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2日,身着大红色国际奥委会运动装的张虹,出现在崇礼举行的腾讯冰雪峰会现场。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时那个爱笑但不善言辞的速滑冠军相比,她的侃侃而谈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6年前,如今张虹身上的职务眼花缭乱。两天前,她发起的“张虹体育教育专项基金”落户哈尔滨;四个月前,她当选第四届冬青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32岁的张虹,20岁短道转项速滑,2018年履职国际奥委会委员,三度更换“赛道”,一如从前,全情投入,回报丰厚。但张虹说,“你只是没有看到我背后的付出。近三年的国际奥委会工作,我就像读了个博士。”
履职国际奥委会委员 从零基础开始学语言
北京青年报(以下简称“北青报”):你现在处于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位置,和之前当运动员相比,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虹:其实我的人生已经更换过一次赛道了。我20岁那年,从短道跨界到大道。外人看,俩项目没啥区别,但运动员知道,从比赛规则、训练方式、比赛服到教练团队都是全新的。2018年,我再次开始新的旅程,加入国际奥委会,成为运动员委员。对我来说,也是踏上一个新的赛道。
我发现,自己从前的经验不再起作用。在奥委会工作,面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压力,更多的是奥林匹克的知识,怎么在委员会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提案,提出自己的想法,奉献自己的经验,怎么为运动員服务等等。刚开始一年半的时间,用东北话说,我是完全蒙圈的状态。
现在履职国际奥委会委员两年半了,没有一天我的精神压力比当运动员时期轻松,压力更大了。2018年平昌奥运会后,我每天在语言学校学五到七个小时。你知道,一个运动员原来每天运动,现在要一动不动,每天吸收不同的知识,五到七个小时什么滋味?
从2018年到现在,我慢慢建立起了学习习惯。现在每天还要学习英语几个小时。英语需要每天都有环境,要看、要说。我之前身边是中国教练,没有出国训练生活过,基本从零开始学语言,是从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学起语法,单词也是从很简单的一个一个背起。
北青报:那你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起步一定很辛苦。
张虹:第一年那会儿,我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我还记得第一次出国开会,要转三个航班,我自己一个人,一周。瑞士会议城市说法语,我要和大家一起开会一起讨论。我那一周是崩溃的,开会听不懂,讨论不发言。我自己会委屈,一个运动员会有要强的心理,我会一个人偷偷在房间掉眼泪。这次会议给了我特别大的动力,某种程度上,我来开会是代表中国运动员,不是代表自己。那个时刻我就要逼着自己成长。
从运动员的角度提供经验 已有提议在今年成功实现
北青报:你现在提升了自己,也更加自信了?
张虹:现在我还是在学习阶段,但和从前相比,我开始向国际奥委会贡献自己的声音和经验了。比如今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开展了24小时在线运动的活动。这一活动,和之前我给国际奥委会主席提出的建议相关。我的提议是,希望国际奥委会组织运动员换一种方式,在线上激励大众参与运动。因为运动员代表着健康,代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如果运动员放弃了梦想,大家也会失去希望。这个活动最终成功了,让我非常开心,感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北青报:现在当选冬青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你可以贡献更大的力量。
张虹:我的工作和从前稍有不同了。现在要站在一个赛事的幕后,担任组织者。我希望可以分享自己曾经的冰雪运动员的经验,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运动员需要什么。
将冰面质量进行提升 想打造最快平原冰面
北青报:北京冬奥周期,你的挑战是什么?
张虹: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我通过提案贡献自己的经验。对北京冬奥会,我的提案第一是有关交通,二是场馆的质量。我认为场馆再漂亮,座位再多,不如将冰面质量进行提升,打造出平原最快的冰面。
北青报:我很好奇,什么样的冰面是快的冰面?
张虹:冰面速度快不快,牵扯到冰面的温度、室内的温度、冰的薄厚度、水的质量和纯净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运动员滑行速度。比如上赛季盐湖城世界杯,14项比赛我记得有11项都打破了纪录,这一定与场馆冰面有关。我认为,北京冬奥会有机会打造平原最快的冰馆。我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夺冠那一次,成绩已经是平原最快的纪录。因为世界纪录是在高原冰场创造的,高原空气相对稀薄,滑行阻力小很多。
如今北京冬奥在打造冰丝带冰场的速度,我希望冰丝带做到平原最快的冰馆。我建议北京冬奥组委和哈工大合作,哈工大有材料学院,有环境学院,非常适合研究什么样的冰面会让运动员滑得更快。北京冬奥会怎么在规则允许范围,从环境和材料角度打造更快的冰面,我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比6年前,如今张虹身上的职务眼花缭乱。两天前,她发起的“张虹体育教育专项基金”落户哈尔滨;四个月前,她当选第四届冬青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32岁的张虹,20岁短道转项速滑,2018年履职国际奥委会委员,三度更换“赛道”,一如从前,全情投入,回报丰厚。但张虹说,“你只是没有看到我背后的付出。近三年的国际奥委会工作,我就像读了个博士。”
履职国际奥委会委员 从零基础开始学语言
北京青年报(以下简称“北青报”):你现在处于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位置,和之前当运动员相比,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虹:其实我的人生已经更换过一次赛道了。我20岁那年,从短道跨界到大道。外人看,俩项目没啥区别,但运动员知道,从比赛规则、训练方式、比赛服到教练团队都是全新的。2018年,我再次开始新的旅程,加入国际奥委会,成为运动员委员。对我来说,也是踏上一个新的赛道。
我发现,自己从前的经验不再起作用。在奥委会工作,面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压力,更多的是奥林匹克的知识,怎么在委员会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提案,提出自己的想法,奉献自己的经验,怎么为运动員服务等等。刚开始一年半的时间,用东北话说,我是完全蒙圈的状态。
现在履职国际奥委会委员两年半了,没有一天我的精神压力比当运动员时期轻松,压力更大了。2018年平昌奥运会后,我每天在语言学校学五到七个小时。你知道,一个运动员原来每天运动,现在要一动不动,每天吸收不同的知识,五到七个小时什么滋味?
从2018年到现在,我慢慢建立起了学习习惯。现在每天还要学习英语几个小时。英语需要每天都有环境,要看、要说。我之前身边是中国教练,没有出国训练生活过,基本从零开始学语言,是从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学起语法,单词也是从很简单的一个一个背起。
北青报:那你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起步一定很辛苦。
张虹:第一年那会儿,我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我还记得第一次出国开会,要转三个航班,我自己一个人,一周。瑞士会议城市说法语,我要和大家一起开会一起讨论。我那一周是崩溃的,开会听不懂,讨论不发言。我自己会委屈,一个运动员会有要强的心理,我会一个人偷偷在房间掉眼泪。这次会议给了我特别大的动力,某种程度上,我来开会是代表中国运动员,不是代表自己。那个时刻我就要逼着自己成长。
从运动员的角度提供经验 已有提议在今年成功实现
北青报:你现在提升了自己,也更加自信了?
张虹:现在我还是在学习阶段,但和从前相比,我开始向国际奥委会贡献自己的声音和经验了。比如今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开展了24小时在线运动的活动。这一活动,和之前我给国际奥委会主席提出的建议相关。我的提议是,希望国际奥委会组织运动员换一种方式,在线上激励大众参与运动。因为运动员代表着健康,代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如果运动员放弃了梦想,大家也会失去希望。这个活动最终成功了,让我非常开心,感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北青报:现在当选冬青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你可以贡献更大的力量。
张虹:我的工作和从前稍有不同了。现在要站在一个赛事的幕后,担任组织者。我希望可以分享自己曾经的冰雪运动员的经验,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运动员需要什么。
将冰面质量进行提升 想打造最快平原冰面
北青报:北京冬奥周期,你的挑战是什么?
张虹: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我通过提案贡献自己的经验。对北京冬奥会,我的提案第一是有关交通,二是场馆的质量。我认为场馆再漂亮,座位再多,不如将冰面质量进行提升,打造出平原最快的冰面。
北青报:我很好奇,什么样的冰面是快的冰面?
张虹:冰面速度快不快,牵扯到冰面的温度、室内的温度、冰的薄厚度、水的质量和纯净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运动员滑行速度。比如上赛季盐湖城世界杯,14项比赛我记得有11项都打破了纪录,这一定与场馆冰面有关。我认为,北京冬奥会有机会打造平原最快的冰馆。我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夺冠那一次,成绩已经是平原最快的纪录。因为世界纪录是在高原冰场创造的,高原空气相对稀薄,滑行阻力小很多。
如今北京冬奥在打造冰丝带冰场的速度,我希望冰丝带做到平原最快的冰馆。我建议北京冬奥组委和哈工大合作,哈工大有材料学院,有环境学院,非常适合研究什么样的冰面会让运动员滑得更快。北京冬奥会怎么在规则允许范围,从环境和材料角度打造更快的冰面,我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