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 理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单向度的人》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力作,这本书集中地体现了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精华,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借助技术理性这一隐蔽的意识形态成为新型极权主义社会,技术理性以控制并满足人们“虚假需要”为其作用机制,使人们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人们逐渐丧失了自由,沦为“单向度的人”。从而针对这一病态的现象,马尔库塞认为要采取新的社会变革的方式,使人们重回自由的向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设想具有乌托邦的性质,但这种对新的社会变革方式的探讨,确实能给予人们一些启示,那就是在新极权主义社会下的“我们”不能再做消费的奴隶。
  【关键词】 单向度;新极权社会;科学技术;虚假需求;反抗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61-02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出生于德国柏林,1933年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而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其研究的对象是当时的资本主义,因此学派在整体上并不满足于对社会的观察,而是强调对社会做出更为深刻的分析,也就是提倡对社会意识形态层面进行揭露。所以马尔库塞作为学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作品也注重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
  例如,他在1964年发表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就是通过考察发达工业文明下的现实社会和人的异化现象,形成自己最为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 “单向度”理论。马尔库塞在书中致力于挖掘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新极权主义特征,在他看来,这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就像天鹅绒监狱一般,困于其中的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却永远失去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从而这样的人便沦为了“单向度的人”,因此“单向度”这一概念成为全书批判的中心所在。所以本文从该书出发,着重探讨“单向度”理论的内涵。
  一、何为“单向度”
  《单向度的人》一书提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概念“单向度”。向度“dimension”在英文里可以被翻译成“方向”或“维度”,而这里被译为“向度”,主要是想传达原文中的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的意思。那么何为“单向度”呢?
  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从而人类在正常的社会里,理应拥有两个方面的向度:一是肯定现实、维持现状的向度,二是否定、批判和超越现实的向度。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其高生产、高消费压制了社会中的对立性因素,从而人们作为一个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个性、自主性、否定性的特点逐渐丧失,丧失了价值与尊严的人表现出一味地顺从、肯定和维护现状,并最终沦为了制度统治的工具,从而由“双向度”演变成为了“单向度”。
  所以这一概念在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后,马尔库塞进一步综合阐述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的异化影响,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单向度”一词渗透出当下新极权主义的特征。
  二、单向度的形成过程——科学技术和虚假需求的共谋
  马尔库塞在书中指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其不同于以往的极权主义。在过去,极权主义依靠恐怖和暴力对不服从当权者的人进行迫害,甚至杀害。然而当代工业社会是个新极权主义社会,其不再依靠传统的暴力手段来统治社会,而是利用科学技术的合法地位来控制人类。所以马尔库塞在书中对技术进步及其后果的讨伐充斥着各个章节,在他看来,技术的进步导致人们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从而技术理性所不断制造的虚假需求使得人们在消费性的享受娱乐中逐渐丧失自我,沦为了“单向度的人”。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讲,技术的进步导致的机械化和标准化可以将人们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人们能够自由地支配他的生活,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技术非但没有实现人的自由,相反它还限制了人的自由,使人们日益变成物质资料生产和消费的奴隶。
  因为在马尔库塞看来,“人们控制自然的科学方法”,是“为人对人的统治提供了概念和工具”,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成了主流的思考社会的方式之后,人的理性就会沦为了一种工具理性。比如随着资本主义走向后期,科学发展硕果累累,从而导致经济指标得到增长,但这些数字化的增长是否存在问题,却不予以反思,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状况—— 工具崇拜,效益至上。由此,科学构成了人们思维的某种权威,这便是最大的意识形态问题,所以当大家在迷信,信任科学技术的时候,实际上就会陷入到意识形态的幻象之中,并且当科学技术越来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时,打破这种奴役的状态就越发的不可能。
  所以马尔库塞就在书中谈到这是一种非暴力的新型控制方式,即占支配地位的利益体,假借技术的进步,使得公众在可见的“满足”与赏赐的“幸福”中被诱拐、被蛊惑、被蒙蔽,从而人们满足于现实,不再想变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想追求自由,慢慢地,生活于其中的人就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换言之,这是一种虚假的满足,正是这种虚假的满足导致主体丧失其批判力,从而使得民众主动地维护现实社会秩序,所以虚假需求的制造才是“单向度”形成的关键。
  (二)虚假需求的制造
  谈及虚假需求,不得不提到真实的需求,马尔库塞在书中提到,“只有那些无条件地要求满足的需求,才是生命攸关的需求——即在可达到的物质水平上的衣、食、住。对这些需求的满足,是实现包括粗俗需求和高尚需求在内的一切需求的先决条件”。所以真实的需求实际上是人在生活中维持生活必要的那些需求,那么何为虚假的需求呢?马尔库塞认为虚假需要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   所以马尔库塞在书中称,发达技术的进步,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电视、电影、手机、自媒体等介入人们的闲暇时间,使得人们在无形之中接受着意识形态的奴役,从而完成着对社会及他人的模仿。也就是说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将商品塑造为“必需品”,通过不断唤醒人们的需求去购买商品,这种不断制造人的“基本需求”,使得人们不断产生消费的欲望,从而形成了一种态度和习惯。从而发达工业社会也利用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控制体系,维护了自身的统治地位,并且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危机和问题,也都被娱乐色彩所消弭殆尽。如流水线的商业电影、综艺等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另一个更大的消费欲望。
  所以人们所做的决定,虽没有参考任何人意见,但却被宣传大流所影响,失去了其自身独立思考性。而且人们反而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时产品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长时间处于这种方式中,就会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丧失其思考的能力。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改变呢?马尔库塞对此做出了解释,他提出了“大拒绝”,认为只有反抗,社会才有希望。
  三、应对举措——反抗才有希望
  從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个病态的社会,它把人变成了顺从现实的“单向度的人”。那么,要想打破这一现象又该如何做呢?马尔库塞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从而试图寻找到新的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如马尔库塞在结尾中引用瓦尔特·本杰明的一句话: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所以在马尔库塞看来,要想打破这种工业社会的极权,从根本上说,需要调动的是社会边缘的群体,因为他们的异质性将共同塑造整个社会的多元性。
  所以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人”的最后一声呐喊回到了“自我决定”的层面上,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并花费最小量的劳动以满足根本的需要,把闲暇变为自由时间,并使生存斗争和平化”。从而人们要在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之余,有足够的闲暇和自由去追求和满足自己真实的需求。这时的人们便可以摆脱一切宣传、教义和操纵,并有能力知道和理解各种事实,有能力评价各种替代性选择。虽然马尔库塞在面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下逐渐被全面异化的状况,其最终也没有指明“另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数次在文中出现的词指涉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在“另一种”生活方式中,思想恢复它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张力,人们对内心的自由追求有其可能,个体性和私人空间也能得到尊重和保护,从而“单向度的人”也能够重回其双向度。
  四、结语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展开批判,这本书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的观察,提出人们正在接受由新型极权主义社会所带来的异化,从而人们进入到统治秩序中沦为“单向度的人”,所以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扼杀了所有思想可能带来的否定性和想象性力量,使人们沉浸在娱乐消费中无法自拔,从而让人们逐渐沦为了统治的工具。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是人类自发地想要追求的状态,而是被简化和异化后塑造出来的,所以马尔库塞看到这一问题并提出倡议,人们的生活应当是丰富的且多向度的,是自由而敞开着的。从而人们也应该理智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物质景象,不能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因为现实中很多消费品确实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幸福度的提升,但不能把消费本身视为信仰,当“我”不再是消费的奴隶,就能避免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中国作协第一位女性主席,铁凝在中国文坛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笔触细腻、文风朴实,往往寥寥数字便能彰显大家风采。在散文《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中,她承袭了一贯的创作风格,将率真的自我放置于琐屑而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试图从看似微不足道的普通人身上领略出人生的真谛。除此以外,她还选取“大雾”为切入点,将紧张而喧嚣的城市生活与安宁且祥和的乡村生活进行比照,将自我意识肆意地融入于茫茫的大雾中,旨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修辞这一概念也逐渐受人们关注。在传统广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行情下,微电影广告凭借强大的网络传播平台以及更为灵活和优异的表现形式,在广告行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微电影广告更具影响力,更能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理念,传播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文化,因此探索微电影广告的表现方式,增强微电影广告的表现效果迫在眉睫。因此需要确立自身的主题,围绕一定的故事情节展开,贴
期刊
【摘要】 马克思学说是在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中诞生的,其理论路径可概括为从哲学批判到资本批判,进而升华至社会批判。其中,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及“全球化”进程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学说;理性;资本文明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44-03  一、资本文明的反思  对于“现代化”的界定
期刊
【摘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也是最早记叙匈奴的史书。司马迁对匈奴缜密又清晰的剖析,使得梁启超将《匈奴列传》列为《史记》中最值得细品的十大文学名篇之一。本文通过研读《匈奴列传》,试图从遣词造句中解析匈奴。并且在现代的观念视角下,重新感悟匈奴独特的文化风俗,从而创建新的认知维度。  【关键词】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现存的明清两朝上党地区的府县方志数量颇多。从文本整体的角度看,明清两朝的上党方志文本上存在着延续性;而从文本细部看,上党地区的志书则存在着套志、繁志、简志三种大的类型。以《弘治潞州志》为首的套志在将县志附属与州志之中,属于特例,也使得珍贵的前朝文本得以保存;繁志则以内容丰富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简志作为繁志的增补,可补繁志记载内容之不足。把握这些志书的书写特点,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上党
期刊
【摘要】 日常生活中的物作为书写对象大量存在于《长恨歌》中,王安忆极尽繁复细腻描写之能事,以种种琐细的日常物建构起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形象,印证了柴米油盐才是上海历史的底色的观点。王安忆善于以物丰富小说的修辞,所写之物与人具有互文的关系,很多日常物具有女性特征和人的欲望色彩,人则或多或少被物同化、异化。意蕴丰富的物與人、社会相关联,可谓以物观人、以物观世的经典。  【关键词】 《长恨歌》;王安
期刊
【摘要】 《刘孝忠墓志铭》刊刻于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志主宣威将军知镇戎军州事兼沿边安抚使刘公在《金史》中无传,墓志铭中记载刘孝忠生平、籍贯、仕履及刘氏家族情况,对了解辽宋金时期的官职、地理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刘孝忠;墓志铭;考释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57-02  《
期刊
【摘要】 公元533至54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派兵先后收复欧洲和北非大部领土,针对国力日益衰竭的严峻形势,及时调整了收复地区的治理政策。政策调整的依据主要有查士丁尼继位以来拜占廷帝国所遭遇的一系列的衰败和灾难,面临着外族入侵的严峻生存危机;已收复的北非和欧洲地区起义不断,分裂倾向日益明显;国内自然灾害频发,青壮年死亡率大增,财政税收锐减。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在雄才大略的查士丁尼一世的正确策
期刊
【摘要】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汉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式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在前期运行过程中,它行之有效,但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却逐步走样,最终变成了地方一级的行政单位。本文将对刺史“以卑制尊”这一设计合理性进行探析,寻找汉前期刺史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汉后期刺史异化后的危害,对完善当代地方监察制度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 汉代;刺史;监察制度  【中图分类号】K234 【
期刊
【摘要】 意象是走入和探析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代表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其“芙蓉”意象含义有多重解读,古今文人墨客多有论述,笔者管中窥豹,对“芙蓉”意象谈一下浅陋之见。  【关键词】 芙蓉;涉江采芙蓉;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22-02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