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村支书的责任与情怀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d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柔软的齐耳卷发、圆润和善的面容、爽朗的嗓音,岁月在这位耳顺之年的女人身上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反而增添了她沉静的气质。她是同事们眼中的“铁娘子”,是村民心中的“贴心人”“及时雨”,也是儿子心中的“半边天”,她就是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华阳街道城上村党总支书记许爱芳。
  许爱芳是土生土长的城上村人,年轻时在村里做会计、妇女主任,如今成了城上村的党总支书记。今年是她担任书记的第17年,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冷暖自知的17年。
  城上村位于句容市北部新城,10个自然村,2800多人口。122省道与新句蜀路在这里交错,恒大童世界工程部坐落于此,这里是宁镇扬一体化、对接南京的“出入口”。许爱芳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新句蜀路,看着往来飞驰而过的车辆,她眼里流出眷恋的深情。“为了这条路,流过多少汗水、多少眼泪,我的青春、生活全都在这里。”
  许爱芳原本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过着安稳而幸福的日子。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5月,许爱芳的丈夫突然离世,这让42岁的她难以承受打击,病倒了。“吃不下、睡不着,有时哭不出来,有时情绪崩溃,感觉整个世界抛弃了我。”许爱芳至今不敢仔细回忆从前的经历,“不能回想,一回想就会止不住地流泪。”儿子还小、父母尚在,许爱芳不能倒,也不敢倒下。
  “好好干工作,把儿子拉扯大,培养成才”是她最堅定的信念。从此,许爱芳收起心中的悲痛,用她的脊背撑起了儿子的整个世界。在她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丈夫的一张证件照。照片中剑眉星目的丈夫永远定格在许爱芳的心中,成为她好好生活的力量。
  从北部新城拆迁到恒大童世界征地工作,城上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背后是不计其数的矛盾与困难。拆迁、征地是最难的工作之一,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任务就落在许爱芳身上。做思想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一次次促膝谈心、一回回上门拜访,“和老百姓打交道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道理说透了,工作就做通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许爱芳的工作“秘诀”。再尖锐的矛盾,只要用对了“钥匙”都能迎刃而解。
  “10年前,我们村的特色产业是种植葡萄”,许爱芳介绍,村里种植户有120多户,“城上葡萄”品牌已经小有名气。省道122征地拆迁时,葡萄眼看着就要成熟了,农户舍不得,不愿意配合。许爱芳上门做工作时,农户对着葡萄园掉眼泪,她也跟着掉眼泪。村民们知道,书记懂得他们的不舍和难处。“党员干部带头、动员村里的大户拆葡萄架,那次拆迁工作做得很艰难,但还是圆满完成了。后来省道122建成了,村里人都说多亏当时把地让出来,要不然哪儿有这么好道路。”
  在村民心中,许爱芳就像是村里的“大家长”,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城上村村民居新星的父亲在11年前因为癌症去世,母亲改嫁后,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2017年,升上初中的她为学费发起了愁。许爱芳了解情况后,主动与教育部门商量协调,最后减免了她的学杂费、住宿费、就餐费等。逢年过节,许爱芳为困难老党员、贫困户送温暖,时不时上门陪他们谈谈心、聊聊天。“村里年轻人从不叫我书记,都叫我‘大妈妈’。”
  在许爱芳心中,一直有个巨大的遗憾。“都说子女大了就能回报父母,我父亲却没能享到我的福。”记忆中最深的画面,就是数九寒天父亲坐在客厅里,一边打盹一边看着电视,等待晚归的女儿回家。“那么冷的天,家里又没有空调。我到农户家里上门做工作去,父亲就缩着身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许爱芳说着说着红了眼睛。
  历经了人生起伏变故,只有高中学历的许爱芳最大的爱好是看书。许爱芳说,我给自己定了个计划:两个月内看完一本书。今年已经看完第四本了。“在读书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人应该拥有最简单的快乐。”
  (责任编辑 党亚惠)
其他文献
稻黄蟹肥的丰收时节,笔者来到革命老区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极目远眺,只见一片片金色的稻浪随风摇曳,一排排新颖别致的两层楼房次第排开,一幅幅全面小康的美丽画卷扑面而来……如果不是矗立在村口那块刻有“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红色字样的石碑,很难想象,40年前这里的农民曾经搞过分田到户,更是由此在江苏全省拉开了农村大包干的序幕。  垫湖村为什么能够率先包产到户、迈出江苏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今年77岁、时任垫湖村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日救国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把原来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任命黄克诚担任师长。黄克诚所在的新四军部队驻守江苏盐阜,从1941年到1945年,作为一师之长的黄克诚以身作则地奉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日伪军的封锁中,带领全师官兵节衣缩食,克服困难,为全军官兵树立了榜样。师长拾粪  1941年,苏北先是遇上水灾,接着又是干旱,粮食歉收加上敌人抢粮,连老百姓自己都饿肚子
期刊
之前听说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离休干部吴文毅老人,今年98岁了,身体依然硬朗,每周坚持打网球。近日记者有幸拜访吴文毅老人,果真如此。吴老家里摆放着一些他平时用的健身器材,如哑铃、呼啦圈,在阳台上还专门有一个近两米高的单杠。吴老说,这都是他平时用来锻炼身体的。吴老不仅身体好,记忆力也特别好,讲起早年参加新四军和之后的工作经历,吴老仿佛有很多故事要讲。堪称新四军中的兵工专家  吴文毅1920年出生在
期刊
唐炎 192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蘭溪市,1938年9月参加新四军,在军部教导总队学习毕业后留在教导总队任一大队军事干事,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他经历了“皖南事变”,在部队被打散后孤身突围,历经千难万险,辗转穿越,于1941年5月回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在抗大五分校担任军事教员。1943年4月他调任新四军浙东纵队,参加了解放梁弄镇的战斗,之后被任命为纵队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同年1
期刊
張 蕾,安徽省芜湖市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芜湖市美术馆(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家,艺术部副主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安徽省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芜湖市书协副主席、安徽省第三届“十佳青年书法家”。
期刊
陈玉生出生在泰兴县南沙乡陈家庄一户普通的农民家中,因生活所迫,很小就到上海当学徒。尽管生活非常辛苦,但比起在家乡“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陈玉生觉得很知足,因此,在上海的最初几年,他一心只顾着埋头做工。1937年,他加入“上海抗日救国会”,不久,即被警察局逮捕入狱。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得以出狱,随即回到泰兴,组织一帮穷弟兄,建立起一支抗日游击队,几天时间,部队发展到200余人。他带着这批年轻人风里雨
期刊
10月12日,是新四军组建81周年纪念日。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举办纪念活動,同时成立“新四军历史学社。”学社宗旨是,学习铁军历史,缅怀铁军先烈,传承铁军精神,勇做铁军传人。学社将定期不定地组织开展活动,吸引更多同学一起学习历史,走访革命前辈,到各地新四军纪念场馆参观见学,到社区和中小学中讲铁军故事。学校有关领导出席了纪念活动。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清葆将军到会表示
期刊
书是心灵明亮的双眸,是生命的一泓清泉。竹影扶疏、苔痕阶绿处都适宜读书。在鸟语花香的清晨,挤一份雅兴,品一杯香茗,手捧一本书,躺在藤椅上,聆听书中流淌的一方精巧韵致,思接千载。  在书中,英雄与我交谈,伟人给我鼓励,海的女儿和我欢聚。《伊索寓言》的道理让我明智,《一千零一夜》的神奇让我入迷,《上下五千年》让我在历史长河中遨游,《十万个为什么》为我解开无穷奥秘。我懂得了人性的真善美,知道了万物的变化,
期刊
2018年3月21日,姑苏区金阊街道受肖龙兴的委托,将8000元助学金发给12名贫困生,孩子们异口同声:“感谢共产党,感谢肖爷爷!”早在1997年1月13日,《新华日报》就报道过肖龙兴“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的善举。21年后,我们又一次来到桃花坞,寻访这位可敬的老人——苏州市金阊街道桃花坞社区军队离休干部,97岁高龄的肖龙兴。他将自己离休40年的养老金分几十次用于助学、扶贫,以回报党恩、回报人民。老
期刊
1913年10月8日,盛华出生在江苏仪征县(今仪征市)一个革命志士家庭,年幼时就受父亲——辛亥革命先驱盛白沙的影响,他把孙中山对父亲的教诲“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读书亦为报国  1926年,盛华考入南京省立一中后,就秘密参加爱国学生会和反帝爱国活动。其叔父盛成,系法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经常与之通信,向其传播革命思想。盛华认真阅读《共产主义ABC》等社会主义入门书籍,提高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