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创辉煌

来源 :新长征·党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9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是金色的粮仓,70年来,吉林重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交出农业大省的精彩答卷。
  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广大农村与全国农村一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汇入了农业农村改革开放的大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主题,突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各项工作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回首来时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黑土地上创造一片新天地的轨迹。
  1983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省内全面铺开。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导演出魔力,粮食产量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跃升,40年间连续跃上300亿斤、400亿斤、500亿斤、600亿斤、700亿斤台阶。2004年,国家在东北率先免除农业税,更加激发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快步迈进的积极性。2013年,吉林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700亿斤大关。2018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726.6亿斤,位居全国第7位,粮食单产865斤/亩,位居全国第4位,连续6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累计调减籽粒玉米560万亩,新增优质水稻28万亩,新增大豆面积88万亩。
  白山松水唱欢歌,千里沃野满眼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我省走出了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2015年3月9日,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代表团,与代表们共话“吉林省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白雪换白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振兴发展的话题。虽然已经过去了4年,但2700万吉林人民在向小康社会奋进的征途中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重要指示,用行动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园艺特产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2017年,全省设施农业种植面积新增32万亩,累计达146万亩,比2012年增长60.4%;2017年,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实现1750亿元,比2012年增长66.7%;园艺特产品加工产值实现900亿元,比2012年增长70%。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向好。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等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共投入初加工设施建设财政补助资金2.2亿元,建设储藏窖库4400座,增加储藏、保鲜能力33.44万吨。2017年,玉米加工业重点企业满负荷生产,加工量增长20%,平均利润增长近1倍;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600亿元,比2012年增长58%。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截至2017年末,全省龙头企业发展到5700个,比2012年增加2500多个;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比2012年增长14%。“十二五”期间,省级累计安排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资金3.9亿元,扶持龙头企业建设重点项目近200个,拉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230亿元;启动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55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到85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达61个,分别比2012年增加363个和41个。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支柱”建设,我省农业农村活力动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产业体系加速融合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不断加强,免疫无口蹄疫区通过国家评审,新增养殖和屠宰加工能力近1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9%。园艺特产业加速向园区化、标准化发展,全省棚室总规模达175万亩。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休闲农庄、农家乐、渔家乐、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生产体系加速完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2万亩,开展节水灌溉工程64.5万亩。全程机械化整省试点稳步推进,建立全程机械化示范区30个,粮食等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不断加强。先后组建了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等创新团队14个,培育选定主导品种88个、研发主推技术31项,形成了“專家+农技人员+基地+科技示范户”的高效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绿色生产方式持续革新。颁布施行了我国第一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土地保护试点、保护性耕作等绿色生产技术广泛普及。
  经营体系加速创新突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更加紧密。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7万个,成员119.4万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21户,联结种养农户186万户。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建成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653个,构建起覆盖县乡村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推进全面启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覆盖39个县(市、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培育打造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等六大“吉字号”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双阳梅花鹿、松辽黑猪、延边黄牛等一批地域特色品牌。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758个。自然生态优质的吉林农产品整体形象初步形成,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立秋刚过,在以水稻闻名的吉林市大荒地村,田里鲜见人影,却能看到不少监控器,各项数据实时传入监控室,一目了然。企业集中流转土地,对稻米进行深加工,打造“大荒地”品牌,农民收入连年提升。“每户年均收入10万元。”大荒地村委会组织委员汪晶说。



  大荒地的变化,代表了吉林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作为我国重要粮食基地的吉林省,正在从原粮生产向品牌打造、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与智慧农业、网络电商融合,加快农业经营主体改革,努力成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如今,吉林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超过6500家,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60%以上的畜禽产品经过加工转化,丰富着全国人民的餐桌。
  农机装备建设继续加强。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48亿元;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130个;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比2012年提高16.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0个百分点,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以前种地费工费力,效率慢只能干着急。”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地的榆树市弓棚镇三太村种地“老把式”张振宽说,他刚开始种地时机械化程度很低,仅有一些拖拉机等简单机械可以用,一垧地需要8个人种一整天才能种完,除草等田间管理的活儿更累人。这些年,张振宽一点点见证了巨变的发生:从最开始的小马力拖拉机,到如今一小时种完一垧地的“巨无霸”;从人力肩挑手提,到全程机械化替代……“种地越来越省事儿了。”张振宽说。



  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实现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农药施用量负增长。测土施肥粮食主产区全覆盖、手机信息化服务全覆盖。实施农田灭鼠1600万亩、生物防螟3340万亩、航化作业300万亩。“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发展到5家。
  “五区三园”建设陆续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序推进。
  农业信息化加快发展。基本完成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建设,全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新增标准化信息服务站7362个。建成省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玉米、水稻、设施蔬菜、人参和杂粮杂豆5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全省共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点90个,可实现包括视频数据在内的15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预警处理。推广应用“易农宝”手机客户端用户51万户。“12316”信息服务每年为全省农民减损增收15亿元左右。开发建设吉林省“好汇购”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商销售各类农产品20.42亿元。
  洮南市福顺镇地处洮儿河、蛟流河间冲积平原,这里的辣椒闻名遐迩。福顺镇辣椒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亲笔批示福顺镇辣椒为免检产品,出口到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家。
  “福顺镇辣椒果型美、个头均匀、皮质厚、味道秀、色素和维生素含量高,而且个保个辣。”一提到福顺镇生产的辣椒,副镇长席正义笑得合不拢嘴。
  席正义回忆:“改革开放之前,镇上种植辣椒的一共也没几户,那时候没有市场,老百姓也没有销售渠道。改革开放之后就不一样了,到辣椒成熟时,会有大企业来收辣椒,镇里种植辣椒的农户开始增多,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这里的辣椒市场逐渐就打开了。”改革开放使洮南市的经济焕发了新活力,目前福顺镇辣椒共有福顺红、金塔、101、北京红、千金红等10多个品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经质监部门颁布的农业地方标准500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蔬菜、水果和食用菌合格率分别为97.8%、100%、100%。全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1900多个,监测面积达1150万亩。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6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9个、省级安全县11个,创建蔬菜、水果标准化示范园500多个。
  洁净的村道,清澈的河流,金色的稻田,清新的空气……一幅吉林新时代新农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其他文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吉林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刘志峰写在疫情防控笔记本上的一句话,也是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座右铭。面对此次来势凶猛的疫情,作为省人社厅派驻汪清县复兴镇金苍村的第一书记,刘志峰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第一时间带领全体驻村工作队员返回工作岗位,与扶贫包保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并肩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保护了全村百姓的生命
期刊
夏其斌,通化县卫健局正科级领导干部,在公共卫生战线奋战了26年。2017年2月,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执行为期3年的援疆任务。2020年1月援疆归来,组织上安排夏其斌在家休整。  事不避难,敢于担当。1月25日,吉林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后,夏其斌第一时间向通化县卫健局党组申请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公共卫生战线的医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我怎么能安心在家休
期刊
1949年10月1日。  中国人民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这一天,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那一刻起,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偉大时代。  201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日子。  回首70年,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感慨。我们感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所发生的沧桑巨变:这变化太大了,这变化太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小家”和“大家”面前,身为公主岭市苇子沟街道向华村党支部书记的郑福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为坚守在抗“疫”一线,他未能见到女儿最后一面。他以坚守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了属于共产党人的抗“疫”动人篇章。  大年初二,在接到街道疫情防控指令后,郑福海便带领向华村全体村屯干部放弃休息、返岗就位。从宣传动员、入户排查,到重点人员稳控、消杀消毒,再到卡点布控、值守登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一纸白书到姹紫嫣红,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吉版图书——乘势而上加速转型  2019年8月21-25日,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吉林省15家图书出版
期刊
天,已经黑了下来。可在G2501长春绕城高速长春南入口处,防控人员依然冒着零下十几度的寒风坚守在岗位。他们负责对所有入城车辆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登记,长春市南关区政法委的胡海波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这位有着23年“军龄”的老兵接到疫情防控命令,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战斗。“若有战,召必回!”“我是老兵,让我上!”这是胡海波的铿锵誓言。胡海波参加过多项军事任务,并在98年抗洪抢险过程中被授予“抗洪勇士”称号。
期刊
提起吉林省,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大美长白山。当你登上了长白山,就会惊叹这里山的雄浑、水的柔美,更会陶醉于那万顷碧波般的莽莽林海。“一池天水入云间,浩瀚林海纳百川。”这是许多游客的共同感受。  作为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全国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在整个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据统计,吉林省林业用地
期刊
“要想富,先修路。”经济要想发展,交通必须要先行。1996年,随着长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省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也开启了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的新征程。23年间,从无到有,从放射线到网络,从规划起步到提档加速再到提質提效科学发展,高速公路跨越平原、穿行高山、拱卫城乡、通边达海,挺起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钢铁脊梁。长平高速——打造吉林最美高速  199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省交通厅党组力排“建
期刊
回顾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惊喜不断、一路震撼。  占据全省农业总产值“半壁江山”的畜牧业在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转变生产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为支撑,提高创新能力,保障市场供应、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经济调整、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畜牧业呈现出从量的提升迈向质的飞跃的喜人态势,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惊人蜕变。  桦甸市二
期刊
70年步履铿锵!  70年巨变沧桑!  70年接力奋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吉林各族儿女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吉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新时代,2700万吉林人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迈进。  全省GDP在2018年达到1.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168.3倍;一般预算地方级收入突破千亿元,是1952年的346倍,相当于每8年翻一番;城镇化率由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