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要理解苏州为何被誉为天堂胜地,不仅要体验这里独绝的风景,更要寻访这里的才子风流,最好的去处,自然是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出自祖籍苏州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之手,而馆藏的吴门四家书画,又体现着唐伯虎、文徵明这些江南文人的才情。
现代与古代的苏州才子们,在博物馆这个特别的空间里神意相融,为苏州平添了绵延不绝的灵秀。
谁是“镇馆之宝”
按常理,一个博物馆之所以能吸引观众,不外乎是因为这里的“宝物”数量多、分量足,但苏州博物馆却是个例外。
大家似乎说不出它有什么“镇馆之宝”,不仅如此,大家来到苏博门口,并不急于入场。因为只需站在门前,便已经亲近了这里的“至宝”——博物馆的建筑本身。
苏州博物馆的旧址是太平天国忠王府,1999年馆方启动了新馆的修建方案, 2006年新馆闪亮登场,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了苏州的新地标,也成了苏州的“网红打卡地”。
小桥流水、黛瓦白墙、吴侬软语、才子风流——这座崭新的博物馆,将苏州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并不像故宫一样,以其厚重的历史和恢弘的气派吸引人,相反,它不隆重、不华丽,线条和色彩简明到了极致,大片的白墙用浓黑的直线切割成方正的几何图形,清爽利落,一下子把古典苏州拉进了现代语境里。
当然,博物馆的妙趣和匠心远不止这些。
馆里的中庭是一鉴方塘,眼前是水、石和树,头顶是蓝天和流云,这是我们传统造园的手法。而令人称奇的构思是,塘边围着一轴巨幅“水墨画”。
四面的白墙仿佛是柔软绵厚的宣纸,墙头的灰瓦便是它醒目的边缘,而层叠的石片构成了画上绵延起伏的山川。石片有薄有厚,恰如墨色有淡有浓,线条、皴染,再加上几株矮树增添一点清淡的设色,整个画面更显层次丰富。
小小的方塘又恰好把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画卷倒映在水里,一真一幻的两重世界相互照映,让人生出许多遐思。
设计里还有更让人惊艳的妙笔。
方塘四周有路,观众可以沿路而行,于是这幅山水因为人迹活动而显得情味十足,这也正合乎我们古人在绘画山水之时追求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至于帘幕萧疏、漏窗竹影这些苏州园林里的小品,在这里也通过各种令人叫绝的演绎让它们既不脱传统的灵魂,又别具现代的形神。
“老贝,谢谢倷”
众所周知,博物馆出自大名鼎鼎的华人设计师贝聿铭之手,不过,名气、才华和经验与杰作的诞生并不必然画等号。在这背后,还需要情感的浸润。
事实上,正因为贝聿铭的幼年是浸泡在苏州的,所以这里的一切便成为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底色。
在苏州,贝氏家族是望族,据考证,他们在元朝末年便迁居于此,并靠行医卖药起家。经过家族的历代经营,到了乾隆年间,贝氏家族已跻身苏州四富。
到了民国初年,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和贝润生兄弟俩,把贝氏家族的事业推上了更高峰。贝哉安于1915年创办了上海银行,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旅行社新兴旅行社;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名声更盛,他当过全国商联会副会长。
就在贝聿铭出生的那一年,贝润生买下了苏州名园狮子林,这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乾隆下江南时五次“巡幸”的盛景。这次豪举,让幼年的贝聿铭得以在江南名园的私宅里耳濡目染,为他日后成为建筑师埋下了伏笔。
因为对苏州有着深厚而独特的理解,贝聿铭才能把苏州博物馆设计得如此行云流水,以至于重新定义了小桥流水,甚至重新定义了苏州。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外宾无一不向贝聿铭致以敬意,而边上的苏州人却只说了一句平常话:“老贝,谢谢倷!”
面对这样的惊人手笔,苏州人竟然如此淡定,或许也缘于此地自古多才子,苏州人对此早已波澜不惊。
唐伯虎的桀骜和不甘
苏州博物馆里收藏着唐寅(唐伯虎)的《灌木丛篠图轴》《观杏图》等作品,纯熟老道的墨迹里,有一丝倔强挥之不去。这是温柔平和的苏州性格里的另一面。
明代中期,苏州涌现出了一大批誉满海内的才子,并诞生了以诗文著称的“江南四大才子”和以绘画闻名的“吴门四家”(吴门为苏州别称)。在吴门才子中,唐寅和文徵明是名头最响的两位,而唐寅由于年少成名并且性格落拓,更成为最闪亮的“明星”。
恃才傲物又落拓不羁的风流才子,往往是最受民间故事欢迎的主人公。唐寅的故事里,最著名的就是那个浪漫美好的“唐伯虎点秋香”。
大才子不惜自降身价充当仆人来到美人身边,又历尽重重考验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故事最能满足众人的期待,也最适合古苏州这样的甜香酥软的烟柳繁华地。
可惜,故事虽然美好,但并不真实,唐伯虎一生的主调,不是什么风流不羁,而是郁郁寡欢。
他早年参加科举乡试一举夺魁,成为当时的解元,就此名满姑苏。谁料第二年参加会试,偏偏离奇地卷入科场舞弊案,闹得举国皆惊。虽然最后查明唐伯虎是无端受牵连,但他却被永远排除在了科举进仕的大门之外,皇帝下令他永远不得为官。
因为对苏州有着深厚而独特的理解,贝聿铭才能把苏州博物馆设计得如此行云流水,以至于重新定义了小桥流水,甚至重新定义了苏州。
他个性高傲,不屑于当个刀笔小吏,于是只能寄情诗文书画,倒也不愧才子之名——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尤其是绘画,山水、人物、花鸟,独具风格。他的笔墨在当时便受到了极大的追捧,用他自己的話来说,正是:“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甚至,他还专门刻了一方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在苏州博物馆里,透过唐寅的墨迹,人们能一探才子玩世不恭背后的桀骜和不甘。《灌木丛篠图轴》里,利落的笔墨绘出一枝枯木,瘦枝屈曲向上,老硬坚劲;旁边则是一块漏透的奇石,傲然挺立。枯木竹石是文人热衷采用的传统题材,以表现胸中的逸气,但唐伯虎的画面笔墨萧疏,更多表现的是孤傲之气。
有故事的文藤
在吴门才子当中,更加德高望重,影响力也更大的是文徵明。文徵明很长寿,加上他的后人及门生众多,文氏的艺术风格得以广为传布。
文徵明书画兼擅,尤工小楷,这种字体本身就是温润稳重的,正像他本人的性情,也更接近苏州的性格底色。
在苏州博物馆里,面对文徵明74岁时所作的小楷《琴赋》,观者的心瞬间便能安静下来,耳边也似有泠泠的琴声响起。
想要在苏州博物馆里寻访吴门才子们的遗泽,目光不能局限于书画作品。博物馆的一个小小的空庭里生长着一株巨大的古紫藤,它是当年文徵明手植之物,被雅称为“文藤”,已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当年细柔的藤蔓早已变成虬枝劲节。每到春日,“文藤”开花的时候,以黑、白、绿为主调的博物馆里,便平添了一抹浓郁的紫色。
这株紫藤的种子每年经过采摘、晾晒许多工夫之后限量发行千套,已成为博物馆最抢手最风雅的文创产品。
这些四下繁衍的文藤幼苗,就像是吴门才子们的精神和灵魂,永远新鲜,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