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创新团队是新时代经济技术发展促进的重要推动力量,笔者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视角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的述评,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研究方法 述评
引言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随着人们对科技的重视,加上科技在现实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创新团队”成为当前科研活动助推的重要动力。在我国以高校为主体的团队是科技创新团队的主体,企业也逐渐重视对产品技术开发团队的组建,自主技术创新成为全球化发展下国家、组织、企业,甚至是个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进行梳理,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便于其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1 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其目标是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具有明确的创新使命;组织机构稳定,并能自主与外界保持联系,具有较强的组织独立性;内部一般实行项目化运作,由团队领军者将战略目标分解成一系列任务,组织科研团队成员开展项目公关(宋秀兰,齐昕,2010)。
与其他类型的团队相比,科技创新团队具有一些鲜明特点:如创新成果的理论创新程度和知识含量更高,团队内部受到正式权威的影响更弱;科研人员专业背景、学术观点、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团队领导者(或称“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没有行政命令权,却肩负着团队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双重职责,其能力和行为对团队发展乃至存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队成员的科研目标和任务是相互交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与一般团队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化。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在促进这些需求方面的能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柳洲,陈士俊,2006)。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竞争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的提高创新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依靠个体进行创新和提高的时代已经不再存在,有效的团队是取得卓越成效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类组织的竞争实力,有效的团队对于凝聚人才,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具有积极的影响;最终表现为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促进创新成果和创新思想的产生,对促进经济、科技等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柳洲,陈士俊,2006;李婷,2013)。
3 国内外研究概述
我国最早开始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始于20世纪末,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自1999年开始,国家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实施显出了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意义,国家的支持促进了我国各类科研管理机构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宋秀兰,齐听,2010)。对科技创新团队模式的研究,总体上来讲,我国分为了四个不同的层次,这四个层次基本上按照一定的规模或者级别进行的划分:
(1)国家部委、中科院所支持的团队,最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用于资助优秀的团队。随后也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并于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设“科技创新团队”;
(2)省委、省政府层面所支持的团队,不同的省份结合当地的实际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安徽、山东、吉林、四川、湖北等省;
(3)省级行政部门所支持的团队,相对较为完善和开始较早的是上海市,上海市科委在2003年就启动了“交叉领域创新团队专项计划”,其他省份也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比如浙江省于2007年启动了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
(4)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所自主支持的科技创新团队,比如很多高校整合了科技资源,组建了大量的基于学科、研究专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团队,也有企业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组建了相关的科技创新团队。
尽管科研团队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其相关研究却是一个新兴领域。现有的团队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团队(如高层管理团队)和工作团队(如医疗服务团队、销售团队等)方面,针对企业研发团队的研究也有一些(Sarin&McDermott. 2003).
为了全面了解国内外对科研团队的研究现状,笔者选取CNKI网络数据库查询的方法,分别以检索条件“篇名”或关键词为“科研团队”或“创新群体”,查询相关的研究文献。在1982-2015年期间,共检索到中文文献975篇,其中期刊论文672篇,硕士论文74篇、博士论文14篇、会议论文22篇;对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库、SpringerLink数据库、Wiley数据库、ABI/INFORM经济管理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Emerald回溯库和SAGE回溯库同样进行检索,发现在1960-2012年期间共检索出国外相关文献1472篇。从数量上来看,国外的研究明显多于国内,而且从时间上看,国外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远远早于国内。
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研究大都基于案例的分析或者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某个角度进行分析或验证(Bain, Mami, &Pirola, 200I;Pirola-Merlo, Hartel,&Mann,2002:Sarin&McDermott,2003)。比如, 以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跨国比较研究(Long&McGinnis,1981)。该研究中,借助实证研究方法,以欧洲六国1200个“研究单元”(ResearchUnit)作为研究案例,研究单元是指由从事某一特定研究或实验的科学家和技术支持人员所组成的群体,研究了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者也采用了该种方法,蒋日富等(2007)对某科研机构在广州地区四个研究所的12个科研团队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决定科研团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行为和团队目标,科研课题等级、硬件资源、信息共享和沟通对科研成败起到一定影响作用,也有其他的学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井润田,王蕊,周家贵,2011)。但相比较而言,在实际的研究方法的检索中,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弱,多以国外学者所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引用为主。 具体的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利用实证和案例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显著的影响因素包括:团队规模、领导行为、资源配置和执行方式、团队内部以及团队相互间的沟通、激励以及任务的规划、目标设置和执行方式的特征,并通过实证发现财力、物力等因素与研究单元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Long&McGinnis,1981);个体创新绩效是研发人员在知识识别、整合和创造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果,是研发人员个体综合创新能力的体现(Kogut&Zander,1992);)通过对小型社会团队的实证研究,发现领导方式、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团队发展阶段、成员的科研背景以及团队结构是个体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Bettenhausen,1991)等等。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多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定量总结和概括,但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案例或者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团队结构对绩效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蒋日富,霍国庆,谭红军,2007),并有研究指出指出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定位在于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为目标导向,创新绩效的评判以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张学和,宋伟,方世建,2013)。也有学者参考案例研究方法,提出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团队管理者的职责、团队文化与管理制度随着团队所处阶段不同而发生演变(井润田等,2010)等等。国内的这些研究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上类似,更多的是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科研支持重点正逐步由对单个课题负责人的支持,转向对以项目为牵引、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科研团队的整体支持。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扩大对“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的资助。科技部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并从2004年开始针对“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进行支持等等,这些不仅促进了现实中对“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视,也促进了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
4 研究述评
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上存在的差异表现在:
(1)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国外对于科研团队创新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研究明显起步较晚;
(2)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国外学者由于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更多采用实证和案例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定性的研究,也借助了一定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但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
(3)研究视角的差异,表现在国内学者侧重与从团队内部建设、角色分析、运行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大范围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学者,主要基于实际案例和相关内容的实证角度出发,通过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来进行研究,基础理论相对成熟。
总体来讲,我国目前针对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的理论专题研究尚缺乏,如何站在外部管理体制和组织保障的视角上,深入调研和分析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特别是交叉学科群体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不足,进而促进产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高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后期的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研究方法 述评
引言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随着人们对科技的重视,加上科技在现实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创新团队”成为当前科研活动助推的重要动力。在我国以高校为主体的团队是科技创新团队的主体,企业也逐渐重视对产品技术开发团队的组建,自主技术创新成为全球化发展下国家、组织、企业,甚至是个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进行梳理,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便于其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1 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旨在共同的科研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持续创新创造的科技人才团队。其目标是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具有明确的创新使命;组织机构稳定,并能自主与外界保持联系,具有较强的组织独立性;内部一般实行项目化运作,由团队领军者将战略目标分解成一系列任务,组织科研团队成员开展项目公关(宋秀兰,齐昕,2010)。
与其他类型的团队相比,科技创新团队具有一些鲜明特点:如创新成果的理论创新程度和知识含量更高,团队内部受到正式权威的影响更弱;科研人员专业背景、学术观点、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团队领导者(或称“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没有行政命令权,却肩负着团队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双重职责,其能力和行为对团队发展乃至存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队成员的科研目标和任务是相互交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与一般团队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化。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在促进这些需求方面的能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柳洲,陈士俊,2006)。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竞争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的提高创新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依靠个体进行创新和提高的时代已经不再存在,有效的团队是取得卓越成效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类组织的竞争实力,有效的团队对于凝聚人才,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具有积极的影响;最终表现为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促进创新成果和创新思想的产生,对促进经济、科技等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柳洲,陈士俊,2006;李婷,2013)。
3 国内外研究概述
我国最早开始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始于20世纪末,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自1999年开始,国家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实施显出了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意义,国家的支持促进了我国各类科研管理机构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宋秀兰,齐听,2010)。对科技创新团队模式的研究,总体上来讲,我国分为了四个不同的层次,这四个层次基本上按照一定的规模或者级别进行的划分:
(1)国家部委、中科院所支持的团队,最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用于资助优秀的团队。随后也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并于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设“科技创新团队”;
(2)省委、省政府层面所支持的团队,不同的省份结合当地的实际推出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安徽、山东、吉林、四川、湖北等省;
(3)省级行政部门所支持的团队,相对较为完善和开始较早的是上海市,上海市科委在2003年就启动了“交叉领域创新团队专项计划”,其他省份也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比如浙江省于2007年启动了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
(4)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所自主支持的科技创新团队,比如很多高校整合了科技资源,组建了大量的基于学科、研究专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团队,也有企业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组建了相关的科技创新团队。
尽管科研团队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其相关研究却是一个新兴领域。现有的团队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团队(如高层管理团队)和工作团队(如医疗服务团队、销售团队等)方面,针对企业研发团队的研究也有一些(Sarin&McDermott. 2003).
为了全面了解国内外对科研团队的研究现状,笔者选取CNKI网络数据库查询的方法,分别以检索条件“篇名”或关键词为“科研团队”或“创新群体”,查询相关的研究文献。在1982-2015年期间,共检索到中文文献975篇,其中期刊论文672篇,硕士论文74篇、博士论文14篇、会议论文22篇;对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库、SpringerLink数据库、Wiley数据库、ABI/INFORM经济管理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Emerald回溯库和SAGE回溯库同样进行检索,发现在1960-2012年期间共检索出国外相关文献1472篇。从数量上来看,国外的研究明显多于国内,而且从时间上看,国外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远远早于国内。
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研究大都基于案例的分析或者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某个角度进行分析或验证(Bain, Mami, &Pirola, 200I;Pirola-Merlo, Hartel,&Mann,2002:Sarin&McDermott,2003)。比如, 以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跨国比较研究(Long&McGinnis,1981)。该研究中,借助实证研究方法,以欧洲六国1200个“研究单元”(ResearchUnit)作为研究案例,研究单元是指由从事某一特定研究或实验的科学家和技术支持人员所组成的群体,研究了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者也采用了该种方法,蒋日富等(2007)对某科研机构在广州地区四个研究所的12个科研团队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决定科研团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行为和团队目标,科研课题等级、硬件资源、信息共享和沟通对科研成败起到一定影响作用,也有其他的学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井润田,王蕊,周家贵,2011)。但相比较而言,在实际的研究方法的检索中,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弱,多以国外学者所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引用为主。 具体的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利用实证和案例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显著的影响因素包括:团队规模、领导行为、资源配置和执行方式、团队内部以及团队相互间的沟通、激励以及任务的规划、目标设置和执行方式的特征,并通过实证发现财力、物力等因素与研究单元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Long&McGinnis,1981);个体创新绩效是研发人员在知识识别、整合和创造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显性和隐性成果,是研发人员个体综合创新能力的体现(Kogut&Zander,1992);)通过对小型社会团队的实证研究,发现领导方式、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团队发展阶段、成员的科研背景以及团队结构是个体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Bettenhausen,1991)等等。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多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定量总结和概括,但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案例或者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团队结构对绩效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蒋日富,霍国庆,谭红军,2007),并有研究指出指出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定位在于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为目标导向,创新绩效的评判以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张学和,宋伟,方世建,2013)。也有学者参考案例研究方法,提出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团队管理者的职责、团队文化与管理制度随着团队所处阶段不同而发生演变(井润田等,2010)等等。国内的这些研究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上类似,更多的是基于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科研支持重点正逐步由对单个课题负责人的支持,转向对以项目为牵引、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科研团队的整体支持。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扩大对“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的资助。科技部和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并从2004年开始针对“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进行支持等等,这些不仅促进了现实中对“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视,也促进了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
4 研究述评
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团队研究上存在的差异表现在:
(1)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国外对于科研团队创新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研究明显起步较晚;
(2)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国外学者由于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更多采用实证和案例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定性的研究,也借助了一定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但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
(3)研究视角的差异,表现在国内学者侧重与从团队内部建设、角色分析、运行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大范围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学者,主要基于实际案例和相关内容的实证角度出发,通过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来进行研究,基础理论相对成熟。
总体来讲,我国目前针对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的理论专题研究尚缺乏,如何站在外部管理体制和组织保障的视角上,深入调研和分析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特别是交叉学科群体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不足,进而促进产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高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后期的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