费速度,商品琳琅满目,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由“老的东西好”转变为“新的东西好”。伴随消费观念改变的是人们对商品占有的态度,对商品的崇拜成为常态,人受商品左右,占有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照的光”。
  (二)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1)劳动异化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揭露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的根源,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受制于商品,由此导致“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因此马克思提出只有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地扬弃才能够消除异化。
  弗洛姆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发现了导致现代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确立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占有促使人们过度消费,使追求金钱、权利成为生活的目标。弗洛姆借助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所导致的性格结构的异化来控诉异化的深化,并提出通过确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来克服异化。
  (2)人道主义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其哲学核心即现实的个人的存在问题进行了表述,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对异化的反抗,关注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强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人变成了自动机器,逐渐丧失了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马克思为求得人的解放,提出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此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弗洛姆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作为一名人道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坚持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他在《占有还是存在》著作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提出要想克服异化,确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需要具备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要以发展自我个性为目标、要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等,这些无不体现了弗洛姆对人自身发展的重视。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主要是引导人们去发现支配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力量,同时他也揭示了这些非理性力量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理性去了解,运用理性力量控制非理性力量。但弗洛伊德研究的只是个人的无意识,所解释的也仅仅是个人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弗洛姆超越了弗洛伊德的个人领域,着眼于社会,将弗洛伊德的个体层面推广到群体层面,将个体心理学同社会群体相结合,并提出了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等新范畴,实现了精神分析学由个体分析向社会心理分析的转变。
  弗洛姆借助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把个人性格推广到社会层面,进而提出了社会性格,在弗洛姆的早期作品中,他也曾用“社会的力比多结构”这一概念来描述社会性格。
  二、弗洛姆生存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自工業革命时代以来,科技带来的巨大进步让人们引以为傲,也让人们不止一次地相信生产力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工业文明的理性文化精神带给人们的美好幻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但是,弗洛姆认为,工业文明承诺给人们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而是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无节制地去满足人的消费愿望并未使人真正体会到快乐和幸福;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改变也并未使人主宰自己的生活,反而让大家都“成了官僚机器的齿轮”,被技术所掌控,受技术奴役;由国家控制的大众传媒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使社会成员变成无主体的“常人”;技术的进步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使核能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威胁的手段。
  面对工业文明带来这一系列的变化,弗洛姆发现,除了经济原因之外,人的心理原因也至关重要。资本主义私有制造就的商品社会使人们无节制地消费、无尽地占有,进而促成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生成。享乐主义就是最大限度地随心所欲,尽可能地满足一个人的全部愿望;利己主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私、利己和占有,现代西方人信奉的是能够带来快乐的不是分享而是占有,占有才是生活的目的。弗洛姆通过占有导致的消费异化来揭示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异化,他把这种异化的心理机制称之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社会基础是私有财产、权利以及利润。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简单解释就是对物的占有,体现的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弗洛姆在这里强调的占有是已超出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需进行的“功能性”地占有。他认为,在以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为背景的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是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在现代西方社会里,人们的占有对象已不仅仅停留在物品上,如今人、自我、思想习惯等都成为人们的占有对象。不仅占有对象发生了改变,占有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囤积转变为消费,占有的目的不再是积蓄,而是消费,因为人们坚信只有消费掉的东西才不会被拿走。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病态之一。以无节制的消费为宗旨的“重占有”的存在方式是异化和物化在人的生存结构中的内化,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关系都转变为物的关系,更是把人际关系表现为竞争、对抗。弗洛姆认为,要克服深层次的异化关系,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本质,就必须确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的价值追求不是对物的占有和消费,其生存方式的先决条件是独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理性,特征是存在的主动性,即对自身创造力的发挥。在重存在的生存方式中,人无须通过满足贪欲来获得快乐,获得快乐的方式在于分享、奉献和爱。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追求的是个体的主体意识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对主体意识的重视充分彰显了弗洛姆要求恢复人性的强烈愿望。弗洛姆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与个体自我意识、自我实现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对劳动的分析入手。
  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将劳动视作人的生命的表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
  马克思首先肯定劳动实际上是体力和智力的表现,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其次,劳动使人成为自身,人通过劳动进行自我生成,这一过程是创造性的活力充分发挥的过程。在对马克思劳动观解读的基础上,弗洛姆提出了充满人道主义的劳动观,即在爱心中劳动,这一过程摒弃了对人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摧残。工业社会塑造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使人高度物化和异化,严重阻碍了个体自身的发展。异化的劳动使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劳动者被强迫、被压榨、被剥削,完全不能感受到自己是在进行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而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劳动,没有了异化和物化存在,劳动不再是一种带有剥削性质、强迫性质的活动,不是维持生存的手段,而是一种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活动,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弗洛姆在爱心中劳动也是充分肯定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理论。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弘扬的是善良意志和爱心。重占有的思想使追求名利、金钱成为普遍现象,人际交往变成利益角斗场,自私、冷漠、竞争取代了友爱、真诚和宽容。面对人际间的冷漠,弗洛姆痛心疾首。为了改变因利益造成人际间的疏远,弗洛姆提出爱心。
  关于人际间交往问题,并非弗洛姆一人深有感触。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仁爱之心”,孔子的“仁爱”强调的是孝悌与博爱,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关怀,最能体现孔子“仁爱”思想的便是《论语》中记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不偏施于人、推己及人便是“仁爱”,是人与人交往应该坚持的原则,倡导待人处事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他的这一主张也被视为伦理学的“黄金规则”。
  回顾西方社会,康德也曾提出过类似的主张,即善良意志,强调个体自身的积极才能或属性若不被正确的应用,则可能是有害的,可以将其理解为束缚自身潜能发挥的行为是有害的、是“恶”;同时,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是最高的道德意识。康德将促进自身及他人积极发展的行为作为评判人际交往的准则。无论是孔子的“仁爱”还是康德的善良意志,都是对促进自身及他人良好发展的一种倡导。相较于孔子与康德的“仁爱”和善良意志,弗洛姆的爱心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了摆脱重占有的心理機制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为了避免大众都沦丧为无主体的“常人”,弗洛姆提出要充满爱心。弗洛姆对爱的解释是:“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品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是指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与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
  由此可见,弗洛姆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提出,要想学会爱,首先需要克服自恋,通过理性信仰克服因资本主义私有制催生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其次,要学会自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防止自己成为别人的傀儡,才会懂得如何爱他人,自爱也是博爱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学会如何爱,还需要具备关切、责任、尊重、知识等基本要素。弗洛姆弘扬的爱正是对重占有的心理机制的积极扬弃。
  纵观东西方历史,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思想家都能提出异曲同工的理念,足以证明爱心是人类社会普适性的要求。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追求的是超越物化,践行更高层次的信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将商品世界的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通过揭露商品拜物教使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以此来说明物化危害之深。
  弗洛姆从心理方面揭示了工业社会的高度物化和异化对人的性格结构的改变,揭示了对商品的过度占有、消费致使市场型性格成为现代人的标志。所谓的市场型性格,即人把自己作为商品而且以个人价值为交换价值的性格指向。商品经济导致的物化,埋没了人自身的价值而把自己视作商品,通过交换价值来衡量自身价值,提高交换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筹码即不断追求声望、地位和成就。   无论是社会性格的改变,还是拜物教思想对人精神的侵蚀,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引起的,都是在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所进行的价值选择。
  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前沿中写道:“与许多存在主义的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哲学也代表一种抗议,抗议人失去他自身,抗议人变成物。”
  弗洛姆高度赞同马克思关于异化、物化的相关理论,因此,他要求摆脱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确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虽然面对资本主义给人和社会造成的异化痛心疾首,可是弗洛姆对其根源的考察,离开了阶级分析的方法,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并未触及其要害,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改良。而马克思则从“资本关系使工人自己和他自己劳动的实现条件完全无关、相外化和相异化的状况”,揭露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导致异化,关注无产阶级被异化的不幸处境,要求通过废除私有制来寻求无产阶级解放以及全人类解放的理论。
  三、对弗洛姆生存思想的评价
  弗洛姆倡导的重存在的生存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背后是对人性的泯灭与牺牲,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腐朽,呼吁人们要更加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尤其注重人精神方面的发展。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是对商品拜物教、物化和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对重金钱、权利的价值追求的抛弃,是对冷漠的人际关系的改变,是一种充满人道主义、以关注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不可否认的是,弗洛姆对人和社会的异化分析,离开了阶级分析的方法,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抹杀了阶级根源的异化理论,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本质根源,他要求建立理想的“新社会”,以此摆脱异化和物化,充满了乌托邦色彩,在并未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很难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M].徐纪亮译.台北:南方图书出版社,198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张伟.弗洛姆思想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李先悅,高壮伟.试述弗洛姆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人学解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27(04):36-39.
  作者简介:
  李晓贤,女,汉族,河南灵宝人,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公元533至54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派兵先后收复欧洲和北非大部领土,针对国力日益衰竭的严峻形势,及时调整了收复地区的治理政策。政策调整的依据主要有查士丁尼继位以来拜占廷帝国所遭遇的一系列的衰败和灾难,面临着外族入侵的严峻生存危机;已收复的北非和欧洲地区起义不断,分裂倾向日益明显;国内自然灾害频发,青壮年死亡率大增,财政税收锐减。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在雄才大略的查士丁尼一世的正确策
期刊
【摘要】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汉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式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在前期运行过程中,它行之有效,但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却逐步走样,最终变成了地方一级的行政单位。本文将对刺史“以卑制尊”这一设计合理性进行探析,寻找汉前期刺史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汉后期刺史异化后的危害,对完善当代地方监察制度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 汉代;刺史;监察制度  【中图分类号】K234 【
期刊
【摘要】 意象是走入和探析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代表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其“芙蓉”意象含义有多重解读,古今文人墨客多有论述,笔者管中窥豹,对“芙蓉”意象谈一下浅陋之见。  【关键词】 芙蓉;涉江采芙蓉;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22-02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
期刊
【摘要】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单向度的人》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力作,这本书集中地体现了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精华,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借助技术理性这一隐蔽的意识形态成为新型极权主义社会,技术理性以控制并满足人们“虚假需要”为其作用机制,使人们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人们逐渐丧失了自由,沦为“单向度的人”。从而针对这一病态的现象,马尔库塞认为要采取新的社会变革的方式,使人们重
期刊
【摘要】 龙膺为明代后期常德籍著名文人,《龙膺集》中有大量涉及常德地方文化作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田园山水文化,二是佛教文化,三是教育科举文化。研究这些作品对促进当今常德旅游业更好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全国影响力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龙膺;明代;常德;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39
期刊
【摘要】 喜欢游走的诗人叶舟用敏感而具有灵气的笔触,写下了一首首关于新疆的诗歌。在叶舟笔下,新疆的自然风景是美丽壮观的,新疆的历史是神秘诱人的,新疆的风俗人情是丰富多样的。叶舟诗歌中的新疆书写既蕴含着他对新疆自然与人文的赞叹,也展现着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叶舟;新疆书写;自然风景;历史故事;宗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故宫博物院前身为紫禁城,至今已超六百年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生活住所,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新媒体数字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传播与传承是当下重要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因其本身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特性,承载着关键的、重要的角色,需要传递其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在营销传播方面具有独特性。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面对事物的心理会以轻松化、娱乐化的特性表现。在这样的影响下,
期刊
【摘要】 “本体论”始终是哲学命题之“终极意义”的直接体现,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是西方哲学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本体论问题的形成、繁荣和衰落构成了西方哲学历史的主线,其背后所涵盖的基本思维逻辑即观念的转变,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本身与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在意识领域的一种集中体现,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本体论;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创作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并对悲剧做了全面详细的论述,影响深远。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解读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主要包括情节“整合性”“突转”“发现”“苦难”“过失说”以及性格分析等。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数字艺术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现阶段数字艺术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美学表现力,来探讨数字艺术对影视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加强对数字艺术的研究,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推广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中,有效结合影视文化,基于数字艺术来加大影视文化传播力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推动数字艺术和影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数字艺术;影视文化传播;影响;美学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