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的用力方式

来源 :理论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是当今世界上音响最丰富、最动听、性能最全面、最完善的乐器之一。它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表现手段十分的完美。所以,钢琴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和誉为“音乐王冠上的明珠”。
  众所周知,钢琴演奏是人的力本论文由力量作用在琴键上使琴发出声响,这种力量不同于举重所需要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甚至“是一种能将全身力量在极短的一瞬间集中在指尖一小点上的能力”。这种力量的支配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演奏的效果。那种气势磅礴、雄伟奔放、优美如歌、华丽流畅的音乐艺术魅力就是靠演奏者力量的恰当支配而表现出的音乐效果。由此可见,力量的支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钢琴家的这种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用双手、双腿以至全身各部位完成一个动作,都需要使用力量。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的每一个动作,都要通过大脑以及中枢神经的指挥才能实现。在这种指挥下,使人体的肌肉呈收缩、扩张状态,动作便可以完成。如:用一只手拿筷子夹食物等,这种在生活中常见的使用力量的动作随处可见,不用多说。弹响钢琴上的一个琴键所用的力量与拿筷子夹食物没什么两样,它们都是要用力,但是,弹奏的钢琴作品所需要的力量就不仅仅是由大脑发出做普通动作时的用力的“指令”来完成的,这时大脑所发生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指令”,因为,弹奏钢琴,需要演奏者投入丰富的感情去演奏作品,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很好的展现。其它很多乐器演奏也是一样,这其中的力度变化是一种受到情感发展变化影响的力量运行。正如水墨画技法中的远近法, 借用墨的浓淡去表现那样, 钢琴音乐也是利用相应的力的“浓淡法”去触键,运用力的多样性,去创造钢琴音乐特有的奇妙世界。前苏联钢琴家,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曾非常形象地将人的器官比作不同的“动力装置”,他认为:“成熟的钢琴家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开动哪些动力装置,什么时候关闭哪些动力装置。”这就是一般对力量支配的生动描写。德车指挥家兼钢琴教师德佩在他的论文《钢琴家的手臂障碍》一文中提出了他的看法:“钢琴并不是只靠手指去弹奏,唯有当手指、手、手腕、手臂等一切都产生完全的联动功能时,才能获得最自然的运动”。
  从以上这些经验之谈我们可以看出,力量的支配对演奏钢琴是多么地重要。作用于琴键的力量需要通过腰、背、肩、臂、手腕、手指诸多环节的瞬间传送来完成。肖邦的演奏就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其中包括了肖邦那种独特的力量的支配方式。这种方式在肖邦的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曲、即兴曲、幻想曲中都可以感受到。例如肖邦的降D大调op27-2 夜曲中的前面六个小节,左手的弹奏要表现出柔和、平静、自然流畅的感觉来。这就要求手指要有“弹性”,手腕、手指和手臂的运动线条要圆滑,以保持连音的感觉,弹出一串珍珠般的琴声。正是因为肖邦独特、细腻的触键技巧和力量支配,使他的钢琴演奏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世界公认为“钢琴诗人”。
  在力度表现方面与肖邦迥然不同的是以夸张的重量弹法著称的人,他就是李斯特。如果说,肖邦是以独特的触键、力量支配来表现那种诗情画意、精彩绝伦的韵味的话,那么,李斯特则是用响亮的、最大的瞬间力量,展示其最大胆的创造,“从钢琴上追求管弦乐式的音响效果”。在他的作品里喜欢出现远距离音程的敏捷跳跃,在弹奏时,手要靠近键盘,放松整条手臂,并使手腕柔顺地带动手指在高低音上移动,在手指移动的同时要迅速调节好手指的动作。八度的快速弹奏在他的作品里也是常见的。
  俄国著名钢琴家列文认为:“钢琴除了能够奏出强和弱的音之外,还能弹奏出不同音色的音,这些不同音色的音是由不同触键而发出的。”这些不同音色的音使钢琴的‘音响库’得到丰富。而力量支配的优劣,直接影响弹出的音是否有弹性?是否丰满?有没有美的音色,需要使身体的各个环节充分协调和最有效地利用人体具有的力量源泉。否则声音质量差、或干巴巴的,或硬的,或闷的,手指再灵活,再作表情也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更加充分地说明了力量支配的重要性。钢琴的发声原理是通过复杂而又精密的机械装置体现出来的,在钢琴上发出不同的声音,是琴键受到不同的触击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和国家的各类音乐作品中,钢琴演奏的技巧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作为技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力量的支配,人们也还在不断的探索。钢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许许多多的钢琴家都在认真的研究力量支配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期望达到更加完善、丰富的境地。一位专家说:“钢琴”三百年,既是一部乐器史,同时,也是一部演奏史。作为“乐器之王”和“音乐王冠上的明珠”——钢琴,其演奏艺术的发展会更加日臻完善。
  
  (作者单位:烟台市牟平育英艺术中学)
其他文献
中国历史上的新王朝,在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革命后,建立初始大凡会有一段喘息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以求复苏。一般要七八十年,经济才有一个比较好的局面。1949年以后,曾经设计过的新民主主义方略被搁置批判,一直延续着革命时代的激情折腾。结果呢,到“文革”收场之时, GDP仍徘徊在年人均50美元的极度贫困水平,近30年间一无长进,国民经济处在崩溃边缘。  其间,1958年在全民大跃进的狂热中开始了一场史学
期刊
【摘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的探究式学习与其它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它指的是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进行问题设计、规划学习操作、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文本语言及形象,体验感悟文本情感及思想,运用和拓展文本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其探究性课堂教学的问题质疑的引导者,情境的创设者,过程的策划师。学生才是探究性课堂的主人,在
期刊
人格就是个体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与优势等方面的总和。所谓“人格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对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来为多样性的人格服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人格教育以及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格教育呢?  具备健全的人格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联合国曾在调查报告中提
期刊
1862年,临近不惑之年(39岁)的李鸿章来到上海署理江苏巡抚,第一次接触洋化世界,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形容自己的感觉:“竟如李陵、王嫱之入匈奴。”事隔34年,已过古稀之年(73岁)的李鸿章第二次完全置身异域,自称“顿扩灵明”。这是一次迟到的出访——1896年3月28日至10月3日,李鸿章对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英属加拿大进行了为期190天的访问,成为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
期刊
笔者在读书过程中,对以下两件事,感受颇深。一是《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的《序言》中言及其早年读书时发生的一件事。1928年,杨先生读高级中学时,已开始对《墨子》和《墨经》作探索。“因为看到当时许多学者对《墨经》随意改字,不顾上下文句,作出种种不同的新解释。为了想纠正这个不良学风,写成《墨经校勘研究》一文,投寄北平燕京大学的《燕京学报》,当时即收到学报主编容庚的亲笔回信,认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就《三角形内角和》
期刊
篮球场地由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构成,内有两个大弧线(三分线),三个半径为1.8米的圆。现在的篮球场内画有一个宽9米长18米的排球场,内有两条后排进攻线,可把整个了篮球场分成大小不一的多个小场地,且由于篮球场的线多、角多、圆多。“快速跑”是中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既是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增强学生体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游戏也是中小学生易于接受和喜欢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
期刊
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各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识字教学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要让学生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只有激发和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识字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期刊
2007年夏天,在 “1940年代的中国”学术会议上,近代史所的前辈张振鹍先生报告论文《抗日战争中沦陷区青年学生投奔大后方初探》,叙述抗战时期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从沦陷区南下的经历。南开大学的江沛教授提出了一个饶有意思的问题:“张先生您当时为什么南下而没有北上去延安?”张先生答曰:“我当时不知道有谁去了延安。”这个会议过去了近半年,当时的场景却一直在我脑中盘绕。我知道,这是因为我读过两位我所认识的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