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代化时代下的历史建筑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认识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如何更好的维护历史建筑也逐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焦点问题。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想要确保其能够延续、并在现在和未来使用的过程,建筑保护构成了处理历史建筑和古迹场所及其相关附属物的修理,修复,维护和展示的行动和兴趣。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于各个领域,保护历史建筑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已陆续消失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众多历史建筑遭到近乎毁灭性拆除,取而代之是大批丧失个性的高楼大厦。
二、历史建筑保存
(一)、国内外建筑保存现状
在各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变迁中,留经多个时代的历史建筑多出自亚欧大陆,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的欧洲,主要以宗教为背景,在世代匠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教堂宫殿。东亚文化主要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从原始社会的小农经济走向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中华地区的历史建筑也相应产生,以防外来入侵的长城,伴随帝皇入土的兵马俑,供以统治者居住的皇家宫殿故宫等等。它们作为中华历史的符号留传至今,显现了古人们的智慧,也是独树一帜的瑰宝。与中国并称的四大文明古国还有印度,埃及,古巴。他们也依稀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也正是通过这些痕迹,人们能更好的去了解他们的潮起潮落。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各个国度的改朝换代,社会文化信仰的更迭,自然气候的侵蚀,敌我战争的洗礼,许多的历史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摧残,有些仍支撑着自己的骨架,有些也完完全全的湮没了。就数量而言,当今大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仍多存在于欧洲。
(二)、影响建筑保存的各种因素
而国内外历史建筑保存状况存在着差异也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就意识层面上而言,在启蒙运动以前,宗教地位普遍高于君主统治阶级,于是也有了“君权神授”说,人们大多受宗教的影响较大,思想是神性的,在建筑的规划过程中会考虑到建筑的永恒性。而在中国,建筑是提供世俗活动的场所,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现世观。因此在西方早期就有专门的建筑师职业,中国建筑多由工匠们筑成。
建筑能否较好的抵御自然灾害或人为带来的破坏,建造材料的利用尤为关键,纵观整个世界建筑史,西方建筑主要以砖石结构为主,质地坚固,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科技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想去拆除已经建好的砖石结构的建筑,难度也颇大。中国建筑则多以木质结构为主,与砖石相比,木头对温度、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耐火,抗击能力弱,并不利于长久保存。
“我们随时都可以打下北平。但为了保护古都文化,为尽可能减少人民损失,我们督促和平谈判解决。万一非打不可,我党中央已严令部队保护文物古迹。我们将坚决执行!”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士在准备进攻北平时给予学生们的回答,当时尚在城外的军事接管委员会已经成立了文物部,并特地派人到清华访问梁思成教授,请他把北平重要的古建筑在地图上标出,万一不得不使用武力时,解放军宁可多流血多牺牲也要换取古城古建筑的安全。正是有这样的严令政策,如今的北京古建才得以幸存,可见法律政策对保护历史建筑起不容小觑的作用。国外在保护历史建筑上大多都有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在法律的支撑下,人们的规划行为得到约束,建筑得到更好的维护与保存。而法律是统治阶级某种意识的体现,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当下环境人们是否意识到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由于各个国家文化与思想层次,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产生此想法的先后时期也各不相同。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到“破四旧”观念的影响,要和过去划清界限,许多的传统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期间拆除了众多孔子庙,显然是统治阶层维护传统历史建筑的意识较为薄弱,顾时下而缺乏了长远的思虑。战争对建筑的破坏是灾难性的,然而二战末期,在美军反攻日本之际轰炸日本本土,古都奈良,京都却安然无事,所以至今日本人一直感谢“梁思成是日本古都的恩人”。是他在美军大反攻前提出了要保护文化遗产,日本古都历史建筑较多,他提出不要轰炸日本古都的建议被美军所接受。若美军在此方面未达成共识,或许世界上又少了一处千古名胜。
当然,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现代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些传统民居相对而言的确会造成使用的不便,不太适合现代人居住。时下经济迅速发展,那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商业利益巨大,它们也面临着随时被改建或拆除的危机。
三、为什么要保护历史建筑
(一)、历史建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能仿造出千千万一模一样的作品,但看到原作的时候一定会是有着不同的体验。历史建筑如此,它也属不可再生资源。区别于那些自然矿产资源,作为“原型物品”,它集合了创作者的智能与精神,沾染着时代的气息,在岁月的打磨后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味道。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拯救原型物品,不仅仅限于在乎记载历史,更多是为往后更好的发展。无论在往后的任何时期,都是需要高度重视。
(二)、国家及文化信仰的体现
一方山水显一方风情,每个国家的建筑有各自的特点,文化风俗与审美的差异造就了当地建筑的个性化,是“形象”徽章的典型象征。民居以外,教堂,庙宇是人们信仰活动的所在地。保护历史建筑是对国家自身的尊重,对长久流传的精神信仰的尊重。
(三)、为城市增添活力
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扑卷而来,流行的新兴技术、材料、建筑概念也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影响着各地的建筑师,很大程度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多样性是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建筑的价值、功能、个性化的不同为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四、历史建筑价值所在
(一)、历史价值
歷史建筑记录着变迁历史的痕迹,作为当下经济、文化的实物载体,是所处时代,大体环境的真实写照。我国的历史建筑主要分为封建时期建成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建成两种,建筑历史价值的高低不只在于它所建成的时间长短,也在乎于当下建成后所富含的意义或为人们所提供的使用价值。
(二)、艺术价值
建筑是汇聚工匠们审美与智慧的艺术结晶,体现着匠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当下的审美流行趋势。
(三)、情感价值
历史建筑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是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延续感的载体。
(四)、功能价值
延续建筑的使用功能也是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之一,对部分历史建筑的合理开发,在发挥自身功能性的同时也能成为供以人们观赏的对象,转变成旅游资源,推动城市发展。
(五)、对比参考价值
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不论在纵向与横向都有不同,作为参考,取长补短,在对比中不断完善现代建筑。
五、如何维护历史建筑
保护历史建筑不单只是管理规划者的任务,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意识反作用于实践,通过宣传、学习等方式,将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贯彻到每一个角落,达成一致共识,要认识其重要性,形成自觉自律,相互监督的氛围。领导阶层制定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宏观部署与干预,采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定期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对于大片古城区,严格遵循新城古城分区原则,稳定古城区环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切勿将高层建筑等现代建筑大规模的侵入。
作者简介:
倪爽(1995.2—),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设计系)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认识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如何更好的维护历史建筑也逐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焦点问题。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想要确保其能够延续、并在现在和未来使用的过程,建筑保护构成了处理历史建筑和古迹场所及其相关附属物的修理,修复,维护和展示的行动和兴趣。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于各个领域,保护历史建筑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已陆续消失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众多历史建筑遭到近乎毁灭性拆除,取而代之是大批丧失个性的高楼大厦。
二、历史建筑保存
(一)、国内外建筑保存现状
在各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变迁中,留经多个时代的历史建筑多出自亚欧大陆,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的欧洲,主要以宗教为背景,在世代匠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教堂宫殿。东亚文化主要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从原始社会的小农经济走向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中华地区的历史建筑也相应产生,以防外来入侵的长城,伴随帝皇入土的兵马俑,供以统治者居住的皇家宫殿故宫等等。它们作为中华历史的符号留传至今,显现了古人们的智慧,也是独树一帜的瑰宝。与中国并称的四大文明古国还有印度,埃及,古巴。他们也依稀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也正是通过这些痕迹,人们能更好的去了解他们的潮起潮落。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各个国度的改朝换代,社会文化信仰的更迭,自然气候的侵蚀,敌我战争的洗礼,许多的历史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摧残,有些仍支撑着自己的骨架,有些也完完全全的湮没了。就数量而言,当今大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仍多存在于欧洲。
(二)、影响建筑保存的各种因素
而国内外历史建筑保存状况存在着差异也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就意识层面上而言,在启蒙运动以前,宗教地位普遍高于君主统治阶级,于是也有了“君权神授”说,人们大多受宗教的影响较大,思想是神性的,在建筑的规划过程中会考虑到建筑的永恒性。而在中国,建筑是提供世俗活动的场所,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现世观。因此在西方早期就有专门的建筑师职业,中国建筑多由工匠们筑成。
建筑能否较好的抵御自然灾害或人为带来的破坏,建造材料的利用尤为关键,纵观整个世界建筑史,西方建筑主要以砖石结构为主,质地坚固,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科技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想去拆除已经建好的砖石结构的建筑,难度也颇大。中国建筑则多以木质结构为主,与砖石相比,木头对温度、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耐火,抗击能力弱,并不利于长久保存。
“我们随时都可以打下北平。但为了保护古都文化,为尽可能减少人民损失,我们督促和平谈判解决。万一非打不可,我党中央已严令部队保护文物古迹。我们将坚决执行!”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士在准备进攻北平时给予学生们的回答,当时尚在城外的军事接管委员会已经成立了文物部,并特地派人到清华访问梁思成教授,请他把北平重要的古建筑在地图上标出,万一不得不使用武力时,解放军宁可多流血多牺牲也要换取古城古建筑的安全。正是有这样的严令政策,如今的北京古建才得以幸存,可见法律政策对保护历史建筑起不容小觑的作用。国外在保护历史建筑上大多都有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在法律的支撑下,人们的规划行为得到约束,建筑得到更好的维护与保存。而法律是统治阶级某种意识的体现,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当下环境人们是否意识到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由于各个国家文化与思想层次,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产生此想法的先后时期也各不相同。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到“破四旧”观念的影响,要和过去划清界限,许多的传统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期间拆除了众多孔子庙,显然是统治阶层维护传统历史建筑的意识较为薄弱,顾时下而缺乏了长远的思虑。战争对建筑的破坏是灾难性的,然而二战末期,在美军反攻日本之际轰炸日本本土,古都奈良,京都却安然无事,所以至今日本人一直感谢“梁思成是日本古都的恩人”。是他在美军大反攻前提出了要保护文化遗产,日本古都历史建筑较多,他提出不要轰炸日本古都的建议被美军所接受。若美军在此方面未达成共识,或许世界上又少了一处千古名胜。
当然,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现代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些传统民居相对而言的确会造成使用的不便,不太适合现代人居住。时下经济迅速发展,那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商业利益巨大,它们也面临着随时被改建或拆除的危机。
三、为什么要保护历史建筑
(一)、历史建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能仿造出千千万一模一样的作品,但看到原作的时候一定会是有着不同的体验。历史建筑如此,它也属不可再生资源。区别于那些自然矿产资源,作为“原型物品”,它集合了创作者的智能与精神,沾染着时代的气息,在岁月的打磨后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味道。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拯救原型物品,不仅仅限于在乎记载历史,更多是为往后更好的发展。无论在往后的任何时期,都是需要高度重视。
(二)、国家及文化信仰的体现
一方山水显一方风情,每个国家的建筑有各自的特点,文化风俗与审美的差异造就了当地建筑的个性化,是“形象”徽章的典型象征。民居以外,教堂,庙宇是人们信仰活动的所在地。保护历史建筑是对国家自身的尊重,对长久流传的精神信仰的尊重。
(三)、为城市增添活力
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扑卷而来,流行的新兴技术、材料、建筑概念也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影响着各地的建筑师,很大程度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多样性是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建筑的价值、功能、个性化的不同为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四、历史建筑价值所在
(一)、历史价值
歷史建筑记录着变迁历史的痕迹,作为当下经济、文化的实物载体,是所处时代,大体环境的真实写照。我国的历史建筑主要分为封建时期建成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建成两种,建筑历史价值的高低不只在于它所建成的时间长短,也在乎于当下建成后所富含的意义或为人们所提供的使用价值。
(二)、艺术价值
建筑是汇聚工匠们审美与智慧的艺术结晶,体现着匠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当下的审美流行趋势。
(三)、情感价值
历史建筑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是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延续感的载体。
(四)、功能价值
延续建筑的使用功能也是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之一,对部分历史建筑的合理开发,在发挥自身功能性的同时也能成为供以人们观赏的对象,转变成旅游资源,推动城市发展。
(五)、对比参考价值
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不论在纵向与横向都有不同,作为参考,取长补短,在对比中不断完善现代建筑。
五、如何维护历史建筑
保护历史建筑不单只是管理规划者的任务,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意识反作用于实践,通过宣传、学习等方式,将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贯彻到每一个角落,达成一致共识,要认识其重要性,形成自觉自律,相互监督的氛围。领导阶层制定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宏观部署与干预,采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定期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对于大片古城区,严格遵循新城古城分区原则,稳定古城区环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切勿将高层建筑等现代建筑大规模的侵入。
作者简介:
倪爽(1995.2—),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