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常态下环境管理者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完善法律法规,理顺体制机制,简政放权,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应围绕环境质量改善定措施、抓落实,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强化内部联动和刑事司法联动机制,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努力构建公平、有序、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平台,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 环保 思路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21-0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新常态下的环保思路要与经济新常态紧密结合,整体考虑,总体规划,两者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把握平衡点。环保部门在面临经济下行和群众迫切期待环境质量改善的双重压力下,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并客观评价治污的代价,不倡导极端治污,也不过度渲染治污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结合地方特征,分主次。指导地方政府科学治污,综合施策,对违规非法排污企业,保持高压态势。要深入剖析环保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努力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关系,达到环保的至高境界。
一、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滞后
新环保法实施后,其它相关法律的修改和配套法规的出台滞后,法律法规体系不完 善,系统性不强,约束力不够,操作上不易;标准指标缺项,特征性指标缺失,导致评价体系不全面、不科学,评价结果与现状不符,结论不可信:部分规章职能分散、交叉,难以形成严格监管的强大合力法律法规是行动的准则,应加快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明确责任边界,避免出了环境事故,环保首当其冲,成“替罪羊”或“背黑锅”。
2、环境污染家底不清
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成分复杂。形势严峻,急于解决一批环境旧账。但由于环境标准、监测能力、治理技术等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且环境监管存在能力不足、盲区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缺陷,环保积累的基础资料不多,数据来源不严谨,掌握情况不实,无法说清楚各地区的污染来源、主要成分、构成比例、 排放总量、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区域环境容量等污染状况。污染源家底不清。决策不易,整治措施针对性不强,应对环境问题办法不多。严重影响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环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环境污染看得见、感觉得到,不利气象条件下,影响范围基本覆盖全国,大量的环境信访投诉使环保部门日夜忙碌,疲于奔命;地方政府沿袭下来的唯GDP政绩观一时难以转变,对环保执法的阻力依然很大:领导的关怀、保姆式服务及免环评等绿色通道,影响正常的环保监督检查:去存量、控新污染的减排压力很大:违反建设项目环评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违法情况严重,随时面临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政府施压,公众误解,基层环保部门忙于“救急”,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在复杂的环境問题面前力不从心。
4、环保监管效率不高
我国环保人员配备呈倒金字塔形,基层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范围广、数量多、难度大, 任务与人员配备不匹配;执法靠人员的随机现场监管,手段原始单一。 企业环保意识差,配合不到位;环保专业技术性强,取证及证据认定过程复杂,环境监管难以到位,导致解决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打折扣。
二、环保工作思路探讨
1、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理清各部门职责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环保涉及众多部门,其他部门的环保职责散于各种法律法规中间,不清晰,不系统,不集中,出了环境问题,环保部门就成为众矢之的,出了安全事故,环保常常“躺枪”。天津“8.12”爆炸事件中,媒体报道环评有“事故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选址合理”的结论,非环保职能环评介入了,自己要“背黑锅”怎能怨别人环保应以此为诫,加快系统化修订环保法律法规,剔除不合理的规则,提高制订环保标准规范的工作质量,有效支撑环境管理和环保执法监管工作。新环保法的实施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各项政策法律的配套出台,出台政策要速度和质量并举。做到内涵清楚,指标科学合理,便于操作执行同时要尽快出台尽责免职办法,明确主体责任和各层级职责,理清职责边界,解决监管执法缺位问题,提高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意识,加强督查与考核,监督地方及各部门对国家环境政策 、法规 、标准的执行情况,公开考核结果,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利用社会舆论监督各部门履职尽责情况,监督企业环境行为,震慑环境违法行为,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社会共治。
2、围绕环境质量改善抓环保,坚持科学治污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保工作,应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末端治理等综合措施为抓手,按部门职责分解落实,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严守环境质量底线。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和改善环境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刚开始环境质量较差,从面上抓一抓,企业投入一些,各方管理上紧一紧,再加上经济增速减缓和“天帮忙” 等因素,见效明显但当这些措施到位后,环境质量的变化无论从监测数据还是感官上。同样的投入就达不到之前明显的效果因此环境质量改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持久战,需要真正重视,真正研究,真正落实虽然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刮骨疗伤的严重程度,但运动式治污有违客观规律,应分轻重、先后顺序、快慢结 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握经济与环保的内在联系,结合实际,科学决断,科学治污,冷静对待各种支持或反对声,持之以恒,让蓝天白云常在成为常态。
3、抓住环保促转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一个缩影,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切实推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环境质量的最有效手段,而倒逼污染企业转型,大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化解产能过剩,又是环境保护在经济转型中的独特优势 环保与经济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转型不是说停下发展保环境,而是边保护边发展以往高污染高 消耗的传统产业使环境承载力耗尽,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和事后环境修复成本,这种模式是非科学的速成,必须转型我们正经历着不同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博弈,应坚定信念,发挥环境管理者的智慧、能力和水平,缩短产业转型中的阵痛,优 胜劣汰,加快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的污染型企业整顿,推进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煤炭消耗总量,提高废物再生循环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简化行政审批,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环境质量改善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解决环保问题。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危废经营转移审批等这些行政许可不仅牵制了环保部门大量的时间精力,环保绩效不明显,而且许可使权力寻租、弄虚作假、红顶中介、证书倒卖、项目违法、环评丧失独立客观性原则等乱象环生简化审批,可避免相互推诿或暗箱操作,把人员、时间、精力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提高环境监管执 法效率我国经济发展已覆盖了各行各业各领域,各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已基本有所了解,探索环评备案制具备条件。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随机执法,发现违法随时实施重罚、停产、关闭或收回吊销许可证,形成震摄力。使企业不敢存有侥幸心理,自觉将环境风险转化为投资经营风险,倒逼其严格履行环境主体责任, 增强自律意识。真正从重审批向重环保措施落实转变。
经济新常态,发展新机遇,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环保应克服思想 观念的障碍,突破体制机制的约束,按照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信化思路,创新工作模式,不断超越自身固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完善环境.取得环保与经济的双赢形成监管合力,努力开创环保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新常态 环保 思路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21-0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新常态下的环保思路要与经济新常态紧密结合,整体考虑,总体规划,两者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把握平衡点。环保部门在面临经济下行和群众迫切期待环境质量改善的双重压力下,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并客观评价治污的代价,不倡导极端治污,也不过度渲染治污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结合地方特征,分主次。指导地方政府科学治污,综合施策,对违规非法排污企业,保持高压态势。要深入剖析环保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努力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关系,达到环保的至高境界。
一、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滞后
新环保法实施后,其它相关法律的修改和配套法规的出台滞后,法律法规体系不完 善,系统性不强,约束力不够,操作上不易;标准指标缺项,特征性指标缺失,导致评价体系不全面、不科学,评价结果与现状不符,结论不可信:部分规章职能分散、交叉,难以形成严格监管的强大合力法律法规是行动的准则,应加快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明确责任边界,避免出了环境事故,环保首当其冲,成“替罪羊”或“背黑锅”。
2、环境污染家底不清
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成分复杂。形势严峻,急于解决一批环境旧账。但由于环境标准、监测能力、治理技术等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且环境监管存在能力不足、盲区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缺陷,环保积累的基础资料不多,数据来源不严谨,掌握情况不实,无法说清楚各地区的污染来源、主要成分、构成比例、 排放总量、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区域环境容量等污染状况。污染源家底不清。决策不易,整治措施针对性不强,应对环境问题办法不多。严重影响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环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环境污染看得见、感觉得到,不利气象条件下,影响范围基本覆盖全国,大量的环境信访投诉使环保部门日夜忙碌,疲于奔命;地方政府沿袭下来的唯GDP政绩观一时难以转变,对环保执法的阻力依然很大:领导的关怀、保姆式服务及免环评等绿色通道,影响正常的环保监督检查:去存量、控新污染的减排压力很大:违反建设项目环评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违法情况严重,随时面临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政府施压,公众误解,基层环保部门忙于“救急”,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在复杂的环境問题面前力不从心。
4、环保监管效率不高
我国环保人员配备呈倒金字塔形,基层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范围广、数量多、难度大, 任务与人员配备不匹配;执法靠人员的随机现场监管,手段原始单一。 企业环保意识差,配合不到位;环保专业技术性强,取证及证据认定过程复杂,环境监管难以到位,导致解决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打折扣。
二、环保工作思路探讨
1、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理清各部门职责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环保涉及众多部门,其他部门的环保职责散于各种法律法规中间,不清晰,不系统,不集中,出了环境问题,环保部门就成为众矢之的,出了安全事故,环保常常“躺枪”。天津“8.12”爆炸事件中,媒体报道环评有“事故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选址合理”的结论,非环保职能环评介入了,自己要“背黑锅”怎能怨别人环保应以此为诫,加快系统化修订环保法律法规,剔除不合理的规则,提高制订环保标准规范的工作质量,有效支撑环境管理和环保执法监管工作。新环保法的实施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各项政策法律的配套出台,出台政策要速度和质量并举。做到内涵清楚,指标科学合理,便于操作执行同时要尽快出台尽责免职办法,明确主体责任和各层级职责,理清职责边界,解决监管执法缺位问题,提高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意识,加强督查与考核,监督地方及各部门对国家环境政策 、法规 、标准的执行情况,公开考核结果,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利用社会舆论监督各部门履职尽责情况,监督企业环境行为,震慑环境违法行为,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社会共治。
2、围绕环境质量改善抓环保,坚持科学治污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保工作,应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末端治理等综合措施为抓手,按部门职责分解落实,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严守环境质量底线。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和改善环境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刚开始环境质量较差,从面上抓一抓,企业投入一些,各方管理上紧一紧,再加上经济增速减缓和“天帮忙” 等因素,见效明显但当这些措施到位后,环境质量的变化无论从监测数据还是感官上。同样的投入就达不到之前明显的效果因此环境质量改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持久战,需要真正重视,真正研究,真正落实虽然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刮骨疗伤的严重程度,但运动式治污有违客观规律,应分轻重、先后顺序、快慢结 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握经济与环保的内在联系,结合实际,科学决断,科学治污,冷静对待各种支持或反对声,持之以恒,让蓝天白云常在成为常态。
3、抓住环保促转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一个缩影,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切实推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环境质量的最有效手段,而倒逼污染企业转型,大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化解产能过剩,又是环境保护在经济转型中的独特优势 环保与经济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转型不是说停下发展保环境,而是边保护边发展以往高污染高 消耗的传统产业使环境承载力耗尽,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和事后环境修复成本,这种模式是非科学的速成,必须转型我们正经历着不同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博弈,应坚定信念,发挥环境管理者的智慧、能力和水平,缩短产业转型中的阵痛,优 胜劣汰,加快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的污染型企业整顿,推进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煤炭消耗总量,提高废物再生循环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简化行政审批,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环境质量改善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解决环保问题。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危废经营转移审批等这些行政许可不仅牵制了环保部门大量的时间精力,环保绩效不明显,而且许可使权力寻租、弄虚作假、红顶中介、证书倒卖、项目违法、环评丧失独立客观性原则等乱象环生简化审批,可避免相互推诿或暗箱操作,把人员、时间、精力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提高环境监管执 法效率我国经济发展已覆盖了各行各业各领域,各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已基本有所了解,探索环评备案制具备条件。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随机执法,发现违法随时实施重罚、停产、关闭或收回吊销许可证,形成震摄力。使企业不敢存有侥幸心理,自觉将环境风险转化为投资经营风险,倒逼其严格履行环境主体责任, 增强自律意识。真正从重审批向重环保措施落实转变。
经济新常态,发展新机遇,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环保应克服思想 观念的障碍,突破体制机制的约束,按照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信化思路,创新工作模式,不断超越自身固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完善环境.取得环保与经济的双赢形成监管合力,努力开创环保事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