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分析:
1.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
.在历届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几乎是压轴题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中考要求:
1.能描述二次函数的特征和由来,明确地阐述二次函数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3.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二次函数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象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总体设计思路:
1.中考压轴题历来是中考区分度的一个至关重点,很多学生包括优等生对这个题基本采取放弃态度,究其原因除了本题第三小题确实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之外,更多的是学生从心里上就畏惧此题,可以说对其有心里阴影也不为过。这对我们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本节课试图以一个例题为引,把每小题分拆开来,逐层分析,层层递进,学习“庖丁解牛”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到每一小题中去,亲自体验,再总结出相应的解题规律,从而揭开压轴题的神秘面纱,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能以客观的态度面对压轴题,中考时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分数,让中考不留遗憾。。
2.通过本节课,作者还试图让学生明白,就算是压轴题,实际上它的难度也是成梯度上升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做一部分,得一点分。特别是第一小题特别容易得分,这对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教學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形成既能自主探究,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函数美与函数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已知条件,正确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熟悉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
教学难点:
在综合题目中,熟练灵活地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授课类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教学课件:自制Powerpoint课件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接抛出问题,引入课堂:
问题:如图,直线 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经过A、B的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1,0)
(1)求抛物线关系式;
(2)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是存在一点P,使△PBC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Q,使以A、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相似? 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师:此题三个小题,每一小题都可单独成题。那么,解决每一小题都需要哪些知识点?解决思路是什么?
下面我们一一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思考解决第一小题所需的知识及思路,并回忆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形式。
设计意图:直接抛出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心及求知欲,并
对第一小问有个初步的探索。
二、解决问题:
(一)、解决第一问:求抛物线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 与x轴交于 (1,0),(3,0),与y轴交于(0,3),求抛物线关系式。
2.已知二次函数顶点坐标是(1,1),点(3,9)在抛物线上,求抛物线关系式。
3.已知对称轴为直线 的抛物线经过B(2,0)、C(0,4)两点,求抛物线的关系式
师:解决以上三个小题,每个小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有什么异同?
生:动手做题,并思考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师生小结: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关系式常规情况
1.已知3点,关系式一般设为:一般式,列三元方程组
2.已知2点+对称轴,关系式一般设为:顶点式,列二元方程组;
3.已知顶点+1点,关系式一般设为:顶点式,列一元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类似题目训练,总结出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
解决问题:如图,直线 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经过A、B的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1,0)
(1)求抛物线关系式;
师:问1:这个题中已知几个点?如何求点坐标?
问2:抛物线关系式设为哪种形式?
生:根据教师提示及所学方法,解决此题。
师生:做题过程板书于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二)、解决第二问:二次函数中面积、线段最值问题
1.如图,点P为第一象限内抛物线 上一点,设四边形COBP的面积为S,求S的最大值 . 师:(1)解决此题你有几种方法?
(2)你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3)大家分组讨论。
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此题,遇到困难时小组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做完题目后要学会总结规律,内化成自己的方法。
师生小结:二次函数中求面积、线段最值问题的思路
1.求面积:
第一步:先把多边形切割为几个易计算面积的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
第二步:把面积用含假设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第三步:利用函数性质求出最值及所求点坐标。
.问题解决:
(2)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是存在一点P,使△PBC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师:(1)此题和上一题有何异同?
(2)你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3)大家分组讨论。
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此题,遇到困难时小组一起讨论。
师生:做题过程板书于黑板上。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做完题目后要学会总结规律,进行类比,不断扩充自己的方法。
师生小结:二次函数中求面积、线段最值问题的思路
2.求线段:
第一步:由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利用轴对称找到所求点;
第二步:求出点所在直线关系式,用“求交点坐标”方法求出点的坐标。
(三)、解决第三问:二次函数中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存在问题
(3)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Q,使以A、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相似? 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
生:回答出三角形相似的所有判定定理
师:如何理解定理中的“对应”二字?本题中,对应边角定了吗?
生:发现题中边角并没有对应,想到分类讨论。
师:你是用哪条判定定理来做此题的?
生:想到此題中三角形的特殊性,想到了两种思路:直角三角形判定的思路和一般三角形相似的思路。
师:请用你的方法完成此题。
生:立即完成此题。
师:各组选举代表,分别总结自己的方法。哪种方法可操作性更强?
生:各组讨论,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思路都有可操作性。
师生:做题过程板书于黑板上。
设计意图:对于较综合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分解题目,遇到不定情况,学会分类讨论;做完题目要梳理思路,寻求多种方法;对于方法的选择,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思路都具有强操作性。
师生小结:二次函数中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存在问题解题思路
直角三角形:(1)分类讨论直角顶点 ;(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或直角”求点。
等腰三角形; (1)分类讨论顶角顶点;(2)利用“两腰相等”求点。
相似三角形:((1)分类讨论对应点;(2)利用“成比例线段或交点”求点。
1.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
.在历届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几乎是压轴题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中考要求:
1.能描述二次函数的特征和由来,明确地阐述二次函数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3.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二次函数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象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总体设计思路:
1.中考压轴题历来是中考区分度的一个至关重点,很多学生包括优等生对这个题基本采取放弃态度,究其原因除了本题第三小题确实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之外,更多的是学生从心里上就畏惧此题,可以说对其有心里阴影也不为过。这对我们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本节课试图以一个例题为引,把每小题分拆开来,逐层分析,层层递进,学习“庖丁解牛”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到每一小题中去,亲自体验,再总结出相应的解题规律,从而揭开压轴题的神秘面纱,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能以客观的态度面对压轴题,中考时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分数,让中考不留遗憾。。
2.通过本节课,作者还试图让学生明白,就算是压轴题,实际上它的难度也是成梯度上升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做一部分,得一点分。特别是第一小题特别容易得分,这对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教學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形成既能自主探究,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函数美与函数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已知条件,正确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熟悉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
教学难点:
在综合题目中,熟练灵活地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授课类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教学课件:自制Powerpoint课件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接抛出问题,引入课堂:
问题:如图,直线 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经过A、B的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1,0)
(1)求抛物线关系式;
(2)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是存在一点P,使△PBC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Q,使以A、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相似? 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师:此题三个小题,每一小题都可单独成题。那么,解决每一小题都需要哪些知识点?解决思路是什么?
下面我们一一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思考解决第一小题所需的知识及思路,并回忆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形式。
设计意图:直接抛出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心及求知欲,并
对第一小问有个初步的探索。
二、解决问题:
(一)、解决第一问:求抛物线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 与x轴交于 (1,0),(3,0),与y轴交于(0,3),求抛物线关系式。
2.已知二次函数顶点坐标是(1,1),点(3,9)在抛物线上,求抛物线关系式。
3.已知对称轴为直线 的抛物线经过B(2,0)、C(0,4)两点,求抛物线的关系式
师:解决以上三个小题,每个小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有什么异同?
生:动手做题,并思考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师生小结: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关系式常规情况
1.已知3点,关系式一般设为:一般式,列三元方程组
2.已知2点+对称轴,关系式一般设为:顶点式,列二元方程组;
3.已知顶点+1点,关系式一般设为:顶点式,列一元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类似题目训练,总结出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
解决问题:如图,直线 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经过A、B的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1,0)
(1)求抛物线关系式;
师:问1:这个题中已知几个点?如何求点坐标?
问2:抛物线关系式设为哪种形式?
生:根据教师提示及所学方法,解决此题。
师生:做题过程板书于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二)、解决第二问:二次函数中面积、线段最值问题
1.如图,点P为第一象限内抛物线 上一点,设四边形COBP的面积为S,求S的最大值 . 师:(1)解决此题你有几种方法?
(2)你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3)大家分组讨论。
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此题,遇到困难时小组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做完题目后要学会总结规律,内化成自己的方法。
师生小结:二次函数中求面积、线段最值问题的思路
1.求面积:
第一步:先把多边形切割为几个易计算面积的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
第二步:把面积用含假设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第三步:利用函数性质求出最值及所求点坐标。
.问题解决:
(2)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是存在一点P,使△PBC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师:(1)此题和上一题有何异同?
(2)你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3)大家分组讨论。
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此题,遇到困难时小组一起讨论。
师生:做题过程板书于黑板上。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做完题目后要学会总结规律,进行类比,不断扩充自己的方法。
师生小结:二次函数中求面积、线段最值问题的思路
2.求线段:
第一步:由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利用轴对称找到所求点;
第二步:求出点所在直线关系式,用“求交点坐标”方法求出点的坐标。
(三)、解决第三问:二次函数中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存在问题
(3)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Q,使以A、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相似? 若存在,求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
生:回答出三角形相似的所有判定定理
师:如何理解定理中的“对应”二字?本题中,对应边角定了吗?
生:发现题中边角并没有对应,想到分类讨论。
师:你是用哪条判定定理来做此题的?
生:想到此題中三角形的特殊性,想到了两种思路:直角三角形判定的思路和一般三角形相似的思路。
师:请用你的方法完成此题。
生:立即完成此题。
师:各组选举代表,分别总结自己的方法。哪种方法可操作性更强?
生:各组讨论,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思路都有可操作性。
师生:做题过程板书于黑板上。
设计意图:对于较综合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分解题目,遇到不定情况,学会分类讨论;做完题目要梳理思路,寻求多种方法;对于方法的选择,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思路都具有强操作性。
师生小结:二次函数中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存在问题解题思路
直角三角形:(1)分类讨论直角顶点 ;(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或直角”求点。
等腰三角形; (1)分类讨论顶角顶点;(2)利用“两腰相等”求点。
相似三角形:((1)分类讨论对应点;(2)利用“成比例线段或交点”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