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 扎西德勒》: 如何传播西藏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11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外传播方针。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和西方传统老牌强国陷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困境的大环境下,给西方大国在世界主导和支配地位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不安。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在全球的地位,必将对中国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和制裁。尤其是在宣传领域,西方老牌强国的宣传机构必将对中国进行攻击和抹黑,这就需要中国对外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树立文化自信。西藏作为中国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一直是西方宣传机构大肆攻击和抹黑的重点,所以,塑造好西藏形象是树立中国优秀的国际形象和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就是在新时期国家利用大众传播塑造西藏形象和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的重要产物。
  关键词:西藏形象;《西藏 扎西德勒》;习近平新闻思想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13
  1 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播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更好地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建设边疆,加强党中央和西藏之间的沟通,党中央开始更加重视对西藏发展的宏观把控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下,1984年3月14日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40年以来,党中央对西藏的发展与改革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工作蓝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治藏方略,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之际,央视适时地播出了两集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这部纪录片深刻总结了2015年8月24日至25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五年以来西藏的发展成果,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展现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状况;展现了五年来党的治藏方略的成功实践,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促使西藏又进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黄金时期,展现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2 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传播西藏形象的方法
  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虽然只有上下两集,但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从国家层面和角度讲述五年来西藏变革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也有从个人角度表现西藏发展过程中广大民众生活的“小巨变”,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巨大成就。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在传播的影像中,也深刻践行着“四力”的创作理念,本章节将从“四力”这四个创作理念来分析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是如何塑造西藏形象的。
  2.1 练好脚力,立足西藏实际,体现人民生活
  以往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大多着眼于关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的宏观叙述,又或者是关于西藏某一风景或宗教人文特点的专项叙述,也会着眼于展现对西藏經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人物代表,对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描写有时并不会成为西藏纪录片所要传播的重点;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则很好地从对西藏万千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的精确描写中,总结和提炼出了西藏五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离不开传播者的实地走访和勘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重视实地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才能正确地反映和体现西藏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思想状态,才能正确地塑造西藏形象。
  在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中,仅在上集40多分钟的时间内,就实地展示了包括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的生活巨变等近十个基层偏远村庄和村民的生活变化,并由此折射出了西藏各族各界群众的爱国情怀和党中央领导下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群众的巨大变化;比起冰冷的数字上的变化,肉眼可见的变化显然更能引起受众的信服,而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需要的不是在办公室里的思索,而是要用脚步来丈量。只有俯下身子观察探索,才能做到内容丰富详实;这也是体现了当前的传播者要不忘初心、不惜脚力,迈开步子,走出舒适圈,到千家万户,不论偏远或困难,通过走访调查,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实际情况;真正地收集和掌握全面、客观、真实、生动、丰富的一手资料;在不断增强传播者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的同时,能够对基层群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传播者而言,首先要具备的是能够进行走访调查,采集信息进行宣传报道的“脚力”。田野调查不仅是传播者采集信息的方式,更是不畏惧艰难险阻,走向信息现场的精神,是坚持实地调研获取真相的理念。
  2.2 练好眼力,善于观察,坚持正确把握西藏发展的时代脉搏
  纪录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真实,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但是记录和记录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纯的记录事实可能并不会被广大受众所认可并接受,只有善于观察,抓住事件中重点和闪光点,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理解并接受纪录片中传递的信息,《西藏 扎西德勒》在向受众传递的信息中,不像传统的影片一样由面到点,而是从西藏各族人民的事情开始讲起,根据国家关注的西藏重点问题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通过具象化的方式以个人或小集体的视角呈现在受众面前,才能让受众体会到有温度的信息。
  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的下集开篇,传播者就抓住了藏族女摄影师妮珍这个点,从微观展开到宏观叙述国外对西藏传统刻板形象在国际社会中的改观。妮珍这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在2012年出国留学,2015年毕业时毅然选择重返家乡,开始了她的创业故事。秉承着对藏族文化传统的热爱,妮珍不仅用影像向全世界传递了大众视角下新西藏的巨变,并且做起了服装设计师,把藏族的传统服饰加以改良,使其更加符合时尚潮流。《西藏 扎西德勒》的创作者就通过发掘妮珍的视角,展现了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发展变革的巨变,也通过一个大众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西藏。也展示了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工作者只有增强自身的眼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局中抓住重点、抓住主流,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来把握西藏五年来发展的重大进展。因此,善于观察,以小见大,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眼力,不仅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增强宣传本领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宣传能力的有效途径。   2.3 练好脑力,勤于思考,正确分析五年来西藏发展成果
  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脑力劳动,做纪录片更是如此,要求也要仔细严格。《西藏 扎西德勒》通过前期精妙的构思,从数十个个人和集体五年来的发展变化历程进行分析,逐步揭示了西藏五年来建设发展的突出成果;充分吸引了受众的关注,达到了宣传和塑造西藏优秀形象的作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为了鼓励从业人员多动脑筋,多进行深入分析,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判断框架,增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深入认识。《西藏 扎西德勒》在影片中,深入展示了西藏五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医疗、教育与卫生等多方面发展建设成果,在这过程中引用权威数字,仔细设计镜头语言,给受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这些对作品的精雕细琢,没有大量的脑力思考也是不现实的。
  2.4 练好笔力,实事求是,客观展示西藏变革
  客观真实是对新闻工作者的首要要求,对宣传工作来说,真实性也是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才能更容易地让受众了解、被劝服并接受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宣传思想的工作者要转换文风,提升表达能力。杨继盛在《杨忠愍公集》曾写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名言后被民国时著名报人邵飘萍引入报业,成了中国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崇高追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播事业也在飞速发展,传播者手中的笔也不仅仅局限于“笔杆子”,而是代表了“口头、笔头、镜头”和各类新型传播方式。
  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在叙述上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具有亲和力的旁白,通过举例子,列数据、作对比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西藏五年来的发展变化;并且也利用了西方华尔街日报体的报道手法,将其应用到纪录片上来;通过普通群众的视角来展现西藏的发展与变化;这样不仅拉近了受众与西藏的距離,产生亲切感,也对西藏的正面形象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给受众呈现的内容来看,首先坚持了准确性,忠于事实,不夸大、不捏造事实,通过采访和列出权威性的数字与镜头画面,展现出西藏当前的发展的真实成果;其次本片坚持了生动性的特点,通过换位思考,不再通过宣传口径单向输出观点和理念,而是从群众视角出发,通过群众的社会生活变化来体现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成功实践;最后是创新表达方式,通过介绍了向摄影师妮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一些受众喜闻乐见或关注程度比较高的内容,使话题变得更加平易近人、生动直观。
  3 结束语
  主旋律纪录片是国家塑造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的宣传阵地,它能够通过叙述一个时期的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情况,让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发展有着充分的自豪感,从而产生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社会的飞跃式发展值得国人自豪,但是因西藏地处偏远、传播力落后等原因;西藏的发展变化并不被国人所熟知,国外对西藏的认识也停留于旧时代;因此,提升西藏的传播力,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塑造西藏国际形象具有深远意义;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传播形式,能够简单清晰的向受众传递信息,对西藏的对外传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纪录片《西藏 扎西德勒》作为展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成就的最新作品,得到了国内的高度关注,这部纪录片能够让受众在认识西藏的同时,在受众心中最大程度的建立起民族自豪与文化认同感;这样的优秀作品越多,对西藏的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就会起到进一步的正面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军君.以电影的方式塑造和传播真实的西藏形象[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96-100.
  [2]彭程.电视纪录片对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7):101-102.
  [3]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谢轩(1996—),男,山东枣庄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西藏对外传播;周德仓(1962—),男,陕西岐山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但人口老龄化及其所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养老模式带来了的严峻挑战,因此农村养老问题愈加受到重视。经研究发现,就我国老龄化现状、家庭变迁,以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言,医养结合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医”和“养”一直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在融合过程中,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当前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其运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
摘 要:在直播电商产业链路中,直播电商产业园区起着沟通商家和MCN机构的平台作用,对地方政府而言,直播电商产业园区在促进本地就业和招商引资方面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而如何构建直播电商产业园区,让园区内的商家、KOL以及MCN机构实现共生互赢也是诸多地方政府实施针对性的规范和鼓励政策的关键,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就地方性直播电商产业园区的内部生态谱系和建设规划层面,提出在园区软硬件服务设施、招商引资对
摘要:《公司法》第142条修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可基于“为维护公司价值所必需”,但此规定仍存不足,适用此条款的具体情形未予明确规定,“公司价值”“维护”的判断标准规定不明,并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资产负债、“忽悠式”回购、内幕交易等潜在风险。为应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中运用“公司价值维护”的现存问题,应明确“公司价值”“维护”的判断标准,对其潜在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  关键词:公司价值维护;股份回
摘 要:榜样是在伟大事业奋斗过程中涌现出的能够代表时代精神风貌的典型人物,客观、科学地弘扬榜样文化,不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道路的主观需求,也是推动时代精神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角度入手,立足于榜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榜样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结合方式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榜样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但其中仍存在供需失衡等问题。本文选取武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养老服务在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服务费用等方面的供需失衡问题,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求主体的调查,分析出供求矛盾的主要成因,为武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供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主要引导者与活动组织者,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的管理导师和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心朋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理论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高校实现规模化办学发展的必然内需。由于高校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体制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
摘要:21世纪的中国正以一种令人惊叹的速度向前发展,轻重工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节能减排的情况,以至于给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对节能减排的不重视会增加企业的能耗,出现能源利用率较低的现象,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并概括了目前节能工作主要存在的問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