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模式和管理思路差异性显著。在教育机制和学生素质存在明显区别的现实条件下,本文立足实际,从班级目标差异化设置、班级群体分类别管理、教育重点阶段化设定三个层面探索高职类院校班级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以期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目标;群体;阶段化
高职院校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模式和管理思路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一方面,源自于教育机制方面的差异,高职院校“2+1”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校生涯2年,校外实习1年,班级管理者必须建立对应此种教育模式的班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不高、自主管理意识较为缺失,建基此上的班级,对管理者来说具备一定挑战。本文依托笔者管理实践经验,从三个维度对高职院校“2+1”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阐述。
一、班级目标差异化设置
“班级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其管理目标的时间区间只能以班级存续期间为限”。高职学生2年的在校时间,使得长期的管理目标建构和达成难以实现。因此,依托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班级的特点以及对于学生群体的定性和归类分析,不间断设立中短期目标成为发挥激励作用的主要途径。一般而言,采取量化评价体系,从学生成绩、综合素质测评、评先选优的量化考核表中评价班级建设。但是,由于学生初期入校分班时产生的随机性和不平衡性,不可避免对考核指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量化考核体系仅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关键是要通过分析不同班级主体组织的特征,如学生来源和组成,学生分类和差异,高考成绩,家庭经济情况,贫困生比例,学生特长爱好等,合理化构建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差异化班级管理目标,使得班级目标激励作用发挥最大化效能。
二、班级群体分类别管理
“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依据人际交往能力、性格特征和爱好等,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群体,群体特征的明显化,群体与群体间的排他性,使得班级整体的内聚力无形间消弱。准确分析班级群体,实施分类别管理成为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根据笔者的经验,我们可以将学生群体大致划分为班委群体、中间力量群体、非正式群体三种。
1.带好班委群体。班委是带班老师的左膀右臂,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纽带,同时也承担着学生群体“发言人”和“意见领袖”的角色。班委选举阶段,要结合参选学生的德、能、勤、绩状况,予以适当的干预和引导。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强化班委群体的执行力建设,时刻严格要求,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2.鼓励中间群体。中间力量是指除班委外,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学习生活积极向上,与大多数同学关系较为融洽的学生群体。中间力量一般占据班级人数的50%-60%,作为班级管理者,应积极指导、扶植和支持中间群体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比如在班委换届、综合测评、奖助学金评定、活动开展时,多采纳中间力量的意见,使管理工作得到大部分学生的支持。
3.严抓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结合的、成员活动和成员相互关系无明文规定的、组织结构无固定形式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缺乏学习兴趣,时常违反校规校纪,对组织建设、班风建设存在一定负面影响的学生群体。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坚持“老师严抓、父母共管”,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动态,抓准群体中的“核心人物”,采取深度谈心方式,挖掘他们的兴趣点,进行有益的正向引导,拉动徘徊于非正式群体和中间力量的学生向中间力量靠拢。
三、教育重点阶段化设定
高职院校学生大一、大二在校学习,大三离校开展顶岗实习。所谓“阶段化管理”,就是针对“2+1”教育模式,以学年为限,开展重点教育。
1.一年级注重养成管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初入大学校门,长期面对应试教育所积累的压力和束缚“瞬间”得以卸除,目标缺失、动力缺乏和各种自由散漫的问题浮出水面。此时,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军训期间加强纪律管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引导专业学习等,规范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使德行养成、行为养成、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取得实效。
2.二年级注重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尤其是建设优良的学风、构建和谐的校园是大学最高理想和信念体现。”高职学生将三年的课程压缩至两年完成,由于一年级公共课程比较多,很多专业课程就被安排至二年级。在这一年管理过程中,带班老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育“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将专业课学习与院系组织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三年级注重就业辅导教育。三年级是顶岗实习的时间。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岗位、自由支配实习时间,也是完成从学生至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过渡期和适应期。此过程中,由于家庭、心理的压力以及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就业。带班老师应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积极帮助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面对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工作的变化以及高职院校“2+1”教育模式的特点,需要不断开拓班级管理新思路,持续创新班级管理举措,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道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任务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万成海.高校班级管理目标构建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0:62-63.
[2]杨志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2.18(2):63-65.
[3]王康.社会学词典[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4]吴立伟 廉枫 苏睿.大学学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61.
作者简介:王菲,女,山东德州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辅导员、助教。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目标;群体;阶段化
高职院校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模式和管理思路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一方面,源自于教育机制方面的差异,高职院校“2+1”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校生涯2年,校外实习1年,班级管理者必须建立对应此种教育模式的班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不高、自主管理意识较为缺失,建基此上的班级,对管理者来说具备一定挑战。本文依托笔者管理实践经验,从三个维度对高职院校“2+1”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阐述。
一、班级目标差异化设置
“班级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其管理目标的时间区间只能以班级存续期间为限”。高职学生2年的在校时间,使得长期的管理目标建构和达成难以实现。因此,依托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班级的特点以及对于学生群体的定性和归类分析,不间断设立中短期目标成为发挥激励作用的主要途径。一般而言,采取量化评价体系,从学生成绩、综合素质测评、评先选优的量化考核表中评价班级建设。但是,由于学生初期入校分班时产生的随机性和不平衡性,不可避免对考核指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量化考核体系仅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关键是要通过分析不同班级主体组织的特征,如学生来源和组成,学生分类和差异,高考成绩,家庭经济情况,贫困生比例,学生特长爱好等,合理化构建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差异化班级管理目标,使得班级目标激励作用发挥最大化效能。
二、班级群体分类别管理
“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依据人际交往能力、性格特征和爱好等,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群体,群体特征的明显化,群体与群体间的排他性,使得班级整体的内聚力无形间消弱。准确分析班级群体,实施分类别管理成为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根据笔者的经验,我们可以将学生群体大致划分为班委群体、中间力量群体、非正式群体三种。
1.带好班委群体。班委是带班老师的左膀右臂,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纽带,同时也承担着学生群体“发言人”和“意见领袖”的角色。班委选举阶段,要结合参选学生的德、能、勤、绩状况,予以适当的干预和引导。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强化班委群体的执行力建设,时刻严格要求,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2.鼓励中间群体。中间力量是指除班委外,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学习生活积极向上,与大多数同学关系较为融洽的学生群体。中间力量一般占据班级人数的50%-60%,作为班级管理者,应积极指导、扶植和支持中间群体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比如在班委换届、综合测评、奖助学金评定、活动开展时,多采纳中间力量的意见,使管理工作得到大部分学生的支持。
3.严抓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结合的、成员活动和成员相互关系无明文规定的、组织结构无固定形式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缺乏学习兴趣,时常违反校规校纪,对组织建设、班风建设存在一定负面影响的学生群体。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坚持“老师严抓、父母共管”,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动态,抓准群体中的“核心人物”,采取深度谈心方式,挖掘他们的兴趣点,进行有益的正向引导,拉动徘徊于非正式群体和中间力量的学生向中间力量靠拢。
三、教育重点阶段化设定
高职院校学生大一、大二在校学习,大三离校开展顶岗实习。所谓“阶段化管理”,就是针对“2+1”教育模式,以学年为限,开展重点教育。
1.一年级注重养成管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初入大学校门,长期面对应试教育所积累的压力和束缚“瞬间”得以卸除,目标缺失、动力缺乏和各种自由散漫的问题浮出水面。此时,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军训期间加强纪律管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引导专业学习等,规范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使德行养成、行为养成、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取得实效。
2.二年级注重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尤其是建设优良的学风、构建和谐的校园是大学最高理想和信念体现。”高职学生将三年的课程压缩至两年完成,由于一年级公共课程比较多,很多专业课程就被安排至二年级。在这一年管理过程中,带班老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育“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将专业课学习与院系组织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三年级注重就业辅导教育。三年级是顶岗实习的时间。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岗位、自由支配实习时间,也是完成从学生至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过渡期和适应期。此过程中,由于家庭、心理的压力以及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就业。带班老师应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积极帮助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面对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工作的变化以及高职院校“2+1”教育模式的特点,需要不断开拓班级管理新思路,持续创新班级管理举措,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道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任务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万成海.高校班级管理目标构建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0:62-63.
[2]杨志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2.18(2):63-65.
[3]王康.社会学词典[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4]吴立伟 廉枫 苏睿.大学学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61.
作者简介:王菲,女,山东德州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辅导员、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