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枯燥。但从编排体系来看,却是前后有机衔接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在唤醒他们旧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推促内化的同时,也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一、主动设疑,在问题中迁移
在学习数学中,如果学生缺乏兴趣,自然就缺乏主动探索的欲望,那么对于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被动接受,即便理解,也是被动理解。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设疑,引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其探究兴趣的同时推促其主动内化迁移。
例如,在教学关于工程问题时,针对“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道题,按照旧有经验,大多学生思维会局限于“30千米”,导致其产生迷障。对此笔者分步设疑,首先,思考“30千米”能否改成“50千米”,或者“100千米”,所求结果是否会变?其次,思考“30千米”能否去掉?第三,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主动去理解知识,继而引导他们去分析其关系,为学生学习新知扫除迷障,铺平道路。
二、巩固强化,在练习中迁移
数学学科属于技能类型,需要经过适量的训练进行巩固内化。这就要求其设计必须精练,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训练有效迁移,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巩固训練。
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这一内容时,针对知识点“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教师可以先出示乘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让学生进行复习回忆,了解其推导过程,并以次为铺垫,逐步深入,这样就能巧妙以旧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学习新知,即乘法结合律。
三、有效沟通,在比较中迁移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是被动理解,容易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借助比较等方式,创设迁移情境。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倍应用题”这一内容时,针对“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这一问题,教师在学生完成相关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已知条件改为“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再让学生去做,继而引导学生有效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思索辨析中完成迁移。
四、借助实践,在操作中迁移
虽然数学知识相对抽象,但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具将其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还能让课堂更显生动。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即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公式,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通过教具动手实践,采取补割、拼移等方式进行转化,有学生转化为三角形,有学生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甚至还有一些特殊的梯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再借助转化后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通过这种动手实践方式,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能拓宽思维,让学生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总之,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学生首要的能力是迁移。只有充分运用迁移,才能让学生以旧知为基础进行迁移,探索与新知之间的联系,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龙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主动设疑,在问题中迁移
在学习数学中,如果学生缺乏兴趣,自然就缺乏主动探索的欲望,那么对于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被动接受,即便理解,也是被动理解。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设疑,引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其探究兴趣的同时推促其主动内化迁移。
例如,在教学关于工程问题时,针对“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道题,按照旧有经验,大多学生思维会局限于“30千米”,导致其产生迷障。对此笔者分步设疑,首先,思考“30千米”能否改成“50千米”,或者“100千米”,所求结果是否会变?其次,思考“30千米”能否去掉?第三,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主动去理解知识,继而引导他们去分析其关系,为学生学习新知扫除迷障,铺平道路。
二、巩固强化,在练习中迁移
数学学科属于技能类型,需要经过适量的训练进行巩固内化。这就要求其设计必须精练,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训练有效迁移,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巩固训練。
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这一内容时,针对知识点“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教师可以先出示乘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让学生进行复习回忆,了解其推导过程,并以次为铺垫,逐步深入,这样就能巧妙以旧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学习新知,即乘法结合律。
三、有效沟通,在比较中迁移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是被动理解,容易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借助比较等方式,创设迁移情境。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倍应用题”这一内容时,针对“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这一问题,教师在学生完成相关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已知条件改为“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再让学生去做,继而引导学生有效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思索辨析中完成迁移。
四、借助实践,在操作中迁移
虽然数学知识相对抽象,但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具将其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还能让课堂更显生动。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即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公式,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通过教具动手实践,采取补割、拼移等方式进行转化,有学生转化为三角形,有学生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甚至还有一些特殊的梯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再借助转化后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通过这种动手实践方式,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能拓宽思维,让学生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总之,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学生首要的能力是迁移。只有充分运用迁移,才能让学生以旧知为基础进行迁移,探索与新知之间的联系,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龙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