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文章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分析,指出《微观经济学》教学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和不同年级之间仍存在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以教风促学风、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等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13-02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无论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是在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和专业素养养成方面,均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达成度
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1]。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能实现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参照之一;教学目标达成,说明教学活动有效,否则,即便是教学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学“活动”,而不能称之为有效或高效的教学。
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
1.评价功能。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环节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效果的生成,只有不断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可以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反馈功能。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既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需要依靠反馈进行自我控制。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目标进行测评能够使教师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合理调控教学过程,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目标达成差异情况调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引领功能。课程教学目标既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方法定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确定了方向。通过教学目标的测评,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目标达成度低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强化的环节,起到教学引领的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与供求相关的基本概念,从微观视角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并能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不同角度分析微观经济规律的内在必然性,教学大纲主要涵盖了均衡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等模块。为了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我们采用网上问卷的方式对国际贸易专业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和81份。问卷根据教学大纲,针对教学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设计问题,每个问题依据对具体内容的掌握程度分很好、较好、基本、较差和差5个等级的选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以下特征:
1.课程教学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对大纲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教学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就学生对各个模块内容的总体学习情况来看,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5%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47.0%;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62.7%;98%的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掌握程度为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0%以上,二者之和为90%左右。
2.课程教学在不同模块的达成度存在差异。就各个模块的横向比较来看,由于教学内容各个模块在内容的难易程度、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以及对数学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达成度最高的是均衡价格理论,其次是效用论和厂商理论,达成度相对较低的是收入分配理论。对大纲内容掌握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能够达到40%左右,有些内容如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可以达到近60%;效用论和厂商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厂商均衡理论)能够达到30%以上,有些内容如消费者均衡和厂商均衡条件可以达到35%以上;收入分配理论该比例一般都在26%左右。对大纲内容较差和差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均在6%以下,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在15%以下(也有些内容如消费者均衡、垄断厂商的均衡该比例仅为7%),收入分配理论大都在10%左右。
3.课程教学在不同年级的达成度存在差异。就不同年级的纵向比较来看,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气不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2013級与2012级学生相比,对学习内容得掌握居中的学生比例较高,而位于好和差两端的学生比例较低。对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比例大约高5~10个百分点,但掌握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大约要低5~15个百分点,掌握得较差和差的比例也要稍低一些。但2013级和2012级学生在对大纲内容不同模块的达成程度差异,却非常相似,收入分配理论、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的达成程度依次提高。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具体途径
基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目标达成度的提高尚有潜力可挖,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竞争机制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以教风促学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其素质的提高,加强导向能力和作用,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教师要重视道德修养,以自己完善的道德行为、人格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3];教师还要不断学习,逐步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教学的科学规律,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还要注重为人师表,加强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自己睿智的心智感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2.要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学风形成,仅靠示范和教育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加重要。著名学者江汛清在《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中曾经提到:“21世纪是一个具有更广的包容性、更好的信息流、更大的透明度和覆盖面更广大的”时代[4],在这样的实时通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时代,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协调好《微观经济学》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关系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科发展和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内容较难、需要抽象思维的内容,要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既可以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能够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3.要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习惯。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和教学目标确定等各环节,是外在教学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转变。教师要学会转变角色,由过去传统的单纯知识和经验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传授者与学生学习和发展动机的激发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和過程的示范者相结合[3]。在原有的课程作业、课题提问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更深或更广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归纳总结。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指导学生采用发散、逻辑推理等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的突破以前的思维定势,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民,钟小敏.地理教学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
[2]赵金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测评研究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2014:11-13.
[3]王丽静.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M].河南农业大学,2012:26-27.
[4]江汛清.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13-02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无论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是在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和专业素养养成方面,均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达成度
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1]。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能实现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参照之一;教学目标达成,说明教学活动有效,否则,即便是教学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学“活动”,而不能称之为有效或高效的教学。
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
1.评价功能。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环节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效果的生成,只有不断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可以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反馈功能。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既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需要依靠反馈进行自我控制。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目标进行测评能够使教师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合理调控教学过程,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目标达成差异情况调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引领功能。课程教学目标既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方法定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确定了方向。通过教学目标的测评,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目标达成度低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强化的环节,起到教学引领的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与供求相关的基本概念,从微观视角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并能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不同角度分析微观经济规律的内在必然性,教学大纲主要涵盖了均衡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等模块。为了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我们采用网上问卷的方式对国际贸易专业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和81份。问卷根据教学大纲,针对教学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设计问题,每个问题依据对具体内容的掌握程度分很好、较好、基本、较差和差5个等级的选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以下特征:
1.课程教学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对大纲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教学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就学生对各个模块内容的总体学习情况来看,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5%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47.0%;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62.7%;98%的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掌握程度为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0%以上,二者之和为90%左右。
2.课程教学在不同模块的达成度存在差异。就各个模块的横向比较来看,由于教学内容各个模块在内容的难易程度、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以及对数学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达成度最高的是均衡价格理论,其次是效用论和厂商理论,达成度相对较低的是收入分配理论。对大纲内容掌握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能够达到40%左右,有些内容如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可以达到近60%;效用论和厂商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厂商均衡理论)能够达到30%以上,有些内容如消费者均衡和厂商均衡条件可以达到35%以上;收入分配理论该比例一般都在26%左右。对大纲内容较差和差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均在6%以下,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在15%以下(也有些内容如消费者均衡、垄断厂商的均衡该比例仅为7%),收入分配理论大都在10%左右。
3.课程教学在不同年级的达成度存在差异。就不同年级的纵向比较来看,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气不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2013級与2012级学生相比,对学习内容得掌握居中的学生比例较高,而位于好和差两端的学生比例较低。对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比例大约高5~10个百分点,但掌握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大约要低5~15个百分点,掌握得较差和差的比例也要稍低一些。但2013级和2012级学生在对大纲内容不同模块的达成程度差异,却非常相似,收入分配理论、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的达成程度依次提高。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具体途径
基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目标达成度的提高尚有潜力可挖,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竞争机制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以教风促学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其素质的提高,加强导向能力和作用,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教师要重视道德修养,以自己完善的道德行为、人格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3];教师还要不断学习,逐步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教学的科学规律,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还要注重为人师表,加强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自己睿智的心智感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2.要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学风形成,仅靠示范和教育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加重要。著名学者江汛清在《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中曾经提到:“21世纪是一个具有更广的包容性、更好的信息流、更大的透明度和覆盖面更广大的”时代[4],在这样的实时通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时代,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协调好《微观经济学》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关系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科发展和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内容较难、需要抽象思维的内容,要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既可以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能够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3.要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习惯。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和教学目标确定等各环节,是外在教学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转变。教师要学会转变角色,由过去传统的单纯知识和经验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传授者与学生学习和发展动机的激发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和過程的示范者相结合[3]。在原有的课程作业、课题提问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更深或更广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归纳总结。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指导学生采用发散、逻辑推理等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的突破以前的思维定势,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民,钟小敏.地理教学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
[2]赵金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测评研究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2014:11-13.
[3]王丽静.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M].河南农业大学,2012:26-27.
[4]江汛清.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