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关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近年来,我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有一点小收获。
一、精心创设情感教学的情境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情感内涵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中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全面的情感因素,把累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课文中作者对人和物的深厚情感,作者对大自然爱的情感,对生活爱的情感,都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着力点。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的语言鲜活,情感深厚,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人们的深厚感情如教材展示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在《背影》一课中,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完之后从7个描写父亲动作的动词人手,体会对于一个体态臃肿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父亲的这种情就是自然而然的浸润在文字之中了。随着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些词语会凸现在读者的眼前,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语文是语言、文字、情感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特别在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置身于文本所要表达的情境中,受到情感的渲染与升华。
三、内化转为实践,升华情感功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个情感培养、内化的机会。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每年,我都要带领学生进行春游、秋游,从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欣赏家乡的秀美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举行某一读书专题的讲演、辩论、故事会活动;组织学生文学社,指导进行小说、诗歌的创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就需要对构成文章之美的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并通过反复地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写出美的文章来。
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知识学习中升华情感功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之达到一个文中有我,我与文融的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使情感功能能真正实现升华,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物的时候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则既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还会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自己生活的空间,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选取有新意,有意义的作文题让学生写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更要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我深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更多的走进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精心创设情感教学的情境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情感内涵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中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全面的情感因素,把累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课文中作者对人和物的深厚情感,作者对大自然爱的情感,对生活爱的情感,都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着力点。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的语言鲜活,情感深厚,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人们的深厚感情如教材展示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在《背影》一课中,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完之后从7个描写父亲动作的动词人手,体会对于一个体态臃肿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父亲的这种情就是自然而然的浸润在文字之中了。随着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些词语会凸现在读者的眼前,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语文是语言、文字、情感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特别在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置身于文本所要表达的情境中,受到情感的渲染与升华。
三、内化转为实践,升华情感功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个情感培养、内化的机会。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每年,我都要带领学生进行春游、秋游,从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欣赏家乡的秀美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举行某一读书专题的讲演、辩论、故事会活动;组织学生文学社,指导进行小说、诗歌的创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就需要对构成文章之美的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并通过反复地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写出美的文章来。
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知识学习中升华情感功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之达到一个文中有我,我与文融的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使情感功能能真正实现升华,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物的时候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则既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还会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自己生活的空间,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选取有新意,有意义的作文题让学生写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更要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我深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更多的走进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