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毕生的追求。他曾这样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湖南长沙,5月22日,细雨凄迷。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一间病房中,袁隆平的家人在病床边唱起了他最喜欢的《红莓花儿开》。13时07分,令世人爱戴的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
“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正因为此,当袁隆平离世的消息传来,世人震惊,举国悲恸。
袁隆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毕生奋斗的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
饿出来的梦想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1930年生于北京。为躲避战乱,父母带他辗转于北京、重庆、武汉、南京等地。6岁那年,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在老师带领下到郊区一个园艺场参观。在那里,袁隆平看到青翠的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挂满枝头的水果……心想,这大概就是“世外桃源”吧。从此,一个朦胧的想法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萌芽、扎根——“长大学农,像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里那样,打开窗户就能吃到葡萄,多好。”
1949年夏,19岁的袁隆平考进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一年后,该系与另9所大学的农学系合并成立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响应国家“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校当老师。
袁隆平在农校负责教遗传学和俄语,学生们说这位大城市来的老师说话文绉绉,常在课堂上谈论哲学,喜欢讲古今中外的各种故事,喜欢诗歌,傍晚时分,还会从他的宿舍里传出悠扬的小提琴声。农民们则说他越来越像地道的“泥腿子”,常见这位年轻的袁老师带着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学生们在实验田里劳作。
直到1960年全国自然灾害,亲历饥饿之苦的袁隆平强烈地意识到:“粮食乃农业的重中之重。”1961年,袁隆平在稻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自此开启了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种优势培养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
袁隆平说:“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超级杂交水稻之路
经过几年的研究,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具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株天然的雄性败育野生稻。后来,袁隆平为它取名“野败”。他们将野败的不育基因导入栽培稻,其后代雄性不育特征100%遗传。这意味着“三系”杂交水稻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培育不育系终获成功。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转乘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1982年,袁隆平获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称号。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于2000年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2021年5月初,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袁隆平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在三亚种植了50亩地进行高产攻关,5月9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1004.83公斤。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这一品种有望助力袁隆平最新提出的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的实现。
2021年,3000斤工程在海南省安排了7个攻关点,设计早稻亩产量900公斤,品种为“超优千号”,4月至6月收割;设计晚稻亩产量600公斤,品种为“叁优一号”,10月至11月收割。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已是不远。
袁隆平曾说,他有两个大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继续走向更高产,实现“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则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家的后院紧挨着试验田,即使晋级“90后”了,一天也要看上三四回。2019年9月,在出发去北京领共和国勋章奖之前,他还专门来到稻田跟水稻道别:“你们都乖乖的,我过几天就回来啦。”
而对后辈研究者,袁隆平的关爱更是从未吝啬。他在国际上获得的大奖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扶持年轻一代搞研究。2019年9月,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向袁隆平请教其“成功的秘诀”,袁隆平回复:“我想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5月22日16时的长沙,乌云低垂,地面湿漉。袁隆平院士的灵车,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缓缓驶出。车道两边,站满了大量自发前来送行的市民。很多人悲痛地大声高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的车辆,不约而同地长按车笛,笛声悲鸣,响彻云霄;傍晚时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不断有人放下鲜花与字条,还有水稻秧苗,以此向袁老致敬并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