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母语影响二语学习者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会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体系,即中介语,中式英语即是其中广为英语学习者熟知的一种。中介语理论为依据,本文浅析了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中式英语的必然性,并指出其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中式英语,中国英语,高职英语教学
一. 中介语
1. 定义
中介语,又名“过渡语”或“语际语”,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在《中介语》中提出二语学习者在未完全掌握目的语的特定阶段,会自主形成一种 “过渡语”体系,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2. 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历史发展
Corder和Nemser分别在1967年和1971年提出了“过渡能力”和“相似系统”为“中介语”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1972年,Selinker提出“中介语”假说,开始探索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说。通过多年的研究,Selinker认为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的五种主要认知过程构成了中介语,(1)语言的迁移;(2)训练的迁移;(3)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4)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5)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概括。
中介语理论的后续发展主要集中在对其三个特征的研究上,即(1)可渗透性。中介语的组成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影响。(2)可变性。中介语是缓慢动态发展的,它借助“假设-检验”的手段,改变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的新规则。(3)系统性。中介语有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有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
二. 中式英语
1. 定义
中式英语一般可分为两种:(1)含有语法或拼写错误的英语,这些错误常出现在学习初期(2)含有英语词汇的汉语语言转换,如华裔在用汉语交流时,因词汇量不足而用英语词汇代替或试译某汉语词汇。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增进及汉语的普及,一些由汉语衍生出来的“中式英语”单词和词组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2. 成因
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母语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的干扰和影响下,使用英语时出现的语用失误。它的出现有以下七大原因:(1)搭配不当。即完全照搬汉语表达的形式而产生的不符合英语使用习惯的错误搭配。(2)重复和累赘。英汉之间对不同词性词语的使用各不相同, 对重复强调的用法也大相径庭,不能照搬套用。(3)過多使用修饰词。与英语相比,汉语中更常使用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以加重语气,因此在做汉译英时需要斟酌,不能逐字照译。(4)不恰当的省略。汉语表达有时较为简洁,不加修饰的直译可能造成英文译文语意上的缺失。(5)拟人法。由于文化及语用的差异,汉语中的拟人现象在译成英文时,常会失去原本的寓意而显得不伦不类。(6)词类转换失误。翻译时要根据情况对词类进行调整和转换,否则可能出现误译。(7)临时替代译法。新时代的中国诞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和新表达,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译文。如果简单地逐字照翻就容易出现中式英语。
3. 出现的必然性
1)符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
高职学生往往基本功薄弱,语法基础不扎实,词汇量明显不足。而且大部分同学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认为英语学习是完成考级任务,缺乏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采取适当方法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以致用的正确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摒弃死记硬背,而从文化和语用交际的层面来学习英语。
2)过分强调应试
传统英语教育强调应试能力,注重读和译却忽略了听、说特别是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一味灌输语法和句法结构,忽视西方文化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背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从而导致语言学习的僵化——空有词汇和语法,却无法组织地道正确的英语表达。
3)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输入
不同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背景,使中式英语在中国产生并得到认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权利,尊重平等,所以用语常避免针对他人。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表达上的思维差异,最终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
三. 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1)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式英语的存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式英语,明白中式英语是一种过渡语,是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而且中式英语是可变的,同一类型的错误可能会通过及时纠正和自我纠正而避免。不要过分注重语言错误,只要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就是成功的语言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提高交际能力。
2) 加强文化输入,从文化层面上了解英语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对西方文化进行不同层次的系统梳理,将西方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核心部分整理出来,分块、分专题系统介绍,尤其是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交际技能等相关的文化要素3) 从差异比较中学习正确表达
英汉两种语言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惯用表达,通过有针对性的对比,可以避免从本国语的角度寻找对等规律的惯性思维, 从而减少或消除语用过程中产生的误用。如“我很喜欢英语”, 不能直译成I very like English,而应按英语的思维习惯译为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四.结论
受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其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中介语的中式英语是动态的﹑发展的,可以被调整的。中式英语是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必经的过渡阶段。通过正确引导,有效纠错,加强文化输入和比较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调整语用习惯和语言表达,从而真正掌握英语使用技巧。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3]谢之君, 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J], 现代外语,1995(4)
[4]吴丁娥,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 外语教学, 2001(2)
[5]戴炜栋, 蔡龙权, 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9)
[6]Bernard Spolsky,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作者简介:吴洁,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关键词:中介语,中式英语,中国英语,高职英语教学
一. 中介语
1. 定义
中介语,又名“过渡语”或“语际语”,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在《中介语》中提出二语学习者在未完全掌握目的语的特定阶段,会自主形成一种 “过渡语”体系,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2. 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历史发展
Corder和Nemser分别在1967年和1971年提出了“过渡能力”和“相似系统”为“中介语”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1972年,Selinker提出“中介语”假说,开始探索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说。通过多年的研究,Selinker认为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的五种主要认知过程构成了中介语,(1)语言的迁移;(2)训练的迁移;(3)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4)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5)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概括。
中介语理论的后续发展主要集中在对其三个特征的研究上,即(1)可渗透性。中介语的组成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影响。(2)可变性。中介语是缓慢动态发展的,它借助“假设-检验”的手段,改变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的新规则。(3)系统性。中介语有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有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
二. 中式英语
1. 定义
中式英语一般可分为两种:(1)含有语法或拼写错误的英语,这些错误常出现在学习初期(2)含有英语词汇的汉语语言转换,如华裔在用汉语交流时,因词汇量不足而用英语词汇代替或试译某汉语词汇。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增进及汉语的普及,一些由汉语衍生出来的“中式英语”单词和词组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2. 成因
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母语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的干扰和影响下,使用英语时出现的语用失误。它的出现有以下七大原因:(1)搭配不当。即完全照搬汉语表达的形式而产生的不符合英语使用习惯的错误搭配。(2)重复和累赘。英汉之间对不同词性词语的使用各不相同, 对重复强调的用法也大相径庭,不能照搬套用。(3)過多使用修饰词。与英语相比,汉语中更常使用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以加重语气,因此在做汉译英时需要斟酌,不能逐字照译。(4)不恰当的省略。汉语表达有时较为简洁,不加修饰的直译可能造成英文译文语意上的缺失。(5)拟人法。由于文化及语用的差异,汉语中的拟人现象在译成英文时,常会失去原本的寓意而显得不伦不类。(6)词类转换失误。翻译时要根据情况对词类进行调整和转换,否则可能出现误译。(7)临时替代译法。新时代的中国诞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和新表达,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译文。如果简单地逐字照翻就容易出现中式英语。
3. 出现的必然性
1)符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
高职学生往往基本功薄弱,语法基础不扎实,词汇量明显不足。而且大部分同学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认为英语学习是完成考级任务,缺乏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采取适当方法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以致用的正确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摒弃死记硬背,而从文化和语用交际的层面来学习英语。
2)过分强调应试
传统英语教育强调应试能力,注重读和译却忽略了听、说特别是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一味灌输语法和句法结构,忽视西方文化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背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从而导致语言学习的僵化——空有词汇和语法,却无法组织地道正确的英语表达。
3)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输入
不同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背景,使中式英语在中国产生并得到认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权利,尊重平等,所以用语常避免针对他人。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表达上的思维差异,最终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
三. 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1)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式英语的存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式英语,明白中式英语是一种过渡语,是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而且中式英语是可变的,同一类型的错误可能会通过及时纠正和自我纠正而避免。不要过分注重语言错误,只要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就是成功的语言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提高交际能力。
2) 加强文化输入,从文化层面上了解英语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对西方文化进行不同层次的系统梳理,将西方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核心部分整理出来,分块、分专题系统介绍,尤其是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交际技能等相关的文化要素3) 从差异比较中学习正确表达
英汉两种语言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惯用表达,通过有针对性的对比,可以避免从本国语的角度寻找对等规律的惯性思维, 从而减少或消除语用过程中产生的误用。如“我很喜欢英语”, 不能直译成I very like English,而应按英语的思维习惯译为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四.结论
受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其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中介语的中式英语是动态的﹑发展的,可以被调整的。中式英语是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必经的过渡阶段。通过正确引导,有效纠错,加强文化输入和比较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调整语用习惯和语言表达,从而真正掌握英语使用技巧。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3]谢之君, 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J], 现代外语,1995(4)
[4]吴丁娥,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 外语教学, 2001(2)
[5]戴炜栋, 蔡龙权, 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9)
[6]Bernard Spolsky,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作者简介:吴洁,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